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靖名人郭锡镏介绍
镏公圳水利工程修造者郭元汾,字锡镏,南靖县龙山乡庙兜村人,1706年出生。青年时随父迁台,最大功绩是兴修镏公圳,是台北地区两大主干水利工程之一。京剧演员郭元汾,男,京剧净角。郭春山先生的长子。
郭元汾人物生平
郭元汾的拓垦事业起初在彰化,他和父亲在那里垦得一片田园,本可丰衣足食。但郭元汾是有大志的人,当彰化土地垦尽之时,台北平野正进入开发时期。他决心到北部去扩大事业。
台北平野虽有大汉溪和新店溪两大流系,但没有完备的水利灌溉系统,所垦之田大多是产量不高的旱地。要把大片荒野变为良田,就必须解决农日灌溉用水。
郭元汾招募移民在新店溪支流青潭溪上筑坝截流,开圳引水灌溉,但由于流量小,灌田有限。当时拳山堡(令台北市景美、木栅地区和台北县坪林、深坑、石碇、新店、双溪)一带的大片荒埔,因水利未兴而影响拓垦。郭元汾决心从新店溪上直接引水。而这项长达数十里的引水工程,需要大量资金。他将彰化田产尽数变卖,得银二万余两,全部投入水利兴修。
乾隆五年(一七四零),修圳工程开工。水圳所经之地,多是高山深涧,工程艰巨。郭元汾卒领移民开山填沟,凿石挖土,克服了一个个困难。水圳跨越景美溪的一段,先明修渡槽横跨,未料过溪者以槽作桥,不久就被踩踏坍塌,于是改修暗渠,即深挖溪土,取大水缸去底,衔接铺于沟内,上再覆土石以为暗渠。
水圳经过番社的地方,常遭番族袭击。郭元份派人守望设防,仍时有冲突。后来他亲自抚番,并娶番女为妻,请番人一起修圳,才使冲突平息,工程继续推展。
乾隆十七年(一七五二),工程进展到中途,因施工复杂,资金短缺,难以为继。林安、萧月等友人出资襄助、参加施工的部分佃户也筹措了部分资金。
二十五年(一七六零),历时二十一年的水圳终告竣工,命名为金石川圳。整个工程南起新店溪的碧潭,自张北里穿山通过景美,经公馆、新生南北路,过令台北市区,到大直对岸的基隆河畔,全长数十里,灌田一千二百多甲。
乾隆三十年八月,台北遭大风雨,金石川圳被洪水冲毁多处。郭元汾忧虑成疾,于十一月十八日病逝。后人念其兴修水利之功,将金石州圳改名为镏公圳。郭元汾一生勤勉敦厚,乡人尊奉为宽和先生。其子郭克汾继承父志,兴修水利,造福社会也颇有建树,享有很高声望。
郭元汾人物简介
郭元汾(一七○六至一七六五),字锡镏,南靖县龙山乡庙兜村人。康熙四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生于庙兜。青年时随父迁台,先居半线(彰化县),再迁大佳腊(今台北市),开垦兴雅广带荒埔。漳州人对于台北水利的兴修,贡献较大的首推林成祖、郭元汾两人。郭元汾的最大功绩,则是兴修镏公圳。镏公圳和林成祖主持兴修的大安圳,是台北地区两大主干水利工程。
郭锡镏补充介绍
郭锡镏(1706~1765年),又名天赐,生于龙山庙兜。幼年随父去台,初居半线(今彰化县属),后迁大加蚋(今台北市)。在兴雅庄一带垦荒种植,凿洞修渠,引水灌溉,为台湾农田、水利建设奋斗一生,是闽南人开发台湾的突出人物之一。
郭锡镏约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之后随父去台,经过父子10余年惨淡经营,积蓄一定财产。随着大批移民的涌入,新垦土地日广。为实现大规模经营农业的雄心壮志,郭锡镏于乾隆初年北迁大加蚋兴雅庄一带开发大荒埔。同时兴修水利,改善农田灌溉条件。乾隆五年(1740年),他将彰化田产全部变卖,募工在新店溪支流青潭溪上围堰截水,开凿大坪林合兴寮石空顶圳,历经数年终告完成,解决部分农田缺水问题,但引水量小,灌溉能力仍不足。为使原垦和新垦的农田解除干旱威胁,郭锡镏直接从新店溪上开辟渠道,引水汇合石空顶圳,筑成一条长达数十里的大坪林圳。
引水工程所经过的路线多是高山深涧,中间还得跨越景美溪。为解决这一工程难点,郭锡镏先是修渡槽横跨两岸,但行人不摆渡过溪,却把渡槽当作桥梁使用,不久渡槽即毁于行人足下。郭锡镏又改从溪底引渡,将水缸去底一一衔接埋入水底,暗渠引渡终于获得成功。
大坪林圳建至中途,因工程巨大,资金短缺,不得不暂告停工。直到乾隆十八年(1753年),在友人林安、萧月等人资助下,才得以继续修建。至乾隆二十五年,前后经历21年,大坪林圳终于全部竣工,称金石川圳,灌溉面积扩大到1.5万亩,实现旱涝保收,经济效益显著,为开发台湾创造有利条件,在政治、社会方面影响较大。
乾隆三十年,台北遭到特大暴雨,金石川圳多处被洪水冲坏。郭锡镏一时无法筹集巨资修复水圳,忧愁过度,积劳成疾,于十一月十八日逝世,终年59岁。死后安葬在锡口山北之下塔悠(今台北市松山区),私谥为宽和先生。后人为纪念他的功德,把金石川圳命名为镏公圳。
“郭锡镏”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