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名人陶恩培介绍
陶恩培(1801~1855),字益之,号文云(一说问云),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清末大臣。道光十五年(1835)进士,官至湖北巡抚,太平天国起义军攻破武昌时自杀,谥文节。
陶恩培人物生平
道光十五年(1835)进士,选庶吉士。道光十六年(1836)散馆,授编修,历任四川乡试正考官,提督福建学正,顺天乡试同考官,山东道、江西道、广西道、京畿道监察御史。
道光三十年(1850),出为湖南衡州知府。
咸丰元年(1851),太平天国运动爆发,陶恩培捕诛衡州响应谋反的奸民左家,晋秩道员。
咸丰二年(1852)春,太平军兵犯衡阳。总督程矞采欲退保省城。陶恩培曰:“衡州,楚之门户,弃则全楚震矣!”勿听。乃与约,毋撤粮台,得便宜行事。陶恩培诛锄内奸,抚循兵士。太平军知有备,由他道窜陷道州,犯长沙,所至皆破,惟衡州独完。御史黎吉云以状闻,咸丰帝嘉奖之。
咸丰三年(1853),破格提拔湖南按察使。剿平衡山、安仁、浏阳、醴陵土匪,升任山西布政使。湖南巡抚骆秉章以陶恩培在湖南久,疏留襄办防务,允之。不久调任江苏。
咸丰四年(1854),擢升湖北巡抚。时武汉刚刚收复,城郭残破,旁近皆贼踪,总督杨霈拥兵广济,按察使胡林翼出省防剿,人员空虚。有人建议陶恩培:“省城不可守,宜迁治他郡。”陶恩培斥其非,兼程进,岁将尽莅任,文武员弁不足三十,兵不盈千,饷不逾万。陶恩培驰书曾国藩乞援,檄胡林翼回保省城。杨霈败走蕲州,驻扎于德安。
咸丰五年(1855)正月,汉阳、汉口并为太平军所占领,兴国、通山、嘉鱼土匪应之,武昌益孤。陶恩培尽焚沿江木植,尽驱诸船,故贼未得渡,而道员李孟群、知府彭玉麟以水师至,胡林翼以陆师至,声势稍壮。太平军城沙坡堆,陶恩培欲先发制之,令胡林翼统诸军冒雪出不意,三路攻贼。士卒畏寒不欲战,渡江营沌口,师期颇泄,太平军得为备。林翼虑兵力分,并为一路。舟师先薄小龟山,陆师继进。贼出马步数千,从汉口钞我军,复败退大军山。贼舟大集,昼夜攻城。杨霈约三路来援,以火为号。胡林翼、李孟群整军以待,屡见火起,为所绐,而杨霈军不至。
二月,贼由兴国、通山来助攻。胡林翼兵隔江为贼所缀,不能渡。城中出兵连战於青山、望江楼,皆挫。直逼大东门、小东门,陶恩培自当之,令武昌知府多山守西北城。方战,忽报汉阳门破,多山战死。至暮贼麕集,士卒死伤略尽,陶恩培投蛇山紫阳塘自杀。
诏优恤,予骑都尉兼云骑尉世职,谥文节,祀昭忠祠。后在湖北与吴文镕合建一祠。
陶恩培人物评价
《清史稿》:常大淳、蒋文庆、陶恩培、罗遵殿、徐有壬诸人,皆不失为承平良吏,短於应变,或因受事於已危,莫能挽救。
陶恩培补充介绍
陶恩培(1801—1855),字益之,号文云,会稽(今绍兴)陶堰人。清道光十五年(1835)进士,选翰林庶吉士。十六年,散馆,授编修。历官四川乡试正考官,提督福建学正,顺天乡试同考官,山东道、江西道、广西道、京畿道监察御史。三十年,授湖南衡州知府。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进攻衡阳,总督程矞采主张退保省城,恩培力争固守衡阳。太平军闻衡严防,绕道取道州,并趋长沙。恩培因固守衡阳有功,受嘉奖,擢湖南按察使。后调江苏布政使、湖北巡抚。
咸丰五年,太平军攻下汉阳、汉口,进逼武昌,恩培会同前任礼部侍郎曾国藩,命知府彭玉麟率按察使胡林翼等统水陆各军到湖北,几次打败太平军的进攻。后太平军由兴国、通山、沌口、塘角等地汇集,合扑省城。攻势猛烈,攻破汉阳门,消灭城中清军。恩培见大势已去,投蛇山紫阳塘自尽。清廷颁谕嘉奖,诏优恤予骑都尉兼云骑尉世职,谥文节,礼昭忠祠。
“陶恩培”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