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安名人杨万泰介绍
杨万泰,1956年10月出生于河北成安,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教授 ,生物医用材料北京实验室主任 。
1982年杨万泰从清华大学化工系毕业;1985年获得北京化工学院硕士学位后在北京化工大学高分子系高分子化学教研室工作;1993年前往瑞典留学;1996年获得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回国,担任北京化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至2005年担任北京化工大学材料学院聚合物科学系系主任;200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5年至2016年担任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2013年担任生物医用材料北京实验室主任;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8年回到清华大学化工系工作 ;2019年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
杨万泰主要从事高分子材料合成与改性化学的方法学研究,包括光催化表面C-H键转化新反应体系、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高分子化学基础研究等 。
杨万泰人物经历
1956年10月,杨万泰出生于河北省成安县。
1978年—1982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化工系高分子化工专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
1982年—1985年,就读于北京化工学院高分子系高分子材料专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85年—1993年,在北京化工大学高分子系高分子化学教研室工作。
1993年—1996年,就读于瑞典皇家理工学院聚合物工艺系高分子化工专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1993年6月,被评选为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学科带头人。
1996年,担任北京化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8年—2005年,担任北京化工大学材料学院聚合物科学系系主任。
1999年,入选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
2005年—2016年,担任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2013年,担任生物医用材料北京实验室主任 。
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2018年9月,回到清华大学化工系工作 。
杨万泰主要成就
科研综述
杨万泰提出“表面受限反应”概念和实施方法,由此发展了一整套光催化表面C-H键转化新反应体系,可对聚烯烃等各种高分子进行多层次表面改性。在聚合领域,建立了基于环状芳香频哪醇调节的有工业意义的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新方法,可制备分子量可控水溶性聚合物和各种功能共聚物。在非均相聚合领域,建立了自稳定沉淀聚合绿色新技术,不仅可制备尺寸可控的微/纳粒子,还为解决“全球巨量废弃烯烃利用”难题提供了新途径。多项专利成果已进入工业应用 。
学术论著
根据2020年1月清华大学网站显示,杨万泰先后发表SCI论文550多篇,出版著作6部 。
Yang, P., & Yang, W. (2013). Surface chemoselective phototransformation of C–H Bonds on organic polymeric materials and related high-tech applications. Chemical reviews, 113(7), 5547-5594.
Deng, J., Wang, L., Liu, L., & Yang, W. (2009). Developments and new applications of UV-induced surface graft polymerizations. 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 34(2), 156-193.
Yang, P., Yang, M., Zou, S., Xie, J., & Yang, W. (2007). Positive and negative TiO2 micropatterns on organic polymer substrat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29(6), 1541-1552.
Xing, C. M., & Yang, W. T. (2004). A Novel, Facile Metho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Uniform, Reactive Maleic Anhydride/Vinyl Acetate Copolymer Micro‐and Nanospheres. Macromolecular rapid communications, 25(17), 1568-1574.
Yang, W., & R?nby, B. (1996). Radical living graft polymerization on the surface of polymeric materials. Macromolecules, 29(9), 3308-3310.
承担项目
1999年,杨万泰获得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资助。
200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4年,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资助。
2012年,作为负责人入选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 。
科研成果奖励
根据2020年1月清华大学网站显示,杨万泰申请发明专利70多项(已授权40多项) ;2010年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 。
讲座报告
2015年10月31日,杨万泰应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和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邀请,做客“文魁论坛”第十七讲,作了题为《有机高分子材料表/界面问题及表面C—H转换新化学》 。
2018年1月22日,杨万泰访问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并作题为《问题导向-高分子化学学习/研究四十年》的分子科学论坛报告,王笃金副所长为杨万泰颁发了“分子科学论坛”荣誉证书和奖牌 。
2018年6月26日,杨万泰应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傅强院长的邀请,为学院的师生作了题为《问题导向—高分子化学学习/研究四十年》的学术报告 。
教育思想
杨万泰一直强调,老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而且还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在学生培养方面,他因材施教,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注重科研能力的训练;对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则倾注了更多心血,从选题到实验,从总结到创新,一步步引导他们学会思考、勤于总结、大胆创新,同时强调学术思想的养成和学术水平的提高 。
指导学生
截至2019年7月,杨万泰先后培养了硕士研究生93名,博士研究生41名;在他的帮助和推荐下,不少人远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一流大学继续深造 。
时间
荣誉表彰
授予单位
2012年
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
2017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
2018年
北京市师德先锋
2019年9月
“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杨万泰人物评价
杨万泰三十年一路走来,怀揣着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带领着他的研究团队,凭借着坚持不懈的执着追求和夜以继日的潜心钻研,在高分子科学领域中,着眼于中国高分子领域急需解决的重大关键科学问题,进行基础层面的方法学研究,勇敢地向一个又一个高峰攀登,取得了系列原创性基础研究成果 。(北京化工大学党委宣传部评)
献身科学事业,是杨万泰的理想,更是他的行动。每天,他总是第一个走进实验楼,不管刮风下雨、寒冬酷暑,一丝不苟地专注于聚合物表面化学的研究。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探索和研究积累,围绕有机高分子材料表面难以涂饰、粘合和印刷,进而导致农膜结雾、化纤织物难染色、易产生静电等难题,开展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工作 。(北京化工大学新闻网评)
杨万泰补充介绍
杨万泰,高分子化学家。北京化工大学教授。1956年10月生于河北省成安县,籍贯河北成安。198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1985年于北京化工学院获硕士学位,1996年于瑞典皇家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高分子材料合成与改性化学的方法学研究。提出“表面受限反应”概念和实施方法,由此发展了一整套光催化表面C-H键转化新反应体系,可对聚烯烃等各种高分子进行多层次表面改性。在聚合领域,建立了基于环状芳香频哪醇调节的有工业意义的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新方法,可制备分子量可控水溶性聚合物和各种功能共聚物。在非均相聚合领域,建立了自稳定沉淀聚合绿色新技术,不仅可制备尺寸可控的微/纳粒子,还为解决“全球巨量废弃烯烃利用”难题提供了新途径。多项专利成果已进入工业应用。
“杨万泰”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