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名人邬贺铨介绍
邬贺铨,男,汉族,中共党员,1943年1月16日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原籍广东省番禺县(今广州市番禺区),中国工程院院士,光纤传送网与宽带信息网专家,重庆邮电大学名誉校长,曾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大唐电信集团副总裁,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
1964年,邬贺铨毕业于武汉邮电学院; 1964年6月至1969年6月,工作于邮电部邮电科学研究院;1969年6月至1975年6月,工作于四川眉山电信总局505厂;1975年6月至1979年6月,工作于重庆邮电部第九研究所;1979年6月至1993年6月,任成都邮电部第五研究所数字通信研究室主任;1993年6月至1999年6月,先后任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大唐电信集团副总裁;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2年1月至2010年1月,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邬贺铨长期从事光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网的研究与项目管理工作。 现任未来移动通信论坛理事长 。
邬贺铨人物经历
1943年1月16日,邬贺铨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
1960年9月至1964年6月,邬贺铨本科就读于武汉邮电学院(今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1964年6月至1969年6月,邬贺铨工作于邮电部邮电科学研究院。
1969年6月至1975年6月,邬贺铨工作于四川眉山电信总局505厂。
1975年6月至1979年6月,邬贺铨工作于重庆邮电部第九研究所(今重庆邮电大学)。
1979年6月至1993年6月,邬贺铨任成都邮电部第五研究所数字通信研究室主任。
1993年6月至1999年6月,邬贺铨先后任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大唐电信集团副总裁。
2002年1月至2010年1月,邬贺铨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2013年7月5日,邬贺铨当选为中国互联网协会新一任理事长。
现任未来移动通信论坛理事长。
邬贺铨主要成就
科研综述
邬贺铨是中国最早从事数字通信技术研究的骨干之一,在中国国内首先主持研制成功了PCM30路复用设备、STH-1/STM-4复用设备、155/622Mb/sSDH光纤通信系统等;领导管理了8×2.5Gb/s波分复用光通信系统,研制开发光通信示范工程;多年连续参加ITU-T网络标准研究组会议,多次参与了中国通信发展的决策。
承担项目&成果奖励
1998年,邬贺铨承担项目获中国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7年,邬贺铨承担项目中国邮电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8年,邬贺铨承担项目获中国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79年,邬贺铨主持研制中国第一套PCM30/32路通信设备和120路复用通信设备,分获中国全国科学大会奖。
论文著作&授权专利
截至2013年11月,邬贺铨出版专著1部。
据2018年11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邬贺铨发表了《宽带水平拉低中国信息化水平指数》、《中国光纤传送网的发展》等74篇期刊论文。
根据中国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相关信息,截至2018年11月,邬贺铨已培养博士7名、硕士9名。
邬贺铨曾获中国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邮电部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国防科工委先进工作者,中国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1999年,邬贺铨被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4年,邬贺铨获评“2014年中国互联网年度人物”。
邬贺铨人物评价
邬贺铨是中国最早从事数字通信技术研究的骨干之一,多年连续参加ITU-T研究组,完成了国家重要领域技术政策研究。(重庆邮电大学评)
邬贺铨补充介绍
邬贺铨(1943.1.16- )光纤传送网与宽带信息网专家。1943年1月16日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广东番禺人。1964年毕业于武汉邮电学院。曾任信息产业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大唐电信集团副总裁。现兼任国家863计划监督委员会副主任、国家973计划专家顾问组成员、-化专家组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通信协会副理事长。是国内最早从事数字通信技术研究的骨干之一。作为项目负责人,在国内首先研制成功了PCM30路复用设备、STH-1/STM-4复用设备、155/622Mb/sSDH光纤通信系统等,领导管理了8×2.5Gb/s波分复用光通信系统,研制开发光通信示范工程。多年连续参加ITU-T网络标准研究组会议,参与了国家重要领域技术政策研究和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起草,多次参与了国家通信发展的决策。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988年一等奖、1998年二等奖,1997邮电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出版专著1部。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邬贺铨”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