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洲名人梁树权介绍
梁树权(1912年9月17日—2006年12月9日),广东珠海人,出生于山东烟台,分析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梁树权193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37年获得德国慕尼黑大学博士学位;1938年任华西协和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副教授;1939年任教于重庆大学理学院化学系;1945年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6年12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梁树权主要从事分析化学领域和环境保护领域的研究。
梁树权人物生平
1912年9月17日,梁树权出生于山东省烟台市,祖籍广东省中山县(今珠海市)。
1924年,考入汇文中学(今北京26中学)。
1927年,考入北京燕京大学预科。
1929年,升入燕京大学理学院化学系。
1933年,从燕京大学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1934年,到德国慕尼黑大学化学系深造。
1937年,从德国慕尼黑大学毕业,获自然哲学科博士学位。
1938年,任华西协和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副教授,兼国立中央技艺学校皮革科教员。
1939年,到重庆大学理学院化学系任教。
1943年,获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研究特种补助金资助。
1945年,被聘为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1946年,获得中华文化基金会三十五年度甲种研究补助金。
1953年,被调至沈阳金属研究所。
1954年,在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北京工作站工作。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2006年12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梁树权主要成就
科研综述
梁树权一直从事分析化学领域和环境保护领域的研究。研究内容包括铁原子量测定、稀土和稀有元素的化学分析与分离、钨和钼的化学分析、高炉废气中氟元素的测定等。还进行了微量与痕量化学分析方法研究以及殷商青铜成分分析等研究。
学术论著
截至2006年12月,梁树权撰写、翻译、校订书籍十余种,如《铁矿分析法 》《容量分析 》《无机痕量分析 》《络合滴定及其应用 》《分析化学中的分离方法 》等。主编《中国科学院1955年分析化学研究工作报告会会刊》和《中国化学五十年》的第四章“五十年来的中国分析化学”,以及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学卷中的分析化学部分,并撰写评述、化学家传记以及科学普及方面的文章多篇。在中国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 其他部分论著参考如下:
[1]刘承敏, 迟锡增, 梁树权. 铕锌二甲酚橙配合物吸光度的加和性及其应用于铕,锌的光度测定[J]. Acta Chim. Sinica, 44(10).
[2]陈德朴,钟攸兰,梁树权. 电热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微量镱[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06):10.
[3]刘承敏, 迟锡增, 梁树权. 铕锌二甲酚橙配合物吸光度的加和性及其应用于铕,锌的光度测定[J]. Acta Chim. Sinica, 44(10).
[4]林长山, 王顺荣, 梁树权. 钪的重量法测定——以苯基乙酸作试剂[J]. 科学通报, 1966(02):81-81.
[5]张中良, 梁树权. 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的纯化及其纯度鉴定[J]. 科学通报, 1982(07):411-412.
[6]梁树权, 陈德朴, 钟攸兰. 萃淋树脂富集、电热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中超痕量镱[J]. 化学通报, 1986(08):35-36.
[7]臧二乐, 梁树权. 高分子试剂的特性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J]. 分析测试通报, 1991.
[8]肖宏展, 梁树权. 微晶萘共沉淀富集—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痕量银金钯[J]. 岩矿测试, 1995, 14(1):41-44.
[9]王志华, 马会民, 梁树权. 体液中生理活性元素存在形态分析方法若干进展[J]. 分析化学, 2001, 29(10):6.
[10]马会民, 苏美红, 梁树权. 三嗪类光学探针与标记分析[J]. 分析化学, 2003, 31(10):5.
学术交流
1942年,梁树权参加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年会。在中国国内学术交流方面,主持召开全国分析化学论文报告会,多元络合物分光光度分析讨论会,微量痕量学术讨论会和参加全国岩矿分析会议,海洋湖沼化学学术讨论会,稀土光度分析学术讨论会等学术会议。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20世纪50年代出席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举办的分析化学学术会议,民主德国化学会年会和稀有金属化学讨论会。应邀访问苏联科学院地球化学和分析化学研究所,参加苏联络合物化学讨论会和同位素利用讨论会等。自1979年开始,三次应邀赴联邦德国参观访问和参加学术会议等。为国际原子能协会(IAEA)举办的“取样法、试样处理和数据评价训练班”开幕式致贺词。应邀在日本分析化学会第二十九届年会上做讲演等。
科研奖励
时间
获奖项目
奖励名称
1978年
包头白云鄂博矿稀土及稀有元素分析方法研究
科学大会奖
中国科学院成果奖
20世纪
80年代
阐明了锌、铜含量的变化与癫痫患者的发病机理与临床症状密切相关
北京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
联合授予4项科技成果奖
参考资料
教学方法
梁树权对学生要求严格,从查阅文献、确定课题、制备药品、实验操作,到分析数据、撰写实验报告等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系统训练。坚持每天到实验室,指导科研、写作或与学生们讨论问题。坚持开展小组学术活动,听取每位学生的报告和参加讨论。
治学态度
梁树权毫无保留地把知识、经验传授给青年一代。对研究论文亲自撰写和修改,逐字逐句地推敲,连不规范的字和错用的标点符号也不放过。对化学名词的用法力求准确,对所引用的文献必逐一查对,对所列的实验结果逐条验算。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是对青年学生最好的教育。
培养成果
梁树权在毕生的化学研究与教学生涯中,培育了大批人才。其中有的已当选为学部委员,多人已成为教授、学科带头人或科研教学骨干。如环境化学家徐晓白院士,勘查地球化学家谢学锦院士等。
时间
荣誉表彰
1945年
前教育部学术审议会三十四年度三等奖
1955年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2年
中国化学会成立五十周年庆祝会表彰
1984年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从事科学工作五十年奖状
1985年
中国科学院京区从事科技工作五十年荣誉奖状
1989年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荣誉奖牌
1995年
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化学科学奖
参考资料
梁树权人物评价
“梁先生(梁树权)不很知名,但讷于言而敏于事,在为学与做人方面很有特色。”(梁树权学生首都师范大学周天泽评)
“他(梁树权)总是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识、经验传授给青年一代。对青年要求严格,以身示范,对实验数据无不逐条验算,细致入微,堪为科学家楷模。”(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林信惠,珠海市实验中学陈艳荣评)
梁树权补充介绍
梁树权,分析化学家 1912年9月17日生于山东烟台,籍贯广东珠海唐加湾。193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37年获得德国慕尼黑大学博士学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55?年任《化学学报》副主编,1957?年任主编。攻读博士研究生时师从诺贝尔奖获得者QttoHonigshmid教授,博士论文“铁原子量修订”,研究成果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采用。几十年来一直从事分析化学领域和环境保护领域的研究。研究内容包括铁原子量测定、稀土和稀有元素的化学分析与分离、钨和钼的化学分析、高炉废气中氟元素的测定等,开创了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之先河。还进行了微量与痕量化学分析方法研究以及殷商青铜成分分析。 曾获陈嘉庚化学奖。包头白云鄂博矿稀土及稀有元素化学分析方法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2006年12月9日逝世。
“梁树权”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