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安徽省名人>滁州市名人>全椒县名人

吴敬梓

吴敬梓人物照片

全椒名人吴敬梓介绍

清代小说家 《儒林外史》的作者
清代文学家

吴敬梓(1701年—1754年12月11日),字敏轩,号粒民,安徽全椒人 ,祖籍浙江温州 。因家有“文木山房”,故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移居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清代文学家。

吴敬梓出身缙绅世家,幼年聪颖,善于记诵。早年生活豪纵,初入学为生员,后屡困科场,家业衰落,经历世态炎凉之苦。乾隆元年(1736年)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晚年研究经学,穷困以终。

吴敬梓精熟《昭明文选》,工诗词散文,诗赋援笔立成。著有《儒林外史》、《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

吴敬梓人物生平

少年才子

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吴敬梓出生在安徽全椒一个“科第仕宦多显者”的官僚家庭(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序》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祖籍浙江温州。

吴敬梓是吴雯延之子,后出嗣给长房吴霖起为嗣子。因出嗣能继承更多遗产,获得更多利益,吴敬梓招致族人的怨恨和攻讦,童年时期就被卷进家族纠纷的漩涡中。吴霖起对他的教育十分严格,吴敬梓不得不终日钻研四书五经、八股制艺。吴敬梓对八股制艺非常厌倦,却自幼喜爱能陶冶感情的诗、词、曲,甚至向人学拍曲。然而,科举世家出身的吴霖起一直教育自己的儿子:惟有通过科考谋取功名才能求得出路。幼小的吴敬梓在嗣父不断地灌输下,也产生了以科举功名为出路的思想。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吴敬梓十三岁时,母亲病故。家族中的各种矛盾再次向他袭来,吴敬梓从此变得郁郁寡欢,经常独自一人躲在书房中,整日阅读他所喜爱的诗词、小说和戏曲等各种书籍。不管是经史子集、还是“小说淫词”,只要能够到手,他都加以浏览。广泛的阅读开拓了他的眼界,增加了他的知识,也让他积累了很多资料,这对于他后来的创作有着巨大的影响。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吴霖起被选任为江苏赣榆县县学教谕,携吴敬梓前往赣榆任所。赣榆地处海滨,吴敬梓经常登山临水,四处游玩。在赣榆,吴霖起对吴敬梓进行了系统的科举教育,在长期灌输和反复强调下,吴敬梓打下了写作八股制艺的比较扎实的基础,得到周围人的推许。

支撑家庭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前后,吴敬梓回故乡全椒和陶钦李的次女结婚。在婚后留居全椒的一段时期内,没有了嗣父的管教,吴敬梓又开始广泛浏览起小说、戏曲等作品,他追求自由的个性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不久,吴敬梓只身前往南京探望生病的生父吴雯延,并在期间赶往滁州去参加岁考,考完后送生父回全椒。不久生父去世,同时传来吴敬梓考中秀才的消息。吴雯延去世后,亲属之间为争夺遗产而发生的一些纠葛,吴敬梓对此十分反感,离开故乡回到赣榆吴霖起处。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吴敬梓十九岁时,陶氏生下了长子吴烺。吴霖起在教谕任上要求自己极为严格,不随世俗浮沉,方正不阿,为恶浊的封建官场所不容,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被罢除县学教谕,从江苏赣榆回到安徽全椒老家。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吴敬梓陪送父亲从赣榆返回故里,吴霖起最终一病不起。从此吴敬梓的生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族人们倚仗人多势众,提出了分家的要求。在一场争夺遗产的内战中,吴敬梓终以失败告终,留给他的资财寥寥无几。分家之后,吴敬梓的病弱的妻子陶氏也因不甘忍受族人的欺凌,饮恨而死。他对人生、社会的看法也由此发生了变化。

爱妻陶氏病逝后,因为攻读生活孤独寂寞,心情十分压抑,吴敬梓的身体本已患病,再加上妻子去世的悲痛,家产争夺的纠缠,他的病情也日渐加重起来。吴敬梓早年就养成了狂放不羁的性格,再加上在科举岁考中成绩不佳,被人轻视,他非常愤慨,不顾亲友的嘲讽和故乡土人的舆论,沉醉于歌舞声色之中。他视钱财如草芥,大肆变卖自家的财物。不久,由于“田庐尽卖”,以至“奴逃仆散”,他受到全椒士绅和族人严厉的责难,甚至被“乡里传为子弟戒”。从这以后,他在故乡的处境越发艰难。

雍正七年(1729年),吴敬梓前去滁州参加科考。他的一些牢骚的言论和以前在家乡的一些被人视为乖僻的行径被传播张扬,虽得到学使李凤翥赏识而破格录取为第一名,但在己酉科乡试中却落第了。一向以才情自负的吴敬梓感到无颜在故乡全椒的社会中露面,在参加乡试失败后不久,他又前往南京住了一段时间。后来回到故乡,吴敬梓受到了乡人的冷遇,即使以前的朋友相遇于途也都视而不见。甚至当他去拜亲访友之时竟遭到“竟有造请而不报,或至对宾而杖仆”的无礼对待。

吴敬梓虽然受到了全椒士绅和族人的冷落,却有一位儒医叶草窗极其欣赏他的才情佩服他的为人,将自己钟爱的女儿嫁给他为续弦。缔结了这一桩婚事,吴敬梓非常感激写下了“爱女适狂生,时人叹高义”的诗句。这桩婚事,使得吴敬梓再次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但他的恃才傲物的性格在此时不仅没有收敛,还有所发展。家道的败落使他的心理变得分外敏感,更加不能忍受士绅和吴氏族人的冷遇,与他们的关系已经发展到彼此难以共处的地步。因此,吴敬梓在三十二岁前后,终于下定决心离开全椒,移家南京。

潜心著书

雍正十一年(1733年),吴敬梓变卖了全椒家产,与续弦叶氏迁来南京,移家金陵秦淮水亭,住在秦淮河畔的白板桥西,开始卖文生活。从此,吴敬梓在南京定居下来。此时他三十三岁,不名一文,到了“白门三日雨,灶冷囊无钱”的地步,但仍拒不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仍好交友,“四方文酒之士,推为盟主”。当“长老苦口讥喃喃”干涉他的自由时,他“叉手谢长老,两眉如戟声如虎”。他的“痴憨”“颠憨”“隐括”终一生而不变。

乾隆元年(1736年),安徽巡抚赵国麟、江宁巡导唐时琳和学台郑江力荐吴敬梓前去参加博学鸿词科廷试,他因消渴加剧拒绝,堂兄吴檠、友人程廷祚则落选而归。此年前后,吴敬梓开始创作《儒林外史》。

吴敬梓晚年生活困顿,要靠卖文和朋友接济度日,“囊无一钱守,腹作千雷鸣”,以至以书易米。每年一到冬天,气温苦寒,与朋友在晚上到城外绕行,歌吟啸呼,称之为“暖足”。

吴敬梓在真州曾投靠革职回乡的官绅杨凯,由于生活困窘,他有《雨》诗曰“明晨衔泥问杨子,妻儿待米何时还”,表示希望杨凯资助其生活。

乾隆十五年(1750年),吴敬梓用了十多年时间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大体完成,但尚未完成脱稿。

醉酒辞世

乾隆十九年(1754年),吴敬梓到江苏扬州访友痛饮,微醉之中,反复朗诵唐人张祜的《纵游淮南》一诗。在座友人听到吴敬梓朗读此诗都有些诧异。没过几天,即乾隆十九年十月二十八日(1754年12月11日),吴烺的同年、诗人王又曾从北京南下,舟停扬州,上岸拜会了他钦迟已久的吴敬梓。当天黄昏,吴敬梓又去舟中回拜,两人畅谈,极为相得。归来之后,酒酣耳热,痰涌气促,救治不及,顷刻辞世。当时守在床边的只有幼子吴鏊。

住在附近的友人金兆燕和王又曾闻讯赶来,协助料理丧事。但检其行囊,“可怜犹剩典衣钱”(程晋芳《哭吴敏轩》)。治丧费用无从筹措,王又曾就出面向两淮盐运使卢见曾请求帮助,卢见曾慨然承担一切丧葬费用,并由金兆燕将他的棺木从水路运到南京,安葬在南京清凉山脚下(一说葬在凤台门)。

吴敬梓历史评价

王又曾:国初以来重科第,鼎盛最数全椒吴。(《书吴征君敏轩先生文木山房诗集后有序》)

程晋芳:余生平交友,莫贫于敏轩。抵淮访余,检其橐,笔砚都无。余曰:“此吾辈所倚以生,可暂离耶?”敏轩笑曰:“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其流风余韵,足以掩映一时。窒其躬,传其学,天之于敏轩,倘意别有在,未可以流俗好尚测之也。(《文木先生传》)

鲁迅: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中国小说史略》)

胡适:安徽的第一大文豪,不是方苞,不是刘大櫆,也不是姚鼐,是全椒的吴敬梓。(《吴敬梓传》)

吴敬梓主要作品

吴敬梓作品,除了长篇小说《儒林外史》外,还有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文木山房集》今存乾隆刻本,共收录137首诗、47首词、4篇赋。李汉秋、项东升的《吴敬梓集系年校注》,还补充了包括《金陵景物图》在内的集外诗文11篇,并收入吴敬梓的《文木山房诗说》。

体裁

题名

备注

长篇小说

《儒林外史》

诗词古文

《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玉剑缘传奇序》、《尚书私学序》

文木山房集今存四卷

学术著作

《文木山房诗说》七卷

今存四十三则

骈文辞赋

《移家赋》《拟献朝会赋》《正声感人赋》《继明照四方赋》《石腥诗集序》《玉巢诗草序》《修洁堂集略序》

吴敬梓后世纪念

吴敬梓纪念馆

吴敬梓纪念馆位于滁州全椒县城北郊走马岗,隔着襄河与吴敬梓故居“探花地”旧址相望。该馆于1986年建成对外开放,建筑仿明清风格,雕梁画栋,曲槛回廊。馆内珍藏众多吴氏家珍,名家著述和名人字画,是全国吴学研究重要基地。

吴敬梓故居

南京吴敬梓故居

南京吴敬梓故居坐落于青溪和秦淮河交汇处,于1997年复建而成。该故居与桃叶古渡相连,占地八百平方米,呈长方形,极具江南园林艺术特色。南半部分为古桃叶渡,其后是一座精美的石牌坊。北半部分是吴敬梓故居建筑群,洗砚池后为文木亭,文木亭以北为碑廊,展现吴敬梓有代表性的生活片断的名家绘画。碑廊前,竖有一尊用花岗石雕刻的吴敬梓立像。

全椒吴敬梓故居

全椒吴敬梓故居位于全椒县襄河镇河湾社区,于2011年开始复建,2015年2月16日正式对外开放。该故居占地面积7190平方米,建筑面积2850平方米,分主体建筑、花园景观、辅助用房三大区域。

吴敬梓补充介绍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清代小说家,汉族,安徽全椒人。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卒于高宗乾隆十九年,年54岁。幼即颖异,善记诵。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确立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生平简介

  故乡岁月

  晚年又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我国伟大的讽刺文学家。他所处的年代恰逢清康、雍、乾“盛世”,成长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官宦门第,科举世家。

  吴敬梓,天资颖异,文章过目辄能背诵。他除精读百家经史典籍外,还广泛涉猎稗官野史、诗词曲赋,因之学识渊博,见解过人,诗文援笔立就。

  吴敬梓13岁丧母,14岁随父吴霖起至江苏赣榆县学教谕任所读书。18岁回滁州应职。雍正元年(1723年)忧愤成疾而终。

  吴敬梓性格豪爽,不匀治生。丧父以后,宗族之间围绕遗产问题解夺不休。吴敬梓愤激之余,不顾礼法,典卖田宅,遇贫即施,寄情风月,挥金如土,不十年,万金遗产挥霍殆尽,一时之间“乡里传为子弟戒”。

  吴敬梓在服丧期满以后,也曾几次参加乡试,但都榜上无名。父母的见背,家道的中落,妻奴的亡散,科场的失望,世俗的白眼,对吴区梓的刺激很大,于是动了离乡的念头。雍正十一年(1733年)二月的一天,33岁的吴敬梓怀着“逝将去汝”的满腔激愤,决然离开故乡全椒,移家南京,寓居于秦淮水亭,开始了生活旅途中新的一页。

  南京新生活

  南京,这个六朝故都,当时为两江总督驻地,交通便利,商贾云信,四方才士争来荟萃。敬梓一到南京,即以自己的瑰琦行结识了一些品学优擅的知识分子,其中有经济学家、考古学家、诗人、画家、数学家、天文学者等;同时,还以平易近人的态度接触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伶工、歌记等市井奇人,唯独对侯门权贵、富商巨贾以及热衷时文八股的士子不屑一顾。

  乾隆元年(1736年)春,安徽巡抚赵国麟接受了江宁巡导唐时琳,安徽学使郑江的辗转推换,在抚院甄试了吴敬梓,发现他才学优良,于是举荐他赴京应“博学鸿词”科廷试。官吏“朝夕造请”,促其就道,吴敬梓却称病不赴。

  困顿晚年

  不赴鸿博,纵情诗酒,生计因而日益困顿,时或靠亲友周济度日,时或靠典衣卖文维生。虽囊无一线,但安之若素。他的先人门生故吏半天下,然而吴敬梓丛不居恩索报,有时断炊数日,也从不去一叩豪门;严冬无炭取暖,就邀约五六知已,乘月色从秦淮水亭绕城堞步行数十里,歌吟呼啸,到天亮时分,入水西门大笑散去,夜夜如此,谓之“暖足”。

  越是在困境之中,越能洞察世人的真面目。吴敬梓移家南京后,随着结交面的广泛,进一步拓宽了他的视野,他历经世态炎凉,看透八股,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积十余年之功,终于成书。

  1751年,乾隆首次南巡,举行征召,众士子迎銮争献诗赋,企求封赏,唯有吴敬梓洞察朝造字征聘之虚伪,竟藏匿家中,企脚高卧,进行回避:足见先生鄙薄功名利实禄,绝意仕途的高尚精神。

  乾隆十九年,54岁的吴敬梓,携妻及幼子客居扬州琼花观后土祠。在宁期间,他曾因倡修泰伯祠出卖了祖上最后一点遗产。此时吴敬梓生活更加窘迫,健康状况也日浙恶化。这年十月二十八日薄暮,他访友归来,又吃了一壶酒,不料就寝后,猝然痰壅,不及救治,溘然长逝。其时,吴敬梓一贫如洗,由友人卢见曾出资归葬南京。

  二百多年以后,为了纪念这位讽刺大师,人们在他的家乡为吴敬梓建立了“吴敬梓纪念馆”;南京秦淮河畔桃叶渡也建立了“吴敬梓故居”。

  人物评价

  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人们在他的家乡建立了“吴敬梓纪念馆”;南京秦淮河畔桃叶渡也建立了“吴敬梓故居”。 在吴敬梓的一生中,生活和思想都有极大的变化。生活上,他由富裕坠入贫困;思想上,对于功名富贵表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他生长在累代科甲的家族中,一生时间大半消磨在南京和扬州两地,官僚豪绅、膏粱子弟、举业中人、名士、清客,他是司空见惯了的。他在这些“上层人士”的生活中愤慨地看到官僚的徇私舞弊,豪绅的武断乡曲,膏粱子弟的平庸昏聩,举业中人的利欲熏心,名士的附庸风雅和清客的招摇撞骗。加上他个人生活由富而贫,那批“上层人士”的翻云覆雨的嘴脸,就很容易察觉到。他在《儒林外史》中对这种种类型的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作了彻底的揭露,真是“如大禹之铸九鼎,神妙无循形”(旅云《钵山志》卷四)。更由于生动的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他的作品分外具有吸引和感人的力量。

  他一生经历了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当时,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呈现了某种程度的繁荣,但,这也不过是即将崩溃的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丝希望,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大厦将倒的事实。雍正帝、乾隆帝年间,清朝统治者在逐渐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就采用大兴-,设博学宏词科以作诱饵;考八股、开科举以牢笼士人,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来对付知识分子。其中,以科举制为害最深,影响最广,使许多知识分子堕入追求利禄的圈套,成为愚昧无知、卑鄙无耻的市侩。吴敬梓看透了这种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所以他反对八股文,反对科举制,不愿参加博学宏词科的考试,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他的《儒林外史》里。他以讽刺的手法,对这些丑恶的事物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显示出他的民主主义的思想色彩。

  胡适:曾蒐求吴敬梓的佚著而不可得。胡适在《吴敬梓传》说:“安徽的第一大文豪,不是方苞,不是刘大櫆,也不是姚鼐,是全椒的吴敬梓。”

  王又曾:《书吴征君敏轩先生文木山房诗集后有序》:“国初以来重科第,鼎盛最数全椒吴。”

  襄河镇 [地理位置]襄河镇位于襄河之滨,总面积124.6平方公里,北部与十字乡相邻、东部与陈浅乡接壤、南部紧邻武岗镇、西部为草庵乡,镇政府西距合肥市100公里,东距南京市60公里,北距滁州市30公里。境内交通便捷,东部紧邻京沪铁路,南部即将通车的宁西铁路贯穿全境,北部有滁全路直达市区,上海至新疆伊宁的“312”国道和S206公路绕城而过,并在境内设站,“312”高速……

  “吴敬梓”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