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福建省名人>福州市名人>福清市名人

俞昌旋

俞昌旋人物照片

福清名人俞昌旋介绍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等离子体物理学家

俞昌旋(1941年7月7日—2017年5月23日),出生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祖籍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等离子体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俞昌旋于1965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80年获准公派到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实验室进行学习;1994年至1998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主任;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7年5月23日在合肥逝世,享年76岁 。

俞昌旋长期从事等离子体物理实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磁约束等离子体湍流和反常输运、等离子体非线性现象、等离子体诊断等领域 。

俞昌旋人物生平

1941年7月7日,出生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安褥埠,祖籍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

1948年,随父母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安褥埠回国。

1952年,随着当老师的哥哥俞立明迁到集美,因为哥哥奉命上福建省委党校学习,为期两年。于是,俞昌旋到集美中学念初中,寄宿 。

1959年,毕业于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 。

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讲师(1979年晋升)、副教授(1985年晋升)、教授(1992年晋升)、博士生导师(1993年被聘) 。

1973年初,作为主要创始成员,参与筹建了中国最早的等离子体物理专业 。

1994年—1998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主任。

2007年12月27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院士 。

2009年6月,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

2013年11月,被聘为国家大科学工程EAST装置科枝委员会副主任 。

2017年5月23日4时5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合肥逝世,享年76岁 。

俞昌旋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俞昌旋开创了中国等离子体湍流实验研究、等离子体非线性现象实验研究等学科方向,在磁约束等离子体湍流和反常输运、等离子体非线性现象、等离子体诊断等领域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他首次实验证实了湍流雷诺胁强是触发约束模式转换的主要机制,首次观察到了带状流完整的三维特征,实验发现线性欧姆约束等离子体中湍流色散关系与理论预言一致。他最先观察到了无外驱动等离子体向混沌态过渡的三条途径,首次利用小扰动方法实现了对无外驱动等离子体混沌的控制。他在中国国内率先研制了激光相干散射等系列诊断系统,发展了电子速度超高斯分布的汤姆逊散射理论以及考虑波阻尼效应的极小角散射理论 。

学术著作

根据2020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力资源部网站显示,俞昌旋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Physics of Plasmas》等中国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与项志遴教授合作著书《高温等离子体诊断技术》一部 。代表论文如下:

Liu, A. D., Lan, T., Yu, C. X., Zhao, H. L., Yan, L. W., Hong, W. Y., ... & Duan, X. R. (2009). Characterizations of low-frequency zonal flow in the edge plasma of the HL-2A tokamak [J].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03(9), 095002.

Lan, T., Liu, A. D., Yu, C. X., Yan, L. W., Hong, W. Y., Zhao, K. J., ... & Yang, Q. W. (2008). Spectral features of the geodesic acoustic mode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turbulence in a tokamak plasma[J]. Physics of Plasmas, 15(5), 056105.

Lan, T., Liu, A. D., Yu, C. X., Yan, L. W., Hong, W. Y., Zhao, K. J., ... & Yang, Q. W. (2008).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geodesic acoustic mode in the HL-2A tokamak[J]. Plasma Physics and Controlled Fusion, 50(4), 045002.

Zhao, K. J., Lan, T., Dong, J. Q., Yan, L. W., Hong, W. Y., Yu, C. X., ... & Yang, Q. W. (2006). Toroidal symmetry of the geodesic acoustic mode zonal flow in a tokamak plasma[J].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96(25), 255004.

学术交流

俞昌旋1980年至1983年、1989年至1991年、2000年至2001年,先后三次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德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访问研究近六年 。

承担项目

根据2020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力资源部网站显示,俞昌旋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国家攀登计划“非线性科学”项目、“863”高技术计划“聚变——裂变混合堆”专题和“激光聚变实验和诊断”专题的相关课题研究,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基金和面上基金等多项研究项目 。

科研成果奖励

根据2020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力资源部网站显示,俞昌旋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二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和总装备部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

获奖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1999年

CO2激光散射诊断系统研制与在HL-1M装置上初步实验测量

部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排名第四)

中性粒子能谱仪

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二等奖

等离子体系统中的飞线性科学研究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人才培养

教育思想

俞昌旋认为:学生就是学校的产品,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训练,培养出来也必须个顶个 。

培养学生

俞昌旋指导论文,总是先共同讨论选题,亲手逐字逐句地修改,如此反复多次。发表论文时,把学生署名放在第一,俞昌旋总是最后一个。俞昌旋生前培养和指导的博士、硕士有近百人,大多都是各自学科的带头骨干 。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授予单位

1995年

全国优秀教师

国家教委、人事部

1996年

“八五”期间高技术计划先进工作者三等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

1996年

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

宝钢教育基金会

1999年

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

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

2007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数理学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014年

第九届困学守望“育人终身成就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创公益基金会

俞昌旋人物评价

俞昌旋教授立身中正,学风谨肃,师德垂范,成就彰著,长期执教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等离子体物理学科的创始人之一。他也是中国等离子体物理与受控热核聚变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俞昌旋教授五十年如一日,忠诚党的科教事业,把祖国的繁荣昌盛,培养优秀人才作为自己的终身奋斗目标,一生共培养与指导博士、硕士近百名,桃李芬芳,在师生中享有崇高声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评)

俞昌旋先生一生热爱祖国、崇尚科学、严谨求实、无私敬业,将全部心血奉献给了中国等离子物理事业,为中国科教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科学院评)

俞昌旋补充介绍

  俞昌旋,等离子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1941年7月生于印度尼西亚,籍贯福建福清。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长期从事等离子体物理实验研究,在磁约束等离子体湍流和反常输运、等离子体非线性现象、等离子体诊断等领域取得多项有重要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首次实验证实了湍流雷诺胁强是驱动极向流和径向电场剪切增强,并触发低-高约束模式转换的主要机制首次观察到了测地声模带状流完整的环向和极向对称性特征实验发现测得的线性欧姆约束等离子体中湍流色散关系与电子漂移波的理论预言一致合作发现密度极限破裂存在早期先兆。最先观察到无外驱动等离子体向混沌态过渡的三条途径首次实现利用小扰动方法对无外驱动的等离子体混沌实施控制。研制了激光相干散射等诊断系统,发展了电子速度为超高斯分布时的汤姆逊散射理论和考虑等离子体波阻尼效应的极小角散射理论。

  我国著名的等离子体物理学家及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俞昌旋先生, 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5月23日4时5分在合肥逝世, 享年76岁。

  “俞昌旋”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