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名人陈润霖介绍
陈润霖,湖南省新化县人。字夙荒,号立园,1879年(己卯年)(清光绪五年)生。早年潜心经世之学,19岁为县学生员,20岁入长沙求实书院,不久被选送日本东京弘文学院攻读师范科,与同县陈天华等相结交。1906年学成归国后,任常德府中学堂学监。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他认为教育应从小学开始,因而在长沙创立楚怡小学校。校址先在长沙营盘街,后迁储英园,初仅有学生7人,后增至数百人。辛亥革命后,出任湖南教育司司长,数月后引退。不久,创办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该校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合并后,他于1914年(民国3年)又创办楚怡工业学校于稻谷仓,分社机械、土木、矿冶三科,并建实习工场,开湘省私办工业学校的先河。汤芗铭督湘期间,他被迫出走外省。汤逃离后,仍返湘办学。1918年,当选湖南省教育会会长,他延请何叔衡在楚怡任教,并热情支持毛泽东、何叔衡等所进行的革命活动。次年6月,和徐特立、朱剑凡等发起组织健学会,以输入世界新思潮,共同研究,择要传播为宗旨。后受教育部令,赴上海组织赴法勤工俭学事宜。
陈润霖生平简介
1924年(甲子年)(民国13年),他在长沙又增办楚怡中学及幼稚园,从此四部联合,贯通一气,形成楚怡三校一园的新体制。
陈润霖及教育救国为职志,一心办学,无意仕途。其间,谭延闿1916年二次督湘,他辞任教育厅厅长邀请,1917年又谢绝江苏省教育厅厅长任命,1931年鲁涤平任浙江省政府主席时,电邀他任教育厅厅长,仍坚辞不就。他将心血倾注于楚怡三校一园,学生最多时年达2000人,毕业生总数逾万。
1938年(民国27年),日军侵逼长沙。楚怡幼稚园、中学被迫停办,小学迁湘潭炭塘子,工校迁新化白沙洲。其时,他出任湖南省参议会副议长,历时4年,呼吁抗日,出力不小。
抗日战争胜利时,他已67岁,返长沙谋划复校,稍具规模后,1946年(民国35年)赴新化搬迁,行至筱溪,病发逝世。
陈润霖教育贡献
楚怡小学是陈润霖最早创办,付出心血最多,并一直延续至今的一所完全小学。楚怡小学在教学方面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善于学习国外经验,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早在1919年以前,陈润霖就亲手翻译了《葛雷式教育》和《比利时之新学校》两部国外教育著作,并按照书中关于发展学生自动、自学、自治精神的理论,参以欧美新教育学方式,进行教育改革。陈润霖派教师黄德安到苏州等地学习一些先进教学方法。黄德安学习回来后,陈润霖又任命他为研究部主任,主持新教学法的改革。这一新的教学法根据学生年级分为3种:一二年级试行混合设计法;三四年级试行“从做中学”的分科设计教学法;五六年级试行“按照学习进度,自己规划,自己学习”的“道尔顿制”。这些新教学方法都是边试验,边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楚怡小学特地聘请北京师大毕业的高材生匡互生等人来楚怡工作,编辑新的教材。为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楚怡小学还允许成绩优异的学生跳级。陈润霖还在全省小学高年级中率先增设英语课,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陈润霖补充介绍
陈润霖,字夙荒,号立园,在城厢青石街人。清光绪五年(1879)生。十九岁补县学生员。光绪二十四年,就读湖南岳麓书院,与陈天华、杨伯笙同称“新化三杰”。吏器其才,于光绪二十八年被选为湖南省第一批官派出国留学生,入日本弘文学院习师范。学成归国后,任常德府中学堂学监。陈润霖认为培养人才应重视基础教育,而当时全省仅有省立小学8所,遂锐意兴办私校,变卖全部家产及其母亲的嫁奁,于光绪三十二年在长沙创立楚怡小学。命名楚怡,意即惟楚有才,怡然乐育。几年之内,该校由小到大,发展成为一所六年制12个班级的完全小学,有学生600余人,成为湖南省第一流小学。
辛亥革命后,湖南军政府成立,陈润霖出任教育司司长,不久,引退。民国2年(1913),受命创办第四师范。翌年春,该校与第一师范合并,乃创办楚怡高等工业学院,设机械、土木、矿冶三科,并建实习工场。同期,美国雅礼学会与湖南育群学会合办为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后改名湘雅医学院),被推为董事长。民国5年,当选为湖南省教育会会长。五四运动中,陈润霖对长沙各校学生举行爱国--极为支持,并以省教育会名义发出“快邮代电”,力陈湖南学生爱国热情,同时发出“呈省长文”劝告省长张敬尧不要伤害爱国师生。同年6月,与徐特立、朱剑凡、胡子靖等成立健学会,“以输入新思想共同研究、摘要传播为宗旨”。9月,又与毛泽东、何叔衡等新民学会会员组织“驱张”运动,随被省督派兵搜捕,乃赴北京避难,权任教育部参事。次年7月辞参事回湘。民国13年,增办楚怡中学及幼稚园,使幼稚园、小学、中学到高等工业学校联成一气,构成楚怡三校一园的新体制,学生每年不少于2000人。私办学校能有如此规模,在全省乃至全国均属罕见。
陈润霖一生淡于仕途,谭延闿两次邀其任教育司长,鲁涤平邀其任浙江省教育厅长、教育部简任江苏省教育厅长,均力辞不就,唯专心办学。主张教育要不断改革,并组织专门班子在校成立研究部,主持改革。小学一、二年级试行混合设计教育法,三、四年级试行分科设计教育法,五、六年级试行“道尔顿制”(按按照学习进度,自己规划、自己学习),并在小学高年级增设英语课。为了因材施教,不恨于按年升级,在小学生中,进行智力测验,作为施教与编级、升降的参考。由于教育方法的不断改进,楚怡造就的人才出类拔萃,分布在大江南北者数以万计,陈润霖成为当时全国著名的教育家。
民国27年,日军侵逼长沙。楚怡幼稚园、中学-停办。小学迁湘潭炭塘子,工校迁新化白沙洲,从新购地建舍,历尽艰辛。次年,被选为湖南省参议会副议长,历时4年,呼吁共同抗日,不遗余力。抗战胜利后,不顾年迈体衰,抱病冒严寒往长沙筹划复校,事未竟而疾大作,不得已返新,舟至筱溪而卒,终年67岁。举债以殓,祭于白沙洲校园。译有《比利时之新学校》、《葛雷式教育》等作。
上梅街道 上梅街道辖15个社区居委会、11个建制村,总面积42.99平方公里,总人口8.58万,办事处驻迎宾路(原上梅镇人民政府驻地)将原上梅镇的青石街、工农河、永兴、崇阳岭、十字街、玉虚宫、跑马岭、北塔、工农、梅树、立新桥、福景山、坪山垅15个社区以及红旗新村、毛家垅、花山、下田、鸿兴、集中、新渡、北渡、和兴、花园、江溪11个建制村成建制析出,设立上梅街道。……
“陈润霖”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