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河北省名人>保定市名人>定州市名人

段绳武

暂无段绳武人物图片我要提供名人图片

定州名人段绳武介绍

“河北新村”建设者、荣军之父

段绳武(1896-1940),河北定县人。名承泽,以字行。早年投身北洋军队,曾在王占元和孙传芳军队中供职,任排、营、团、旅、师长。1926年任孙传芳五省联军第一军军长。1929年任国民党政府军陆军第四十七师师长。后弃官闲居。1931年皆同家脊迁往包头五原一带,以实现其开发西北、创办屯垦合作社事业的意愿,并将全部家产用在“河北新村”的垦殖建设上。抗战爆发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后方勤务部政治部主任,主持“荣誉军人教育委员会”工作。

段绳武人物生平

军旅生涯

段绳武(1897-1940),又名承泽,直隶(今河北省)定县高头村人。幼时,人邻村私塾读书,稍长,到城关县立小学。耳闻目暗外国列强侵略中国,萌发爱国思想,遂生从戎报国之念。于是,满着父母到北平从军,时年16岁。他先在北洋军王占元部当兵,后在孙传芳属下任正目(班长)。连年内战中,因作战勇敢,“屡建战功”,先后被提拔为排、连、营、团、旅、师长,直到代理五省联军第一军军长。

民国15年(1926)冬,五省联军被北伐军击败,段绳武招集残部,退驻山东泰安听候改编。闻听前清武训行会兴义学之事,深受感动,自愧身为将领,不如一气弓。他说,自己过去享受得太过分了,对社会所尽义务太少了。如果作官的都学武训,把脏款拿出来办学,何愁国家不兴旺!于是决心今后多做对得起人民的事,以“销赔赎罪”。

民国18年(1929),国民政府将段绳武部改编为四十七师,他仍为师长,移防宣化。在长期的戎马生涯中,目暗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他军事报国的初衷也付之东流,于是毅然选择新的献身之道。同年冬,上书国民政府,要求率部西北屯垦,结果未准。民国19年(1930),他愤然辞官,闲居北平。翌年夏,他亲到绥远考察后,变卖了家产,举家迁往包头,规划他开发边疆的蓝图。

“河北新村”

民国21年(1932),段绳武在包头城南黄河畔购得荒地数十亩,聘请韩国人试种水稻,两年后种植成功,受到绥远省政府嘉奖。次年着手筹建新村,在包头城东南15里处,廉价购置盐碱地6千余亩,准备改良后作为新村村址。当年夏天黄河泛滥成灾,直、鲁、豫大片农田被淹,灾民数以万计,无家可归。他闻讯后,在包头组织“直、鲁、豫同乡会”、“河北移民协会”,并函请直隶省政府协办移民事宜。深秋,段绳武前往灾区动员移民实边。当时洪水尚未退尽,他往来奔波于齐腰深的洪水中,热忧宣传“河北移民协会”的宗旨、条款。经过耐心说服和严格考察,挑选100户共312人到包头落户。

民国24年(1935)4月,段绳武率众于包头城东南15里兴建新村,同年6月竣工。段绳武一家同移民一起迁往新村,并命名为“河北新村”,实行农村合作社制度。他自任村长。

移民进入新村后,段绳武同他太太与大家一起吃“大锅饭”。许多人不理解,说段绳武抛开北京悠闲富足的寓公生活而来到这荒郊野外住土坏房,贴上钱受苦遭罪,究竟图啥?段绳武说:“我的钱财过去是取之于民,现在用之于民,不正是应该的吗?”

段绳武建设新村井然有方。对安置移民、贷款拨地、村务管理,都拟定详细的规则;为使村民和睦相处,制定了《村民公约》。通过开荒建设,生产自救,一年以后,新村面貌大为改观:四周有围堡,炮楼;中央建有礼堂、学校、仓库,以及毛纺织厂、碾磨房、合作社、村公所、牛马车房等;电面公司为新村架设输电线路,供村民生产、生活用电。从此,河北新村名扬塞外。

段绳武注重村民教育,将自己到包头创办的武训小学由城内迁至新村,自兼校长,主持校务。特聘保定民生中学毕业生张嗣贤、李德祥到新村任教。在他的倡导下,新村还办了成人扫盲和妇女识字班,成立了新村教育委员会。

段绳武为人谦恭,平易近人,常以骆驼自喻。他在自用的一对铜镇尺上携刻座右铭:骆驼不会花言巧语,只会艰辛劳苦地向前进步;骆驼不会讲究享受,只会忍肌耐寒地负起重担,万里跋涉,不达目的不止;骆驼不会向别人招惹是非,只会团结互助的生活,皆同大伙一块儿找幸福。他身为村长,管吃、管住、管穿、管卫生、管教育、管生产,甚至连年轻人的婚姻大事也管。为给单身汉找配偶,他亲往北平救济院接回十几名妇女,为他们配对成婚。

段绳武为移民实边心沥血。自民国22年(1933)至民国24年(1935),先后四次到河北动员移民,共有三百三十户、一千余人来包实边。为建设新村,段绳武慷概地献出全部家产,4个儿子也在新村相继病故。为扩大开发西北的影响,求得支持,他到北平向官方和各界知名人士介绍开发西北情况,吸引文化和新闻界知名人士顾额刚、郑振锋、谢冰心、雷洁琼、范长江、孙伏园等和外国记者到河北新村参观访问,有的在报刊发表《河北新村访问记》等文章加以介绍。民国25年(1936年),百灵庙战役大捷,国民政府派陈诚到绥远劳军.邀段绳武去任军长,他婉言谢绝。他说:“我愿当村长,不愿当军长。”

应召抗战

民国26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侵华。段绳武应召南下参加抗战。临行时含泪告别村民:“有国才有家,我是去参加抗战,不是去作官,抗战胜利后,还回来当我的村长。”村民泣别,难分难舍,相送数里。段绳武走后,伪蒙古军审人新村,好浮烧杀,无所不为,新村惨遭破坏。段绳武闻之,痛哭不已。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委段绳武任后方勤务部政治部中将主任,多次聆听当时任政治部副部长的周恩来的教海。段绳武在各战区成立“伤兵招待所”,在后方成立“伤兵教育委员会”,建议当局通令将“伤兵”改称“荣誉军人”,倡导成立“荣誉军人服务社”,“荣誉军人职业协导会”,为安置在抗日中负伤的残废军人弹精竭虑,被誉为“荣军之父”。

1940年7月13日,段绳武终因积劳成疾,在重庆一次给伤员讲话的会议上,昏倒在地,与世长辞,终年44岁。1944年,段绳武逝世4周年时,重庆《新华日报》和《大公报》曾发表短评和社论纪念。

段绳武其它事迹

段绳武,名承泽,字以行,河北省定县人。1911年入伍,逐渐长至旅长、师长。1927年辞职离开军界。解甲归田后,从内地大量移民至内蒙古地区,建立"河北新村"。

有的文章把他与陶行知并提。杨晓东的文章中写道:“当时中国大地上正在掀起一股潮流,那就是建设新农村,梁漱溟、晏阳初都在搞他们的新农村实验。”(这段话引自中国人民大学学者张鸣的专著)“段绳武下决心开发西北后,不是只身前往,而是把他在北平的家产卖了,全家一起离开北平。他的夫人王庚尧也支持他变卖家产举家搬迁,结果段绳武把他离开军队后在北平东城置下的家产——当时的遂安伯胡同七号八号那套三进四跨院的王府给卖了,带了十五六万块钱,全家搬到他以几毛钱一亩地新买的包头荒原上。”“段绳武把全家都投了进去,夫人王庚尧是新村的第一任自编课本的教师,这里的孩子开始区别于父母,脱离文盲境地,同时她还开办了妇女识字班。后来一些有追求的大学生加入到义务教学的队伍里。在段绳武看来,这是对武训事业的延续。”

荣军工作

段绳武第二次从军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七七事变"后国共二度合作,冯玉祥、陈诚都力邀段绳武出山抗日,傅作义则建议他去做军队后勤补给工作,段绳武于是再披戎装。在武汉期间,段绳武认识了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副部长的周恩来,而相居为邻。周恩来很重视段绳武对伤兵考察后的设想,总政治部在审查了他的报告后,决定派段绳武为"后方勤务部总政治部中将主任",主管全国伤兵工作。

在段绳武的主持下,首先设立了伤兵招待所。在备战区设立若干招待所,从作战前线每15公里设一招待所,向后一直延伸到后方医院。第二,成立政治大队。大队队员思想较进步,到各地伤兵医院慰问演出,还教伤员识字、代写书信等各种服务。第三,成立伤兵教育委员会。聘请社会知名人士研究伤兵教育事业的设计、开展与推行。第四是建立荣誉军人(当时对伤兵的称呼)职业协导会与"伤兵之友社",解决伤兵退伍后的生存问题。第五是设立监理员室,旨在防止后方医院、残废教养院的贪污、剥削、医疗事故的发生。段绳武主管伤兵那三年,工作不分白天黑夜,有时半夜想起什么,还要把其他同事叫起来,段绳武也因此被尊敬他的人称为"荣军之父"。

在解决前方伤兵问题的同时,段绳武开始为后方“残废军人”的教育工作动脑筋。他曾聘请郭沫若、老舍、董渭川等知名人士,成立“伤兵教育委员会”(后改为“荣誉军人教育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编绘了一批通俗的小册子、连环画、期刊,由“伤兵读物印刷所”负责印刷、出版,及时送到伤员手中。

“伤兵”“伤兵”,段绳武的脑子里装满了“伤兵“二字。渐渐地,他觉得,伤兵的“伤”字不好。他想,人家身上已经受了伤,再不能叫他们的心上也受伤,为抗日救国负伤是光荣的,应当受到尊重。想来想去,他想出了“荣誉军人”这个称呼。他把这个意思告诉给伤员们,立刻得到赞同。当局也接受了他的建议,通令将“伤兵”改称为“荣誉军人”。

段绳武更为安置残废军人费尽了心机。他知道如果不能妥善解决这些人的生活,势必影响前方战士的士气。于是,他倡导成立了“荣誉军人服务社”。把一些残废军人吸收到各科室工作,成绩很显著。但是,容纳的人毕竟很有限。之后又成立了“荣誉军人职业协导会”(段绳武被推选为总干事),定期出版《协导报》,以推动安置荣誉军人就业。接着又在重庆高滩岩设立“荣军职业训练所”,办了各种技术训练班,为残废军人传授技术,以便转业、就业。他不但自己整天为伤兵工作奔波劳碌,还让他的夫人义务为伤员服

段绳武满腔热情,奋不顾身地工作,却遭到某些人的忌恨。有人向上密告说:段绳武不务正业,账目不清;后勤政治部内有红色的共产党员,还有一些粉红色的分子等等。为此段绳武愤愤不平,一次他对冯玉祥说起此事。冯玉祥说:“你不是国民党员,谁叫你实打实地干喱!当然他们要为难你。但这决不伤日月之明,你只有斗才行。”

段绳武从1938年到武汉,就在周恩来领导下工作,受到了极大的教益。到重庆后,有时也到曾家岩“周公馆”去,向周恩来请教国内外形势和抗战前途问题。为此,他受到国民党特务的监视和跟踪。但是没等国民党特务下毒手,疾病就骤然夺走了段绳武的生命。段绳武患有严重的糖尿病,繁忙的工作使他的病情日益加剧。

在1940年“七七事变”三周年纪念会上,他的肠梗阻突然发作,手术后第七天,便不幸与世长辞,时年四十四岁。

1940年9月15日,段绳武追慎会在重庆举行。周恩来和八路军驻渝办事处都送了花圈。《新华日报》刊登了段绳武逝世的消息,以后又陆续发表了纪念文章及《纪念段绳武先生》的短评。

段绳武被安葬于重庆歌乐山桂花村。墓后的石岩上刻有冯玉祥的题词。

段绳武补充介绍

  段绳武(1896~1940)定县(今定州)高头村人。曾在军阀王占元和孙传芳部任排、营、团、旅、师、军长。1930年任国民军四十七师师长,后弃官闲居。1931年到包头,正值包头电灯面粉公司缺乏资金,他投资上万元,并于1932年出任公司常务董事,代表董事会直接监督处理公司的事务。又亲赴河北筹款4万元筹办大生银行,并把公司内部人员集资款存入银行,使公司有了流动资金,度过难关。

  1933年黄河泛滥,冀、鲁、豫大片农田被淹,段绳武与河北绅士张清廉等30余人组成河北移民协会,“根据教、养、卫兼施之精神,耕地农有之原则,以垦发边荒,救济贫民,建设新村为旨”。当年,从濮阳、长垣、东明、滑县移民93户于包头南海子村一带。1934年9月建成“河北新村”。新村村民每户有2至3间住房,每户分地50亩,每4户有大车1辆,牲畜1头,按4年分期还款付息,然后土地归己。3年内,先后4次移民330户1000余人到包头、萨拉齐、五原等地,共耗资9万元,其中河北省黄河水灾救济会拨款5万元,其余都由段绳武用自己的积蓄垫付。河北新村又名新生活改进社,段绳武任社长和村长。新村成立供给合作社、信用合作社、运销合作社、利用合作社。村民大会是全村最高机关,还成立自卫团、自治会、良心省察会等。每日清晨,村长即在大礼堂前鸣钟召集村民聚会,分配当日工作等。

  数年后,河北新村已具规模,村内通了电,修建一条马路,路旁种着杨树,还辟有菜园,修了2条干渠、8条支渠,占地60余顷。在接近黄河地段还试种水稻。段绳武在河北新村设立武训小学,夫人王庚尧是新村第一任教师,后来一些有追求的大学生加入到义务教学队伍中。凡村中幼儿不论男女皆得入学。学生每年三分之一时间授课,三分之二时间参加家事和农事训练。学校还附设成人夜校,并开办了妇女识字班。段绳武力倡通俗文化,认为“只要建立大众基础上的文化,才称得起文化”。因此,顾颉刚、徐旭生在北平(今北京)创办的通俗读物编刊社特聘他为副社长兼绥远分社社长,他还担任《包头日报》名誉董事。1934年,为了解决包头缺医少药问题,段绳武联合包头知名人士请来香港英国国立医科大学毕业的陈碧笙等人在草市街开办了耶稣家庭诊疗所。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冯玉祥、陈诚力邀段绳武出山抗日,傅作义则建议他去做军队后勤补给工作,段绳武于是再度步入军旅。在武汉期间,认识了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副部长的周恩来,周恩来很重视段绳武对伤兵考察后的设想,总政治部在审查了他的报告后,决定派段绳武为军委会后方勤务部总政治部中将主任,主管全国伤兵工作。在段绳武的主持下,首先设立了伤兵招待所。在备战区设立若干招待所,从作战前线每15公里设一招待所,一直延伸到后方医院;第二,成立政治大队。大队队员思想较进步,到各地伤兵医院慰问演出,还教伤员识字,开展代写书信等各种服务;第三,成立伤兵教育委员会。聘请社会知名人士研究伤兵教育事业的设计、开展与推行;第四是建立荣军职业协导会与“伤兵之友社”,解决伤兵退伍后的生计问题;第五是设立监理员室,旨在防止后方医院、残废-的-、剥削、医疗事故的发生。段绳武对伤兵安置工作尽心竭力,人称“荣军之父”。

  长期积劳成疾,加重了段绳武的糖尿病。1940年在重庆参加纪念抗战3周年大会时突然晕倒,7月13日病逝于重庆。《新华日报》为他发表纪念文章。

  来源:保定市地方志办公室

  “段绳武”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