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名人程宜萍介绍
程宜萍(1911年12月-2013年2月),女,安徽省舒城县人,浙江省立高级蚕桑学校毕业,曾在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农业部学习。1937年8月回国任安徽省高级蚕校遗传学教师。1938年2月入延安陕北公学学习,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6月任中共齐齐哈尔市第三区区委书记。1949年9月任中共湖南长沙市妇委书记兼市妇联主任,省总工会女工部部长。1953年任政务院农业部特产司农业生产总局经济作物局、工业原料局、农业局科长、处长。1982年离休。
曾任原农业部工业原料局副局长。程宜萍是组织振兴中华人民共和国蚕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长期从事全国蚕业生产的领导工作,对总结推广先进科学技术,发展中国的蚕业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3年2月13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
程宜萍人物生平
1911年12月26日 出生于安徽省舒城县。
1933年 浙江省立高级蚕桑科中学(今浙江理工大学)毕业。
1933年9月-1934年9月 任安徽省蚕桑改良场技佐,江苏省江宁县蚕桑示范区技术指导员。
1934年9月-1937年8月 在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农学部学习蚕的遗传学。
1937年9月-12月 任安徽省立高级蚕桑学校教员。
1938年2月-11月 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1939年-1943年9月 任延安中央军委锄奸部、中央军委后勤政治部科员。
1943年9月-1947年7月 在中央党校学习。
1948年1月-6月 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十纵队后勤部科长。
1948年7月-1949年8月 任中共嫩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五区区委副书记。
1949年9月-1952年12月 任中共湖南省长沙市委员会妇女委员会书记。
1952年12月-1963年 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业生产司、特产司、农业生产总局、经济作物生产总局、工业原料生产局科长、处长。
1964-1970年 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工业原料生产局副局长。
1972-1978年 在农林部休干办公室。
1978年4月 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林部农业生产局顾问。
1978-1982年 中国农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1979年4月-1980年4月 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经济作物生产局副局长。
1979-1984年 中国蚕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1984-1993年 第三届、第四届中国蚕学会理事会荣誉理事。
1980年4月 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经济作物生产局顾问。
1982年12月 离休。
2013年2月13日20时30分,程宜萍(享受副部级医疗待遇)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
程宜萍人物成就
新中国成立之初,缺乏人才。程宜萍于1952年调到农业部主持蚕业生产后,深知没有懂业务的强有力的班子,事业就不能得到发展。在领导的支持下,先后从江苏、华东等地选调了一批年富力强,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德才兼备的干部到部工作,于1954年在原蚕桑科的基础上正式组建成蚕桑处。1955年2月在江苏省举办了支援新区干部训练班,培养了114名蚕桑技术干部,分配到陕、甘、黔、冀、新疆等九省市区,从而促进了我国蚕茧产区的各级农业部门的工作,加强了蚕业生产的领导,层层建立比较完整的蚕业生产管理体系和技术推广网络。并通过不断总结先进经验,普及蚕业科技知识,推广科技成果,促进了蚕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发展蚕业生产,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此,程宜萍首先抓了科研机构的建设。她在原华东蚕业研究所的基础上,广泛诚聘全国知名专家,1957年协助组建了蚕业研究所。1959年又组建了柞蚕研究所,均属中国农业科学院领导。与此同时也促进了蚕茧产区相继建立省一级蚕业科研机构。形成了以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为中心,比较完整的蚕业科学研究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蚕业研究获得了一大批具有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她经常参加全国蚕业科研工作会议,还参与组织防治柞蚕饰腹寄生蝇攻关协作工作,对每一个研究成果都悉心关注,促使大部分科技成果及时用于生产,不断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迈进。
中国是最早发明植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并且一直居世界领先地位。但在20世纪中期,一度被日本后来居上。由于世界市场丝价惨跌和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对我国蚕业生产造成的严重破坏,到1949年,我国桑、柞蚕茧的产量不及战前最高年产量的五分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即致力于蚕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952年我国桑、柞蚕茧产量分别比1949年增长了1倍和4.1倍。但1953年由于采取了维持生产,调低价格,减少收购的错误方针,并取消了蚕丝改进费,致使桑、柞蚕茧减产了4.8%和80%。为了扭转蚕茧减产局面,充分发挥我国发展蚕业生产的巨大优势,振兴祖国蚕丝业,她和同事们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探索加速发展我国蚕业生产的有效途径,提出了“大力发展”的设想。在1954年全国桑蚕蚕丝会议上,确定了“大力发展蚕丝生产”的方针,并相应采取调高蚕茧价格,实行蚕茧预购和预付定金,恢复蚕丝改进费,对新栽桑在没有收益前免征农业税等措施,调动蚕农生产的积极性,从此蚕业生产又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1958年全国桑蚕、柞蚕生产会议决定继续实行“大力发展蚕丝生产”的方针,朱德副主席还亲临会议作了重要讲话。
由于受三年自然灾害等影响,蚕业生产严重受挫减产,1961 年蚕茧产量跌落到1950年的产量水平,柞蚕产量只为1949年的38%。为此她非常焦虑,常和同事们研究并提出建议,经国务院财贸、农林办公室和中央有关部门共同研究,1961年后相继采取蚕茧奖售、发放蚕茧专项低息贷款、拨给蚕桑专用化肥,保证蚕茧集中产区蚕农口粮供应、分期分批退出集中成片桑园的不合理间作等一系列促进蚕茧生产的经济政策和措施。1962年开始,蚕茧连年丰收,稳定增长。在“大力发展蚕丝生产”方针鼓舞下,全国广大蚕区的干部和群众,经过艰苦努力,1970年我国桑蚕产量超过了日本,跃居世界首位。1979年她又参与主持召开了全国蚕茧生产会议,研究如何把蚕茧生产更快更好搞上去。1980年我国桑蚕茧又超过了历史最高年产量水平,从而结束了漫长的恢复阶段,开始进入稳步发展的新时期。在离休之前,使她感到非常欣慰,逢人便说:“我的两超(超日本,超战前)愿望实现了。这是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国家投入取得的辉煌成就。”
50年代初,程宜萍主持全国蚕业生产管理工作以来,经常组织干部并亲自深入农村,深入实际,通过访问、座谈,实地调查考察,总结各地发展蚕业生产的先进经验加以推广,如江苏、四川等省,发动群众自育苗,自栽桑,自力更生发展蚕桑生产,四川利用四边栽桑,嫁接换种加速良桑化的经验;浙江省临安县杨岭公社利用荒山、河滩栽桑发展蚕桑生产和德清、海宁县改造低产桑园,实现亩桑产茧百斤的经验;山西省沁水县端氏公社利用梯田地埂栽桑发展蚕桑生产和“砍条出扦”的整枝收获经验;广东省建设桑基鱼塘的经验;江、浙等省集中产区以密植为中心,建设速成丰产桑园的经验;辽宁省以补植加密、留桩放拐、改造树型、建设柞蚕保苗场为中心的柞蚕场改造和建设的经验;浙江等省小蚕共育和中国农科院蚕研所创造的小蚕炕床育的经验;浙江省发展原蚕区制种,实行国营蚕种场制种和原蚕区制种并举,加强蚕种生产建设,实现蚕种自给的经验;改革原原母种、原原种、原种、一代杂交种四级繁育、四级制种,改为原原种、原种、一代杂交种三级制种的经验;江苏省坚持桑蚕良种繁育制度,加强检验,提高蚕种质量和四川省南充蚕种场十年连续盈余的经营管理经验;中国农科院蚕研所提出的消毒防病,消灭病原,切断感染途径为中心的综合防治和辽宁柞蚕研究所利用灭蚕蝇防治饰腹寄生蝇的经验;以及江、浙地区充分利用桑叶增养夏秋蚕,提高桑园单位面积产茧量和加强上蔟管理,采用方格蔟,提高蚕茧质量的经验等等。她和蚕业处的干部们对各地涌现的先进技术经验,总是通过召开现场参观或专业技术交流或发出通报等形式,使这些经验得到及时推广,为我国蚕业技术革新与生产力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在优良蚕桑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对提高我国蚕茧产量和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1970年我国的桑蚕茧产量虽然超过了日本,居世界领先地位,但蚕茧的出丝率只及日本的三分之二。主要原因是我国的蚕品种不如日本,蚕茧质量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程宜萍一直十分重视蚕品种的选育工作。为了加速优良品种的培育与推广,不断提高蚕茧的产量和质量,采纳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的专家和有关学者的建议,于1980年3月召开了全国桑蚕品种审定工作会议,研究制定了《桑蚕品种国家审定条例》和《桑蚕品种审定工作细则》,成立了全国桑蚕品种审定委员会,落实了桑蚕品种审定计划。由于程宜萍的全力支持,千方百计筹措经费,桑蚕品种审定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因而她被推举为全国桑蚕品种审定委员会首任主任委员。1982年起又正式开展了全国桑树品种审定工作。由于参与桑、蚕品种鉴定工作的同志们的努力,审定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轨。蚕品种的鉴定审定工作,已经收到可观的实际成效。到1985年止,共鉴定了24对蚕品种。经审定合格并由农业部批准可供试养推广的品种计7对。如菁松×皓月、苏3×苏4等新品种的茧丝质量都有了显著提高,优于现行的品种,收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有力地促进了良种选育推广和品种更新的步伐。
同时她还十分重视蚕的良种繁育工作,如在国家计、经委和农业部领导的支持下,1978年起连续数年扶持各地加强蚕种场的建设,加速实现蚕种自给,以适应蚕茧生产发展的需要。1980年还亲自主持召开了全国蚕种场生产座谈会,会议就增加蚕种生产能力,提高蚕种质量和加强蚕种场经营管理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特别强调蚕种生产质量第一的思想,要求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微粒子病的蔓延,确保生产安全。
程宜萍多年来积极参与学会活动,曾担任中国蚕学会第二届副理事长,第三、四届荣誉理事。中国农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她一向尊重知识,珍惜人才,真诚地关心和爱护知识分子,重视发挥他们的作用。她于1982年底一度中风,右侧偏瘫,右手不能写字,就刻苦地练习坚持用左手写字,与同行通信了解情况,仍念念不忘祖国蚕业生产的发展。她热爱专业,事业心强,待人坦诚,平易近人,深受蚕业界同志的尊敬。
程宜萍主要论著
1 程宜萍.自编《蚕的遗传学》教材.1937年
2 程宜萍.中国蚕业行政管理机构.见: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蚕业卷.北京:农业出版社,1987年
程宜萍补充介绍
程宜萍同志生平(1911-2013)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原农业部工业原料局副局长、离休干部程宜萍同志(享受副部级医疗待遇),因病医治无效,于2013年2月13日20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
程宜萍同志1911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舒城县桃溪镇。1933年7月毕业于浙江省立高级蚕桑学校。1934年9月赴日本留学,在日本九洲帝国大学农学部专攻蚕的遗传学。“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她抱着抗日救国、争取民族解放的满腔热血,毅然弃学回国投身革命。1938年1月到达延安,先后在陕北公学、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1月至1943年9月先后在中央军委锄奸部、中央军委后勤政治部、八路军军政学院政治处任科员、内勤干事等职。1943年10月至1946年7月在延安中央党校二部学习、工作。1946年8月至1948年1月先后任延安第二保育院院部支部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十纵队后勤部妇孺科科长等职。1948年2月至1949年9月任齐齐哈尔市三区区委副书记、市直属机关总支书记。程宜萍同志在艰苦的战争年代,不怕流血牺牲,积极组织和发动群众,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程宜萍同志先后任湖南省妇联生产部部长兼省总工会女工部副部长、长沙市第一届妇联主任、中共长沙市委妇女委员会书记等职。1952年12月响应党中央技术人员归队号召,调入农业部工作,任特产司蚕桑科科员、科长。1953年10月至1964年2月先后在农业部农业生产局四处、经济作物总局三处、工业原料局三处任处长。
1964年3月至1970年3月在农业部工业原料局任副局长。1970年4月至1972年6月在农业部“五七”干校劳动。1972年7月至1978年3月在农林部休干办工作、学习。1978年4月至1979年4月在农林部生产局任顾问。1979年5月至1981年9月在农业部经济作物局任负责人。1981年10月至1982年11月在农牧渔业部经济作物局任顾问。1982年12月离休。2011年6月经中央组织部批准享受副部长级医疗待遇。
程宜萍同志几十年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不计名利任劳任怨,忘我工作。特别是在农业部工业原料局工作期间,她认真钻研业务,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和领导能力;她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先后参与我国蚕桑业十年规划、制定蚕种技术措施和监管条件、创建桑蚕研究所、开展蚕桑技术培训等。参与《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中国蚕业行政管理机构部分的撰写工作。程宜萍同志自1979年起,先后担任中国农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委理事、中国蚕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第三届、第四届中国蚕学会理事会荣誉理事。她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积极传授和推广蚕桑管理技术,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离休后,程宜萍同志仍坚持参加政治学习,关心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坚决拥护党中央的领导集体和党中央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自觉地在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保持良好作风和政治风范。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努力发挥余热。
程宜萍同志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忠于党,忠于祖国和人民。对党的事业无比热爱,对革命工作认真负责,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她以党的事业为重,光明磊落,顾全大局,严于律己,清政廉洁。她工作积极、生活俭朴,为人正直,团结同志,平易近人。
程宜萍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努力奋斗的一生。她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党员、好干部、好同志。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坚持以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真抓实干,为把我国建设成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程宜萍”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