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名人殷绍礼介绍
殷绍礼,河南省新县卡房古店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连长、新四军第二师第十五团政委、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第四师师长。后在苏北益林战役中牺牲。
殷绍礼人物经历
1913年5月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有兄弟四人,两个哥哥先后参加了红军,均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1929年,16岁的殷绍礼参加了农民革命队伍,1932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3年,殷绍礼参加红军。
1934年,红军主力北上时,殷绍礼奉命留在当地坚持游击战争。当时,由于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迫害,殷绍礼被诬陷为“反革命”,受到了开除党籍、撤销职务等处分,蒙受了极大的冤屈。但是,殷绍礼用实际行动表明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定立场和宽阔胸怀。
1936年夏,殷绍礼在一次反围剿战斗中负伤,被敌人抓获。敌人对他使尽了各种手段,威逼利诱,妄图从他口中得到红军游击队的活动情况,但阴谋始终没能得逞,最后将他投入了土牢。
1937年,芦沟桥事变发生后,因国共再度合作,殷绍礼被敌人释放,回到了自己的部队,加入了抗日战争的行列。
1939年,殷绍礼所在的部队被改编为新四军第五支队。皖南事变后,第五支队奉令改编为新四军二师,殷绍礼任二师5旅15团政治委员 。新四军二师党委撤销了原部队对殷绍礼错误处分决定,为他彻底平了反。
殷绍礼所领导的部队参加过数次战斗,战功卓著。1946年10月他升任7纵20师师长。部队改编后,他任华东野战军2纵队4师师长。
殷绍礼人物事迹
1929年,殷绍礼参加农民赤卫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被提升为红二十五军连长。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北上长征,殷绍礼被编入红二十八军,留在鄂豫皖苏区坚持游击斗争。
1936年夏,殷绍礼率部掩护大部队撤退时,被敌人击中左腿。因行动不便,暂时躲进树丛养伤。国民党部队搜山时发现了他,把他关进了经扶县监狱,受尽了折磨。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殷绍礼结束监狱生活,回到了原来所在部队。
1938年春,他拖着刚刚病愈的腿,走上了抗日战争前线。同年冬,中共党组织了解了殷绍礼在监狱中的表现,恢复了他的党籍,并任命他为新四军第二师第五旅第十五团政治处主任。殷绍礼凭着他的机智和勇敢,带领部队英勇作战,受到部队首长的多次嘉奖。不久,他又担任副团长。
1947年7月,殷绍礼所在的华东野战军在淮南前线狙击国民党主力部队新五军的进攻,殷绍礼团奉命防守天长县城,任务是在天长城下消灭进攻的国民党部队。
五天来,国民党部队的多次进攻虽被击退。但守城的战士们几天连续作战,多已疲惫不堪,后勤供给紧张,缺粮少弹,加之国民党部队的援兵还向这里开进。师部命令当天黄昏以后,全团撤出县城。
黄昏时分,殷绍礼部正准备撤退,国民党军队却发起了攻击。
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东城门很快突破,南门也告急。
情况危急,如果部队这样撤下去,损失惨重。殷绍礼与团长进行紧急磋商,决定把国民党部队打退以后再撤退。
殷绍礼立即要通防守东门的营长:“我命令你反击敌人,把东门夺回来。”
“不是已决定撤退吗?为什么还要反击?”营长有些犹豫。
“我们这时候撤退,不仅要丢枪,要毁人,而最大的损失,是要丢掉部队的士气!我们必须打,赶快执行命令!”殷绍礼斩钉截铁地回答。
放下电话筒,殷绍礼奔向弹火横飞的东门。
“扑下去!”面对营长,殷绍礼厉声命令。说完立即冲向前线。
他的命令像一道森严的壁垒,部队迅速反扑下去。夺回了东门。由于殷绍礼指挥得当,大大减少了伤亡人数。
1948年1月,殷绍礼离开胶东半岛任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第四师师长。
3月,殷绍礼所在的第四师和苏北军区两个旅奉命攻打益林镇。
江苏省阜宁县益林镇驻有国民党第五十九师的一个整编旅。
镇南面有一条大河,北面是一个大村庄,西面有个土围子。国民党部队在镇东布置一个营,西面围子里一个营,南面河边一个营,镇北村里一个加强连,其余国民党部队在镇内。
这天下午4时,营以上干部在离益林七八公里的师部开会,对攻城战略作了部署,第四师的两个旅分别攻打镇西和镇北,攻打镇南和镇东的任务由苏北军区两个旅担任,淮南独立团负责打援。
战斗于3月16日下午6时打响。我军经数日的顽强作战,至19日凌晨结束了战斗,全歼守敌整编第五十一师第一一三旅旅直,第三三七团,第三三八团和一个辎重营,活捉敌旅长王匡。在战斗中,殷绍礼为了给部队选择攻击的突破口,不顾个人安危,亲临东圩子前沿阵地察看地形。突然敌人从暗堡里射出一排子弹,击中了他的头部而不幸牺牲,时年35岁。
殷绍礼补充介绍
殷绍礼(1913~1948),河南省新县长房古店人。烈士。家有兄弟4人,两个哥哥先后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在他们的影响下,殷绍礼于民国18年(1929年)投入家乡的土地革命。民国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民国23年,红军主力北上,殷留原地坚持游击战争。民国25年夏,殷在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战友们将他藏在山洞,结果还是被敌军搜去。国民党地方“民团联保办事处”企图从他口中得到红军游击队活动的情报,但他始终缄口不言。5天后,他被带到了一个正在挖掘的坑穴旁。面对手提大刀的刽子手,殷依然是昂首挺胸,视死如归。敌人又将他关进昏暗潮湿的土牢达一年多时间。殷受尽折磨,强壮的身体只剩了一副骨架。抗日战争爆发后,殷绍礼被营救出狱。“皖南事变”后,被任命为新四军二师五旅十五团政治委员。在后来的对敌作战中,他不断显示出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守必坚,攻必克,战必胜。民国32年10月,在五尖山战斗中,他指挥一个连数次击退敌人一个营的强攻,阵地始终固若金汤。民国34年8月,率十五团在安徽凤阳刘府一带包围日、伪军一个加强营,最后击破敌人坚固工事,全歼守敌。民国35年,国民党发起全面内战。10月,殷绍礼调任华东野战军二纵队四师师长。次年秋,部队转战山东。在胶河战役中,他亲临团指挥所,灵活指挥部队歼灭红埠庄、郑家庄的全部守敌。民国37年2月17日,殷率四师随第二纵队由山东胶南挺进苏北盐阜区,并在益林战役中担任主攻任务。益林周围地形开阔,镇内、镇外水壕纵横贯通,敌据点里大圩子套小圩子,明碉暗堡组成多层火力网,圩墙外设有木城、鹿砦、水壕、铁丝网等障碍物,易守难攻。国民党整编五十一师一一三旅,依托坚固工事和优良装备,企图死守。3月16日晚,他指挥部队先用炮火袭击,后命突击连组织爆破,然后主攻部队发起冲击。激战45分钟,全歼西圩子守敌一个营。17日,他亲自勘察地形,组织部队构筑火力阵地,选择突破口,为攻击大圩子、东圩子做好充分准备。18日,攻击开始,主攻部队从西、北两面猛攻大圩子,激战6小时,歼灭守敌大部。这时,他命令部队暂停对东圩子攻击,坚守既得阵地,防止敌人反扑。为了给攻击部队选择前进突破口,殷绍礼亲临东圩子前沿阵地,察看地形,不幸被敌弹击中头部,光荣牺牲。四师指战员闻讯,无不悲痛。他们在阵地上庄严宣誓:“打下东圩子为师长报仇!”19日,益林战役胜利结束,共歼敌4000余人。为纪念殷绍礼烈士,地方政府将他的遗体安葬于新四军盐阜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西侧,并立碑永垂。
“殷绍礼”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