超赞名人>福建省名人>龙岩市名人>永定区名人

卢心远

暂无卢心远人物图片我要提供名人图片

永定名人卢心远介绍

中国新闻社原理事

卢心远(1911~1985),原名宝镛,福建省永定县坎市镇田心村人,于1923—1927在福建省立第九中学(龙岩一中前身)读书。其间接受马列主义和革命思想的影响,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始终信仰真理,心系民族和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先后任命他为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研究室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历任第二、三、四、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新闻社理事、全国侨联常委、副秘书长等职。1985年4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人民日报》曾发表消息,对卢心远很高评价。

卢心远生平

卢心远于1911年5月23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3岁时,父亲卢云岚为生计所迫,即背井离乡,先到广州受雇当店员,后去南洋,从此杳无音讯。心远由祖父卢海坤抚育,十岁时,祖父又辞世,祖母把他拉扯成人。

1920年代中期,他在龙岩福建省立第九中学读书,深受语文老师温闽仙影响,经常阅读《新青年》,《创造周报》、《响导》等进步刊物,开始接受革命思想。1927年中学毕业后,革命正处于低潮时期,中共福建省委陈祖康到坎市开展活动,他便协助陈祖康联系了三四十个思想倾向于革命的青年,组织起一个半公开的团体——太平里青年委员会,并被推举为总干事,主编一份油印刊物《奋斗》(半月刊)。同年,经陈祖康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与当时党领导人江德贤,张鼎丞、林一株、邓子恢等人过从甚密。

1927年冬,永定反动当局向群众摊派马路捐二万银元,一时民愤沸腾。卢心远被选为永定县人民团体联合会常务委员,经组织批准,广泛组织群众进行抗捐活动。反动当局极为恐惧,便以“共产”,“赤化”分子的罪名,四处搜捕他。陈祖康觉得他已无法在永定继续工作,指示他离开水定去广州。他抵广州后,先在舅父店里帮记账,并按陈祖康交待的联络方式,发信去厦门与党组织接头,由于形势险恶,未能接上关系。

1928年秋天,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广州国立中山大学。因为经济拮据,他只好半工半读——白天上课,夜晚帮人记账。1933年大学毕业后,他心中仍然念念不忘与党组织联系,只身前往厦门,按原定地址去寻找陈祖康,未遂。迫于生计,他转往漳州。以后,他用原先的笔名在漳州出版的报纸上发表了几篇杂文,由此意外地接到陈祖康的来信,并约他相见。但与陈祖康相处一段时间之后,他觉察到陈祖康对共产党的态度跟过去已有所不同,于是应辛垦书店邀请,离开漳州,到上海去从事著译和编辑工作。

在上海,一住五年。他在亭子间里专事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经济学的研究和著译,相继出版了《方法论讲话》(上海思想出版社)。《政治经济学体系》(上海辛垦出版社,下同)、《斯宾诺莎哲学批判》、《世界原始社会史》《精神分析学批判》、《辩证唯物论》等专著和译作。

辛垦书店人员的社会关系相当复杂。机会主义分子叶青是书店的头目之一。在逐步认清了叶青的庐山真面目之后,卢心远便义正辞严地针对叶青的盲论撰写了不少的批驳文章,其中长达数万言的《辩证法呢,还是折中主义?》便是一篇著名的专文。

“八一三”以后,日本占领了上海,上海亭子间的生活无法维持下去了。卢心远想去延安,但叶青扬言要在途中加害于他。不得已,改往新加坡,开始了十余载的侨居生涯。

初到新加坡,由于得到未婚妻江先女一家的资助,生活比较稳定。但此时德、日法西斯的侵略正日益疯狂,全球烽烟四起。出于对世界大局和人类命运的关切,他便专心致志地投入对国际问题的研究和评析,为新加坡《星洲日报》:《南洋商报》、《星中日报》担任专栏撰述,发表了不少有关国际时事的评论和杂文,拥有广泛的读者。

1939年1月,他出任《南洋商报》的主笔,专写社论和短评,大力鼓吹坚持抗日,巩固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抨击消极抗日乃至媚日投降的谬论,激励民心,因而遭到反动文人的控告,被英国殖民政府法院传讯。在法庭上,卢心远理直气壮,慷慨陈词,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最后以反动文人的败诉告终。在报坛笔阵中长期紧张艰苦地作战,致使卢心远心力交瘁。经友人一再敦请,他才转入新加坡中正中学高中部执教。但与此同时,仍不断为《南洋商报》撰稿,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2年,日寇入侵马来亚,卢心远携眷逃入马六甲山林中,一为生计,二为掩护革命工作,他变卖贵重器物并邀友人一起集资,创办了六合造纸厂,暗里为马来亚共产党从事地下活动。

1945年日本投降,卢心远步履匆匆地重新返新加坡,为复办中正中学而努力,并联合教育界同仁,发起组织了新加坡华侨教师公会,被推举为首任主席。目睹英国殖民者在南洋肆意进行残酷统治和经济掠夺,他义愤填膺,在执教空隙提笔撰文予以揭露和抨击。他还创办了《华侨经济》(半月刊),专对华侨经济这一课题进行研讨。因经费不足,该刊只出版了七期便停刊了。

1946年2月25日,马来亚共产党举行集会,警察出动镇压。次日,卢心远被捕入狱。十余日后,殖民当局迫于华侨舆论界、教育界的反对及学生游行示威的压力,不得不把他释放出狱。以后,他见中正中学已混入一些国民党特务,难于立足,便转往华侨中学任教。同时,与中国民主同盟新加坡支部,新加坡职工总会等社团合作,积极推动反美反蒋运动。继之又与友人合办《南洋经济》半月刊;新加坡华侨教师公会会刊《新教育》(季刊),也由他主编。他的学生,至今已有许多在国内外成为知名人士。

1948年,英国殖民当局宣布所谓“紧急法令”,卢心远突然被捕,并遭到参与其事的国民党特务的严刑逼讯,要他供认是“马共”分子。卢心远宁死不屈,横眉冷对。英国殖民当局和国民党特务无可奈何,最后把他关入棋樟山集中营达八个月之久。

1949年2月,殖民当局对他下达驱逐令,限期出境。在警察的押送下,卢心远登上开往香港的客轮。船抵香港,押送警察却不准他上岸,要把他押往蒋介石统治下的上海。卢心远明白这是借刀杀人之计,便写了几封密信托人交给在港的共产党人。次日,在夏衍、饶彰风,赵风,邵宗汉等人营救下,由一只小船引渡到一艘开往天津的海轮。四月,他终于抵达盼望已久的解放了的北京。

一到北京,卢心远立刻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被安排在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新闻处担任编辑工作。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后,他由周恩来总理任命,到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工作,先后担任政策研究室主任,办公厅副主任,第三司副司长,全国侨联常务委员,副秘书长,并连续担任第二、三、四、五、六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逝世前不久,他还壮心不已,计划把多年来从事侨务工作的经验整理撰写成书,之后再写几本有关华侨经济和逻辑学等方面的专著。不幸,心脏病突发,竞致不起,1985年4月20日,他在北京与世长辞。

卢心远简介

卢心远(1911~1985),民国12年(1923年)入福建省立九中读书,受进步青年的影响,逐渐接受革命思想,4年后毕业回到家乡,适值共产党人正在组织革命团体“太平里青年委员会”,便积极协助组建,正式成立时被推荐为总干事,兼任会刊《奋斗》的主编,不久,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年春,为组织群众抗交军阀陈国辉部摊派的马路捐,遭到搜捕,遂逃往广州。秋季,考入中山大学,民国22年毕业,到上海从事著译,五年间出版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讲话》、《政治经济学体系》等书,还写了不少批判托派分子叶青的文章,在知识界颇有影响。

民国26年(1937年)上海陷于日本侵略军,他南渡新加坡侨居。先为《星洲日报》、《南洋商报》撰写国际时事专栏,后来担任《南洋商报》主笔,大力宣传中共坚持抗日的主张,揭露国民党顽固派投降妥协活动,激励海外侨胞支援抗战。为此,受到英殖民当局传讯,被迫改行在中正中学任教。1942年,日军占领新加坡,他举家逃往马六甲山林中,开设“六合造纸厂”,同时参加马来亚共产党,进行“地下”反日斗争。日本投降,他重返新加坡,复办中正中学,组织“新加坡华侨教师公会”,创办《华侨经济》半月刊。1946年2月25日,马共组织群众大集会,次月,他即遭英殖民当局拘捕,经华侨舆论界、教育界强烈抗议,才在3月6月获释。其后执教于华侨中学,同时创办《南洋经济》半月刊,主编华侨教师公会会刊《新教育》。1948年,英殖民当局又以“马共分子”将他关入棋樟山集中营,8个月后,“驱逐出境”,企图押送他以当时还是蒋管区的上海,幸而经香港时得夏衍等人帮助,才辗转到达北京。时为1949年4月。

到京后,他先安排在全国人民政协筹备会新闻处任编辑,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调华侨事务委员会,历任政策研究室主任、办公厅副主任、第三司副司长;此外还担任全国侨联常务委员、副秘书长,以及第二至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其间广泛联系侨胞,为侨务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1985年4月,病逝于北京。享年75岁。

卢心远评价

卢心远逝世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发了唁电。《人民日报》五月三日发布讣告时,对卢心远一生作了概要评价:“卢心远同志1927年在国内参加革命工作。侨居南洋时,他长期致力于华侨进步的文化教育事业。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投身抗日活动。抗战胜利后,他积极参加爱国民主活动,支持祖国人民解放战争。在海外的这段时间里,他曾两次被英国殖民当局逮捕入狱,后被驱逐出境。回国后,卢心远同志积极参加祖国建设事业。他怀着对华侨的深厚感情,在长期从事侨务工作中,广泛联系侨胞,为侨务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就是在病重住院时,仍关心侨务工作,关心祖国统一和四化建设事业。”

卢心远补充介绍

  卢心远(1911~1985),原名宝镛,坎市镇田心村人。民国12年(1923年)入福建省立九中读书,受进步青年的影响,逐渐接受革命思想,4年后毕业回到家乡,适值共产党人正在组织革命团体“太平里青年委员会”,便积极协助组建,正式成立时被推荐为总干事,兼任会刊《奋斗》的主编,不久,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年春,为组织群众抗交军阀陈国辉部摊派的马路捐,遭到搜捕,遂逃往广州。秋季,考入中山大学,民国22年毕业,到上海从事著译,五年间出版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方-讲话》、《政治经济学体系》等书,还写了不少批判托派分子叶青的文章,在知识界颇有影响。

  民国26年(1937年)上海陷于日本侵略军,他南渡新加坡侨居。先为《星洲日报》、《南洋商报》撰写国际时事专栏,后来担任《南洋商报》主笔,大力宣传中共坚持抗日的主张,揭露国民党顽固派投降妥协活动,激励海外侨胞支援抗战。为此,受到英殖民当局传讯,-改行在中正中学任教。1942年,日军占领新加坡,他举家逃往马六甲山林中,开设“-造纸厂”,同时参加马来亚共产党,进行“地下”反日斗争。日本投降,他重返新加坡,复办中正中学,组织“新加坡华侨教师公会”,创办《华侨经济》半月刊。1946年2月25日,马共组织群众大-,次月,他即遭英殖民当局拘捕,经华侨舆论界、教育界强烈 ,才在3月6月获释。其后执教于华侨中学,同时创办《南洋经济》半月刊,主编华侨教师公会会刊《新教育》。1948年,英殖民当局又以“马共分子”将他关入棋樟山集中营,8个月后,“驱逐出境”,企图押送他以当时还是蒋管区的上海,幸而经香港时得夏衍等人帮助,才辗转到达北京。时为1949年4月。

  到京后,他先安排在全国人民政协筹备会新闻处任,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调华侨事务委员会,历任政策研究室主任、办公厅副主任、第三司副司长;此外还担任全国侨联常务委员、副秘书长,以及第二至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其间广泛联系侨胞,为侨务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1985年4月,病逝于北京。享年75岁。

  坎市镇 位于永安县北部博山岭山脉西麓,毗邻龙岩市,东连培丰镇,南接抚市镇,西与堂堡乡接壤,北与高陂镇相连。省道福三线和龙坎铁路及即将建成的龙坎梅铁路贯穿境内,可与鹰厦、京九铁路接轨。全镇总面积67平方公里,耕地1.07万亩,辖1个居委会和6个村委会。人口2.62万人,其中集镇人口1.66万人。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石灰石、铁、铝、粘土等品种,其中煤储量1200……

  “卢心远”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