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河北省名人>唐山市名人>乐亭县名人

史树青

史树青人物照片

乐亭名人史树青介绍

当代学者

史树青(1922年8月16日-2007年11月7日),男,1922年8月16日生,汉族,河北乐亭人。当代著名学者,史学家、文物鉴定家。 1945年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中文系、同校文科研究所史学组研究生。工书法,精鉴赏,尤以考古鉴定驰誉中外。

史树青生平介绍

自1995年以来,曾参加河南郑州二里岗商周战国遗址发掘、河北易县燕下都战国遗址发掘,山西侯马遗址调查及浙江河姆渡遗址调查等。1980年调查、鉴定江苏连云港孔望山石刻群,提出是我国最早的佛教石刻,早于敦煌石窟、云岗石窟200年,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孔望山石窟为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58年参加中国科学院新疆少数民族社会调查,曾至乌鲁木齐、喀什、和阗、民丰、伊犁、塔城等地调查少数民族历史,编写简史、简志,参加哈萨克族简史、简志的编写工作。

1959年建国十周年,筹建中国历史博物馆,负责文物藏品征集保管工作,并担任明清陈列组副组长。1972年根据国务院周总理指示,举办我国出土文物展览赴各国展出,由王冶秋同志负责,成立了出国文物展览工作室,并由国务院任命夏鼐为业务组长,宿白、史树青为副组长,自1973年起分别参加文物出国展览代表团,赴法国巴黎、加拿大多伦多、日本东京等地展出,博得好评。

自1984年应外交部之聘,由该部行政司司长吕璋琪带队,赴美国、印度、巴基斯坦、缅甸、泰国,鉴定驻外使馆所藏文物,作为国家文物保护工作和外交部清点财产的工作之一,完成了任务。

自1947年至历史博物馆工作50余年,始终抱定爱岗敬业、刻苦学习的宗旨,遵照国家文物局对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的要求"制度健全,账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祥明,保管妥善,取用方便"为工作方针。不但协助领导作好博物馆陈列、保管及宣传教育工作,还为培养青年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培养提高业务水平,尤其要学习邓小平理论,指导一切工作做出了贡献。

在弘扬祖国文化传统方面,做到热爱祖国,团结国内外人民群众。1993年受聘为日本广岛毛笔博物馆顾问,1994年受聘为马来西亚艺术学院兼职教授,1996年受聘为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前博物馆客卿顾问。

2007年11月7日凌晨1点,著名学者、史学家、文物鉴定家史先生因心脏衰竭抢救无效,在阜外心血管医院去世,享年86岁。

先生一生对青年后辈提携之至,弟子众多,但大部分都走出书屋下海经商了;一子一女,都未继承老先生的事业,儿子在出版社工作,女儿做财务贸易;对这些,他不无遗憾,却非常理解。史树青先生的关门弟子是青年画家、文物鉴定家荣宏君。两人相交8载,师徒感情甚深,相关轶事已传为业界佳话。目前荣宏君正在征集和整理史树青先生生前的书信、题字和遗作,即将成书出版。

史树青主要著作

主要著作有《长沙仰天湖出土楚简研究》(上海群联出版社1955年出版);《天安门》(合著,北京出版社1957年出版);《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瑰宝》(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出版);《应县木塔辽代秘藏》(合著,文物出版社1990年出版);《楼兰文书残纸》(天津古籍书店1991年出版);《小莽苍苍斋清代学者法书选》(文物出版社1991年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卷》(合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出版);《中国文物精华大全》(合著,1995年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书画鉴真》(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出版);《鉴古一得》(于1998年学苑出版社出版)。书法作品如1999年3月创作的《陶渊明句联》:思逐风云上,俯观江汉流;杜甫的《春夜喜雨》等。

史树青补充介绍

  史树青:鉴定国宝的“国宝”还在上中学时,他只花两毛钱就从旧货市场买得一张“丘逢甲”的画。这幅画现在是国家一级文物;1965年,越王勾践剑破土而出,他作为最年轻的专家同郭沫若、于省吾、商承祚等大师汇聚荆州,释读破解“天下第一剑”;从业60年,他鉴定文物达百万件,为国寻宝无数……他就是我国文物鉴定专家,人称鉴定国宝的“国宝”——史树青。 鉴藏年少独名家 北京魏公村韦伯豪家园,史树青的新家宽敞明亮。桌子上摆放着一些书刊、一只黑柄的放大镜和形状各异的石雕小玩意。85岁的史老坐在宽大的布沙发上,微胖的脸,短而白的头发,说起话来,思路清晰,中气十足。 “我8岁跟父亲到北京,后来上了北师大附中。附中可不得了,毕业的学生藏龙卧虎。”他翻开校友录,笑着说:“我没他们有名。” 师大附中在琉璃厂附近,史树青放学后经常到那儿逛。一来二去,他就和许多古玩店老板混熟了,听着老板讲古玩的段子和规矩,他的眼力慢慢练出来了。“我当时花两毛钱买到丘逢甲的画,我知道他是台湾的诗人啊。我感觉人名很重要,研究学问不记人名是不行的。”史老说。“我能记5000个人名。”小小年纪,就有如此眼力。中学毕业他的老师赞道:“书画常叫老眼花,鉴藏年少独名家。”1945年,当史树青从北平辅仁大学毕业时,他已经在书画鉴定界小有名气了。 史老说,看一个文物、字画,必须要探源。“一要言之有物,二要遇物能名,像生小孩起个名,书斋起个斋名,好多考古新发现,不知道起什么名不成。第三要见物见人,要知道字画、铜器等文物的来历。” 新中国成立后,史树青和其他同志一起受命筹建中国历史博物馆,他负责文物藏品征集保管工作,并担任明清陈列组副组长。 他与启功、杨仁恺、徐邦达并称为我国“四大文物鉴定专家”。他鉴定的文物精品不计其数。其中,他对孔望山的研究尤为世人瞩目。 江苏连云港孔望山摩崖石刻,世人一直认为是孔子及其弟子像,史树青考察后认为,那是佛教题材的早期宗教造像群,开凿的年代为东汉,比敦煌石窟早200年。这一新发现,对我国雕刻艺术史、佛教史和中外关系史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孔望山摩崖石刻,开始大家以为是孔子给弟子讲课。实际上是释迦牟尼死了,弟子举哀的场景。”

  “史树青”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