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名人李惕碚介绍
李惕碚,1939年6月出生于重庆北碚,籍贯湖南攸县,高能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天体物理中心主任 。
李惕碚于1963年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之后进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1964年任研究实习员,1978年任助理研究员,1979年任副研究员,1986年任研究员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担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2006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李惕碚从事天体物理和宇宙学研究,在宇宙线和高能天体物理实验研究与数据分析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
李惕碚人物经历
1951年,李惕碚从北碚朝阳小学毕业后,离家独自到重庆市里去上中学 。
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
1964年1月—1978年12月,担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1978年12月—1979年9月,担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79年9月—1986年4月,担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
1980年5月—1982年6月,担任英国杜伦大学(Durham University)高级访问学者。
1986年4月,担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院士 。
2000年3月,担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
2001年9月—12月,担任日本名古屋大学客座教授。
李惕碚主要成就
科研综述
李惕碚在中国国内倡议和组织开拓了高能天体物理的实验研究。提出了银河系g射线源的统计模型并获国际共识。建立了寻找超高能天体的计算公式,已成为宇宙线和高能天体物理数据分析的一个标准方法。建立了对象重建的直接解调方法和研究快速变化现象的时域谱方法,获得日益广泛的应用 。
李惕碚参加建设云南高山宇宙射线观测站并进行了多年的宇宙线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倡议并组织开拓了中国高能天体物理的实验研究,主持研制球载大型硬X射线望远镜,首次用准直调制望远镜实现了对硬X射线天体的高精度成像。建立了银河γ射线的统计模型,给出银河宇宙线产生高能γ射线的定量估计,指出欧洲天文卫星COS—B发现的宇宙γ射线点源有一半是不真实的,该模型的正确性被其后的观测证实。在实验数据分析方法方面有重要建树:建立了准确处理稀有事例的置信分布方法;导出了估计对象-背景观测可靠性的公式,已在多学科研究中被广泛应用;创立了对象重建的直接解调方法和时变分析的时间尺度谱方法。2000—2015年任中国首颗X射线天文卫星HXMT(慧眼)预先研究、背景型号和工程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观测数据分析和宇宙演化模型研究中获得重要成果 。
学术论著
根据2020年7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网站显示,李惕碚在中国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
承担项目
项目时间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1987年—1990年
宇宙线高能天体物理研究
中国科学院重点科研项目,主持
1992年—1995年
天体高能过程的空间观测与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1998年—2001年
天体高能辐射的物理过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1988年—1991年
太阳活动和宇宙活动天体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天体高能辐射的空间观测与研究
“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科研成果奖励
获奖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1978年
高山大云雾室系统及其自动化装置
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1年
《实验的数学处理》
国家优秀科技图书奖
1987年
高山宇宙线核作用中次级粒子的特性及3200米高山宇宙线粒子形态学
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1988年
球载硬X射线望远镜及其对蟹状星云脉冲星的观测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1年
对象重建的直接解调方法
中国物理学会王淦昌物理奖
学术交流
2011年10月12日,李惕碚在河北大学主楼302作了题为《挑战权威——探测黑洞和早期宇宙》的学术报告 。
2018年6月21日,李惕碚在四川大学物理馆103国际交流厅,做题为《黑洞探测与人工智能:慧眼卫星》的学术报告 。
教育思想
李惕碚认为:“科学就是要解决实际问题,而应对灾害、环境能源、气候变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需要大力推进自然科学领域的原始创新和突破,才能满足国家、人民的迫切需要。”李惕碚说道。“中国已经进入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的历史时期,对我们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我们的现状还远不能令人满意。”李惕碚指出,要把创新作为一个核心的价值追求,必须改变现有的许多观点。“许多科研人员对于创新的理解还停留在发表SCI文章数量的水平上。然而创新能力并不是由发表文章的影响因子和引用次数来体现的,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是由多方面因素所决定的。”在谈及如何实现创新时,李惕碚认为不管从事哪个学科的研究,实践都是最重要的。“创新不会在文献调研中产生。无论是作实验还是现场调研,都要以敏锐的洞察力、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基本理论问题,再找出解决方法。从实践中提取出创新性研究,将会具有很广泛的应用性,对于解决实际问题会有很大帮助。”
讲授课程
根据2020年7月清华大学物理系网站显示,李惕碚先后开设大学本科《新生研讨课》(清华大学2003秋季学期),研究生《宇宙射线天体物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1983—1984),《数理统计学与实验数据处理》(清华大学1996—1997) 。
指导学生
根据2020年7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网站显示,李惕碚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人才,其中博士生8名,硕士生4名 。
时间
荣誉表彰
授予单位
1997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数理学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006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何梁何利基金
李惕碚人物评价
李惕碚在高能物理和天体物理两个学科及其交叉领域,在实验观测、数据分析和理论模型研究三方面都有工作经验和重要成果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评)
孩提时代,李惕碚是朝阳小学求知若渴的少年;中年时光,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与星空对话”的科学家,潜心在云南高山站进行了多年的宇宙线研究,在中国国内倡议和组织开拓了高能天体物理的实验研究;将近耄耋之年,他仍孜孜不倦,作为清华大学教授,对学子们薪火相传。学习一生,工作一生,奋斗一生,这就是李惕碚人生的写照 。(华龙网评)
李惕碚补充介绍
李惕碚(1939- )高能天体物理学家。1939年生于重庆,原籍湖南攸县。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现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宇宙线与高能天体物理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天体高能辐射的空间观测与研究"首席科学家。
李惕碚教授在云南高山站进行了多年的宇宙线研究,从70年代开始倡议并组织开拓了我国高能天体物理的实验研究,主持研制球载大型硬X射线望远镜,首次用准直调制望远镜实现了对硬X射线天体的高精度成像。79年代初建立了银河γ射线的统计模型,首次给出银河宇宙线产生高能γ射线的定量估计,并指出国际普遍接受的2CG星表所宣布发现的宇宙γ射线点源约有一半是不真实的;经过多年争论后,这一模型的正确性被观测证实。在领导建设高能天体物理数据库及分析系统的基础上,在高能天体物理研究中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在实验数据分析方法方面有重要建树:建立了准确处理稀有事例的置信分布方法;导出了估计对象-背景观测可靠性的公式,被命名为李-马公式,已在国际多学科研究中广泛使用;创立了对象重建的直接解调方法;发展了在时域上研究快速变化现象的一套新方法。曾获国家优秀科技图书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进步二等奖,王淦昌物理学奖。1997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李惕碚”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