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名人大全-P3
方大镇(1560——1629),字君静,号鲁岳,今浮山乡人。明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授大名府推官。上任后平反冤案,救活130多人。升为御史,因病请假归。万历三十五年复出,巡盐浙江。当时所谓“九边”的军饷,半数取之盐课。自万历二十七年,新增盐税均…详情 ▷
方孟式(1582——1639),女,字如曜,方大镇长女,今浮山乡人。孟式学识渊博,擅长诗词书画,她画的观音像,栩栩如生。同张秉文结婚后,不育,秉文纳妾陈氏育有3子,孟式爱如自己所生。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兵攻陷北京附近48座县城,又围攻济南,张秉文时…详情 ▷
徐金祥(1886——1910),今白湖乡过旗村人。家贫,未曾入学。他从小心灵手巧,常用麻秸、荆条仿造楼台亭阁,与诸儿戏,人惊奇之。及长,从名师学习木工及砖工手艺,一年后尽得其艺。尝嫌师法只会于心而不了于口,学时感到困难,遂遍观九华庙宇,细加考察,认真学习各…详情 ▷
施从云(18801912),字燮卿,祖籍在今会宫镇夏咀村施家嘴。从云幼从兄读,弱冠投天津吴长纯部第十二标充当戈什,后选送保定将弁学堂深造,毕业后回吴长纯部第二十标第二营任排长,再迁督队官,驻奉天,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驻军东北新民府,结识第一混成协八…详情 ▷
施从滨(1867——1926),又名从林,字好善,号汉亭,祖籍在今会宫镇夏咀村施家嘴。从滨少时在家读私塾,性强悍。15岁投庆军,先后任什长、新建陆军第三营前队右哨哨长、左营后哨副教习、山东巡抚袁世凯行营差官、先锋队后路左营后哨副哨官、北洋新军帮带兼督操官等…详情 ▷
吴克正(1906——1930),乳名八牙,曾化名正刚,今汤沟镇陈洲北圩拐人。幼年曾入麻溪吴氏小学读书,后入苏州体育专科学校。第一次国内大革命时期投身革命,于民国15年(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秋,国民革命军攻占武汉。克正刚满20岁,毅然放弃学业,和…详情 ▷
吴鹏武(1906一1930),今金社乡十字路庄人。鹏武出生佃农家庭,由于地主重租高利的盘剥,其母携儿带女乞讨度命。少年的鹏武长年脸黄肌瘦,披巾挂片,赤脚裸腿,忍受着饥寒的无情折磨。鹏武自幼聪明伶俐,受父母的笃爱。其父不忍心让孩子再走终年勤劳难得一饱的道路,…详情 ▷
金寿民(1873——1931),会宫镇金家大屋人。寿民为人宽厚,博学多才,以教书为生。怀宁陈昔凡与之至交,聘教其子2年。后同乡吴汝纶聘之往保定莲池书院任教。在此期间,曾具保吴樾进入北洋高等学堂。旋以吴樾炸五大臣事发,清廷追查保主,定金寿民满门抄斩罪。寿民妻…详情 ▷
王达仁(1906——1932),今横埠镇杨茂冲庄人。达仁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祖父王梧岗,清末秀才。父王鉴如,是位有名的塾师,他幼年随父就读,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嗣后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对新文化产生爱好。外祖父去世,他用白话文写祭文,当即遭到满口“之、…详情 ▷
许雄球(1898——1933),一名纯缪,今枞阳镇藜葛冲庄人。雄球少孤贫,好读书,从吴述伯学习法律,后浪迹于安庆和怀宁、望江、宿松、贵池、东流及江西彭泽等县。每遇不平事,就挺身而出,据理力争,喜为平民百姓排忧解难。雄球生活俭朴,作风正派,为群众理讼,从不索…详情 ▷
何汝贤(1889一)字树人,今枞阳镇人。汝贤少时肄业枞阳白鹤峰高等学堂,后师事桐城马其昶、姚永朴、姚永概等研究古文。学成后到北京,主持正志中学图书馆。汝贤在馆内得以博览群书,学问日进,声名益起,财政次长言中远聘为家庭教师。不数年,因母老回到枞阳家乡。从此在…详情 ▷
朱锦铭(1891——1933),字景明,今钱桥镇黄家冲人。他幼读私塾,后访名师练习拳技,武艺超群。民国13年(1924年),经周新民介绍在“法专”当工友。当时“法专”中共地下支部负责人,见锦铭为人忠厚,机智勇敢,工作勤奋,乃派其到传达室工作,兼任秘密交通。…详情 ▷
胡翊儒(1880——1933),字聘三,今藕山镇人。翊儒自幼聪敏,19岁中秀才。后来眼看八国联军入侵,愤慨万端,遂弃文习武,入安庆武备学堂,成绩优异,毕业后分配在安庆驻军混成协任职。辛亥革命后,孙毓筠、柏文蔚先后任安徽都督。时在贵池、青阳、铜陵的黎宗岳不服…详情 ▷
张舜卿(1904——1934),又名少正,化名镇中,今会宫镇学堂石庄人。舜卿出生于农民家庭,幼时,与弟孟卿同入私塾读书,天资聪敏,得到师友的称赞;其写作才气纵横,当地长老都为之惊奇。由于他生长于农村,深知农民疾苦。民国11年(1922年)开始,舜卿在家乡任…详情 ▷
徐澹如(1855一1934),名淦,今项铺镇石溪村人。幼孤贫,赖母纺织为生,得入学苦读。因屡试不中,遂往北京投入“宫廷会典馆”,纂修《会典全书》。由于勤奋供职15年,得膺荐举,以正五品直隶知州随带加二级,历任琼山、乳源、文昌、安定、饶严等县知县。饶平民风强…详情 ▷
钱通(1886——1938),字绍武,今汤沟镇人。他19岁时因家贫而辍学,投身入伍。曾任国民革命军二十二旅战士、敢死队队长;后入孙中山在海外创办的南洋武备学堂,加入了兴中会。回国后,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历任国民革命军司令部参谋、旅长、师长等职。民国2年(1…详情 ▷
史伟(1915——1941),字俊宽,今会宫镇晓春村人。史伟幼时在家读私塾,12岁时进浮山中学,后在芜湖、南京等地上学,民国24年毕业于安庆保罗中学。史伟少年时就敬慕岳飞、文天祥、郑成功、林则徐等人。后来最爱读鲁迅的小说和文章,以及一些进步的刊物,因而接受…详情 ▷
黄彬(1912——1942),原名桂元,又名静寰,今横埠镇黄山村人。民国18年(1929年),黄彬(当时号桂元)从小学进入浮山中学,次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积极参加。其时,兄黄镇在浮山中学任教,积极领导组织,揭露学校当局与国民党政府狼狈为奸,克扣教育经费、…详情 ▷
疏冠中(1905——1942),一作贯忠,谱名仁安;参加革命后化名苏拓夫、苏野村、王冠卿等;因身高有一米七八,人称疏大个子。今项铺镇石溪村人。出身贫苦,父亲疏国义在石溪街租居,以做豆腐为业。冠中少时,读过数年私塾。青年时,常到附近的浮山学校图书馆看书。在进…详情 ▷
史迁(1902——1943),原名谦,字益吾,今山镇人。史迁早失父母,由兄嫂抚养。自幼爱读书,在小学时,即能作文章。少长,怀有大志,认为中国社会必须彻底改革,将来建设工业最为重要。民国13年(1924年),毕业于安徽省立芜湖甲种工业学校。次年春,与王步文、…详情 ▷
章子佩(1889——1944),字琢璜,今横埠镇许庄人。子佩幼从父学,后入桐城中学学习,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后考入安徽省高等学堂,以优异成绩毕业。子佩毕生从事教育工作,先后在汤家沟、黄家山、海声庵设馆教学,传授新文化,引导学生探索救国救民之道。革命烈士黄桂元…详情 ▷
丁翰东(1880——1945),字剑东,今横埠镇丁家黄庄人。翰东曾师事陈澹然,与胡聘三同年中秀才,后进入桐城学堂和安徽武备学堂,复入北京陆军大学深造,参加了同盟会。他与李济深、胡聘三、魏曙东为同窗好友,并与李济深宿上下床位,交契深厚。民国初年,翰东任安徽军…详情 ▷
张皖光(1882——1945),字孝生,号啸松,晚号镜湖翁,今会宫镇人。皖光一生勤于教书育人,先在桐城马其昶、张家骝、方守敦家中当塾师,后回乡里开门授徒,前后30余年,从学者不下千余人。他对学生要求很严,善于讲解,因此经过他的熏陶,都循序渐进,所学也能融会…详情 ▷
陈石奇(1911——1947),又名永奇,今义津镇方家新屋人。石奇9岁进私塾读书。民国17年(1928年)9月,在浮山中学加入共青团组织。是年冬,石奇出席王步文在浮山召开的农运工作会议。会后,和王靖疆同学积极组织演出《农民泪》,揭露地主阶级剥削、压迫农民的…详情 ▷
杨大猷(1874——1948年),今义津镇礼让村人,大猷少时家境贫寒,未曾读书,靠推独轮车、挑货郎担过日子。后来积蓄了一笔资金,购买一条6吨位的木帆船,率长子从事水上运输。由于夫妻省吃俭用,治家有方,家口虽众(5儿4女),尚有盈余。儿子长成,他即从事瓷器生…详情 ▷
吴辟疆(1879——1950),名闿生,又名启孙,号北江,今会宫镇老桥村人,后移居北京。辟疆诸生出身,候补知县。24岁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民国初,任秘书,教育部代部长。袁世凯阴谋称帝,辟疆事先告退。此后,专从事教育,以育英才为己任。吉林名士成多禄恢复沈阳萃升…详情 ▷
唐达兴(1926——1949),又名达勤,今山镇新开沟人。达兴系船民出身,为人豪爽。民国38年(1949年)3月底,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开始,他第一个报名参加支前战斗。4月21日傍晚,渡江开始,从下枞阳到戚矶头主攻对江乌沙夹的江面上,唐达兴担任首航尖刀船任务…详情 ▷
许辑堂(1897一1951),字熙瑞,晚号漱石主人,今枞阳镇五谷井庄人。辑堂9岁入私塾,能作联语,师奇之。13岁抄录《戴南山集》全卷,小楷端秀。16岁考入安徽高等师范学堂,成绩卓异,被选为留日学生,因家贫未能东渡。及长,从邑中名士吴闿生、马其昶、李德膏游,…详情 ▷
吴述伯(1882——1952),名光祖,今雨坛乡雁形地庄人。述伯毕业于桐城中学和安徽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后到杭州攻读浙江蚕学馆农科,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他创办安徽旅昌公学于江西景德镇,后赴贵州农业学校任教。宣统三年(1911年)…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