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安徽省名人>铜陵市名人>枞阳县名人

朱光潜

朱光潜人物照片

枞阳名人朱光潜介绍

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和教育家
中国近现代学者

朱光潜(1897年10月14日 —1986年3月6日),字孟实, 安徽省桐城 (今安徽枞阳县麒麟镇岱鳌村朱家老屋)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民国十一年(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民国十四年(1925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致力于文学、心理学与哲学的学习与研究,后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讲授美学与西方文学。 1986年3月6日,朱光潜逝世。朱光潜是北京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

朱光潜主要编著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诗论》《谈文学》《克罗齐哲学述评》《西方美学史》《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等,并翻译了《歌德谈话录》、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莱辛的《拉奥孔》、黑格尔的《美学》、克罗齐的《美学》、维柯的《新科学》等。为方便研究马列主义原著,他在花甲之年开始自学俄语,更在八十高龄之际写出《谈美书简》和《美学拾穗集》,翻译近代第一部社会科学著作——维科的《新科学》。

概述图参考资料:

朱光潜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朱光潜出生于安徽枞阳县麒麟镇岱鳌村朱家老屋。父亲朱子香,是乡村私塾先生,颇有学识。朱光潜少年在父亲的督促下读私塾。

民国元年(1912年),朱光潜进入孔城高等小学读书,由于底子好,仅读了一学期就升入赫赫有名的桐城中学。 15岁上中学毕业后,朱光潜回家乡当了半年的小学老师,不久考入武昌高等师范,经选拔,民国七年(1918年)考取了北洋政府教育部派送生,入读香港大学。其间,他如饥似渴地学习英文和科学, 大量阅读西方经典书籍,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民国八年(1919年),入香港大学后不久,国内爆发五四运动,朱光潜由《新青年》杂志看到胡适提倡白话文的文章,深受震撼,毅然放弃古文和文言,改写白话文,后用白话文发表美学处女作《无言之美》。

民国十年(1921年),朱光潜发表了白话处女作《福鲁德的隐意识说与心理分析》,随后又发表《行为派心理学之概略及其批评》《进化论证》等读书心得,初步形成自己对治学和学术研究活动的看法。

民国十一年(1922年),朱光潜在《怎样改造学术界》中,倡导培养“爱真理的精神”“科学的批评精神”“创造精神”和“实证精神”。这些观点一直影响着他漫长的学术道路。

民国十二年(1923年),朱光潜于港大毕业,经同班好友高觉敷介绍,朱光潜结识了吴淞中国公学校长张东荪,到上海当了英文教师,兼任校刊《旬刊》的主编,姚文元的父亲姚蓬子任编辑助手,当年只有二十六岁。学校因江浙战争停办后,他便跑去春晖中学,结交了朱自清、丰子恺等人。

留学西欧

民国十三年(1924年),朱光潜由朋友夏丏尊介绍到浙江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教英文,不久匡互生不满春晖中学校长的专制作风,建议改革未被采纳,遂辞去教务主任职。朱光潜同情他,一起断然离开春晖中学赴上海谋生。后夏丏尊、章锡琛、丰子恺、周为群等也陆续离开春晖中学赶到上海。加上上海方面的叶圣陶、胡愈之、周予同、陈之佛、刘大白、夏衍等,成立了一个立达学会,在江湾办了一所立达学园。按匡互生的意见,朱光潜草拟了开办宗旨,提出教育独立自由的口号,矛头直指北洋政府的专制教育。他们还筹办了开明书店(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前身)和《一般》杂志(后改名《中学生》)。

民国十四年(1925年),立达学园办起后,朱光潜考取安徽官费留英,同年夏入英国爱丁堡大学文学院,选修英国文学、哲学、心理学、欧洲古代史和艺术史。

民国十八年(1929年),朱光潜拿到文学硕士后,转入伦敦大学,大部分时间都在大英博物馆里看书。 同时又在法国巴黎大学注册听讲,对巴黎大学文学院长德拉库瓦讲授的《艺术心理学》甚感兴趣,并受其启发起念写《文艺心理学》,到法国巴黎大学拿了个博士学位。 后离开英国转入莱茵河畔歌德的母校斯特拉斯堡大学,完成《悲剧心理学》。英法留学8年中,朱光潜先后获英国文学硕士和法国国家博士学位。 但由于官费经常不发,经济拮据,他只得边听课、边阅读、边写作,靠稿费维持生活。

朱光潜先后替开明书店的《一般》和后来的《中学生》写稿,曾辑成《给青年十二封信》出版。该书反映了当时一般青年小知识分子的心理状况,畅销全国,影响很大。从此他和广大青年结缘。接着《文艺心理学》及其缩写本《谈美》、译著克罗齐的《美学原理》、总结自己对变态心理学的认识的《变态心理学派别》(开明书店)和《变态心理学》(商务印书馆)陆续问世,《诗论》写出初稿,还在罗素的影响下写过一部叙述符号逻辑派别的书(稿交商务印书馆,抗日战争中遭焚毁)。这些书文笔优美精炼,资料翔实可靠,说理明晰透彻,见解独到精辟,蜚声海内外学术界。

回国前,朱光潜经高师同班好友徐中舒介绍给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胡适,委聘北大西语系教授,除讲授西方名著选读和文学批评史外,还在北大中文系和清华大学中文系研究班开过《文艺心理学》和《诗论》,后又应留法老友徐悲鸿之约到中央艺术学院讲了一年《文艺心理学》。当时正逢“京派”(多是文艺界旧知识分子)和“海派”(主要指“左联”)对垒。朱光潜由胡适约到北大,自然就成了京派人物。京派“新月”时期最盛,诗人徐志摩死于飞机失事后日渐衰落。胡适、杨振声等人想重振京派,由朱光潜、杨振声、沈从文、周作人、俞平伯、朱自清、林徽因等人组成编委会,筹办《文学杂志》(月刊,商务印书馆出版)。朱光潜任主编。朱自清、闻一多、冯至、李广田、何其芳、卞之琳等经常为杂志撰稿。杂志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5月创刊,至8月,出了4期,是当时最畅销的一种文艺刊物。

辗转高校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朱光潜应四川大学代理校长张颐约请任川大文学院长。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秋,国民党二陈系派程天放接替张颐任校长,企图推行党化教育。朱光潜为了维护学府的尊严,捍卫教育自由和学术独立,坚决反对易长。他主持全校教师大会,号召罢教,教师们纷纷响应,大家公推他草拟抗议电文和罢教宣言。“易长风潮”轰动一时,但迫于压力,以妥协告终:一方面不拒认程天放任校长,一方面不许程天放动全校人事。这场斗争得到中国共产党的支持,沙汀和周文把消息传到延安,周扬立即通过他俩转信约朱光潜去延安参观,朱光潜回信欲去。这时陈立夫邀他去重庆晤谈,又通过他的一些留欧好友劝阻,再由王星拱和陈西滢几位旧友把他拉到武汉大学任教,延安之行落空。晚年朱光潜回忆此事,认为延安之行未果是因自己“当时根本没有革命的意志”,是“一次惨痛的教训”。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武汉大学校内湘皖两派内讧,遂以朱光潜出任教务长来调和,因为他是皖人而和湘派较友好。按国民党规矩,学校“长字号”人物都须参加国民党,朱光潜名义上被拉入国民党(后挂名三青团中委和国民党常务监委)。并让他在国民党的《中央周刊》上经常写稿。虽然如此,他并不屈从任何政治偏见,说诗、论文、谈修养,后来集成两本书《谈文学》《谈修养》。

从民国三十年(1941年)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中央党部每次密令武汉大学监视一批点名的“奸匪”和“奸匪嫌疑”学生的行动,强制一批学生离校。身为教务长的朱光潜与校长王星拱、训导长赵师梅一面应付教育部,一面向学生通气,提醒他们行动谨慎,维护他们到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夏天毕业安全离校。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朱光潜不愿去安徽大学当校长,仍回北京大学文学院,任代理院长。受与地下党有联系的化学家袁翰青影响,他的政治观点逐渐明朗化,开始同情并支持民主运动。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6月29日,朱光潜与北平各院校教授104人联名发表宣言《抗议轰炸开封》。10月,他与郑华炽、陈发松等17名教授联名写信给蒋介石及行政院长翁文灏,呼吁“解除人为的经济痛苦与不平”,并宣言“停教”。11月4日,他与北平各院校47名教授联名发表《我们对于政府压迫民盟的看法》的抗议书,抗议国民政府用所谓“处置后方共产党临时办法”强行解散民盟。

1949年北平解放前夕,国民政府派专机接“知名人士”去台湾,名单上胡适居首,朱光潜列名第三。 这时袁翰青教授受地下党的重托,挽留他熟悉的“文化人”不要离开北平。朱光潜毅然决定留下。

转变求索

建国初思想改造阶段,朱光潜是重点对象,受到很多教育。常有机会参观访问全国各地,经比较新旧中国,他心悦诚服地认识到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

在年近60岁时,朱光潜还挤出时间攻读俄文,并达到能阅读和翻译的程度。他曾精选几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来摸索,译文看不懂时就对照英、法、德、俄4种文字的版本去琢磨原文的准确含义,对中译文的错误或欠妥处作了笔记,后写了“建议的校改译文”。 同时他惊讶地发现不少参加美学论争的人并未弄通马克思主义,由于资料的贫乏,对哲学史、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之类与美学密切相关的科学,有时甚至缺乏常识。因此他立志翻译一些重要资料,此后20多年他陆续译出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莱辛的《拉奥孔》、袁克曼辑的《歌德谈话录》、黑格尔的《美学》3卷、维柯的《新科学》等。

1957年,全国开始了美学大讨论。朱光潜积极投入到这场原本起自对他过去的美学思想“批判”的论争,既不隐瞒或回避自己过去的美学观点,也不轻易接纳他认为不正确的批判,客观上他带动了大家不断前进,促进了美学研究空前普遍地蓬勃发展。这次讨论发表的文章辑成6册《美学问题讨论集》、朱光潜发表的论争文章另辑成《美学批判论文集》,均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这次讨论促使朱光潜认真钻研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962年,朱光潜受邀到中央党校讲授美学史。同年,文科教材会议决定大专院校文科逐步开设美学课,并指定朱光潜编写教材。

1963年,《西方美学史》这部倾注他多年研究成果、全面系统阐述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专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它代表了迄今为止中国对西方美学研究的水平,推动了中国美学教育和研究工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朱光潜被关进牛棚,尽管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从未动摇过对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以及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决心。他坚持锻炼身体,时刻准备重新拿起笔。

1976年“四人帮”垮台后,朱光潜重振精神,老当益壮,积极翻译名著、撰写文稿、先后出版了《谈美书简》和《美学拾穗集》,还指导研究生,在学术研究和教育领域驰骋不懈,成就蜚然。

晚年时期

1980年5月,在昆明召开的中华全国第一届美学会议上,他被一致推选为中国美学会会长。

1983年3月,朱光潜以八十六岁高龄,应邀赴香港中文大学讲学,出席“第五届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同年,北京大学为朱光潜举办执教60周年纪念会。

1984年,香港大学授予朱光潜为该校名誉教授。

1984年夏,朱光潜由于多年工作过于疲累,患疲劳综合症,出现脑血栓。1986年,在他逝世的前3天,他神志稍许清醒,趁家人不防,竟艰难地沿梯独自悄悄向楼上书房爬去,家人发现急来劝阻,他嗫嚅地说,要赶在死前把《新科学》的注释部分完成。3月6日,朱光潜在北京病逝,终年89岁。

朱光潜轶事典故

置信“光潸”

朱光潜早年出版过《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当时最流行的书籍之一。1936年初,朱光潜在写《文艺心理学》等专著之余,又写出一部亲切自然的《谈美》小册子。书店在出版时,将《谈美》封面附注上“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字样。书出版之后,受到广泛欢迎。

不久,上海书摊上便出现一本署名“朱光潸”,题目为“致青年”的书。书名接近,姓名几乎难辨不说,该书竟也有一个副题:“给青年的十三封信”;与朱光潜的著作副题只少一个“第”字,打眼看去,没有什么分别;封面设计也追踪摹形:书名字形,位置相仿,连一些直线中间嵌一些星星都一样,所以,一位朋友寄这本书给朱光潜后,连朱光潜自己也以为是自己的作品。待看清楚后,朱光潜竟然给这位“朱光潸”写了一封信。首先,他请朱光潸原谅,说是自己误将此书认作自己的了。接下说:

“光潸先生,我不认识你,但是你的面貌,言动,姿态,性格等等,为了以上所说的一点偶然的因缘,引动了我很大的好奇心……不认识你而写信给你,似乎有些唐突,请你记得我是你的一个读者。如果这个资格不够,那只得怪你姓朱名光潸,而又写《给青年的十三封信》了!”

接下,朱光潜将自己写《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时的情形略作回溯。认为当时“稚气和愚?”,但因坦坦白白流露,才得到青年的喜爱。这话的潜台词,大约是告诉那位“朱光潸”,人得“坦坦白白”、“老老实实”做人;否则就算一时得逞,也难免长久不被人戳穿,落得个不道德名。这封信的落款也颇有意思:“几乎和你同姓同名的朋友”。信当然无法寄出,只好在《申报》上发表。

三此主义

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这是朱光潜着眼当代,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

观作赠诗

1979年,引碑入草开创者李志敏任首任会长的北大燕园书画会(北京大学书画协会前身)成立伊始,欣逢建国30周年大庆。书画会深入发动全校师生员工举办空前未有的大型书画展,展出作品近两百幅。朱光潜教授以82岁高龄兴致勃勃地前来观赏书画展。参观后还亲笔题诗赠送给笔者致贺。诗曰:“琳琅满目诗书画,庆祝新华三十周。行看大鸟垂天翼,扇起东风拂九州。”

三立铭言

朱光潜一生曾三立座右铭,给人们留下了悠长的思索。

第一次,是在香港大学教育系求学时。他以“恒、恬、诚、勇”这四个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恒,是指恒心,即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持之以恒、百折不挠。恬,是指恬淡、简朴、克己持重,不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诚,是指诚实、诚恳,襟怀坦白,心如明镜,不自欺,不欺人。勇,则是指勇气,志气,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这四个字不仅集中反映了朱光潜求学时的精神状态,而且贯穿了他的一生。朱光潜曾说:“这四个字我终生恪守不渝。”

第二次,是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时。朱光潜兴趣广泛,学过文学、心理学和哲学。经过比较和思索,他发现美学是他最感兴趣的,是文学、心理学和哲学的共同联络线索,于是把研究美学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的事业。当时,他的指导老师著名的康德专家史密斯教授竭力反对。他告诫朱光潜说,美学是一个泥潭,玄得很。朱光潜认真思索后,决定迎着困难上。这时,他给自己立下这样一条座右铭:“走抵抗力最大的路!”从此,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学研究中,终于写出了《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具有开创意义的论著。

第三次,是在20世纪30年代。座右铭共6个字“此身、此时、此地。”此身,是说凡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诿给别人;此时,是指凡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延到将来;此地,是说凡此地(地位、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等待想象中更好的境地。在这条座右铭的激励下,朱光潜不断地给自己树立新的奋斗目标,在他80多岁时,依然信心十足地承担起艰深的维柯《新科学》的翻译任务。

朱光潜三次所立的座右铭,由于环境不同,侧重点自然有异。第一次,主要是确立做人求学之志;第二次,侧重点是理想、事业的抉择;第三次,在学有所成后,对自己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从朱光潜三立座右铭中,我们除了看到一个自我砥砺、矢志以求的形象外,难道不应该获取更多的人格力量和思想的启迪吗?

朱光潜历史评价

胡乔木:朱光潜为了给我国的美学研究者创造条件,努力翻译了大量的欧洲美学著作。……他在解放以后年龄已经不小,能用这样大的精力来翻译这些多数是难译的巨著一尤其是在经历十年浩劫以后晚年所译的维柯的《新科学》,这是使我极为敬佩的。这表示他对于祖国的热爱,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热爱,我想,在这个领域,我实在说不出第二个人来。

钱念孙:(中国)美学大厦的真正营造,始于朱氏(指朱光潜)之掌。他灵心慧眼,博采西方美学之花;妙手剪裁,嫁接中国传统之木。国人之有详赡系统美学专著,朱先生《文艺心理学》和《谈美》,开风气之先;华夏之有真正美学课程,他绛帐北大清华,居杏坛之首。六十年代,第一部《西方美学史》出现于中文世界,其博及群书,深思明辨,神而化之,熔铸伟词,至今无有企及者。

汝信:光潜学贯中西,在哲学、美学、文学、心理学、文化艺术方面都有渊博的学识和很深的修养。……美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能够在中国得到普及和发展,是和他的名字分不开的。

陈玉龙:北大教授中或长于书法,或精于书论,怀瑾握瑜者代不乏人。先后有:马叙伦、邓以蛰、魏建功、向达、冯友兰、朱光潜、宗白华、王力、黄子卿、杨周翰、周祖谟、李志敏、罗荣渠……诸先生。他们以器识为先,以人品、学养(学术品位)领字。他们的作品中不是书家、胜似书家,蕴藉风流、韵味醇深的浓郁的书卷气迥然不同于流俗的那种“匠气”。

潘新和:他(朱光潜)是我国现代文学、写作教育的奠基人,是最杰出的语文教育理论家(不是之一)。

王乐群:朱光潜是中国大量翻译介绍西方美学经典著作的第一人,他的美学研究,把尚处于萌发状态的中西比较美学向前推进了一步,使中国传统美学获得新的生命。他在美学理论的翻译和介绍、美学史的总结与阐释、美学的著述和研究等诸多领域,充满探索精神和个性特征,均处于学科的前沿状态。他的美学思想代表了中国现代美学的最高水平和发展轨迹,为当代中国美学走向科学开创了一条新路,为中国美学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开创性的贡献。

扬子晚报:朱光潜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中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朱光潜主要作品

著作

出版社

出版年份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开明书店

1931年

《孟实文钞》

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

1936年

《文艺心理学》

开明书店

1937年

《谈修养》

中周出版社

1946年

《美学原理》

正中书局

1947年

《Witintheessayoncriticism》

北京大学

1948年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柏拉图著/朱光潜译)

新文艺出版社

1957年

《美学批判论文集》

作家出版社

1958年

《美学原理》(克罗齐著/朱光潜译)

作家出版社

1958年

《西方美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

《美学拾穗集》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0年

《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0年

《美学》(黑格尔/朱光潜)

商务印书馆

1981年

《艺文杂谈》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1年

《朱光潜美学文集》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年

《悲剧心理学:各种悲剧快感理论的批判研究》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年

《美学和中国美术史》

知识出版社

1984年

《诗论》

三联书店

1984年

《我所认识的沈从文》

岳麓书社

1986年

《美学。谈文学》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8年

《新文学作家信札》

业强出版社

1988年

《悲剧心理学》(中英文合本)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9年

《变态心理学派别》

上海文化出版社

1989年

《朱光潜选集》

天津人民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3年/1987年

《我与文学及其他》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6年

《悲剧心理学》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6年

《文艺心理学》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6年

《谈文学》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6年

《变态心理学派别》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7年

《谈美》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7年

《谈读书》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8年

《朱光潜批评文集》

珠海出版社

1998年

《朱光潜自传》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8年

《朱光潜学术文化随笔》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8年

《谈美书简二种》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9年

《诗论》

三联书店

1998年

《谈美书简》

北京出版社

2004年

《无言之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

《厚积落叶听雨声》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6年

《一升露水一升花》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年

参考资料:

朱光潜补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桐城县人。父亲朱子香,是乡村私塾先生,颇有学识。朱光潜少年在父亲的督促下读私塾,15 岁上高小,半年后升入桐城中学。在桐中他弃时文而从古文,受国文教师潘季野熏陶而对中国旧诗产生浓厚兴趣。中学毕业后,入免费的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入学后一年又考取北洋政府教育部派送生,到英国人办的香港大学学教育。民国7 年(1918)至民国11 年,学习了英国语言和文学、教育学、生物学、心理学等课程,奠定了一生教育活动和学术活动的方向。入香港大学后不久,国内爆发五四运动,朱光潜由《新青年》杂志看到胡适提倡白话文的文章,深受震撼,毅然放弃古文和文言,改写白话文,后用白话文发表美学处女作《无言之美》。香港大学毕业后,经同班好友高觉敷介绍结识吴淞中国公学校长张东荪,并应邀于民国11 年夏到该校中学部教英文,兼校刊《旬刊》主编。助手是当时以进步学生面貌出现的姚梦生(姚蓬子)。在吴淞时期,朱光潜心向进步青年却不热心于党派斗争,不问政治,与左派郑振铎、杨贤江, 陈启天、李璜等都有往来。-战争中吴淞中国公学关闭,由朋友夏丐尊介绍到浙江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教英文,结识匡互生、朱自清、丰子恺诸友。不久匡互生不满春晖中学校长的-作风,建议改革未被采纳,遂辞去教务主任职。朱光潜同情他,一起断然离开春晖中学赴上海谋生。后夏丐尊、章锡琛、丰子恺、周为群等也陆续离开春晖中学赶到上海。加上上海方面的叶圣陶、胡愈之、周予同、陈之佛、刘大白、夏衍等,成立了一个立达学会,在江湾办了一所立达学园。按匡互生的意见,朱光潜草拟了开办宗旨,提出教育独立自由的口号,矛头直指北洋政府的-教育。他们还筹办了开明书店(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前身)和《一般》杂志(后改名《中学生》)。

  立达学园办起后,朱光潜考取安徽官费留英,民国14 年夏入英国麦丁堡大学,选修英国文学、哲学、心理学、欧洲古代史和艺术史,民国18 年毕业后转入伦敦大学,同时又在法国巴黎大学注册听讲,对巴黎大学文学院长德拉库瓦讲授的《艺术心理学》甚感兴趣,并受其启发起念写《文艺心理学》。后离开英国转入莱茵河畔歌德的母校斯特拉斯堡大学,完成《悲剧心理学》。英法留学8 年中,朱光潜先后获英国文学硕士和法国国家博士学位。但由于官费经常不发,经济拮据,他只得边听课、边阅读、边写作,靠稿费维持生活。先后替开明书店的《一般》和后来的《中学生》写稿,曾辑成《给青年十二封信》出版。该书反映了当时一般青年小知识分子的心理状况,畅销全国,影响很大。从此他和广大青年结缘。接着《文艺心理学》及其缩写本《谈美》、译著克罗齐的《美学原理》、总结自己对变态心理学的认识的《变态心理学派别》(开明书店)和《变态心理学》(商务印书馆)陆续问世,《诗论》写出初稿,还在罗素的影响下写过一部叙述符号逻辑派别的书(稿交商务印书馆,抗日战争中遭焚毁)。这些书文笔优美精炼,资料翔实可靠,说理明晰透彻,见解独到精辟,蜚声海内外学术界。

  回国前,经高师同班好友徐中舒介绍给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胡适,委聘北大西语系教授,除讲授西方名著选读和文学批评史外,还在北大中文系和清华大学中文系研究班开过《文艺心理学》和《诗论》,后又应留法 徐悲鸿之约到中央艺术学院讲了一年《文艺心理学》。

  当时正逢“京派”(多是文艺界旧知识分子)和“海派”(主要指“左联”)对垒。朱光潜由胡适约到北大,自然就成了京派人物。京派“新月”时期最盛,诗人徐志摩死于飞机失事后日渐衰落。胡适、杨振声等人想重振京派,由朱光潜、杨振声、沈从文、周作人、俞平伯、朱自清、林徽音等人组成编委会,筹办《文学杂志》(月刊,商务印书馆出版)。朱光潜任主编。朱自清、闻一多、冯至、李广田、何其芳、卞之琳等经常为杂志撰稿。杂志于民国26 年5 月创刊,至8 月,出了4 期,是当时最畅销的一种文艺刊物。抗日战争爆发后停刊。民国36 年复刊,民国37 年出了6 期后终止,前后共出了3 卷22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光潜应四川大学代理校长张颐约任川大文学院长。民国27 年秋,国民党二陈系派程天放接替张颐正式长校,企图推行党化教育。朱光潜为了维护学府的尊严,捍卫教育自由和学术独立,坚决反对易长。他主持全校教师大会,号召罢教,教师们纷纷响应,大家公推他草拟 电文和罢教宣言。“易长风潮”轰动一时,但迫于压力,以妥协告终:一方面不拒程天放任校长,一方面不许程天放动全校人事。这场斗争得到中国共产党的支持,沙汀和周文把消息传到延安,周扬立即通过他俩转信约朱光潜去延安参观,朱光潜回信欲去。这时陈立夫邀他去重庆晤谈,又通过他的一些留欧好友劝阻,再由王星拱和陈西滢几位旧友把他拉到武汉大学任教,延安之行落空。晚年朱光潜回忆此事,认为延安之行未果是因自己“当时根本没有革命的意志”,是“一次惨痛的教训”。民国31 年,武大校内湘皖两派内江,遂以朱光潜出任教务长来调和,因为他是皖人而和湘派较友好。按国民党规矩,学校“长字号”人物都须参加国民党,朱光潜名义上被拉入国民党(后挂名三青团中委和国民党常务监委)。并让他在国民党的《中央周刊》上经常写稿。虽然如此,他并不屈从任何政治偏见,说诗、论文、谈修养,后来集成两本书《谈文学》、《谈修养》。民国30 年至民国31 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中央党部每次密令武汉大学监视一批点名的“奸匪”和“奸匪嫌疑”学生的行动,强制一批学生离校。身为教务长的朱光潜与校长王星拱、训导长赵师梅一面应付教育部,一面向学生通气,提醒他们行动谨慎,维护他们到民国31 年夏天毕业安全离校。

  抗日战争胜利后,朱光潜不愿去安徽大学当校长,仍回北京大学文学院,任代理院长。受与地下党有联系的化学家袁翰青影响,他的政治观点逐渐明朗化,开始同情并支持-。民国37 年6 月29 日,他与北平各院校教授104 人联名发表宣言《 轰炸开封》;民国37 年10 月,他与郑华炽、陈发松等17 名教授联名写信给蒋介石及行政院长翁文灏,呼吁“解除人为的经济痛苦与不平”,并宣言“停教”;民国37 年11 月4 日,他与北平各院校47 名教授联名发表《我们对于政府压迫民盟的看法》的 书, 国民政府用所谓“处置后方共产党临时办法”强行解散民盟。

  北平解放前夕,国民政府派专机接“知名人士”去台湾,名单上胡适居首,朱光潜列名第三。这时袁翰青教授受地下党的重托,挽留他熟悉的“文化人”不要离开北平。朱光潜毅然决定留下。建国初思想改造阶段,他是重点对象,受到很多教育,特别是在参加文联和全国政协(先后担任了全国政协第二、三、四、五届委员,第六届常委,民盟第三、四、五届中央委员,全国文联委员等)后,常有机会参观访问全国各地,经比较新旧中国,他心悦诚服地认识到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

  1957 年,全国开始6 年之久的美学大讨论。朱光潜积极投入到这场原本起自对他过去的美学思想“批判”的论争,既不隐瞒或回避自己过去的美学观点,也不轻易接纳他认为不正确的批判,客观上他带动了大家不断前进,促进了美学研究空前普遍地蓬勃发展。这次讨论发表的文章辑成6 册《美学问题讨论集》、朱光潜发表的论争文章另辑成《美学批判论文集》,均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这次讨论促使朱光潜认真钻研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年近60 岁时,他还挤出时间攻读俄文,并达到能阅读和翻译的程度。他曾精选几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来摸索,译文看不懂时就对照英、法、德、俄4 种文字的版本去琢磨原文的准确含义,对中译文的错误或欠妥处作了笔记,后写了“建议的校改译文”。同时他惊讶地发现不少参加美学论争的人并未弄通马克思主义,由于资料的贫乏,对哲学史、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之类与美学密切相关的科学,有时甚至缺乏常识。因此他立志翻译一些重要资料,此后20 多年他陆续译出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莱辛的《拉奥孔》、袁克曼辑的《歌德谈话录》、黑格尔的《美学》3 卷、维柯的《新科学》等。

  1962 年,朱光潜受邀到中央党校讲授美学史。同年文科教材会议决定大专院校文科逐步开设美学课,并指定他编写教材。1963 年,《西方美学史》这部倾注他多年研究成果、全面系统阐述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专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它代表了迄今为止我国对西方美学研究的水平,推动了我国美学教育和研究工作。

  “0”中,朱光潜被关进牛棚,尽管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从未动摇过对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以及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决心。他坚持锻炼身体,时刻准备重新拿起笔。“-”0后,他重振精神,老当益壮,积极翻译名著、撰写文稿、先后出版了《谈美书简》和《美学拾穗集》,还指导研究生,在学术研究和教育领域驰骋不懈,成就蜚然。

  1980 年5 月,在昆明召开的中华全国第一届美学会议上,他被一致推选为中国美学会会长。

  1983 年3 月,朱光潜应邀去香港中文大学主讲“钱宾四(钱穆)先生学术文化讲座”,一开始就声明自己的身份:我不是一个共产党员,但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这实为他后半生的定论。

  同年,北京大学为朱光潜举办执教60 周年纪念会。翌年,香港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

  1984 年夏朱光潜由于多年工作过于疲累,患疲劳综合症,出现脑血栓。1986 年3 月6 日,朱光潜在北京病逝,终年89 岁。在他逝世的前3 天,他神志稍许清醒,趁家人不防,竟艰难地沿梯独自悄悄向楼-房爬去,家人发现急来劝阻,他嗫嚅地说,要赶在死前把《新科学》的注释部分完成。

  朱光潜视野开阔,对中西文化都有很高的造诣。在他的700 万字的论著和译著(已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全集,共20 卷)中,对中国文化作了深入研究,对西方美学思想作了介绍和评论,融贯中西,创造了自己的美学理论,在我国美学教学和研究领域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在我国文学史和美学发展史上享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近代继王国维后的一代美学宗师,并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日本、联邦德国、英国、荷兰、法国、美国都有人研究他。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中国人民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朱光潜”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