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源名人张信威介绍
张信威,1938年1月2日出生于湖南娄底,爆轰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张信威于1960年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分配到第二机械工业部北京第九研究所从事国防科学研究 ;1983年担任研究所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晋升为研究员;1990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9年获得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
张信威长期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和设计 。
张信威人物经历
1938年1月,张信威出生于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桥头河镇珠溪村丝塘湾,幼年丧父,家境艰难 。
1949年,小学毕业后在家务农。
1950年,受政府劝学运动和小学数学教师的鼓励,考进省立十五中,后转学到建国中学(现涟源市第四中学)。
1952年,提前初中毕业,考入湖南省立十五中(现湖南省涟源市第一中学)19班读高中,整个中学阶段均得到人民助学金资助而完成学业。
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
1956年,被老师指定为学生科学小组组长,予以特殊培养。
1958年,红专辩论时,被定为“只专不红”的“走白专道路典型”,因此受到批判。
1960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第二机械工业部北京第九研究所(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从事国防科学研究 。
1983年,任研究所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从事学术组织领导工作,分管型号研制、基础研究、高技术、职称评定、博士后流动站等方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6年,根据组织安排,张信威转向高技术研究,从事国家高技术某主题总体研究和论证 。
1987年,晋升为研究员。
1990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并主讲研究生课程。
1996年,再次转换研究领域,参加了国家攀登计划中的“计算材料科学的物理基础及应用”研究工作。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2019年6月26日,入选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 。
张信威主要成就
科研综述
张信威在有关核物理、等离子体、凝聚态等的研究中,解决了一系列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问题。参加国家攀登计划“计算材料科学的物理基础及应用”。从事物态方程、贮氢金属与氢及同位素氘氚的相互作用、氢的吸放动力学,C60及其掺杂的第一原理研究等方面的工作。之后他还从事氢气放电实验中异常现象的研究,和王大伦研究员等合作发现氢(氘)气放电中存在的系列异常现象,提出了小氢(氘)原子(团)模型,认为氢原子存在一种新的、其电子半径比玻尔半径小100倍的状态,推导出了其能级公式,与实测出的特征X射线的能量大体符合,还能解释其他异常现象 。
学术论著
根据2020年10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张信威先后发表论文约70篇,合著《高温超导研究》 。
科研成果奖励
根据2020年10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张信威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 。
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1982年
617-1国家试验理论设计方案
国防科技重大成果奖
1983年
XX51部件XX点火原理的理论研究
国防科技重大成果奖
1984年
617-2国家试验理论设计方案
国防科技重大成果奖
1985年
XX点火新原理的应用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1997年
XX先期技术综合试验的数值模拟
国防科技成果奖
教育理念
张信威认为:从事科学研究,要把这个事情做好,要有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这三点都是缺一不可 。
时间
荣誉表彰
授予单位
1985年
核工业部劳动模范、九院劳动模范称号
1986年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
1991年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005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019年9月
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2021年7月
入选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名单
2021年11月5日
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2022年5月
荣获第十四届光华工程科技奖
张信威人物评价
张信威为中国核武器研制和核武器科学技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评)
张信威在近60年的工作生涯中,根据国家需要,不断转换研究领域,几十年如一日,殚精竭虑地埋首于核武器、高技术研究、国家攀登计划、基础研究等不同领域的每一项研究,哪里需要去哪里,干一项精一项,为中国核武器研制和科学技术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人民网评)
张信威补充介绍
博士生导师,2005年11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信威,1938年1月生于今桥头河镇珠溪村丝塘湾,现为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幼年丧父,家境艰难,1949年小学毕业后在家务农。1950年受政府劝 动和小学数学教师的鼓励,考进省立十五中,后转学涟源四中(当时为建国中学)。1952年提前初中毕业,考入涟源一中19班读高中。整个中学阶段均得到人民助学金资助,才克服经济困难完成学业。从小学到中学,学习非常努力,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曾先后受到多名任课教师的特别鼓励和关怀。1955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56年党号召向科学进军,学业特别优秀的少数尖子学生组成学生科学小组,予以特殊培养,张被老师指定为组长。1958年红专辩论时,因此受到批判,被定为“只专不红”的“走白专道路典型”。1960年毕业后分配到核工业部九院从事国防科学研究。张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紧张的科研工作,因专业基础好,又有名师指导,不久即脱颖而出,担任重要任务。在“文革”的混乱环境中,张回避政治运动,进入“促生产”行列。作为科研组长先后组织完成了几个重要型号的理论设计,并在场地试验中取得0成功。1983年起担任研究所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从事学术组织领导工作,分管型号研制、基础研究、高技术、职称评定、博士后流动站等方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晋升为研究员。1990年成为博士生导师,并主讲研究生课程。获得的主要科学技术奖励有: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排名第一),省部级奖一等奖一项,二等奖六项,三等奖两项,全国科学大会奖等。此外,1985年获核工业部劳动模范、九院劳动模范称号,1986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并提高三个工资档次,1991年起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研究项目提出和论证了一个新的设计原理,经过大量的理论分析和计算机模拟计算予以验证完善,并在现场多次试验中取得成功,从而成为新型型号设计的主要基础,这是一项开创性的意义重大的研究工作。1986年后,为了应对美国星球大战计划带来的挑战,张主要转向高技术方面的研究,先后任国家高技术410主题(激光技术)总体研究和论证专题专家组成员、组长、顾问。在研究中撰写总结报告和论文20篇,获得上述省部级奖中的三项国防科工委二等奖和一项三等奖,以及杰出贡献荣誉奖等。1996年参加国家攀登计划“计算材料科学的物理基础及应用”,任专家组成员,负责有关锕系元素物性、材料对特殊气体的吸附和反应课题,与几位博士生和青年研究人员一起完成了一系列有国际水平的研究工作,在国外刊物发表论文35篇、国内刊物发表5篇。近十年来张还从事异常核聚变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和王大仑研究员等合作发现了氢(氘)气放电中存在系列异常现象,是目前物理化学知识所不能解释的。张提出了“小氢原子(团)模型”,很好的说明了这些现象。张的理论得到了实验研究人员的好评,希望在这个有重大应用价值和基础理论意义的领域获得突破。张公开发表的著作有“高温超导研究”(专著,三人合著),以及近80篇论文,此外还写有内部总结报告和论文约70篇。
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信威”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