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名人雷霁霖介绍
雷霁霖(1935年5月24日—2015年12月16日),畲族,出生于福建省宁化县,海水鱼类养殖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 。
雷霁霖于1958年从山东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5年12月16日在青岛逝世,享年80岁。
雷霁霖是工厂化育苗与养殖产业化的主要奠基人和学科带头人,他一直以工业化理念为指导,引领海水鱼类养殖产业发展新潮流,系统研究了多种海水鱼类增养殖理论与技术,其中部分实现产业化 。
雷霁霖人物生平
1935年05月,雷霁霖出生于福建省宁化县。
1954年09月—1958年07月,在山东大学生物系(现中国海洋大学)就读大学本科 。
1958年09月—1979年12月,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担任研究实习员。
1980年01月—1985年12月,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
1986年01月—1990年12月,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担任副研究员。
1991年1月,担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之后历任黄海水产研究所所长助理、养殖生态研究室主任、全国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委员等。
2005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2012年7月20日,应邀出任世界客属第二十五届恳亲大会首席“城市骄傲”形象大使。
2015年12月16日晚8时许,在青岛逝世,享年80岁 。
雷霁霖主要成就
科研综述
雷霁霖于20世纪60~80年代,首先突破梭鱼等10多种鱼类的育苗工艺,相继构建起工厂化育苗的技术体系;20世纪90年代初,担任首席专家,主持“中日合作”和“八五攻关”项目,创建了达国际先进水平的真鲷工厂化育苗新体系和新工艺,率先在中国国内开辟海水鱼类人工苗种大规模放流增殖技术。1992年首先从英国引进冷温性鱼类良种—大菱鲆,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突破工厂化育苗关键技术,构建起“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模式,开创了大菱鲆工厂化养殖大产业,年产量达5万多吨,年总产值逾40亿元,产生了经济和社会效益 。
学术论著
根据2020年4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雷霁霖出版《海水鱼类养殖理论与技术》和《大菱鲆养殖技术》等专著和合著7部,发表论文120余篇 。
承担项目
根据2020年4月黄海水产研究所网站显示,雷霁霖相继主持和完成国际合作、国家攻关、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重大项目 。
科研获奖
根据2020年4月黄海水产研究所网站显示,雷霁霖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2等奖2项(第1名和第3名)省部级奖多项 。
获奖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1997年
渤海渔业增养殖技术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1年
大菱鲆的引种和育苗生产技术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讲座报告
2007年10月11日,雷霁霖受邀参加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为庆祝李嘉泳先生95岁寿诞暨从教60周年所举办的系列学术讲座第五场,以《我国海水鱼类苗种生产技术的进步与展望》为题做了讲座 。
指导学生
截至2011年10月,雷霁霖已经培养了高级研究人员10余名,博士后5名,博士、硕士20余名,为中国水产养殖一线培训了千余名技术人员 。
时间
荣誉表彰
授予单位
2002年
杜邦科技创新奖
杜邦公司
2005年12月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
2006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产业创新奖)
何梁何利基金会
2011年
“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身边好人”
中宣部、中央文明办
山东省“富民兴鲁”奖章
青岛市突出贡献人才奖
国务院特殊津贴
雷霁霖人物评价
雷霁霖院士治学严谨、学风正派,勇于创新、事业心和责任感强,对中国的水产科技和产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黄海水产研究所评)
雷霁霖为中国第四次海水养殖产业化浪潮的兴起和“三农”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被誉为“中国大菱鲆之父” 。(中国工程院评)
雷霁霖补充介绍
雷霁霖(1935年5月24日)出生于福建省宁化县。畲族。195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现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兼职教授和博导,是我国著名的海水鱼类养殖学家,工厂化育苗与养殖产业化的主要奠基人和学科带头人。
近半个世纪,一直以工业化理念为指导,引领海水鱼类养殖产业发展新潮流。主持完成30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系统研究了22种海水鱼类增养殖理论与技术,其中8种已实现产业化。上世纪60~80年代,首先突破梭鱼等10多种鱼类的育苗工艺,相继构建起工厂化育苗的技术体系;90年代初,担任首席专家,主持“中日合作”和“八五攻关”项目,创建了达国际先进水平的真鲷工厂化育苗新体系和新工艺,率先在国内开辟海水鱼类人工苗种大规模放流增殖技术。1997年“渤海渔业增养殖技术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1992年首先从英国引进冷温性鱼类良种—大菱鲆,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突破工厂化育苗关键技术,构建起“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模式,开创了大菱鲆工厂化养殖大产业,年产量达5万多吨,年总产值逾40亿元,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我国第四次海水养殖产业化浪潮的兴起和“三农”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被誉为“中国大菱鲆之父”。2001年“大菱鲆引种和育苗生产技术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2002年获杜邦科技创新奖(1)、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和青岛市突出贡献人才奖;200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等多项奖励。已出版《海水鱼类养殖理论与技术》和《大菱鲆养殖技术》等专著和合著7部,发表论文120余篇。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国著名的海水鱼类养殖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海水鱼类工厂化育苗和养殖产业化的主要奠基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雷霁霖因病医治无效,于2015年12月16日20时48分在青岛不幸逝世,享年80岁。
“雷霁霖”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