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广西壮族自治区名人>百色市名人>靖西市名人

侬智高

侬智高人物照片

靖西名人侬智高介绍

北宋中期少数民族首领

侬智高(壮文:Nungz Cigauh,1025~1055年),安德州(今广西靖西市安德镇)人。北宋中期广源州少数民族首领,傥犹知州侬全福的儿子。

庆历元年(1041年),不堪忍受交趾国的欺压盘剥,归附宋朝得不到收纳,自行建立“南天国”,号称仁惠皇帝,年号“景瑞”。皇祐四年(1052年)四月,攻破邕州,建立“大南国”,年号“启历”。皇祐五年,受到名将狄青讨伐,兵败于昆仑山之战,流亡大理。

至和二年四月,去世,享年三十一岁。

侬智高人物生平

侬智高(1025—1055年),北宋时期安德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市安德镇)人,成年后与其父的长期活动在广源州,故被一些学者误认为他出生广源州。广源州“在邕州(州治在今广西南宁)西南,郁江之源”,是邕州所属四十四个羁縻州之一,隶左江道。该州物产富庶,尤以金矿为最,其“地产金一两,直一缣。宋朝初年,交趾(今越南)自立为国后,广源作为邕管观察使下属的西羁縻州,其实服役于交趾。宝元二年(1039年)夏,广源州一次性“献”给交趾一块重达一百一十二两的生金。“交趾赋敛无厌,广源州人苦之。”

侬智高系北宋广源州蛮人首领。庆历元年(1041年),侬智高在傥犹州(今广西靖西,当时辖安德等州,不属广源州管辖),建“大历国”,与交趾李朝相抗衡。同时,侬智高向宋朝请内附,以求获一职统摄诸部,抗击交趾掠夺,遭拒,遂在家乡安德州建立“南天国”,称仁惠皇帝,年号景瑞。其多次击退交趾入侵,但再三请求归附宋朝未果。

皇祐四年(1052年)四月,侬智高举兵反宋,五月,攻破邕州,改国号为大南国,年号启历,数败朝廷征剿之兵。次年正月,侬智高败于狄青,后流亡大理,不知所终。

侬智高主要成就

起义背景

侬智高“能属文,尝举进士,不第。”仕途不顺利与亲人被杀的怨恨集于一身。1041年(交趾李太宗乾符有道三年),侬智高母子出据傥犹州建立“大历国”。交趾统治者不容侬氏家族的后代东山再起,出兵讨伐,侬智高力不匹敌,被擒,并传至交趾京师。李德政见其父被诛,并未能征服侬氏势力,便把他释放回籍,又授以广源州知州衔,划雷、火、戚、婆四洞及思琅州(又作“思浪州”,今广西龙州金龙以西的越南境)归其管理。两年后又给他赐都印,拜为“太保”。

但是,侬智高没有臣服交趾,反因屡受凌辱而“内怨交趾”,并在被释后四年占据安德州(今广西靖西市安德镇),建立“南天国”,改年“景瑞”(一说国号“南天大理国”,年号“天瑞”或“启历”)。

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侬智高逐渐占领、控制了右江地区田州一路的少数民族地区。同年,他以勿恶洞(今广西靖西东南)为根据地,开始同交趾决裂。交趾命太尉郭盛溢前往征讨,兵败而还。打退郭盛溢的军事进攻之后,侬智高于宋仁宗皇祐元年九月乙巳(1049年10月4日)首次试兵广南西路重镇邕州,宋仁宗赵祯诏江南、福建等路以备。是年十二月甲子(1050年1月1日)还派高怀政督捕进入邕州的侬智高部众。

次年二月丙戍(1050年3月24日)广南西路钤辖司请于邕州罗徊峒(今广西龙州西北)置一寨,作为阻扼侬智高的屏障,得到宋廷批准。不久,交趾又发兵攻打侬智高,侬智高寡不敌众,率部遁伏山林。当广南西路转运上报这一情况时,宋朝采取防范措施,“诏本路严备之”。

同年,广西转运使肖固命邕州指挥使亓赟前往“刺候”侬智高的情况。亓赟“欲邀奇功”,背地里自开兵衅,为侬智高所擒。亓赟深恐自己会在侬智高刀下丧命,撒谎道:“我来非战也,朝廷遣我招安汝耳。不期部下人不相知,误相与斗,遂至于此。”侬智高亲自为之释缚,引坐赐酒,席间用试探的口吻询问:“大丈夫何以郁郁久为人奴?方今交趾,经略失驭,边吏养安,孤欲北并衡湘,西荡瓯骆,然后乃策进取,即不能跨有南海,剖符通使,亦与国也。朝廷其许我平?”亓赟见其直言相告,便发表己见:“足下以弹丸之地,崛起逆命,天兵所加,譬犹灶上扫尘;且夫顺天者顺,昧时者蹶,何如卷甲束身,纳土请命,不失封侯之赏,孰与夫首领不保,妻子为戮乎?”听了此番述说,侬智高认为甚有见地,高兴地笑道:“吾固念之,事在公矣!”当即“遣其党数十人随赟至邕州”,奉表请求归属宋朝,但遭拒绝。宋廷还以亓赟战败偷生,妄许侬智高朝贡,为国生事为名,黜为全州(今广西全州)都指挥使。

皇祐三年(1051年)二月,侬智高向宋朝请求内属,宋廷“诏本路(广南西路)转运使、提点刑狱、钤辖司具利害以闻。”侬智高没因此气馁,又“以驯象、金银来献,朝廷以其役属交趾,拒之。”并令广西转运司、钤辖司以本司名义作复;“以广源州本属交趾,若于其国同贡,即许之。”

翌年四月,侬智高继续向宋廷“贡方物,求内属”,宋廷还是没有接受。侬智高附宋之心未死,“后复贡金函书以请,知邕州陈珙上闻,亦不报。”此外,侬智高还多次向宋廷求投官职,“以统摄诸部”。

第一次,求补田州刺史,宋廷没有答应;第二次,他又请当一个地位更低的教练使,仍然得不到批准。第三次,他官位不求了,只求北宋政府赐给袍笏官服,作为宋官的象征。宋朝还是没有同意;第四次,他索性只求每当宋朝举行南郊大典时,贡金千两,换取同邕管互市的待遇,宋朝照样没有允许。北宋朝廷这一系列行动,点燃了侬智高起兵反宋的导火线。

广源起兵

正当侬智高求附遇拒,万分觖望之时,他召集部众,语之曰:“今吾既得罪于交趾,中国又不我纳,无所容,止有反耳!”于是频繁活动于左、右江一带,暗中探察宋朝官军的实力,又在邕州寻找充当内应的人,作好起兵反宋的准备。其间他“擅山泽之利,遂招纳亡命。”为了麻痹宋朝的地方官吏,他“数出弊衣易谷食”。传播“峒中饥,部落离散”之言,邕州官员认为侬智高力量微弱,不足为敌,故不防备。

而侬智高却与广州进士黄玮(又作“黄纬”)、黄师宓及其党侬建侯、侬志忠(又作“侬智忠”)等日夜合谋,制定进攻邕州的计划。准备就绪,侬智高即于一天傍晚“焚其巢穴,给其众曰:‘平生积聚,今为天火焚,无以为生,计穷矣。当拔邕州,据广州以自王,否则兵死!”就这样,一场“五岭骚然”、“天子为之旰食”的反宋斗争在宋朝将官不知不觉之中爆发了。

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四月,侬智高率五千(或云七千)响应者沿着郁江源头之一的右江东下,首先攻下了右江上游的横山寨(今广西田东县平马镇)。“略其寨人,因其仓库而大赈之。”

横山寨既破,邕州知州陈珙“虑起事而失阁门使也,皆寝不奏,亦不为备。”这为侬军的顺利进军创造了有利条件。是年五月乙巳(1052年5月31日),侬智高来到邕州城下,陈珙见事不妙,急忙布置防军,命通判王乾佑守来远门,代理都监李肃守大安门,指使武吉守朝天门。

此外,广西都监张立还率部队从宾州(今广西宾阳北)来增援。援军一到,陈珙即在城上犒劳军士,正值他们兴高采烈饮酒之时,侬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破城而入。这与侬智高事先在城内安插内应者配合行动有关,故时人云“城中之人为内应”,“城中皆应之”。其时,守卫南门的司户参军孔宗旦“为书召邻兵,欲拒之;”史传被侬军“断其首,尸不仆,犹奔马而还”的传奇人物宋士尧也曾率兵与侬军作战,但终于无法挽救邕州的危局。一场恶战,宋朝官军战死一千多,陈珙等一批重要官员被俘虏。

攻占了邕州城,侬智高阅军资库,发现他以前所上金函,便怒不可遏地质问陈珙为何不上呈他请求内属的函件,陈珙狡辩说已经上奏,但宋廷不同意。侬智高即命人搜寻奏草,终未见,于是将陈珙这个“病目”知州推出斩首。占邕州城后,侬智高在此建立“大南国”,自称“仁慈皇帝”,年号“启历”(一说“端懿”),沿循宋朝制度封官建政,强化其统治权。同时大赦境内。部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兵员顿增至一万多人。

挥师东进

居邕不久,侬智高即离城辟地,沿着郁江大举挥师东下。由于当时“岭南州县无备,一旦兵起仓卒,不知所为,守将多弃城遁,故智高所向得志,”很快就占领了广西东部以及广东西部的大片地区:皇祐四年五月癸丑(1052年6月8日),侬军进入邕州下游的横州(今广西横县)、知州、殿中丞张仲回,监押、东头供奉官王日用弃城而走。五月丙辰(1052年6月11日),侬军进占贵州(今广西贵县),知州、秘书丞李琚不战而逃。

五月庚申(1052年6月15日),侬智高率军入龚州,知州、殿中丞张序弃城而遁。次日,侬军进藤州(今广西藤县),知州、太子中舍李植逃之夭夭。继之,侬军轻易地占领梧州(今广西梧州),知州、秘书丞江镃不予抵抗,弃州城而逃生。五月癸亥(1052年6月18日),侬军进据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州丁宝臣惊魂落魄,不顾州城,仓皇逃命。王安石为丁氏写墓志铭时说他曾“出战,能有所捕斩,然卒不胜,乃与其州人皆去而避之。”

围困广州

皇祐四年五月丙寅(1052年6月21日)抵达广州城下,开始了起事以来最艰苦、历时最长的围城作战。六月甲申(1052年7月9日),广、端州都巡检高士尧在广州市船亭同侬智高进行了一次军力较量,为侬智高所败。但是,由于广州城坚防严,守军又得到外援,侬智高久攻坚城不下,给宋朝集中兵力南下以时间,面对着日益紧张的形势,侬智高只好解除长达五十余日的广州之围。侬军退出广州,遇上英州(今广东英德)知州苏缄在四十里长的路上布设槎木、巨石为碍,被迫绕道由沙头渡江,北上清远县,向连州(今广东连县)、贺州(今广西贺县东南)进军。攻贺州不下,在这一带转战一个多月。九月庚申(1052年10月13日),侬军西攻昭州(今广西平乐),知州柳应辰弃城逃走。这是离开广州后首次攻下的州城。

连毙名将

在开抵英州时,在那里守备的杨畋因怕被围攻,竟然采用了坚壁清野的办法——弃地烧粮。起义军绕过该城,继续向北进军韶州。这时宋军早有防备,侬智高吸取了死围广州的教训,不再屯兵城下,转战湟州(今广东连县),直指桂中、桂北。那里的守军溃不成军,闻风披靡。广西贺州很快被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起义军在那里取得极其辉煌的战绩:接连击毙了两个著名宋将——广南东路钤辖张忠及广南东西路钤辖蒋偕这两个高级将领(据《太平治迹统类》)。

仁宋赵祯任命了枢密院副史狄青为征南节度使,统领二十万大军,从京都日夜兼程南下镇压起义。宋军的先锋即赫赫有名的杨家将传人杨文广(《宋史·杨文广传》)和孙节。

重创杨文广

按原计划,起义军是要在向湘荆进军后,便打算以主动的地位与宋朝廷议和的,然而,侬智高清醒地认识到,他们是根本无法与之抗衡的。因此,在占领全州后,和黄师宓等人进行密议后,毅然作出回师邕州的重要决定。

正在此时,狄青的先头部队开到了,先锋杨文广率兵在桂州附近与起义军正面相遇,战斗十分激烈,结果宋军受创,杨文广被困得脱。

重据邕州后,侬智高清醒地认识到:与宋廷已无妥协余地,但当前自身力量不足,故准备返回广源,聚合三十六洞壮族等少数民族土酋,巩固好后方,然后再兴师北上。他在邕州时,曾题下一联曰:帝业未成人已老;王封申锡国同休。

上联表达了他无奈的感叹,下联则点明了他的部属和大南国休戚与共的关系。

班师西折

西陷宾州之后,侬智高于十月甲申(1052年11月6日)再度进入他于此称帝建国的邕州。为利用其他蛮人的力量,侬智高亲自写信给实力强大、地理条件优越的结洞酋长黄守陵,提出了若能战胜宋军即“长驱以取荆湖、 江南”的战略计划,并以授邕州地换取黄的支持。黄守陵对此十分赞赏,“运糯米以饷智高”。后因桂州(今广西桂林)知州余靖派邕州人石鉴前往游说,黄守陵渐疏侬智高。余靖还招邕州各洞“侬、黄诸姓酋长,皆縻以职,使不与智高合。”溪洞联系断绝,宋朝又已兴师动众,加上侬智高在战略战术上的许多失误,最后给自己引来了惨败的结局。

归仁铺之役

狄青筛选精锐部队南下,同孙沔、余靖所部合并,从桂州开往宾州驻下,计官军、土丁共三万一千多人。为了统一军纪,狄青斩了擅自攻击侬智高的败将陈曙等三十二人,“诸将股栗,莫敢仰视。”接着,狄青始行疑兵之计,按兵不动,下令调集十天军粮,名为“休军”。侬智高据侦察兵报告,信以为真,懈怠不备。狄青却于次日发三军急速行进,来到天险昆仑关(今邕宾公路之邕宁、宾阳交界处)下,借上元节之机大张灯烛,分宴将校,侬智高仍未看出破绽。其实,狄青已经冒大风雨,夜度天险,派军候“传语诸官:请过关吃食。”并列阵于归仁铺。(今邕宾公路二、三塘之间),示意与侬智高决一雌雄。

皇祐五年正月戊午(1053年2月8日),侬智高亲督全军排成三列锐阵,他们手执大盾、标枪,身穿绛衣,望之如火。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宋军占了优势。侬智高的麻痹轻敌酿成了归仁铺之败,其军被斩首二千二百级,官属死者五十七人,还有五百余人被俘,侬智高不得不撤退。次日黎明,狄青按兵入邕州,砍下黄师宓等侬军首领的头颅,悬于州城,并把五千三百四十一具尸体筑京观于邕城北隅,狄青为之写了《京观志》,内含长达四十二句的四言铭文。又在露布中称:“元凶已絷于槛牢,余党合尸诸市肆”云云,这是出于某种目的之言,所谓“元凶”尚未抓到,狄青心里明白。他们开进邕城,有人发现尸堆中有一具穿金龙衣的尸首,认为就是侬智高,欲上奏报功,狄青阻止。事实是,侬智高撤到邕州城内,见大势已去,立刻弃城潜逃。

合家遇害

侬智高退出邕州后,狄青如何行动,史传不一。有的说其部下建议穷追,狄青却“以为趋利乘势入不测之城,必非大将事,”故未采纳;有的则说狄青遣“裨将于振追之,过田州,不及而还;”民间传说与方志不甚相同。侬智高在失败之前,作过长远打算;用厚赠、联姻等办法,同“西接大理、地多善马”的特磨寨酋长侬夏诚建立联系,并在该处筑宫备退。归仁铺战败后,侬智高即携其母、弟、妻、子落脚特磨。智高母阿侬到特磨寨后,在侬夏卿胁作之下,收余部三千多人,习骑练战,企图再同宋朝作战。但新任的邕州知州肖注“帅师往讨,获一裨将。引至卧内,与之语,具得贼(指侬智高)情。”军事机密泄露了,依附侬智高的西山六十族族人也被余靖派去的杨元卿间离了,侬智高留下亲人,“自将兵五百及其六妻六子奔大理国,欲借兵以攻诸侯。安道(即余靖)使元卿等十人发诸侯陈充等六州兵袭特磨寨,杀押衙,获其母、弟、子以归。”其时阿侬年高六旬有余,侬智高之弟侬智光二十八岁,长子侬继封十四岁,另一儿子侬继明八岁。时为皇祐五年十二月。

侬智高后事如何,壮族民间传说大都以其身亡结束,但致死原因、时间、地点各异。《文献通考》、《宋史》则各有相戾之载,既云“智高不知所终”,“其存亡莫可知也”,(99)又说“侬智高败奔大理,其国捕之以闻,”“(肖注)募死士使入大理取智高,至则已为其国所杀,函首归献。”从现有资料看,侬智高死于大理较可信,宋人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曾巩的《隆平集》、苏辙的《龙川别志》、明人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王守仁的《泗城土府世系考》、清人毕沅的《续资治通鉴》等都执此说。不久前在云南大理五华楼发现的《故大师白氏墓碑铭并序》为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据司马光《百官表·大事记》载,侬智高遇害时间为至和二年四月。推知其享年三十一岁。

侬智高既已见诛,以其母、弟、子诱降的对象不复存在,宋廷乃于至和二年六月乙巳(1055年7月15日)并戮之。

侬智高补充介绍

  依智高(1025~1055),壮族。北宋傥犹州人(今县东境)。

  智高父亲侬全福,原为傥犹州知州后知广源州(今越南广渊)。天圣七年(1029)归附宋朝,授邕州卫职。但广西转运使章频不纳,不受其地。事隔不久,全福重申前请,仍被拒绝,更助长交趾嚣张,对广源州人民“赋敛无厌,州人苦之”。宝元元年(1038),全福势力扩展到傥犹州、笼州(今扶绥县地)、万涯州、武勒州(今均大新县地)诸州后,改广源州为“长生国”,自称昭圣皇帝,拒绝向交趾奉土称臣。全福自知会激怒交趾,所以又要求内附,依靠宋朝保护,遭到拒绝。宝光二年春,交趾王李德政见广源州孤立无援,出兵攻打广源州,全福被俘,智高时年十四岁,与其母阿侬逃走幸生。五月,智高备生金一块重112两去赎父亲,交趾收了金还杀了全福,智高内附不纳,无处安身,与其母奔傥犹州。

  庆历元年(1041),智高收拾遗众在傥犹州建立“大历国”,交趾不容侬氏势力再起,出兵攻打,智高被俘,交趾以封官赐土引诱智高为广源州知州,划雷(今大新县下雷)、火、频(均靖西县地)、婆(今未详)诸峒给他管理。庆历三年又加封为太保。但这些智高都不受,反因屡受-内怨交趾,忍辱四年后徙居安德州(今靖西县安德)。庆历七年,智高在安德州建立“南天国”,改年景瑞。先后遣使到邕州请求内附,授给官职,保宋边疆。但昏庸朝廷,竞把自己属下官员说成是“叛交趾而来,恐疆场生事,却而不受”。庆历八年,智高逐渐控制了右江少数民族一带,开始与交趾决裂,交趾命太尉郭盛溢出兵攻打,被智高打败。

  皇祐元年(1049)九月,智高要求内附不得,以战求附,兴兵沿右江东下,进攻邕州。宋仁宗诏江南,福建诸路兵围攻,智高不与兵戎相见,撤回原地,再请求内附,一再降低要求,不求刺史,只求当个小官教练使,或被承认是宋朝官吏,能有官服穿即可,但宋朝廷皆不许。皇祐二年,邕州指挥亓赟刺探智高,企图突然袭击,被智高俘虏,智高以礼相待,并遣使随亓赟到邕州,奉表请求内附,又遭拒绝。皇祐三年二月,智高备驯象、金银等贡物,再请求内附,又被宋廷“以其役属交趾,拒之。”并令广西转运司和钤辖司作复:“以广源州本隶交趾,若与其国同贡奉,即许之。”昏庸宋朝官吏,竟公然把广源州说成交趾之地。智高附宋之心不死,“反复贡金函书以请,知邕州陈珙上闻,亦不报。”后来智高又愿送重金,求准于邕州边界,设立圩场互市,宋廷亦不准,智高最后失望地说:“今吾既得罪于交趾,中国又不我纳,无所容,止有反耳。”皇祐四年(1052)四月,智高在安德州举行起义,率众5000人,沿右江东下,先攻下横山寨(今田东县境),就地劫富济贫。五月初一破邕州,智高占领邕州后,建立“大南国”自称仁惠皇帝,年号启历,沿袭宋朝制度,兵员增至1万多人。接着挥师东征,沿西江而下,九日入横州(今横县),十二日进贵州(今贵县)、攻浔州(今桂平县),十六日入龚州(今平南县),十七日进藤州(今藤县),又入梧州(今梧州),攻封州(今广东封川),十八日攻康州(今广东德庆),十九日据端州(今广东高要),短短20天,攻破沿江数州,兵员增至4万余人。二十六日围攻广州城,久攻57天不下,七月十九日撤围广州,挥师北上。陷清远(今广东清远),占英州(今广东英德),攻韶州(今广东韶关)不下,转占湟川(今广东连县),直抵桂东北,九月五日攻贺州,在贺州转战月余,击毙宋名将张忠和蒋偕。九月十八日破昭州(今平乐县),乘胜北进,经恭城、灌阳攻全州,欲直驱荆湖(今湖南湖北),后因派到湖南谍报人被破获,宋军号称20万加强防备,智高自知力量不及,回师邕州,归途数败桂、柳诸州守兵。十月甲申再度入邕州后,与左右江各峒酋长结盟。十二月智高在金城驿(今南宁东北)打败广西钤辖陈曙率8000兵进攻。宋仁宗赵祯急诏枢密副使筛选精兵南来,与各路军结合,计官军土丁3.1万众,对智高进攻。余靖还对左右江各峒剿抚兼施,威胁利诱,破坏智高结盟。

  皇祐五年(1053)正月初狄青以疑兵之计,智高因大胜后骄傲轻敌,致给宋军于十六日0昆仓关(今邕宾公路交界),十八日进入归仁铺(今邕宁县三塘),智高仓促应战,被宋军打得大败,智高撤出邕州,携带其母、弟、妻、子和残部,从右江边战边退入特磨道(今云南广南县),把其母和弟弟、子继封及一部分人留在特磨,自己到大理国(辖境今云南大理)借兵,想从特磨、大理、左江三路向宋朝-。十二月,邕州知州肖注乘智高立足未稳出兵进攻。各州侬姓族人被余靖杨元卿等人离间叛变,乘智高到大理借兵,发动族人陈充等六州袭击特磨寨,俘智高母、弟、子解往京师。至和二年(1055)四月智高死于大理,年仅30岁。宋廷于同年六月乙巳把其家人杀害。

  “侬智高”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