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湖南省名人>娄底市名人>双峰县名人

曾国荃

曾国荃人物照片

双峰名人曾国荃介绍

晚清八大名臣
晚清名将、湘军首领之一

曾国荃(1824年-1890年9月),字沅甫,号叔纯。湖南湘乡白杨坪(今属湖南双峰)人。晚清名将、湘军首领之一。

两江总督曾国藩的四弟,因在族中排行第九 ,故人称“曾九”或“曾九帅” 。因善于挖壕围城有“曾铁桶”之称。

咸丰二年(1852年)取优贡生。后随曾国藩征讨太平天国起义,筹备湘军。咸丰六年(1856年)起独领一军,成为湘军的主要将领之一。咸丰十一年(1861年),因攻陷安庆有功被清廷赏“伟勇巴图鲁”名号,加一品顶戴。同治三年(1864年),领湘军攻破天京城,纵兵焚掠,并擒获洪仁达、李秀成等天国军政大员。因平定天国之功,加授为太子少保,封一等威毅伯。 光绪元年(1875年)后历任山西巡抚、湖北巡抚、陕西巡抚等职,一度署理两广总督。在山西时,面对“丁戊奇荒”,他输出家资,竭力救灾,纾解民困 ;在湖北时帮办军务,协助镇压捻军。光绪十年(1884年),署礼部尚书,旋即调任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光绪十五年(1889年),加太子太保。翌年,曾国荃于两江任上逝世,享年六十七岁。清廷准其入祀昭忠祠、贤良祠;册赠太傅,谥号“忠襄”,后世称“曾忠襄” 。有《曾忠襄公奏议》等著作存世。今人辑有《曾国荃全集》。

曾国荃是清朝平定太平天国的功臣,在攻破天京等役中表现突出。但他及部下湘军因在平定天国中嗜杀成性、侵吞财宝的行为,招致后世的猛烈抨击 ,引发了较大的争议。

概述内图片来源

曾国荃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曾国荃于清宣宗道光四年(1824年)出生,为湖南湘乡白杨坪(今属湖南双峰)人 。曾氏五兄弟中,曾国荃排行第四,比长兄曾国藩小十三岁。

曾国荃十六岁时,跟着父亲到京师,就学于曾国藩,很得乃兄嘉许。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曾国荃离开京师回原籍,曾国藩送他到芦沟桥,以诗为别,写道:“辰君平、午君奇,屈指老沅真白眉。”曾国潢生庚辰岁,曾国华生壬午岁,曾国荃字沅甫,故以“辰君”“午君”“老沅”分别代指3人,诗赞曾国荃才俊特出于兄弟几人之上。

曾国荃生性十分高傲,史书记载他“少年奇气,倜傥不群。”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曾国荃以府试第一人入县学。咸丰二年(1852年),录取为贡生。

屡战天国

创建吉字营

咸丰六年(1856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进犯江西,曾国藩作战不利,被太平军围困南昌周围的狭小地区,处境十分险恶。曾国荃为了救援其兄,与新任吉安知府黄冕商议,向湖南巡抚骆秉章申请,招募兵勇3000人,与周凤山一起合计6000人,赴援江西,对太平军作战,因始攻吉安,故称吉字营,为曾国藩的嫡系部队。同年11月,因击败太平军之功,加同知衔。

咸丰七年(1857年)2月,丁忧回籍。夏,周凤山被太平军击溃,导致士气低落,曾国荃遂于同年10月,在江西巡抚耆龄的保奏下,得到起用。在吉水三曲滩击败石达开援军。

咸丰八年(1858年)4月,因功升同知,赏顶戴花翎。八月,因功升知府,加道员衔。正当曾国藩因为三河镇之战的惨败痛苦不堪的时候,曾国荃以地雷轰塌北门城墙,攻克吉安。自此以后,曾国藩就把曾国荃率领的吉字营湘勇看作是自己的嫡系部队,处处予以照顾 。

咸丰九年(1859年)5月,在江西景德镇三战三捷,攻克浮梁,因功升道员。

围攻安庆

咸丰十年(1860年)5月,曾国荃率军进驻安庆以北的集贤关,开始了对长江中游的太平天国军事重镇安庆的围攻。6月,曾国荃率湘军8000人进逼安庆。在城西、城北开挖长壕两道,造成包围之势,断其军粮。城内太平军屡次出城作战,湘军都坚守壕垒,不轻易越壕迎战,屡屡挫伤太平军的锐气。太平军陈玉成部前来救援,始终无法突破湘军的阵地。但在这关键时候,陈玉成于5月19日率数千太平军赴桐城会合洪仁和林绍璋,商讨下一步行动,却留8千人守集贤关内和菱湖两岸各垒,留4千人守集贤关内赤岗岭四垒,这样就使1万余人的部队陷于孤军作战且没有主帅的境地。5月20日,湘军将领鲍超开始猛攻集贤关外太平军四垒,6月8日,赤岗岭四垒也被湘军团团围住。最终四垒全部陷落。此战使陈玉成的精锐4千余人全军覆没。7月7日至8日,曾国荃和湘军水师互相配合,将陈玉成留在集贤关内和菱湖两岸的十八垒全部攻破,太平军8千官兵全部被杀。此时,安庆与外界的联系已经断绝,只有一些外国商人将粮食偷运过去卖给太平军,曾国荃就派兵士守在航道上,当外国商人的运粮船开来时,就以高于太平军的价格将粮食收买,安庆城内的太平军就完全断粮了。咸丰十一年(1861年)9月5日,曾国荃用地道填埋炸药轰倒安庆北门城墙,湘军蜂拥而入,城内太平军被迫投降,全部被杀死。

安庆之战,曾国荃又为湘军立了一大功。安庆的陷落,为进攻天京准备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清廷以曾国荃“智勇兼施”赏加布政使衔,以按察使记名,赏穿黄马褂,赏“伟勇巴图鲁”名号。随后攻克无为州(今安徽无为县),取太平天国粮仓运漕镇,因功赏头品顶戴。

直取金陵

同治元年(1862年)正月,曾国荃被授为浙江按察使。二月,升江苏布政使。当曾国藩开始部署进攻天京的计划时,把主攻的任务交给了曾国荃。急功近利的曾国荃在清军未按原计划出师前,率军急进,连下无为、巢县、含山、和州、太平府、东梁山、金柱关、芜湖、江宁镇、大胜关、秣陵关等地,会同湘军彭玉麟部水师直逼太平天国都城天京(今江苏南京),于同年5月31日在天京城南门外的雨花台扎下营寨,使军队处于孤立突出的险境。曾国藩替他担心不已,写信劝他暂时后退,以求稳妥之策。但是曾国荃却认为:“舍老巢勿攻,浪战无益,逼城足以致敌。虽危,事有可为。”丝毫没有退兵的念头。曾国藩准备派李鸿章部前去援助,也遭到他的拒绝。他开始在天京城外深挖壕沟,广筑防御工事,并结合水师,全力出击,靠2万军队击退了号称20万的太平军援部。曾国藩见他打了胜仗,又赶快劝其趁好即收,撤兵天京,以保全功业。此时已觉胜券在握的曾国荃力排众议云:“贼(指太平军)以全力突围是其故技,向公(向荣)、和公(和春)正以退致挫,今若蹈其覆辙,贼且长驱西上,何芜湖之能保?况贼乌合无纪律,岂可见其众而自怯?”他还谢绝了白齐文指挥下的“常胜军”的支援。

是时江南流行瘟疫,曾国荃军中也开始蔓延,湘军元气大伤。曾国荃在疫病盛行的不利情况下,以寡敌众,力战四十六昼夜,屡次击退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侍王李世贤的反扑,先后杀死太平天国对王洪春元、德王唐日荣。

同治二年(1863年),曾国荃被擢升为浙江巡抚,仍统前敌之军。 到了同治三年(1864年)正月,曾国荃围攻钟山,破天保城,合围天京。六月 ,曾国荃的心腹李臣典点燃埋在天京城墙下面的三万斤火药,一时间“但闻地中隐隐若雷声,约一点钟之久。忽闻霹雳砰訇,如天崩地圻之声。墙垣二十馀丈随烟直上……”,天京陷落。曾国荃领兵入城劫掠,擒获洪仁达、李秀成等大小将臣三千人,并纵兵焚烧抢掠多日,吞没大量太平天国财宝,大火七日不熄。

攻下天京后,曾国荃因功赏加太子少保衔,封一等威毅伯,赐双眼花翎。 但他并没有青云直上,反倒受到官绅的非议和清廷的追究。攻陷天京当天,按照曾国藩事先的安排,曾国荃与杨载福、彭玉麟联衔八百里驰奏报捷,随即受到清廷的严厉指责,抓住“大势粗定,遽回老营”一事横加罪名。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当时朝廷财政困难,都指望夺取太平天国的国库来救济,而他却报告洪秀全圣库已经没有金银,拒缴所得窑金;二则是他谎报洪秀全之子洪天贵已死,其实正是他的疏忽,才使他们得以脱身。未免招祸,曾国藩在试探出清廷的态度后,遂于八月二十七日专折代曾国荃奏请开缺回籍养病,九月初四日即得到清政府的批准。

曾国荃本就蔑视清廷,心怀不满,得知自己被迫隐退后,遂于大庭广众之中将自己的愤懑之情公开发泄出来,致使曾国藩狼狈万状。为了消解曾国荃内心的不平之气,待其四十一岁生日当日,曾国藩不仅专门指派能说会道的赵烈文前往劝慰,还亲自特写七绝十二首为他祝寿。

屡退复起

曾国荃因为“功高多谤”,遂称病开缺回籍。同治四年(1865年)六月起用为山西巡抚,十二月调湖北巡抚。同治五年(1866年)七月奉命帮办湖北军务,移师襄阳,镇压捻军任化邦、赖文光部。 次年(1867年)5月因对捻作战无功摘去顶戴,10月因病请假开缺,12月因东捻平定恢复顶戴。

光绪元年(1875年)二月十五日,曾国荃被启用为陕西巡抚,五日后改任河东河道总督,治理黄泛,平稳水患。

光绪二年(1876年)八月九日,接替因病乞休的鲍源深任山西巡抚 。他因病请求开缺,直到次年才莅任 。正好遇到“丁戌奇荒”,灾荒绵延数省。曾国荃力行赈济,在朝廷给予的救助外,还向各省借贷,呼吁各界人士捐款协助赈灾,先后得到赈银一千三百万两、米二百万石,全活饥民六百万。灾后,他减轻徭役,节省民费。当时的荒政,“山西为各省之冠”。民众感其恩德,为立生祠。 在光绪六年(1880年)的上谕中,清廷评价:曾国荃向来办事认真。山西迭被旱灾,该抚筹办赈抚善后诸务,尤能不遗馀力,俾地方得以乂安。现在时事多艰,朝廷方深倚任。

光绪四年(1878年)八月,曾国荃奏请按照两江的规定严格禁止山西栽种罂粟,如有发现,即刻将其地产充公。 中俄关于新疆问题进行谈判时,曾国荃曾密奏筹边策略,以做到有备无患。

光绪六年(1880年)三月,曾国荃以旧疾复发为由告假并请开缺,清廷给假调养,并优诏挽留 。不久后又召他进京 。六月,因中俄关系紧张,故命其赴山海关督办防务,节制统带刘连捷、宋庆等部 。曾国荃力疾督防,得到清廷褒奖 。

光绪七年(1881年)二月一日,补授陕甘总督兼兵部尚书衔 ,但他因病连连告假,获准归家调理病势 。

光绪八年(1882年)四月十四日,署任两广总督。

光绪九年(1883年),获召入朝。十一月十九日,恩赐“紫禁城内骑马”。

光绪十年(1884年)正月四日,署任礼部尚书,十六日后,调署两江总督兼办理通商事务大臣 。不久后实授两江总督职。

曾国荃抵任两江时,正是中法战争进行之时。法军入侵沿海,朝中关于是和是战争论不下。他整治长江及海上防务,同时利用“上海关系诸国商务”这一条件,以镇静处事,避免法军的直接攻击。朝廷自中枢派文臣分赴沿海各省会办军务,福建的疆臣难以掌握兵权。曾国荃进言“权不能分”,朝廷也因他是宿将,特加倚重。随后,朝廷命曾国荃派兵舰援助台湾,他允诺遣五部前往,实际上只派去了三部,因此受道问责,最后以“革职留任”处置。而派去的兵舰也没有到达台湾,其中的两部折返到两浙海域,参与镇海战役有功。中法旋即议和,战事平息。

光绪十一年(1885年),朝廷进行京察,因曾国荃素有勋劳,故仅对他“开复处分”。光绪十四年(1888年),派兵平定合肥西乡刘文弼会众起义 。光绪十五年(1889年),慈禧太后归政于光绪帝,推恩加授曾国荃为太子太保。

曾国荃治理两江共六年,《清史稿》称其“总揽宏纲,不苛细故”,能够使得军民之间相安无事。

功名始终

光绪十六年(1890年)十月初二日 ,曾国荃在南京两江总督任上病逝,终年六十七岁。清廷赠其为太傅,赐金为他治丧,命江宁将军特往致祭,特赐谥号为“忠襄”;允许曾国荃入祀北京昭忠祠、贤良祠,并在湖南原籍、江苏省城为其建立专祠祭祀。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四月十四日,经江西巡抚瑞良奏请,清廷以刘坤一、曾国荃“保卫江西,功绩昭著”为由,为二人在江西省城建立专祠,列入祀典。

曾国荃轶事典故

字号别名

曾国荃字子植,字沅甫(他自己有时写作“元甫”),号叔纯,故时人称“曾沅甫”“曾叔纯”。曾国荃字子植,又字沅甫,比曾国藩小十三岁,在曾氏兄弟中排行第四,在族中大排行则是第九,所以曾国藩在家书中常称他为“九弟”“植弟”“沅弟”或“沅甫九弟” “老沅”。

曾国荃在攻安庆,陷天京的过程中多次采取挖壕筑垒的战略,实行长围久困之策,以此取胜,因此有了“曾铁桶”的外号。他位加保傅,所以也被称为“宫保” 。死后谥号“忠襄”,后世称“曾忠襄” 。

岐寺题字

曾国荃在政治军事上得志,家庭生活却给他造成烦恼。家室二位夫人,婚后多年仍无子嗣。二位夫人在家供奉菩萨,日夜香火不断,虔诚信佛,并常常叨念,要丈夫信佛求子,经常外出求佛。曾国荃随行,车来车往每年出入于名寺古刹,久而久之,他也潜移默化,信仰佛教了。

恰在这时,江南名刹岐山寺(今福建闽侯)得到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的恩赐。因祸得福,重新修复火灾后的寺院,光绪钦赐寺名“岐山万寿仁瑞寺”并赐镇山宝物三件,拨府库金银若干,半副鸾驾,一路浩浩荡荡由北京运往岐山,并晓喻沿途百官,夹道迎送,诣旨:“着两江总督曾国荃具体督办。”曾氏喜不自胜,随携夫人共同前往进香,一路来到了岐山仁瑞寺。后应岐山主持高僧之邀,为新落成的“大雄宝殿”题写了匾额。曾总督时值春风得意,年轻气盛且写得一手好字,所以这块牌匾,入木三分,刚劲有力。揭彩挂匾之日博得百官、地方豪绅以及众僧和香客们的喝彩声。传说他的所作所为感动了佛祖,后来这位总督,果然子孙旺盛,但其显赫的地位却不能世代相传了 。

彭曾恩怨

曾国荃与彭玉麟在湘军中分别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他们在曾国藩的领导下,非但没有和衷共济,反而还产生了嫌隙,给曾国藩造成过巨大的苦恼 。究其原因,是因为以刚直著称的彭玉麟发现曾国荃部纲纪废弛,还抓住了曾国荃两名吸鸦片的战将。曾国藩是彭玉麟恩师,但彭玉麟却不顾师生情谊,毅然提笔三次弹劾曾国荃,致使曾国藩大怒,写信给他责问自己弟弟到底哪里得罪了他。

十六字箴言

《苌楚斋四笔》的作者刘声木根据晚清“清流派”的要员张佩纶的回忆记述道:曾国荃平太平天国起义时,已“深恶泰西各国”,但鉴于其“兵强”,而不敢轻意妄动。他曾告诫自己亲近的人说:“如果要与西人开战,有十六字的箴言,你需要谨记:‘先到先败,后到后败,同到同败,不到不败。’”光绪年间,曾国荃与张佩纶谈到咸丰、同治年间的用兵之事,称自己曾对曾国藩说:“等到粤贼(指太平军)平后,先打捻子(捻军),后打回子,再打鬼子(指西人)。”但被曾国藩劝止。曾国荃夸言:“如果按照我说的去办,怎么会有左某(左宗棠)、李某(李鸿章)的名分官位。”张佩纶力劝:“如今捻、回虽已平息,尚有鬼子,世叔(对曾国荃的敬称)立功还不迟。”曾国荃却回答:“只有这一件事,我不愿再办。”张佩纶乘机询问那十六字箴言是否是他自己说的。曾国荃笑着问张佩纶从何人处听来的,张佩纶实情相告。曾国荃听后,也只是戏称此人怎么能泄漏天机,一笑而罢。

安庆剃头

在安庆之战中,光是攻破太平军在集贤关内和菱湖两岸的营垒的一月内,曾国荃及其所部湘军便杀死了上万太平军。战争的激烈、残酷,超过了湘军以往参加的任何战斗。除在战场上杀戮外,湘军又把投降和被俘的太平军集体屠杀,屠戮之惨状,连性格蛮狠、凶残的曾国荃手脚都感到瘫软,表示打完这一仗后,他要回家做乡农了。

安庆城破后,城内太平军无力抵抗,主将叶芸来等16000余官兵投降。湘军占领安庆后,曾国荃命令将投降的太平军分成100人一批,轮流叫他们进屋领路费,进屋后便由刀斧手捆绑起来,从后门押出去砍头,整整砍了一天一夜,杀完1万多人。从此,曾国荃也得了一个“剃头匠”的绰号。进入安庆城后,曾国荃将英王府的所有财富据为己有,全部装上船只,运回湖南荷叶塘家中。

曾国荃历史评价

郭嵩焘《致曾国荃》:官保见解气度,涵纳万有,声望又冠绝当时,虽有桀骜横肆之才,亦皆俯首听命。

李鸿章:易名兼胡、左两公,十六言天语殊褒,恩数更惊棠棣并;伤逝与彭、杨一岁,二三子辈流向尽,英才尤痛竹林贤。

易顺鼎《挽曾国荃联》:干国失三贤,哭大司马(彭玉麟)少司农(曾纪泽)才数月;易名足千古,合胡文忠左文襄为一人。

赵尔巽等《清史稿》:

国荃治两江凡六年,总揽宏纲,不苛细故,军民相安。

曾国荃当苏、浙未复,孤军直捣金陵,在兵事为危机,其成功由於坚忍。铲其本根,则枝蔓自绝,信不世之勋也。屡退复起,朝廷倚为保障,以功名终。

朱孔彰《中兴将帅别传》:中兴拨乱,忠襄之勋烂焉。

刘声木《苌楚斋随笔》:湘乡曾忠襄公国荃,攻克粤贼伪都,勋名喧赫,人所共知,其识见卓越,亦非常人所能及。

汪国垣《光宣以来诗坛旁记》:昔年曾忠襄公以功勋重臣,曾署礼尚。

曾国荃主要作品

曾国荃的遗著有《威毅伯印略》、《曾威毅伯手札》1卷、《曾国荃信札》等,长沙人萧荣爵将其著作结集为《曾忠襄公全集》,内含奏议32卷,书札22卷,批牍5卷,文集2卷,附年谱4卷。 岳麓书社2006年出版有《曾国荃全集》6册。

其参与编撰(或领衔)的作品数种,现列出如下:

《宗圣志》20卷,王定安辑,曾国基重修,光绪十六年(1890年)金陵刻本。

《曾子家语》,王定安辑,曾国荃审定,民国碧梧山庄石印本。湖南图书馆有藏。

《湖南通志》288卷首8卷末19卷,李瀚章、卞宝第修,曾国荃、李元度等募,光绪十一年(1885年)长沙府学尊经阁刻本。湖南图书馆有藏。

《山西通志》184卷首1卷,曾国荃、张煦等主修,王轩纂,光绪十八年(1892年)刻本。湖南图书馆有藏。

诗词、联语、题铭

曾国荃工古文词,流传下来的诗词、联语、题铭共48篇。 《湘潭历代楹联选》还收录有曾国荃作楹联《挽塔齐布》、《挽左宗棠》(两联)、《挽彭玉麟》、《题故居》(两联)、《自题》(三联)、《赠赵烈文》、《赠崑山一兄》。

书迹

曾国荃善书法,其楷书有颜家(颜真卿)法则,其兄曾国藩曾对曾国荃的楷书“爱之不忍释手”,承认自己“楷书不如沅弟(曾国荃)”。 近人马宗霍《霎岳楼笔谈》评价:“忠襄专意率更,腕空笔实,方整中有疏密之美,书学虽不及文正,书才或谓过之。” 传世书迹甚多,以楷书居多,严整端正、苍劲有力,有碑派书法的神采。

部分书迹参考资料

曾国荃补充介绍

  曾国荃(1824-1890),字沅浦,号叔纯,又名子植,湖南双峰县荷叶镇人,湘军主要将领之一。咸丰二年(1852)取优贡生。咸丰六年,攻打太平军“有功”赏“伟勇巴图鲁”名号和一品顶戴。同治三年(1864),曾以破城“功”加太子少保,封一等伯爵。 同治间,与郭嵩焘等修篡《湖南通志》。 1875年后历任陕西、山西巡抚,署两广总督。光绪十年( 1884)署礼部尚书、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光绪十五年(1889)加太子太保衔。翌年卒于位,谥“忠襄”。因善于围城有曾铁桶之称。清朝著名大臣曾国藩的九弟。

  早年随兄曾国藩筹建湘军,清•咸丰六年起独领一军,因攻打太平军“有功”赏“伟勇巴图鲁”名号和一品顶戴。同治三年(1864年)以破城“功”加太子少保,封一等伯爵。同治间与郭嵩焘等修篡《湖南通志》。 光绪像

  1856年(咸丰六年)率湘军赴援江西省吉安,对太平军作战,称吉字营,为曾国藩的嫡系部队。

  1860年5月围攻安庆。1861年9月攻陷。1862年(同治元年)授浙江按察使、江苏布政使,5月围天京(今南京市)。

  1863年擢浙江巡抚。1864年7月攻陷天京,纵兵焚烧抢掠7天7夜,血洗全城。1866年调湖北巡抚,因对捻军作战失败。1867年称病退职。

  1875年(光绪元年)后历任陕西、山西巡抚,陕甘总督,继署两广总督。光绪十年(1884年)署礼部尚书、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光绪十五年(1889年)封一等威毅伯,加太子太保衔。《清史稿》、《清史列传》等文献中收入《曾国荃传》等几种主要传记资料和梁小进编撰的曾氏年表。

  1890年在南京病卒于任上,终年66岁。谥“忠襄”。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刊行《曾忠襄公全集》(全6册,岳麓书社2006年11月出版)传世,包括奏疏、书札、文集、批牍、年谱、荣哀录共67卷,约175万字。

  -丁丑奇荒

  光绪三年(1877),曾国荃来山西上任。那一年,正是华北、华东、西北九省发生罕见灾荒之年(时称“丁丑奇荒”)的第二年。

  “丁丑奇荒”,起于光绪二年(1876),止于光绪四年(1878),山西等一部分地区拖到光绪五年(1879)。灾害蔓延北方九省,受灾人口多达两亿。直接饿死及无力掩埋人畜尸体引起的大瘟疫夺去的人命达1300万!其中山西省1600万居民中就死亡500万人,还有几百万人口逃荒或被贩卖到外地。真可谓是“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

  是年(1877)的大致情形是:农田颗粒无收,蝗虫铺天盖地而来,把树叶野草都吃光了。旱情不断发展,可食之物罄尽,发生了“人食人”的惨剧。九个省份遭灾,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直隶五省是重灾区,山西最严重,到处都有人吃人的现象。有活人吃死人肉的,还有将妇女或孩子活活杀死吃掉的。

  就在曾国荃为山西巡抚时,清0发给他虚衔实职空白执照各2000张,命他数日内离京赴任。五月,朝廷一次给山西的灾民划拨了20万两赈灾银,令曾国荃采买粮食,运往山西赈济。从此之后,朝廷中枢开始大规模的赈济灾民。

  曾国荃起程奔赴山西之际,清0已经下令:允许各省开设捐局。所以,曾国荃到山西时,手里已经拿上了户部发放的两千张空白“鬻爵”文本,可以筹措款项了。自此,山西得到清0的多项赈灾政策,不能不说与曾国荃有关。

  史料记载:当年8月,同样灾荒的河南、山西两省,其得到的赈灾救济是不一样的。山西其时已经得到了国家的二十万两赈银、未藉京饷和漕折银十四万七千余两救济银两。同时,朝廷又把八万多石粮食给了山西,给河南的仅仅是四万多石。除了原有的二十万两赈银、未藉京饷和漕折银十四万七千余两之外,山西还得到李鸿章筹措的十万两银子。之后,朝廷又拨了二十万两赈银,而且又明确:七成归山西,三成归河南。几天之后,不知通过何种渠道,清0认识到河南的灾情也一样厉害,而给山西的赈银似乎还不足以体恤民艰,所以就改为原有的二十万两赈银不再分配,全部划给山西,另外追加二十万两拨给河南。由此,曾国荃与山西百姓结下了不解之缘,同时也与以太原为中心的晋商巨子接下了不解之缘。现在,以太原为中心的山西,许多地方留下了曾国荃的足迹;而以太原为中心的晋商大户,许多院落甚至留下了曾国荃的墨宝。

  光绪五年(1879)。曾国荃两次上奏朝廷,请示重修山西通志,获准后即下全省修志檄文,设馆聘人,展开工作。曾国荃离任后,几任巡抚对纂修工作皆予以支持,《山西通志》遂于光绪十八年(1892)付梓。

  -铁桶扬名

  曾氏兄弟5人,除曾国藩文才武略,对于近代中国的影响深远外,九弟曾国荃的功名要高于其他3人,不仅对于清朝功不可没,对曾国藩的帮助也最大。曾国荃比曾国藩小13岁,生于道光四年(1824年)。16岁时,跟着他的父亲到京师,就学于曾国藩,很得乃兄的嘉许。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曾国荃离开京师回原籍,曾国藩送他到芦沟桥,以诗为别,写道:“辰君平、午君奇,屈指老沅真白眉。”曾国潢生庚辰岁,曾国华生壬午岁,曾国荃字沅甫,故以“辰君”、“午君”、“老沅”分别代指3人,诗赞曾国荃才俊特出于兄弟几人之上。曾国荃生性十分高傲,史-载他“少年奇气,倜傥不群。”1847年曾国荃以府试第一人入县学,不久举优贡。 曾国荃信札

  1856年,曾国藩率领的湘军在江西湖口惨败后,被太平军围困南昌周围的狭小地区,处境十分险恶。曾国荃为了救援其兄,与吉安知府黄冕劝捐募勇3000人,援救江西,连陷安福等地,进围吉安。太平军凭险死守,等待援兵,攻城非常困难。曾国荃等采取挖壕筑垒的战略,实行长围久困之策。以后攻安庆,陷天京,曾国荃都以挖壕围城取胜,因此有了“曾铁桶”的外号。

  据曾国藩的女儿曾纪芬讲,曾国荃每次攻确一个大城市,或者打了胜仗,总要请假回家一次,置田盖房,大约也是衣锦还乡,炫耀武功的意思,曾国藩在军中十几年,权倾朝野,却从来没有为自己营建过屋宅。这可以说是兄弟二人的不同之处。攻下吉安后,曾国荃当然是回老家买田建宅去了。

  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负气率部出走,给太平天国内部带来了沉重打击。洪秀全为扭转危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起用了陈玉成、李秀成、林绍璋等一批青年将领。首先陈玉成率部攻克庐州,后又配合李秀成在乌衣渡大败清军,接着又乘胜追击,直下浦口,攻破清军的江北大营,解了天京之围。随后又在战略要地三河镇之战全歼湘军精锐之师6000余人,湘军大将李续宾、曾国华同时毙命。

  正当曾国藩因为三河镇的惨败痛苦不堪的时候,曾国荃率领他的湘军,攻破了吉安城。曾国藩从吉安之役中,看到了九弟曾国荃倔强不屈的性格和带兵打仗的才能,认定他是个可以担当大任的人物。自此以后,曾国藩就把曾国荃率领的吉字营湘勇看作是自己的嫡系部队,处处予以照顾。曾国荃果然不负兄长的厚望,作战勇猛,攻无不克。他手下的将士也大都是亡命之徒,每攻下一城,曾国荃命令放假三日,任凭兵勇烧杀抢掠0淫,无恶不作。因此这支湘勇在攻城时,都能奋不顾身,铤而走险,这个特点在后来围困安庆、攻陷天京时表现尤为明显。

  -安庆之战

  咸丰十年(1860年)5月,曾国荃率军进驻安庆以北的集贤关,开始了对安庆的围攻。安庆位于长江中游,溯江而上则能据汉口、武昌,顺水而下,则南京门户洞开,军事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在湘江准备攻取安庆时,该城已被太平军占领达9年之久。

  1860年6月,安庆攻坚战拉开序幕,曾国荃率湘军8000人进逼安庆。在城西、城北开挖长壕两道,造成包围之势,断其军粮。城内太平军屡次出城作战,湘军都坚守壕垒,不轻易越壕迎战,屡屡挫伤太平军的锐气。太平军陈玉成部前来救援,也始终无法突破湘军的阵地。一时间,交战双方全力以赴,安庆的争夺成了关系着太平天国和清王朝之间军力消长的决战。驻在长江南岸距安庆几十里远的东流的曾国藩,都可清晰地听到交战的火炮轰鸣声,可见战斗的激烈。在这关键时候,太平军首领陈玉成犯了一个大错,5月19日他率数千太平军赴桐城会合洪仁和林绍璋,商讨下一步行动,却留8千人守集贤关内和菱湖两岸各垒,留4千人守集贤关内赤岗岭四垒,这样就使1万余人的部队陷于孤军作战且没有 曾国荃画像

  主帅的境地。5月20日,湘军将领鲍超开始猛攻集贤关外太平军四垒,太平军守将刘琳骁勇善战,战斗打得十分激烈。6月8日,赤岗岭四垒也被湘军团团围住,太平军已是山穷水尽。鲍超派人劝降,有三垒太平军-投降。刘琳率数百人突围,被湘军穷追,一直追到溪河边,太平军已无力战斗,大部被生擒。

  这是一场空前惨烈的战斗,整整打了20天,陈玉成的精锐4千余人全军覆没,赤岗岭投降的太平军和随刘琳突围被俘的战士,全部被湘军斩杀,刘琳本人也被肢解。7月7日至8日,曾国荃和湘军水师互相配合,将陈玉成留在集贤关内和菱湖两岸的十八垒全部攻破,太平军8千官兵全部被杀。

  这段时间,战争的激烈、残酷,超过了湘军以往参加的任何战斗,一月内,仅在集贤关内外,太平军死亡一万多人。湘军除在战场上杀戮外,又把投降和被俘的太平军集体-,屠戮之惨状,连性格极为蛮狠、凶残的曾国荃手脚都感到瘫软,表示打完这一仗后,他要回家做乡农了。

  此时,安庆与外界的联系已经断绝,只有一些外国商人将粮食偷运过去卖给太平军,曾国荃就派兵士守在航道上,当外国商人的运粮船开来时,就以高于太平军的价格将粮食收买,安庆城内的太平军就完全断粮了。1861年9月5日,曾国荃用地道填埋0轰倒安庆北门城墙,湘军蜂拥而入,城内太平军由于饥饿,已拿不动刀枪,无力抵抗,主将叶芸来等16000余官兵投降。湘军占领安庆后,曾国荃命令将投降的太平军分成100人一批,轮流叫他们进屋领路费,进屋后便由刀斧手-起来,从后门押出去砍头,整整砍了一天一夜,杀完1万多人。从此,曾国荃也得了一个“剃头匠”的绰号。进入安庆城后,曾国荃将英王府的所有财富据为己有,全部装上船只,运回湖南荷叶塘家中。

  安庆之战,曾国荃又为湘军立了一大功。安庆的陷落,为进攻天京准备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清廷以曾国荃“智勇兼施”赏加布政使衔,并赏穿黄马褂。

  -目光短视

  太平天国起义后,清朝的“国家军队”绿营兵腐朽不堪,简直是不堪一击,相反,倒是曾国藩办的团练、组建的湘军这种“民间武装”,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战斗中却屡建奇功,于是朝廷开始鼓励地主豪绅大办团练。

  1853年2月,太平军从武汉顺江东下,攻占安徽省城,杀死安徽巡抚。这时,安徽地方当局一片混乱,犹如惊弓之鸟,也开始纷纷兴办团练自保。此时李鸿章还在京城当翰林院编修,据说某天他正在琉璃厂海王村书肆访书时听说省城被太平军攻占,于是“感念桑梓之祸”,同时认为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时机到来,于是赶回家参与兴办团练。李鸿章以一介书生从戎,无权无兵无饷,更无丝毫军旅知识,所以徒有雄心壮志而一败再败,一事无成,曾作诗以“书剑飘零旧酒徒”自嘲,足见其潦倒悲凉的心境。

  1859年初,几乎走投无路的李鸿章在其兄李翰章的引荐下入曾国藩幕。在曾国藩幕中,经过几年戎马历练的李鸿章显示出过人的办事能力,深得曾的器重。不过,心志甚高的李鸿章并非对幕主唯唯诺诺,而是主见甚强,曾因某些建议不为曾国藩所用而负气离开。不久曾国藩念其才干,修书力劝他重回己幕。而李也认识到离开曾国藩自己很难成大事,于是“好马也吃回头草”,并不固执己见,欣欣然重回曾幕。由此也可见曾、李二人处世之道的圆熟。

  1861年下半年,太平军在浙东、浙西战场连获大捷,直逼杭州、上海。此时上海早已开埠,“十里洋场”中外杂处,富庶繁华,有“天下膏腴”之称。上海受到太平军威胁,官绅自然惊恐万状,于是派代表到已经克复安庆的曾国藩处乞师求援。此时正在倾全力围攻“天京”的曾国藩感到手下无兵可分,于是拒绝了上海官绅的乞求。不过来者知道李鸿章深受曾国藩的器重,于是私下找到李鸿章“晓之以理,动之以利”,详陈上海的繁华盛况,“商货骈集,税厘充羡,饷源之富,虽数千里腴壤财赋所入不足当之”,如果上海被太平军占领,如此巨大的财源“若弃之资贼可惋也”。此说利害明显,自然打动了李鸿章,于是他力劝曾国藩援救上海。在他的劝说下,曾国藩也认识到上海对兵饷的重要,同时想藉此争得江苏巡抚重要职位,于是决定派兵沪上。经过慎重考虑,曾国藩决定派他的胞弟曾国荃前往,不过考虑到此时湘军兵勇严重不足,又改派曾国荃为主帅、得意门生李鸿章为辅领兵援沪。

  之所以要派李鸿章前去辅佐曾国荃,并非因为曾国荃能力不行,而是湘军素来只征召湖南人,无论在何处作战,都要经常返湘募兵,长期作战在外,兵源终愈来愈紧,此时很难大量分兵援沪。而曾国藩早就认为徐、淮一带民风强悍,可招募成军以补湘军之兵源不足。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又是他久经历练的“门生”,自然是回籍募兵援沪的最佳人选。早就想“自立门户”的李鸿章立即抓住这一机会,急忙赶回家乡。要在短期内组建一支军队殊非易事,于是他通过种种渠道,将家乡一带旧有的团练头领召集起来,迅速募兵招勇,加紧训练,短短两月之内就组建起一支有几千人之众、以湘军为“蓝本”的自己的私人军队——淮军。 李鸿章画像

  不料,曾国荃对率兵援沪却是百般不满,因为他一心要争夺攻克“天京”的头功,于是采取种种办法违抗兄命,拒不放弃进攻“天京”而援兵上海。无论老兄曾国藩如何三番五次再三再四地催了又催,老弟曾国荃就是迟迟不动身,无奈之下,曾国藩只得改变计划,仅派李鸿章率淮军前往。这样,李鸿章就由“辅”变“主”,对他来说,这可是改变一生命运的关键一步。春1862年4月初,在曾国藩湘军的支持下,李鸿章率刚刚练成的淮军乘船东下抵达上海;这月底,就奉命署理江苏巡抚,几个月后便实授江苏巡抚。之所以能如此一帆风顺,端赖曾国藩保举。就在李鸿章于1861年12月赶回家乡办团练时,曾国藩接进行谕旨,奉命调查江苏、浙江两省巡抚是否称职胜任。曾国藩在复奏《查复-抚臣及金安清参博士学位折》中称这两省巡抚均不称职,指责江苏巡抚“偷安一隅,物论滋繁”,“不能胜此重任”,并附片奏保李鸿章不仅“精力过人”,而且“劲气内敛,才大心细,若蒙圣恩将该员擢署江苏巡抚,臣再拨给陆军,便可驰赴下游,保卫一方”。以曾氏当时的地位,他的意见不能不为朝廷重视。因此迅速任命李鸿章为巡抚同时身兼通商大臣。

  对曾国藩而言,此事是将地位重要的江苏行政权力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使当地的“军政”和“民政”实际统归自己,解决了困扰自己多年的“军队”与“地方”的矛盾。对年近四十的李鸿章而言,此事使他成为朝廷的一员大臣,虽然从官制上说仍是两江总督曾国藩的属下,但已摆脱了曾国藩“幕员”身份,顿时豪情万丈,其一生事业“由此隆隆直上”。当然,李鸿章也知道这完全是曾国藩对自己的“栽培”,所以立即致书曾氏深表感谢:这都是您对我多年训练栽培的结果,真不知如何报答,“伏乞”您从远处赐予批评指教,以免我犯错。

  近代中国的历史大势证明,“华洋杂处”的上海在近代中国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洋人”在中国政治中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谁能掌控上海,谁就财大气粗;谁能与“洋人”打交道,谁就举足轻重。正是在防卫上海的过程中,李鸿章开始了具体与“洋人”打交道的漫长生涯,也因此他后来才 雨花台

  能在政坛上超过“湘系”成为近代中国最重要的权臣。显然,就个-势隆替而言,当时“防卫上海”要比争得“克复天京”的“头功”重要得多。可惜曾国荃拒不赴沪而失此“良机”,足见其昧于历史大势。更能说明曾国荃短视的是,当他九死一生夺下“天京”后,连夜上奏报捷,结果不仅没有得到清廷的奖赏,反而被清廷严厉斥责。朝廷降谕指责他不应在破城当日夜晚返回雨花台大本营,责备他应对上千太平军将士突围负责。不久上谕又追查天京金银下落,命令曾国藩查清追回上缴。清廷的谕令对曾国荃毫不客气,点名痛道:“曾国藩以儒臣从戎,历年最久,战功最多,自能慎终如始,永保勋名。惟所部诸将,自曾国荃以下,均应由该大臣随时申儆,勿使骤胜而骄,庶可长承恩眷。”实际提醒曾氏兄弟如不知进退,将“勋名”难保、不能“长承恩眷”,暗伏杀机。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是中国政治传统,曾氏湘军以一支私人军队如此功勋卓著,清廷不可能不对其高度警惕、一定要将其裁撤而后安。显然,对曾国荃来说,当时他的最佳选择应该是去“协防”上海得到实际利益,而将“克复天京”的头功让与他人。但正是曾国荃对历史大势的短视,恰恰成就了李鸿章以后“宏图伟业”。

  -深入天京

  1862年春,曾国藩开始部署进攻天京。他又把主攻的任务交给了弟弟曾国荃。急功近利的曾国荃在清军未按原计划出师前,率军急进,连下无为、巢县、含山、和州、太平府、东梁山、金柱关、芜湖、江宁镇、大胜关等地,直逼天京城,1862年5月31日在天京城南门外的雨花台扎下营寨,使军队处于孤立突出的险境。曾国藩替他担心不已,写信劝他暂时后退,以求稳妥之策。但是曾国荃却认为:“舍老巢勿攻,浪战无益,逼城足以致敌。虽危,事有可为。”丝毫没有退兵的念头。曾国藩准备派李鸿章部前去援助,也遭到他的拒绝。他开始在天京城外深挖壕沟,广筑防御工事,并结合水师,全力出击,靠2万军队击退了号称20万的太平军援部。曾国藩见他打了胜仗,又赶快劝其趁好即收,撤兵天京,以保全功业。此时已觉胜券在握的曾国荃力排众议云:“贼(指太平军)以全力突围是其故技,向公(向荣)、和公(和春)正以退致挫,今若蹈其覆辙,贼且长驱西上,何芜湖之能保?况贼乌合无纪律,岂可见其众而自怯?”他还谢绝了白齐文指挥下的“常胜军”的支援。

  是时江南流行瘟疫,曾国荃军中也开始蔓延,湘军元气大伤。1863年能够-连捷,几年夺下天京城外所有的战略据点,都是在极为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取得的“战绩”。到了1864年2月,曾部已将天京合围,7月19日午后,曾国荃的心腹、亡命徒李臣典点燃埋在天京城墙下面的三万斤 ,一时间“但闻地中隐隐若雷声,约一点钟之久。忽闻霹雳砰訇,如天崩地圻之声。墙垣二十馀丈随烟直上……”,天京陷落。

  湘军入城后,在曾国荃纵容下,肆意践踏妇女,-无辜百姓,到处挖掘窑藏,掠夺财宝。湘军所为,令人发指。曾国荃所得金银细软、稀世珍宝盈筐满箱,难计其数,其贪婪残暴之名于是遍闻天下。民间流传曾国荃的吉字营湘军掳掠的金银如海、财货如山,一时间,长江上成百上千艘舟船,满载这些财宝驶向湖南。在城市被洗劫一空后,为了消赃隐罪,他还纵兵放火烧房,使天京城顿成一片火海,破坏极为严重。曾国荃还命令湘勇把洪秀全的尸首挖出,拖到长江边上浇油烧掉,然后将骨灰填进火炮,点烧引信,打到江中。接着斩杀被俘的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福王洪仁达(洪秀全二哥),并大肆杀戮无抵抗能力的太平军。

  攻下天京后,清廷赏加太子少保衔,封一等威毅伯。但曾国荃并没有青云直上,反倒受到官绅的非议和清廷的追究。一则是他贪得无厌,拒缴所得窑金;二则是他谎报洪秀全之子洪天贵已死,其实正是他的疏忽,才使他们得以脱身。曾国藩当然要比其弟深思熟虑得多,也更谙熟为臣之道。他急忙以曾国荃病情严重为由,请求将四弟开缺回籍。

  -晚年生涯

  曾国荃开缺回籍后,心绪不佳,不久得了一场大病,直到1866年才奉清廷之谕,起任湖北巡抚、陕西巡抚、山西巡抚。在任山西巡抚期间,正逢晋地久旱无雨,赤地千里,曾国荃多方措款、筹粮,办理救灾度荒事宜竭尽全力。当地百姓对他感恩戴德,曾专门修建生祠,以纪念他。

  1866年春调湖北巡抚,8月奉命帮办军务,镇压新捻军,成为捻军最危险的敌人,次年5月复称病退职。1875(光绪元年)授陕西巡抚迁河东河道总督。翌年调山西巡抚。1881年升陕甘总督,旋乞病开缺。1882年5月调署两广总督。1884年2月署礼部尚书。8月授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中法战争起,受命督南洋水师赴援闽、台,阳奉阴违,敷衍搪塞,11月被革职留任。翌年开复。整顿海防,增添兵船、 等新式武器。可谓防边有策,助战有功,使沿江军民六年相安无事,撑起东南半壁河山。1889年加太子太保衔。1890年曾国荃病逝于南京,时年67岁,谥忠襄。有《曾忠襄公奏议》存世。

  李鸿章送挽联称他:“易名兼胡、左两公,十六言天语殊褒,恩数更惊棠棣并;伤逝与彭、杨一岁,二三子辈流向尽,英才尤痛竹林贤。”清朱孔彰在《中兴将帅别传》中评议曰:“中兴拨乱,忠襄之勋烂焉。”

  “曾国荃”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