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名人邓子新介绍
邓子新,1957年3月23日出生于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微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 ,武汉大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主任。
邓子新于1982年获华中农业大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87年获英国东英吉利大学博士学位,在英国约翰英纳斯研究中心进行一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1988年,任华中农业大学讲师;1991年晋升为副教授;1992年晋升为教授;1993年当选为博士生导师;199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0年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6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0年任武汉大学教授,同年当选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2020年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邓子新长期从事微生物代谢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邓子新人物经历
1957年3月23日,邓子新出生于湖北省十堰市房县。
1978年—1982年,就读于华中农业大学微生物学专业,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1982年—1988年,就读于英国东英吉利大学微生物学专业,毕业获得博士学位,后在英国约翰英纳斯研究中心进行一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
1988年—1991年,任华中农业大学讲师。
1991年—1992年,任华中农业大学副教授。
1992年—2000年,任华中农业大学教授。
1993年,当选为博士生导师。
1994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2000年,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Bio-X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2004年,获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6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0年,当选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
2010年,任任武汉大学教授、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
邓子新主要成就
科研综述
邓子新主攻放线菌遗传学及抗生素生物合成的化学生物学;研究领域涉及DNA复制调控、限制和修饰系统,微生物代谢途径,代谢工程及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化学,非天然抗生素药物创新的基因工程等;在DNA骨架上发现了硫修饰,并系统地研究了DNA硫修饰发生的生物化学机理和生物学意义,在国际上开创了表观遗传学一个崭新的分支领域。
学术论著
截至2021年3月,邓子新在中国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300余篇研究论文。
科研成果奖励
获奖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1994年
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7年
瑞典国王Baudiouin奖
2004年
抗生素基因工程平台建设的基础研究
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5年
DNA大分子上一种新的硫修饰
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2006年
井冈霉素的基因捕捉与组装合成
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2007年
井冈霉素的基因捕捉与组装合成
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7年
发现构成DNA的第六元素
《环球科学》全球十大科学新闻
2008年
抗生素代谢工程的基础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15年
DNA分子骨架上硫修饰的发现
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资料来源:
团队建设
邓子新从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大学等高校引进年轻人才,建立生物技术研究团队;团队引进以技术为标杆,以质量为导向,通过多轮“团队入驻答辩会”,遴选具有良好市场前景、人才队伍配置合理的优秀团队入驻;每年对入驻团队进行考核,奖优罚劣,清退不合格团队,实现“腾笼换鸟”,推“弱”引“强”。
教育理念
邓子新认为,勤奋踏实合作沟通是成才的核心要素 ;一个人的科研生涯是个漫长的过程,青年时期是非常关键的阶段,面临巨大挑战,三四十岁是一个人思维最活跃的时期,如果有个好的开端,科研人员就能更快步入人生最富有创造力的黄金期;当今青年科研人才面临的竞争和压力更大,更需要青年科研人才规避社会的“杂音”,沉下心、稳住神,踏踏实实地做事情。
时间
荣誉表彰
授予单位
1991年
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
霍英东教育基金会
1993年
“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提名奖
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
1994年
中国青年科技奖
中央组织部、人事部、中国科协
2005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005年
上海市十大科技创新英才
上海市人民政府
2006年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
2006年
上海市科技领军人物
上海市人民政府
2007年
上海市劳动模范
中共上海市委员会、上海市人民政府
2008年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中华全国总工会
2010年
全国先进工作者
中共中央、国务院
2010年
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
美国微生物科学院
2012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何梁何利基金
2017年
谈家桢生命科学奖成就奖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奖励委员会
2020年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俄罗斯工程院
2020年
俄罗斯工程院金质奖章
俄罗斯工程院
资料来源:
邓子新人物评价
邓子新及其团队,孜孜求索,勇攀高峰,经世济民,教书育人。(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评)
邓子新有着朴素的语言、谦和的态度、亲切的微笑,有着虚怀若谷的学者风范;科学之风骨、赤子之情怀、强国之梦想,是邓子新毕生执着追求的精神境界。(中国教育工会上海交通大学委员会评)
邓子新是十堰人的骄傲,是湖北人的骄傲,更是祖国人民的骄傲。(《十堰晚报》评)
邓子新补充介绍
邓子新,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武汉大学药学院院长,武汉生物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6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0年当选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
2001-2003兼美国康乃尔大学客座教授;现任《科学通报》、《Process Biochemistry》等数个国内外刊物特邀或编委会成员。2006年起任国际工业微生物遗传学组织专家委员会(GIM-IC)委员。
1991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有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基金会“青年教师奖”;1993年获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提名奖;1994年获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国青年科技奖”、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入选国家教委跨世纪人才计划;1996年入选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1997年获“瑞典国王Baudiouin奖”; 2004年被评为教育部“长江学者” 特聘教授、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获“上海市十大科技创新英才”、上海市科技领军人物称号; 2005、 2006年两度获得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2007获《环球科学》2007全球十大科学新闻、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 2008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主要从事放线菌遗传学及抗生素生物合成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其研究领域涉及微生物农(医)药的高新技术研究, 链霉菌质粒和噬菌体的分子生物学,DNA复制调控、限制和修饰系统、微生物代谢途径、代谢工程及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化学、抗生素基因簇的克隆、定位, 基因的结构、功能、表达和调控, 非天然性抗生素药物创新的基因工程等。先后共主持30余项国家级和国际合作项目, 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100余篇研究论文。
“邓子新”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