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安徽省名人>滁州市名人>凤阳县名人

汤和

汤和人物照片

凤阳名人汤和介绍

明朝开国六王,名将
明朝开国名将,军事家

汤和(1326年-1395年),字鼎臣,濠州凤阳县东湖里(今安徽凤阳)人 。明朝开国名将,军事家。

汤和为人谨慎,沉敏多智,于至正十二年(1352年)参加郭子兴起义军,授千户。在随朱元璋渡长江、占集庆、取镇江的诸战中屡破元军,累功升统军元帅。

至正十七年(1357年),镇守常州,多次击败张士诚部。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为征南将军,在浙东击败方国珍部。尔后率部由海道入福州,俘获占据延平的陈友定。又随徐达率军征今山西、甘肃、宁夏等地。

洪武十一年(1378年),封信国公。洪武十七年(1385年),巡视海防。洪武二十年(1388年),在浙江沿海先后设卫所城59处﹐使倭寇不得轻入。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告老还乡,赐地凤阳。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因病去世,追封东瓯王,谥号“襄武”。

概述内图片来源:

汤和人物生平

加入义军

汤和于元朝泰定三年(1326年)出生在濠州凤阳县东湖里(今安徽凤阳)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和朱元璋不仅是同乡,而且在一条小街上长大。汤和幼年失去双亲,童年的汤和有壮志,在嬉戏玩耍时,喜欢统率群童,练习骑马射箭。成年之后的汤和身高七尺,举止洒脱,沉稳敏捷,善于谋略。

至正十二年(1352年),汤和带领十多个壮士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他作战骁勇,冲锋在前,任百户,取九湾,攻濠州定远县,得兵一千五百人,擢升千户。汤和给儿时伙伴朱元璋写信,邀请在皇觉寺的朱元璋参加义军。有人知道了这封信的内容,要去告密。于是,朱元璋投奔了郭子兴的红巾军。 朱元璋入伍后,因功被提升为镇抚之职,级别在汤和之上。

至正十三年(1353年),汤和跟随朱元璋进攻大洪山寨,得兵八百,升万夫长。又跟随朱元璋攻克滁州,杀其守帅,因功被授为管军总管,招集士卒益众。

至正十四年(1354年),随朱元璋攻取和州。当时诸将大多是郭子兴的部将,与朱元璋同级,都不肯居于朱元璋之下,汤和比朱元璋大三岁,惟独他认真谨慎地听从指挥,朱元璋为此非常高兴。元朝义兵元帅陈野先复攻和州,汤和率兵击退。

至正十五年(1355年)六月,汤和随朱元璋渡江,攻下采石矶,平定太平府,缴获三百匹战马。陈野先与其部将康将军水陆分道进犯太平府,汤和被飞箭射中左大腿,他将箭拔出后继续投入战斗,徐达与邓愈由东门转战城北,击破敌军步兵,最后擒拿住陈野先,攻占了溧水、句容。

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汤和随军平定集庆府(今江苏南京),立下了功勋。平定集庆后不久,汤和又跟随徐达攻取镇江,一日克城,兵不血刃,晋升为统军元帅,其后又率领军队出行巡察奔牛(今常州奔牛镇)、吕城(今丹阳吕城镇),降服陈保二,攻取金坛及富庄。七月,转任同佥枢密院事。

驻守常州

至正十七年(1357年)三月,攻克常州,并奉命镇守,汤和又攻取了江阴。常州与张士诚统治的东吴相连,张士诚经常派间谍出来侦察,汤和防守十分严密,使敌人探听不到任何消息。

至正十八年(1358年),张士诚进犯常州,汤和力战击退,擒其卒三百。十月,张士诚再次来犯,俘其甲士千余,舟数千艘,打击了张士诚的气势。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汤和与徐达进取无锡。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破吴军于锡山,赶走莫天祐,俘获其妻子儿女,晋升为中书左丞。又以水师出行巡察黄杨山,将张士诚所属的水军打败,俘获千户四十九人,被授以平章政事。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汤和率部将吴福兴,与常遇春援救长兴,与张士信战于城下,城中出兵,与汤和一起夹击,大败敌军,俘获士兵八千人,因功超擢中书平章。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汤和率军讨平江西诸山寨,击杀剧盗姚大胆。永新守将周安反叛,汤和率军进攻,将其打败,连破其十七寨,然后围城三月,攻克永新,捉拿周安,并将他献给朱元璋,然后还守常州。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汤和随大军讨伐张士诚,攻克太湖水寨于旧馆,降伪将吕左丞等,俘虏其兵二千,马八十匹。转战湖州,守将张右丞投降。又迫降吴江州,围攻平江(今江苏苏州)。在阊门和敌人战斗时,汤和被飞炮击伤左臂,应诏返回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伤好之后,汤和又重返战场。

平定福建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九月,汤和与徐达、常遇春等人攻克平江,生擒张士诚,因为军功,被朱元璋赏赐黄金和布帛。朱元璋称吴王,建百官司属,封汤和为左御史大夫兼太子谕德,阶荣禄大夫。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汤和被授为征南将军,与副将军吴祯率领常州、长兴、江阴诸路人马,前去征讨盘踞在温州、台州、庆元三郡的方国珍。渡过曹娥江,攻下余姚、上虞,攻取庆元。方国珍逃亡入海,汤和率军追击,将其打败,俘获敌军大帅二人,海船二十五艘,斩首无数,然后回军平定各属城。

汤和派使者招降方国珍,方国珍到军门投降,汤和获得士兵二万四千人,海船四百多艘,浙东地区全部平定。汤和于是与副将军廖永忠一起前去讨伐陈友定,从明州出发,由海路顺风抵达福州的五虎门,驻军南台。汤和首先派人前去劝降,陈友定不予答复,于是将其包围,在城下将平章曲出打败,参政袁仁请求投降,汤和乘机率领军队进城,然后分兵出行巡察兴化、漳州、泉州及福宁诸州县。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汤和又攻占延平府,擒获陈友定,将其押送京城。

西征北战

洪武元年(1368年)九月,汤和跟随朱元璋视查汴梁。明军北伐,汤和受命在明州造船,将粮食运往直沽,因受海上飓风袭击,将粮食运到镇江后返回。随即,汤和被授以偏将军,跟随大将军徐达西征,与右副将军冯胜自怀庆逾太行山,攻取泽州、潞州、晋州、绛州。

洪武二年(1369年),同徐达攻克河中府,渡过黄河,入潼关。分兵径直奔向泾州,派部将招降了张良臣,张良臣不久又反叛离去,汤和会合大军围攻庆阳,将张良臣俘获斩首。趋凤翔,越六盘山,关陇地区全部平定。

洪武三年(1370年),以右副副将军跟随徐达败元朝名将扩廓帖木儿于定西,平定宁夏,逐北至察罕脑儿,擒猛将虎陈,获马牛羊十余万。攻克东胜、大同、宣府皆有功。大军凯旋,号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阶荣禄大夫、勋柱国,封中山侯,岁禄一千五百石,予世券。

洪武四年(1371年),汤和被授以征西将军,与副将军廖永忠一起率水师溯江伐占据西南地区的明夏政权,夏兵扼住险要地段,汤和进攻没能成功。又遇江水暴涨,驻军大溪口(今重庆巫山),军队长久不能前进,而傅友德已率军从秦、陇深入,攻取汉中。廖永忠作为先锋,攻克瞿塘关,进入夔州(今重庆奉节)。汤和这才率军跟随其后,进入重庆,降服明升。还军之后,傅友德、廖永忠受到朱元璋的赏赐,而汤和不及他们。

洪武五年(1372年),汤和以右副将军的身份,随大将军徐达北伐,遇敌于断头山,战败,指挥使章存道阵亡,朱元璋对此未予追究。汤和随即与李善长一起营造明中都(今凤阳)宫阙。

洪武六年(1373年),镇守北平,修筑通州外城。

洪武八年(1375年),移镇彰德,修筑城池。该年冬,追击北元大臣伯颜帖木儿于察罕脑儿,取得大捷。

洪武九年(1376年),伯颜帖木儿屡次寇边,汤和以征西将军的身份驻防延安,伯颜帖木儿向明朝乞求和解,汤和遂率军返回。

洪武十年(1377年)正月元日(《明史》作洪武十一年春),朱元璋念及汤和的功劳,加号推诚,阶特进光禄大夫、职左都督、勋左柱国、爵信国公,议军国事,加禄至三千石,仍赐铁券。汤和愈加恭畏,不自骄盈,继与岐阳王李文忠练兵于凤阳。

洪武十一年(1378年),巡抚西河州,修缮城郭、营舍。

洪武十四年(1381年),汤和以左副将军的身份随徐达率军出塞北伐,征讨乃儿不花,攻占敌人的灰山营,俘获平章别里哥、枢密副使久通而归。

洪武十五年(1382年),诏至四川永宁(今叙永),治墉濠,饬士马。

洪武十八年(1385年),思州蛮族叛乱,汤和以征虏将军随楚王征讨,俘获敌军四万人,擒获蛮族的首领而归。

解官告老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朱元璋年事已高,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已经去世,心中不愿诸将长期统领军队,只是还没有公开采取措施。汤和洞察出了朱元璋的本意,因此找机会对他说道:“臣年事已高,不能再指挥军队驰骋战场了,希望能返回故乡,为将来死去找一片容身之处。”朱元璋听后大为高兴,解除了汤和的兵权,赐宝钞五万,在凤阳给汤和修建府第。

当时倭寇经常骚扰沿海一带,朱元璋把汤和召来,对他说:“你虽已年迈,再请你替朕一行吧!”汤和请求与熟悉海事的方鸣谦一同前往。汤和到实地巡视后,决定在江浙沿海一带设卫所59座,选丁壮三万五千人筑城,尽发州县钱及籍罪人赀给役。役夫往往过望,而民不能无扰,浙人颇苦之。有人告诉汤和曰:“民众怨声载道,奈何?”汤和和回答说:“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复有抱怨者,齿吾剑。”逾年而城成。稽军次,定考格,立赏令。浙东民四丁以上者,户取一丁戍之,得五万八千七百余人。后来明朝嘉靖年间,东南苦于倭患,汤和所筑沿海城戍,皆坚固,浙人赖以自保,多歌思之。巡按御史请于朝,立庙以祀。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诸城终于筑成。汤和返京复命,凤阳新宅也已建成。汤和便带领妻子儿女去向皇帝辞行,朱元璋十分高兴,赐他黄金三百两、白金二千两、纸纱三千锭、彩币四十多套,赐给其夫人胡氏的物品也一样多,并且下诏褒奖,诸功臣无人能与他相比。从此以后,汤和每年一次上京朝见。

寿考以终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农历正月初一,汤和到京师给朱元璋拜年时,得了急症,不能说话。朱元璋即日亲临探视,长久叹息之后,让他返回故乡。待汤和病稍好一点时,朱元璋又命人将他接到京城,让他坐车进入内殿,设宴慰劳,关怀备至,并赐黄金、布帛、御膳、法酒等等。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汤和病情日渐加重,不能站立。朱元璋想见汤和,便命他坐车前往觐见,朱元璋用手抚摸汤和,与他详细叙谈家乡故旧以及这些年来兴兵的艰难。汤和已经不能对答,只是不停地叩首。朱元璋见此情形,泪流不已,厚赠黄金、布帛作为丧葬费用。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八月七日,汤和病逝,终年七十岁,朱元璋罢朝三日,下诏追封汤和为东瓯王,谥号襄武。十一月十二日,葬于安徽蚌埠曹山南麓。肖像于功臣祠,配享于太庙。

汤和轶事典故

汤和沉敏多智数,但经常因为酒醉犯错。在驻守常州时,他曾有事请示朱元璋,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便在喝醉后埋怨说:“我镇守此城,就像坐在屋脊之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朱元璋听说之后怀恨在心。平定中原后,论功行赏时,朱元璋以汤和征闽时释放陈友定的余孽,使八郡重受骚扰;还军途中,又被秀兰山贼寇袭击,失去二名指挥使为由,不封汤和公爵。汤和伐蜀回来后,朱元璋又当面数落其逗留之罪,汤和顿首谢罪,此事才作罢。在封他为信国公时,朱元璋仍列举他在常州时的过失,并命人刻在世袭凭证之上。

汤和史书记载

《明史纪事本末·卷四》

《明史·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十四》

《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二》

《国朝献徵录·信国公追谥襄武封东瓯王汤和神道碑》

汤和人物评价

《明史》:1、和晚年益为恭慎,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媵妾百余,病后悉资遣之。所得赏赐,多分遗乡曲,见布衣时故交遗老,欢如也。当时公、侯诸宿将坐奸党,先后丽法,稀得免者,而和独享寿考,以功名终。2、明兴诸将,以六王为称首。非独功茂,亦由其忠诚有以契主知焉。亲莫如岐阳,旧莫如东瓯,而宁河、黔宁皆以英年膺腹心之寄。汗马宣劳,纯勤不二,旂常炳耀,洵无愧矣。岐阳敦诗说礼,以儒雅见重,东瓯乞身归第,以明哲自全,皆卓然非人所能及。独黔宁威震遐荒,剖符弈世,勋名与明相始终。而宁河尽瘁驰驱,功高龄促,后嗣亦少所表见。论者谓诸王之遗泽,隆替有殊,然而中山有徐增寿,与岐阳之有李景隆,追溯先烈,不无遗憾。荣遇之弗齐,亦安见其有幸有不幸哉。

《国朝献徵录》:1、高皇帝礼遇功臣,加恩于王,恩礼之隆,时莫与比。2、王沈毅质直,勇而善断,不妄发言,入闻国论,一语不泄于左右。行师受任,有诏即行,不少顾家。临敌果敢坚忍,未尝挫衂,有语及兵书者,辄笑曰临阵决机,在智识敏达耳,何以泥古。家畜妾媵百余,暮年皆遣宁家。得赏赐,多惠乡党父老。及孤贫无告者,贵极公宰,及归田里,见故交,遗民意,驩如也。厥后群公,多先物故,而王独享寿。考以令名终斯固保身之有道,而始终不倦可谓盛也巳。

汤和后世纪念

庙宇

汤和庙位于浙江省温州龙湾区海滨街道宁村十字街头。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地区被倭寇侵扰,汤和所筑的沿海戍城都很紧固,历久不坍,浙人赖以自保,因此许多人以歌来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巡按御史请命于朝廷,为汤和立庙祭祀。 清乾隆年间扩建后殿。

祠堂

汤和逝后,其子孙改信国公府为汤氏家祠,朱元璋御赐楹联曰:“千年不朽勋臣府,万古长青信国祠”。

汤和公巡游

为纪念明朝抗倭名将汤和,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永强一带群众盛行祭奠活动,后逐渐演变为全民公祭的“汤和信俗”。近年来,宁村每年都会举办这一盛事,都有几千人组成威风锣鼓、拼字龙舟、姓氏方阵等10来个方阵,一路巡游海滨街道20多公里的路程。

2008年,汤和信俗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墓址

主词条:汤和墓

汤和墓位于安徽蚌埠市龙子河以东的曹山南麓,墓高3.6米,宽3.9米,面积达40平方米,墓碑高6.25米,墓阶下有对称的石翁仲、石狮、石羊。

汤和墓始建于明代初期,1973年经抢救性考古发堀,汤和墓重见天日。

2006年10月,汤和墓被整修一新,墓园内矗立着新塑的汤和铜像,该墓区现己成蚌埠龙湖公园一景。并被列为蚌埠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汤和补充介绍

  (1326—1395年),字鼎臣,汉族,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人,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家。

  汤和幼孤,和朱元璋是好友,后参加郭子兴农民起义军,升千户;写信邀请朱元璋参加义军,后随朱元璋下采石(今安徽当涂西北)、太平(今安徽当涂),功升统兵元帅。其后又下金坛、常州,以功晋升御史大夫。洪武元年(1367年,亦为元至正二十八年)十月任征南将军,与吴祯讨方国珍,方国珍率部下乘海船逃跑,廖永忠自海道截击之于盘屿(今定海盘峙岛)。十二月,方国珍投降。浙东悉定。同年又自海道攻取福州,进军闽中,陈友定留兵二万守福州,自领精兵守延平。洪武二年正月,汤和、廖永忠等进攻延平。围城十日,城破,陈友定 未果,执送应天处死。又平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晋封为中山侯。

  洪武四年(1371年)拜征西将军,率廖永忠、杨璟等部由瞿塘趋重庆,大军进至重庆,明玉珍病逝,其子明升降明。从徐达北伐,伯颜帖木儿降。晋封为信国公。

  洪武十八年(1389年)告老还乡,赐第凤阳。后应朱元璋之请,出山到沿海防备倭寇,选浙东民五万八千余人戌守,使倭寇不敢轻犯。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无法讲话,见到朱元璋时,嘴角留着涎水,支撑着向他行礼。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八月卒。追封东瓯王,谥襄武。

  详细介绍

  元至正十六年参加集庆之战。后从徐达攻镇江(今属江苏),升统军元帅。二十四年,迁平章政事,率师援浙江长兴,与诸将击败-周政权首领张士诚军,俘士卒8000,解围而还(参见)。二十七年九月,从徐达克平江(今江苏苏州),执张士诚。十月,充征南将军出兵浙江,迫方国珍乞降,得士卒2.4万、海船400余艘。浙东悉定,遂与副将军廖永忠率舟师自明州(今浙江宁波)取海道入福建,在福州、漳州、泉州等地连败元福建行省平章陈友定部。明洪武元年(1368)正月,克延平(今南平),俘陈友定。八月,以偏将军从徐达西征,自山西渡黄河,入潼关,围庆阳(今属陕西),俘斩元将张良臣。三年,以右副将军从徐达征漠北,俘北元亲王、国公以下8.6万余人,迫元将扩廓帖木儿奔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乘胜平定宁夏,追逐北元军至察罕脑儿(今内蒙古太仆寺旗东南)而还。封中山侯。四年,任征西将军,率水师溯长江进攻四川,在征虏前将军傅友德部陆路配合下,克重庆,迫夏政权首领明升出降,夏亡。此后,数出北平(今北京)、山西、延安(今属陕西)等地练兵、筑城、备边,屡败扰边的北元兵,迫北元将伯颜帖木儿乞和。十一年,封信国公,参议军国大事。十四年,以左副将军征漠北,获北元平章别里哥、枢密使久通。十八年,任征蛮将军,平息贵州思州(今岑巩)、古州(今黎平西北)等起事。十九年还师,得悉朱元璋欲解诸将兵权,自请解职归里。后应朱元璋之请,出巡山东、浙江沿海备倭,筑卫所城59处,征兵民5.8万余戍守,倭寇不敢轻犯。二十一年,还居中都(今安徽凤阳)新第,将所得赏赐分送故交。晚年益加恭慎,终年70岁,葬于今蚌埠东郊曹山,名汤和墓。

  汤和墓

  汤和墓古迹园位于安徽省蚌埠市东郊曹山。这座墓室是明太祖朱元璋赐给开国大将汤和的。

  墓室是依山傍水的大型砖石建筑,墓前有众多石雕群像,石雕有大型神道碑和石雕马、羊、狮、武士,粗犷而又流畅。

  现在是蚌埠市著名的风景名胜,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汤和民间文化艺术节

  汤和民间文化艺术节,俗称“抬佛”。明朝时期,温州沿海一带是常遭倭寇侵扰的地区之一。汤和临危受命,指挥军民抗倭,为国建功,为民造福,东南沿海民众为感戴他的功德,于嘉靖7年(1528)在温州宁城所要塞城内建庙纪念,奉为民族英雄,并于每年正月初九和七月十五举行两次大型祭祀活动,称“宁城庙会”,由于汤和庙一度改称“城隍庙”,故而又衍化为“城隍爷出巡”活动,途径永强大部分地方,所到之处,众乡民夹道欢迎,当地人称之为“抬佛”,现今已演变为“汤和民间文化艺术节”。2004年对汤和民间文化艺术节的内容进行了整理,去除了其中的封建迷信成分,使其走上了健康向上的道路。当年的新的汤和民间文化艺术节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了,人们积极参与其中,在城隍爷出巡时,每到一个地方都会造成当地万人空巷,盛况空前。

  汤和节的基本内容包括巡游和祭祖两部分,整个活动由农历七月十三日开始至十七日结束,为期5天。十五日为正日,汤和神像出巡。在汤和庙举行隆重的神像出巡仪式,“文武元帅”、“先锋土地”、“七星神将”等扮演者叩拜过神像,带领众“衙役”在庙内三进三出后,拥簇着汤和的香炉、神像出庙。庙门随即关闭,高挂“公务出巡”牌。 历年来大部分村民参加了巡游,人数在2000名左右,队伍逶迤两三公里。早上摸黑出发,晚上掌灯回来,历经龙湾永强的上横路、下横路共40多个村庄,行程约计25公里。所经村庄无不张灯结彩,备办香案,其中以村为单位的称“路祭”,一般一村一个,在村头用10来张方桌并排成一列,上摆三牲福礼、面桃纸烛等祭品,陈列各种琳琅满目的精巧摆设,无异如一年一度的私家珍品展览会。巡游队伍每过一村,都有祭拜仪式,气氛非常热烈

  “七月十五汤和节”以其突出的思想性区别于其他庙会,它的“祭祖”不是通常意义上以家族为单位的祖先祭拜仪式,而是对民族英雄汤和及在抵抗外族入侵中牺牲的祖辈和同胞的群体性祭奠行为,告诫后人牢记历史,闪烁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芒。这一内涵使“七月十五汤和节”在我国古老的中元祭祖送鬼习俗中脱颖而出,别具魅力。

  汤和保境安民,功绩卓越,因而东南沿海一带对其敬仰万分。几百年来,“七月十五汤和节”凭借其自身强大的民族文化魅力和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内涵,得到了宁村人民的精心保护和完整传承。然而,从宏观上来说,“七月十五汤和节”仍属于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汤和在-一带建造的59座城池中,只有宁村将这种民俗活动很好地保存了下来。过去宁波、绍兴、嘉兴、台州一带均有各种方式的祭祀活动,由于时间的久远和环境变迁渐已消逝,包括汤和家乡风阳也是如此。但是宁村非但保留下来,而且不断注入新的内容,成为当地一大民俗文化盛事。宁村人对“七月十五汤和节”的保护传承方式,已接近“从被动保护向主动保护、从单一保护向全面保护、从静态保护向活态整体性保护”的层面,为群体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做出了贡献。

  《明史·汤和传》

  汤和,字鼎臣,濠人,与太祖同里闬。幼有奇志,嬉戏尝习骑射,部勒群儿。及长,身长七尺,倜傥多计略。郭子兴初起,和帅壮士十余人归之,以功授千户。从太祖攻大洪山,克滁州,授管军总管。从取和州。时诸将多太祖等夷,莫肯为下。和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从定太平,获马三百。从击陈野先,流矢中左股,拔矢复斗,卒与诸将破擒野先。别下溧水、句容,从定集庆。从徐达取镇江,进统军元师。徇奔牛、吕城,降陈保二。取金坛、常州,以和为枢密院同佥守之。

  常与吴接境,张士诚 百出,和防御严密,敌莫能窥。再寇,再击却之,俘斩千计。进攻无锡,大破吴军于锡山,走莫天祐,获其妻子,进中书左丞。以舟师徇黄杨山,败吴水军,获千户四十九人,拜平章政事。援长兴,与张士信战城下。城中兵出夹击,大败之,俘卒八千,解围而还。讨平江西诸山寨。永新守将周安叛,进击败之,连破其十七寨,围城三月,克之,执安以献,还守常州。从大军伐士诚,克太湖水寨,下吴江州,围平江,战于阊门,飞礮伤左臂,召还应天,创愈复往,攻克之,-赐金帛。

  初建御史台,以和为左御史大夫兼太子谕德。寻拜征南将军,与副将军吴祯帅常州、长兴、江阴诸军,讨方国珍。渡曹娥江,下余姚、上虞,取庆元。国珍走入海,追击败之,获其大帅二人、海舟二十五艘,斩馘无算,还定诸属城。遣使招国珍,国珍诣军门降,得卒二万四千,海舟四百余艘。浙东悉定。遂与副将军廖永忠伐陈友定,自明州由海道乘风抵福州之五虎门,驻师南台,使人谕降。不应,遂围之。败平章曲出于城下。参政袁仁请降,遂乘城入。分兵徇兴化、漳、泉及福宁诸州县。进拔延平,执友定送京师。时洪武元年正月也。

  大军方北伐,命造舟明州,运粮输直沽。海多飓风,输镇江而还。拜偏将军。从大将军西征,与右副将军冯胜自怀庆逾太行,取泽、潞、晋、绛诸州郡。从大将军拔河中。明年,渡河入潼关,分兵趋泾州,使部将招降张良臣,既而叛去。会大军围庆阳,执斩之。又明年,复以右副副将军从大将军败扩廓于定西,遂定宁夏,逐北至察罕脑儿,擒猛将虎陈,获马牛羊十余万。徇东胜、大同、宣府皆有功。还,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封中山侯,岁禄千五百石,予世券。

  四年拜征西将军,与副将军廖永忠帅舟师溯江伐夏。夏人以兵扼险,攻不克。江水暴涨,驻师大溪口,久不进,而傅友德已自秦、陇深入,取汉中。永忠先驱破瞿塘关,入夔州。和乃引军继之,入重庆,降明升。师还,友德、永忠受上赏,而和不及。明年从大将军北伐,遇敌于断头山,战败,亡一指挥,帝不问。寻与李善长营中都宫阙。镇北平,甓彰德城。征察罕脑儿,大捷。九年,伯颜帖木儿为边患,以征西将军防延安。伯颜乞和,乃还。十一年春,进封信国公,岁禄三千石,议军国事。数出中都、临清、北平练军伍,完城郭。十四年以左副将军出塞,征乃儿不花,破敌灰山营,获平章别里哥、枢密使久通而还。十八年,思州蛮叛,以征虏将军从楚王讨平之,俘获四万,擒其酋以归。

  和沉敏多智数,颇有酒过。守常州时,尝请事于太祖,不得,醉出怨言曰:“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太祖闻而衔之。平中原师还-,以和征闽时放遣陈友定余孽,八郡复扰,师还,为秀兰山贼所袭,失二指挥,故不得封公。伐蜀还,面数其逗挠罪。顿首谢,乃已。其封信国公也,犹数其常州时过失,镌之券。于时,帝春秋浸高,天下无事,魏国、曹国皆前卒,意不欲诸将久典兵,未有以发也。和以间从容言:“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帝大悦,立赐钞治第中都,并为诸公、侯治第。

  既而倭寇上海,帝患之,顾谓和曰:“卿虽老,强为朕一行。”和请与方鸣谦俱。鸣谦,国珍从子也,习海事,常访以御倭策。鸣谦曰:“倭海上来,则海上御之耳。请量地远近,置卫所,陆聚步兵,水具战舰,则倭不得入,入亦不得傅岸。近海民四丁籍一以为军,戍守之,可无烦客兵也。”帝以为然。和乃度地浙西东,并海设卫所城五十有九,选丁壮三万五千人筑之,尽发州县钱及籍罪人赀给役。役夫往往过望,而民不能无扰,浙人颇苦之。或谓和曰:“民讟矣,奈何?”和曰:“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复有讟者,齿吾剑。”逾年而城成。稽军次,定考格,立赏令。浙东民四丁以上者,户取一丁戍之,凡得五万八千七百余人。明年,闽中并海城工竣,和还报命,中都新第亦成。和帅妻子陛辞,赐黄金三百两、白金二千两、钞三千锭、彩币四十有副,夫人胡氏赐亦称是。并降玺书褒谕,诸功臣莫得比焉。自是和岁一朝京师。

  二十三年朝正旦,感疾失音。帝即日临视,惋叹久之,遣还里。疾小间,复命其子迎至都,俾以安车入内殿,宴劳备至,赐金帛御膳法酒相属。二十七年,病浸笃不能兴。帝思见之,诏以安车入觐,手拊摩之,与叙里闬故旧及兵兴艰难事甚悉。和不能对,稽首而已。帝为流涕,厚赐金帛为葬费。明年八月卒,年七十,追封东瓯王,谥襄武。

  和晚年益为恭慎,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媵妾百余,病后悉资遣之。所得赏赐,多分遗乡曲,见布衣时故交遗老,欢如也。当时公、侯诸宿将坐奸党,先后丽法,稀得免者,而和独享寿考,以功名终。嘉靖间,东南苦倭患,和所筑沿海城戍,皆坚致,久且不己,浙人赖以自保,多歌思之。巡按御史请于朝,立庙以祀。

  “汤和”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