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河南省名人>新乡市名人>卫辉市名人

李时灿

暂无李时灿人物图片我要提供名人图片

卫辉名人李时灿介绍

教育家、史学家

李时灿,字敏修,清同治四年(1866年)生于河南卫辉府城(今河南省卫辉市),1943年在河南禹县(今河南省禹州市)沙坨里村逝世,享年78岁。

李时灿简介

李时灿(1866—1943),字敏修,号闇斋,汲县(今卫辉市)西街人。16岁考中秀才,20岁考取举人,26岁中进士。入仕后,曾任刑部部曹、河南教育总会会长、学务公所议长、救灾总会会长等职。民国时期,出任河南教育司司长,与当时天津的严修、江南的张?并称“教育三杰”。

李时灿成就

李敏修在任河南学务公所议长和河南教育司长期间,主持制订河南教育大计,提倡普及教育、义务教育,提倡新学,要求教育合乎社会之需要,号召创办师范、法政、实业、工艺等各类专业学校等。在他创办的学校里,皆开设中、西课程。为推动河南教育事业的发展,他还主编《河南教育》杂志,自任社长。

李敏修一生治学勤奋,著作甚丰,主要有《论语之政治学》、《中州人物稿》、《中州学系考》、《汲县志》稿等。

李敏修对家乡有很深的感情,为收集整理河南文献呕心沥血,成绩卓著。民国以后,他被清史馆馆长赵尔巽聘为清史馆名誉协修,并被委任为河南文献总编辑,负责征辑和整理中州文献工作。1914年,他在北平创立中州文献征辑处,并在开封、洛阳设立分处,各县设立分点。他组织人才将征集到的大批文献分门别类,编辑成册,共得1500余部,计有《中州艺文录》42卷,《中州先贤传》37卷,《中州文征续编》28卷,《中州诗征》30卷等。后来时局动荡,李敏为了保护这批珍贵文献,冒生命危险,千方百计把它从北平运回卫辉。解放后,其子李季和将保存完好的700余部、1700余册、3000万字的这批中州文献献给平原省图书馆(现为新乡市图书馆)。这批文献中有许多价值很高的善本和珍本,据悉已有37种共计125册,被编入《全国古籍善本书目》。

李时灿评价

旧中国国弱民穷,李敏修无时不怀忧国忧民之心。青年时期,他积极参加反对英国在焦作、安阳等地开采煤矿,对华进行经济侵略的斗争,倡导实业救国,在禹县开办三峰矿业公司,以同英人抗衡。“七·七”事变后,他迁居禹县,从事讲学活动。他曾书写出一帧条幅:“忧时如忧病,救国先救民”,时时警醒自己。他创办“谷音”诗社和书画社,团结流亡知识分子,进行抗日宣传。李敏修同情民众疾苦。早年,他目睹家乡人民的苦难,曾找巡抚、知府等为民请命。1920年,汲县大旱,他除募捐外,还兴办“凿井社”、“振民社”等,组织灾民生产自救。他还同慕名来访的张学良将军协商,迁豫北数千饥民赴东北谋生,为灾民广开生路。李敏修一生忧国忧民,自己却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他70岁时儿子要为他做寿,他说:“不要为我做寿。如果你们夫妇有钱,还是捐给老百姓吧,虽属杯水车薪,也算有益。”

李敏修为人正直,主持正义而不避权贵,坚持真理而不惧危险。1901年,岑春荣主持豫北防务时,挪用赈灾款。李敏修义愤填膺,多次向官府提出诉讼,终将赈灾款如数追回。1923年,他旗帜鲜明地抵制军阀曹锟的贿选活动。1941年,他的门生、著名教授、中共人士嵇文甫被国民党当局抓捕入狱,他不避风险多方营救,使嵇文甫终于获释。

日寇占领卫辉前,李敏修为了保持民族气节,避居禹县。在他的热情帮助下,卫辉的省立汲县中学、省立汲县师范等先后迁到禹县得以继续办学。

李时灿补充介绍

  李时灿(1866~1943),字敏修,号暗斋,河南省汲县人。河南著名教育家。16岁考中秀才。17岁在其家聚集20余名生员,他作为主持人,创办汲县读书学社。学社草创,没有读书与讲学的固定场所,李时灿与王锡彤、高幼霞3人便轮流做东道主,于每月朔(初一)、望(十五)两日在家中聚会,与学社会员一起讲学文章,答疑解难,互阅日记,讨论时事。20岁考中举人。光绪十八年(1892)考中进士。第二年(1893)被清廷授予"刑部比部曹"官职。在京他目睹清廷政治腐败,国事日萎,官场丑恶,于二十四年(1898)弃官返回故里。为支持学社发展,李时灿首先捐出薪俸银200两,王筱汀、王锡彤、高幼霞及地方绅士也纷纷捐银,计捐银1500两。为筹集更多的办学资金,他还主动兼任汲县车马局总董一职,每月可得到一笔相当可观的薪水,但李时灿的薪水一律按月转给王锡彤购书,归于学社,自己分文不取。两年时间,汲县读书学社会员发展至150人,规模可与当时豫北最大的书院"河朔书院"相比。光绪二十六年(1900),李时灿联络辉县史小周、新乡王静波等人,在汲县读书学社基础上创建"经正书舍",并任舍长。他邀请汲县、新乡、开封、禹县、巩县等有名望的学者前来讲学。一时之间,中原各地、大河南北慕名前来就读的四方贤才常达数百人之众。

  光绪三十二年(1906)十月,李时灿因在河南教育界的崇高威望,被任命为河南学务公所议长,并公推为河南省教育总会会长,协同提学使掌全省教育行政。上任伊始便手订《学务管见十六条》,指出各级各类新学要全面变更"州县儒学及书院的教法","新设理化、博物、算学、外语、格致等科目",规定各州县书院"学田、庙产概作教育公款",在河南首次对封建教育进行改革,对课程的设置、教法的变更、经营的筹措、政策的厘定等,提出具体意见。他组织省学务公所议员、督学分6路对河南各地进行视察、督导,果断撤换50余名不称职的堂长和教员,使当时学风为之一振。同年(1906),李时灿经多方努力,使武备学堂60名学生全部留学日本。光绪三十三年(1907),李时灿创办河南法政学堂(今河南大学法学院前身)和中州公学,并被公推为中州公学总办。他除忙于全省教育行政事务外,还在河南优级师范学堂、河南法政学堂、中州公学3校担任部分中国文学课教学。在他的影响倡导下,这3校很快形成"学术空气浓厚,思想新颖活泼"的良好校风。光绪三十三年(1907)七月一日,李时灿主编的《河南教育官报》铅印出版。该报辟有"章奏"、"文牍"、"本省学务报告"、"本省学务统计"、"著述"、"杂志"6个专栏。栏目涉及光绪二十八年(1902)至宣统三年(1911)间河南省各高等学堂、中学堂、女学堂、小学堂、半日半夜学堂,及师范、实业、蚕桑、农业、艺徒等各类学校的设置、分布、教育内容,及热心新学之士绅集资办学等方面的祥细记载。该报从创办至1912年1月停刊的四年多时间里,李时灿对每一期内容都亲自审阅定稿,从而使清末教育大变时期极为丰富的教育资料得以保存下来。

  1912年9月16日,李时灿又主编《河南教育公报》,该报是《河南教育官报》的延续。1913年1月19日,任河南省教育司长。同年,李时灿遵照教育总长蔡元培"把实利主义教育当作富国手段"之方针,根据河南是农业大省的经济特点,提出要以教育来振兴河南的农业生产。他在教育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选派留日农学硕士吴肃创办河南农业专门学校(河南大学农学院前身)。他又力排众议,拨出6万元经费供吴肃建农专校舍,购置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并亲自聘请外国专家到校任教,使农业专门学校顺利建成并成为河南省培养高级农林科技人才的基地。1913年,李时灿推荐老同盟会会员阎子固(梦松)出任临汝县知事,因阎从事二次革命,反袁斗争,遂于同年10月6日,被河南都督张镇芳批令,枪杀于开封。李时灿因此受株连被罢官,1914年5月5日辞职。民国初年,李时灿被清史馆聘为名誉协修,并被委任为中州文献总,负责征辑和整理中州文献。1914年,他在北京设立"中州文献征辑处",在开封设立分处,在洛阳及各县设立分点。1915年在《国权报》上刊登征集启示。他组织人力将征集到的大批文献,按经、史、子、集4大门类加以整理汇编成册,共1500多部。后又冒生命危险,将这批珍贵文献从北京运回汲县。这批文献中,有许多价值较高的善本和珍本,其中有37种、125册,被编入《全国古籍善本书目》。1918年1月,李时灿创办《河南教育月刊》,并任该杂志社社长。梁启超为《河南教育月刊》题写了刊名,在全国发行。他在该刊《发刊简章》中明示:"本杂志以提倡教育,振兴学术为宗旨。"辟有"图画"、"评述"、"学说"、"研究"、"译述"、"专件"、"艺林"、"文献"、"杂志"9个栏目。"译述"、"图画"栏目独具特色。"译述"专门翻译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国家及日本的先进文化教育情况,对促进河南各类学校效法资本主义教育制度起一定引导作用。"图画"选载当时河南文化教育界名人的肖像,省属重点学校毕业生的集体合影,省内历次体育运动会实况摄影,河南省名家书画真迹照,中州各地罕见的碑文影印图等各种实物、人物照片。"图画"栏目乃是李时灿办教育杂志的一个创举。

  李时灿在省城开封,还曾在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河南省立高等师范学校、河南省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河南省立法政专门学校任教。他还勤于著述,主要著作有《李暗斋先生讲演集》、《暗斋日记》、《梓里纪事》、《题扇集》、《暗斋家书》、《东窗余墨》、《毋自欺斋文学纪年》、《颍滨经舍讲语》、《续论语语汇赘论》、《读易杂感》、《论语之政治学》、《论语之道德学》、《论语之辞学》、《中州人物考》、《中州学系考》、《汲县志》等。经他编纂出版的中州文献有《中州艺文录》(42卷)、《中州先贤传》(37卷)、《中州文征续编》(28卷)、《中州诗征》(30卷)等。

  1935年,依照旧历,李时灿将过70寿辰时,学生及亲友不约而同地要给他做寿。他听到这一消息深感不安,先期著《乞言私启》一文,婉言向学生及亲友辞寿:"吾尚有自知之明,同人知我,或不如我之自知",并劝儿子儿媳说:"不要给我做寿,如你们夫妻有钱,可以给学校或社会办图书馆,也可以捐给百姓。虽属杯水车薪,也算有益。"寥寥数语,足见其严于律己和关心民间疾苦、关怀学校教育的高尚品德。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迁居禹县沙垞里村,他创办谷音诗社、谷音书画社,从事讲学活动,团结-知识分子,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号召大家团结御敌。1943年在沙垞里村去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子李季和将他保存完好的七百多部,一千七百余册,三千余万字的中州文献献给当时的平原省图书馆(现新乡市图书馆)。

  注:有文章记,1914年李时灿竭力推荐阎子固任县长,误。阎子固(1873~1913),又名梦松,字子明,河南省新蔡县人,为清末民初著名革命志士。据1913年10月7日《时事豫报》报道:"张都督批令将逆首阎子固即阎梦松,并从逆要犯张蓉芙即张华仁等十一名一律枪毙。……该司令处(河南警备-司令处)于本月六号下午五钟按名枪毙。"1995年8月《河南省志·人物传记》亦记,1913年10月6日"在开封孝俨寺前就义。"

  “李时灿”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