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名人李友于介绍
李友于(1905~1938)字右卿。陕西扶风人。出生于书香世家,其父李士清(介夫)系晚清优贡,致力关洛之学,曾任扶风劝学所所长,县高等小学堂山长,陇州知州(知事),生前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3军第89师第529团副团长。
李友于人物生平
1933年春,陆军第二师开赴华北,参加长城抗战,李当时在第二师第八团任迫击炮连连长。 4月, 日军以一个旅团的兵力, 向李守卫的兴开岭四○五五高地猛攻,“战况之烈,亘古未有。至第四日晨,左翼高地失守,全线遭敌俯射,其危急千钧一发”。李率40名士兵“各携炸弹三枚,往返肉搏达三小时之久,敌弃尸溃退,全局转安”(公励生:《祭友于文》)。
1935年,李任陆军第八十九师二五九团一营营长。同年夏,八十九师随十三军由湘鄂边北调潼关,不久移防陕北绥德。1936年冬绥远抗日战起,蒋介石令十三军的两个师北进绥东,名为接受绥省主席傅作义指挥,实为监视傅作义不得“影响中央誓死‘剿共’之政策”。李等赶到平地泉(今内蒙古集宁)集结之前,百灵庙已经收复。
西安事变爆发后的第五天,李营随全军出动,在南壕堑前线,迫使汉奸王英的两个旅2000余人反正。
1937年7月底, 日军占领平、津后,即调兵大举进犯华北。十三军奉命担负平绥线东段防御。 8月上旬,李与团长罗芳珪率先头部队抢占南口,与日军坂垣师团等部十数倍之敌浴血奋战20天,粉碎了日军“三日拿下南口”的狂妄企图。李在战斗中负伤,战后赴山西大同治疗。10月伤愈回陕省亲,在故里接前线电令,擢升他为上校团副, 敦促他尽快归队受任。陕西省政府10月5日在西安为其召开庆功大会,并赠送银盾一面。李在会上说:“离家时我父郑重指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汝为军人,当膺命保国。我决心重上前线,上报国恩,下卫国土,不捣黄龙,誓不生还。”
李友于基本资料
李友于1921年扶风县第一高小毕业,考入西安省立一中。1925年赴广州投考黄埔军校为入伍生, 1926年3月军校改名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李被编入第四期步科二团一连,同年10月毕业,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李随所在部队参加了对工农武装的“围剿”。
李友于人物荣誉
2020年9月2日,入选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
李友于补充介绍
李友于(1905—1938)
字右卿,扶风县南阳乡龙里村人。书香世家,父李介夫系晚清优贡生,曾任陇州知事、周至县教谕、扶风高等小学堂山长等职。友于受父熏陶,少有大志,勤奋好学,民国10年(1921)毕业于扶风县第一高等小学,后考入省立一中,因深感国家孱弱,军阀割据,旋考黄埔军校为第四期学生。民国15年(1926)毕业,参加北伐战争,历任排连、营、团副等职。民国26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李友于随所在部队由江南开赴华北前线,时任十三军八十三师五二九团王仲廉部营长,他从前线与父写信说:“儿受命之日,扶危救倾,誓雪国耻,保家卫国,赴汤蹈火,义不容辞,望大人珍重,静待捷音……。”在师长王仲廉、团长罗芳圭率领下,参加了抗战初期的绥东之役,亲自指挥获得了百灵庙战斗初捷。北京沦陷后,友于与团长率先头部队在南口坚守阵地数日,与日军精锐坂垣师团数十倍之敌浴血奋战,掩护全军突围,是役,全团除数十人生还,其余皆壮烈牺牲,他被晋升为八十九师五二八团团副。民国27年(1938)4月,参加台儿庄战役,激战半日,中弹而死。卒后南京国民政府追为陆军少将。
“李友于”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