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名人钟玉岩介绍
钟玉岩(1155-1225),名启初,字圣德,号玉岩,为钟遂和之子,钟轼之五世孙。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出生于广东花县赤坭,八岁时随父迁居番禺萝岗。幼年在父亲创建的种德庵读书,其父督教甚严,玉岩亦勤奋,学识大有长进,但屡试不第,直至淳熙十五年(1188年)列为诸生,嘉泰四年(1204年)举乡贡24名,开禧元年(1205年)才中甲科进士,官至朝议大夫。历任武昌同知、福建参议,后升任户部度支判敕进内直起居郎,诏令参议中书省兼知政事朝议大夫。回乡后在“萝坑精舍”讲学,课子授徒。钟玉岩逝世后,其子钟仕绅塑其父遗像在精舍中供奉,并将萝坑精舍更名为玉岩书院。这是广州早期的著名书院,又是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书院。
钟玉岩相关事迹
宋朝议大夫钟玉岩、右丞相崔与之二人的千古情谊,在宋末元初广为流传,曾经深深地感动了钟、崔两姓子孙及当地的广大民众。
历代的《番禺县志》和《萝岗钟氏族谱》都详细地记载了他们二人一生传奇的动人事迹。萝岗钟氏族人中更长期地流传着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和爱护的感人故事。 如今,他们一起读书和生活了二十四年的地方———种德庵,尚完整地保存在萝峰玉岩书院中,崔与之为钟遂和、钟玉岩父子二人撰写的“墓志铭”,收录在《番禺县志》、《萝岗钟氏族谱》里;崔与之赠给钟玉岩的三处佳地,埋葬着钟遂和夫妇和其他的钟氏族人。
乾道二年(1166年),钟遂和辞官回萝峰创办书院,教育12岁的儿子钟玉岩及附近家庭贫困、无力入学的儿童。崔与之父亲崔世明当时在增城沙村行医,便把当时只有9岁的崔与之送到萝峰读书。
钟遂和见崔与之人品好,人聪明,又有上进心,非常高兴,便安排他和大他三岁的儿子钟玉岩一起读书和生活,把他当作亲生儿子一样严格教育、精心培养。
四十多年后,崔与之为钟遂和补写墓志铭时,深情地说:“日惟延师教子及里中子弟之贫无资脯者。虽不才,如与之亦曾陪玉岩兄朝夕切磋,而公与太君视与之犹子,提携曲至,督课准严。所恨者,与之及四兄后膺显秧,公与太君,未及见尔!”
崔与之天生聪明好学,又得钟遂和的精心培育,钟玉岩的热情帮助,进步很快。到他27岁钟遂和逝世的时候,已经成为当地一名很有才学的秀才了。
崔与之在为钟玉岩撰写的墓志铭里,追忆到这段时间的许多感人往事:“予少时叨承宣议公提携训诲,俾与四兄同学同游皆在萝岗也。四兄争则长于予,学问文章则倍于予,而成进士独后于予,其殆大器而晚成者也。”钟遂和逝世后,崔与之继续随钟玉岩在萝峰勤学苦读,进步更快。不久,便高中举人。崔与之在萝峰的24年苦读,为日后在仕途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于他后来能成为一代名相、南海郡开国公,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崔与之33岁时离开萝峰,赴临安入太学读书。三年后,他参加会试,高中进士,成为岭南士子由太学考取科举的第一人。在此后漫长的三四十年里,钟玉岩、崔与之二人,各自在外地为官,分隔两地。但他们的感情越来越深厚,经常书信往来、互相关怀,互相帮助。每逢两人同时回乡探亲时,都要在萝峰相聚一段较长的时间,重温青少年读书时的欢乐往事:联诗赋词、论对评文、探梅赏月,畅叙各地的韵事趣闻,非常愉快。
嘉定十四年(1221年),崔与之在四川制置使的任上,有家人从增城前往成都探望,崔与之问起钟玉岩的近况,得知他近来因钟遂和夫妇的坟墓受水蚁严重破坏,需要迁坟而经常出外寻找坟地,终日劳苦不安。于是,崔与之主动送给钟玉岩三处靠近萝岗的风水宝地,并为钟遂和补写了一篇流传的墓志铭。
他在给钟玉岩的书信中,满怀感激地说:“余惟世伯昔曾卯翼与之,训诲与之,恩同父子,是兄考即弟考也。兄皇皇而营葬,求而弗得,弟心何安。窃愿于前留余诸穴,择其颇近兄乡里者,凡三处:曰郁洞、曰姜田(在今镇龙金坑),曰黄洞岭(在今永和岭头)并送以兄,永为茔域,一从酬昔年训诲之思,一从绵子孙世好之谊。兄倘如意,此札即为送帖。弟异日解绶方旋,悉将税户交割与兄,永为兄业。”
崔与之写这封信给钟玉岩的时候,已经66岁,官居焕章阁直学士、四川制置使,离开萝峰也已经33年了,但他还能像青少年时代,在萝峰二人同读同游时那样对钟玉岩满怀热情和尊重,这说明他们二人的友谊是牢固、深厚和长久的。
宝庆元年(1225年),崔与之从四川辞官回乡途中接到钟玉岩儿子钟仕绅的书信,得知钟玉岩逝世,便急忙赶回萝峰,为钟玉岩处理后事,并为钟玉岩撰写了墓志铭。
在墓志铭中,他写到:“而四兄已告老南归矣。时予在邮札曲贺,并送以黄洞岭、郁洞及姜田三处佳城,少酬世好之谊。四兄已改葬考妣于黄洞岭,而命予作志。后 年余,予辞归在道,闻四兄子仕绅札至,始知四兄终于宝庆元年二月十日!”
钟玉岩逝世后,崔与之经常帮助钟仕绅及其家人,直到他在1239年逝世。临终前,他把钟、崔两家数十年的故事和友谊,详细地告诉自己和钟玉岩的后人,嘱咐两家子孙永远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钟大夫、崔丞相二人的情谊,流传千古。我们应该把他们这段史迹,连同崔与之为钟遂和、钟玉岩父子二人撰写的墓志铭,制成石碑,安放在当年钟遂和创办的书院———培育他们二人成材的地方———种德庵,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永传世上,教育后人。
南宋开禧元年(1205年),钟玉岩中了甲科进士,历任武昌知府,敕进内直起居郎,中书省兼知政事朝议大夫。在位期间,他的道德学问和官声政绩受人景仰,深受百姓爱戴。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钟玉岩告老还乡,时值隆冬,寒风凛冽。当他越过五岭之一的大庾岭,看见那梅关古道两侧怒放的梅花一片雪白,香风阵阵。钟玉岩心想,古人说的“南枝先,北枝后”, 庾岭之梅应是指这个地方吧,美景难遇。当晚,他向附近的一家庄园借宿。这家主人非常热情好客,为他备酒洗尘,席间有一位老者作陪,谈吐不凡,学识渊博,细谈方知是一位隐士,隐居在这里,以桑蚕为业。两人相谈甚为投契,极为融洽。虽然同处南方,但两地的风土民情有很大的差异,这位老者向钟玉岩请教农耕技术,钟玉岩则向他请教梅花的栽种方法。
钟玉岩补充介绍
钟玉岩(1155~1225),本名启初,字圣德,号玉岩,番禺县萝岗坑村(现广州市萝岗镇)人。祖籍河南开封,其曾祖父曾任广东防御史,辞官后在从化县郁洞定居。1163年举家迁到番禺县萝岗坑村永保里居住。其父钟遂和曾任浙东廉访司经略使,后升任户部司判宣议郎之职,年老辞官回到萝岗,在山麓建一书斋,命名为种德庵,延师课子。
钟玉岩排行第四,少年时在萝岗种德庵读书,一因父亲督促甚严,二得良师教导,故学业猛进。1188年,被省院列为“诸生”。1204年举乡贡第24名,越年高中进士,出任安徽省徽州府判。1208年,擢升为湖北省武昌知府。是时境内有猛虎为患,伤害人畜,人心惶惶,他召集猎户商讨捕虎之计,很快便将虎患消除。1212年,他出任福建参议及朝议大夫期间,倭寇常到厦门沿海一带掳掠财物,烧屋杀人,无恶不作。他建议调兵镇守各渔港,并组织沿海民众分段联防,齐心抗倭,民始得安居。不料竟因此事被权奸陷害,诬告他“开祸强邻”,欲入其罪。他审时度势,决意引退。1219年回归故里,重修种德庵,扩大规模,改名为萝坑精舍,亲自授课,远近诸生来学者甚众。同时他又在精舍之侧建余庆阁、漱玉台,联成景点,供人游赏。迨至元代,其后人改建萝坑精舍,并更名为“玉岩书院”,以表对先人的纪念。该书院经多次重修,至今保存完好,是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钟玉岩”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