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名人苏万华介绍
苏万华,1941年11月21日出生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内燃机动力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1960年苏万华进入天津大学动力系内燃机专业学习,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68年研究生班毕业后进入天津动力机厂工作;1978年进入天津大学热能系燃烧研究室工作;1985年作为访问学者,前往挪威理工学院海洋技术中心学习;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进入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1997年担任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苏万华长期从事内燃机动力工程,内燃机节能减排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攻关和人才培养 。
苏万华人物经历
1941年11月21日,苏万华出生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原籍山东宁津。
1960年9月,苏万华进入天津大学动力系内燃机专业学习,先后获得学士学位(1965年7月)、硕士学位(1968年7月) 。
1968年8月,苏万华研究生班毕业后进入天津动力机厂工作(至1977年12月)。
1977年,应天津大学机械系主任史绍熙教授的邀请,受聘为其科研助手 。
1978年1月,苏万华进入天津大学热能系燃烧研究室工作(至1988年6月)。
1985年4月,苏万华作为访问学者,前往挪威理工学院海洋技术中心学习(至1986年4月)。
1986年1月,苏万华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8年6月,苏万华回到中国后,进入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
1992年6月,苏万华担任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至1997年8月)。
1994年2月,苏万华作为访问教授,前往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机械学院内燃机研究中心工作(至1994年8月)。
1997年8月,苏万华担任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至2005年6月)。
2005年6月,苏万华担任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2011年,苏万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隶属于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热能动力工程) 。
苏万华主要成就
科研综述
苏万华开发了高混合率燃烧室技术,率先独立研发了重型柴油机用高压共轨智能控制燃油系统,在国际上最早提出并开发成功共轨系统液力平衡快速响应电磁阀,提出和开发了天然气稀燃、压燃、智能控制双燃料发动机,开发成功中国第一台32位发动机复杂功能智能控制单元(ECU),形成多项专利 。
2001年-2011年,苏万华连续担任两个“973”内燃机高效清洁燃烧新技术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提出柴油机混合率与化学反应率协同控制理论,将燃烧理论与智能控制技术相结合,开创内燃机燃烧控制新技术方向。开发了可变米勒系统,EGR系统,高效增压系统相耦合的先进空气系统,提出并开发了重型柴油机高密度-低温燃烧系统及相关工程化技术。使用该技术开发的无后处理器国IV柴油机和欧VI样机动力性和热效率处国际先进水平 。
学术论著
出版日期
名称
作者
出版社
2010.10
《内燃机燃烧与控制》
苏万华著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0.02
《新一代内燃机燃烧理论与燃烧控制技术系列专著
现代内燃机工作过程与技术》
苏万华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01
《均质压燃低温燃烧发动机理论与技术》
苏万华,赵华,王建昕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
科研项目
时间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金额
担任职务
2003-2003
车用柴油机高压共轨电控燃油系统实现产业化合作项目
山东恒远油泵油嘴股份公司,100万元
负责人
2002-2007
新一代内燃机燃烧理论及石油燃料替代途径的基础研究
国家“973”基础研究发展规划,2000万元
首席科学家
2000-2002
车用内燃机新概念燃烧过程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10万元
项目负责人
1998-2000
大型公交车用全电控柴油/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的开发研究
“九五”国家清洁汽车行动重点科技规划项目,350万元
项目负责人
1998-2000
汽油、柴油混合燃烧过程的研究
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国际合作项目,25.4万元
负责人
1997-2000
车用柴油机高压共轨电控燃油系统的开发研究
“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重点科技规划项目,650万元
项目负责人
1998-2000
车用柴油机高压共轨电控燃油系统开发
威孚公司,30万元
1996-1998
共轨式电控燃油系统开发
山东龙口油泵油嘴股份公司,30万元
1993-1995
高效低污染柴油柴油机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福特-中国研究与发展基金项目,30万元
第一完成人
1992.06-1997.06
直喷式柴油机燃烧室近壁混合气浓度分布及湍流混合率的基础研究
“八五”国家攀登计划项目,30万元
负责人
1992-1994
直喷式柴油机後燃期湍流混合率及其对燃烧过程影响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0万元
负责人
1990-1994
已二醇装置中氧其设计软件的开发研究
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18万元
负责人
1987-1989
现象学内燃机燃烧过程数学模型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8万元
负责人
1987-1992
直喷式柴油机高压喷射燃烧过程的研究
“七五”国家重大基础性研究项目‘工程热物理中若干重大问题的研究’子课题,19.5万元
第一完成人
1983-1985
内燃机燃烧过程数学模型研究
国家基础研究基金课题,10万元
第一完成人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15年9月,苏万华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5项 。
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1992年
直喷式柴油机喷雾特性、混合气形成及其对燃烧过程影响的研究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甲)二等奖
1998年
直喷式柴油机燃烧室内近壁混合气浓度分布及湍流混合过程的研究
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理论成果)二等奖
2001年
先进柴油机高压共轨式电控燃油系统及相关应用技术
天津市技术发明二等奖
2009年
柴油机高效清洁燃烧新技术
省部级 一等奖
2009年
准均质压燃天然气发动机技术
省部级 二等奖
2010年
柴油机混合率与化学反应率协同控制技术及应用
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教育思想
苏万华经常对学生说:科学研究既要聚焦国际学术发展的前沿,勇于创新,又要瞄准国民经济战略需求,推动科技进步。他为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提出“能源、环境、顶天、立地”的指导思想 。
讲授课程
2018年7月17日,苏万华为科学营天津大学分营的营员带来关于“内燃动力工程技术学科”的讲座,他鼓励大家努力学习,并号召感兴趣的同学为内燃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苏万华还为天津大学博士生讲授学位课《内燃机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 。
时间
荣誉/表彰
1996年
首届GM-CHINA 杰出成就一等奖(Kettering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Award)
1997年
天津市“九五”立功奖章
2005年
中国内燃机学会首届杰出科技成就奖
2011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苏万华人物评价
苏万华长期从事柴油机燃烧过程、燃烧系统及电子控制燃油系统的研究,在内燃机的高效、清洁燃烧技术研究等方面成绩卓著 。(央视网评)
苏万华的刻苦、执着、认真、决心,一直贯穿于科学研究事业中。他那严谨的科学态度,求真务实的拼搏干劲,一丝不苟的敬业涵养和身先士卒的奉献精神,一直为他的学生们所推崇、信服 。(中国教育新闻网评)
苏万华补充介绍
苏万华(1941.11.27- )内燃机动力工程专家。1965年天津大学内燃机专业本科毕业,1968年研究生毕业。 出生于黑龙江佳木斯市,原籍山东宁津。现任天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内燃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内燃机学会燃烧、节能、净化分会主任,委员会主任,内燃机学报主编,中国科学技术科学编委,国际权威刊物Int. J Engine Research 和Int. J. Automotive Technology 编委。
长期从事内燃机节能减排新技术研究开发。负责国家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开发了高混合率燃烧室技术,率先独立研发了重型柴油机用高压共轨智能控制燃油系统,在国际上最早提出并开发成功共轨系统液力平衡快速响应电磁阀,提出和开发了天然气稀燃、压燃、智能控制双燃料发动机,开发成功我国第一台32位发动机复杂功能智能控制单元(ECU),形成多项专利。2001-2011年连续担任两个‘973’内燃机高效清洁燃烧新技术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提出柴油机混合率与化学反应率协同控制理论,将燃烧理论与智能控制技术相结合,开创内燃机燃烧控制新技术方向。开发了可变米勒系统,EGR系统,高效增压系统相耦合的先进空气系统,提出并开发了重型柴油机高密度-低温燃烧系统及相关工程化技术。使用该技术开发的无后处理器国IV柴油机和欧VI样机动力性和热效率处国际先进水平。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5项,1996年获首届GM-CHINA Kettering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Award; 2005年获中国内燃机学会首届杰出科技成就奖。
2011年当选工程院院士。
“苏万华”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