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江苏省名人>镇江市名人>扬中市名人

包信和

包信和人物照片

扬中名人包信和介绍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包信和,1959年8月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扬中市,无党派人士,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荣誉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副部长级),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1978年9月,包信和考入复旦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87年10月,从复旦大学化学系硕博连读研究生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9年8月,前往德国进行合作研究;1995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09年3月,任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院长;2015年7月,任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2017年7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包信和主要从事能源高效转化相关的表面科学和催化化学基础研究。

包信和人物经历

1978年9月—1982年7月,包信和在复旦大学化学系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2年9月—1987年10月,在复旦大学化学系硕博连读研究生,获理学博士学位。

1987年10月—1989年8月,在复旦大学化学系任教(讲师)。

1989年8月—1995年5月,获德国洪堡基金和马普基金资助,在德国马普协会Fritz-Haber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

1995年5月回国,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现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其间:199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1997年8月—2000年8月,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助理、副所长。

2000年8月—2007年2月,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

2003年—2015年,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主任。

2009年3月—2014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院长。

2015年7月—2017年6月,任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

2017年7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副部长级)。

包信和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包信和从事表面化学、金属催化材料以及多孔材料等相关的催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工作。工作重点集中在金属催化剂的表面化学、纳米催化理论,多孔材料的合成、表征,在催化中的应用研究和采用原位、动态方法观察在反应过程中,金属催化剂表面在时间和空间坐标下发生的结构自组合效应以及由此导致的非线性表面反应动力学特征等。 他带领团队从碳管限域的金属纳米粒子催化合成气制乙醇的探索开始,系统研究了纳米限域体系中的突破性技术,其所研究的技术在烯烃合成领域被誉为“里程碑式新进展”,从原理上开辟了一系列天然气、煤和生物质等高效制备烯烃等高值化学品的新途径。

成果获奖

根据2022年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官网显示,包信和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三),研究成果分别获评2014年和2016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

时间

项目

奖项

2005年

甲烷直接催化脱氢转化为芳烃和氢新反应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9年

界面和纳米催化中的限域原理

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2014年

硅化物晶格限域的单中心铁催化剂的“晶格限域”催化概念

中国十大科学进展

2016年

开创煤制烯烃新捷径

中国十大科学进展

2018年

纳米限域催化及其在甲烷直接转化中的应用

陈嘉庚化学科学奖

2020年

纳米限域催化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人才培养

培养理念

包信和非常重视科研骨干的工作研讨,定期组织讨论是常态。为了培养一流人才,他为年轻导师的发展创造了许多良好的条件,比如项目、经费、设备和学生等;他还会定期召集团队成员,讨论每个人的发展规划。

指导学生

截至2021年11月,包信和所在的实验室,共培养博士研究生125人、硕士研究生14人、博士后40余人,多人已成长为催化领域的优秀人才。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

授予方

1996年—2000年

香港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

求是科技基金会

2009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务院

2012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何梁何利基金

2014年

第六届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015年

周光召基金会基础科学奖

周光召基金会

2015年

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

中国科学院

2016年

国际天然气转化杰出成就奖

国际天然气转化委员会

2016年

中国化学会-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学贡献奖

中国化学会

2016年

中央电视台十大科技创新人物

中央电视台、中国科学院

2017年

英国皇家化学会荣誉会士

英国皇家化学会

2017年

德国化学工程和生物技术协会-德国催化协会催化成就奖

德国化学工程和生物技术协会

包信和人物评价

包信和是中国化学物理领域的优秀科学家,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政治立场坚定,有战略眼光,思想敏锐,敢于担当,组织管理和驾驭全局能力强,熟悉科技管理和高等教育规律,拥有丰富的科研、教学和管理经验。(时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白春礼评)

以包信和为代表的学术带头人“勇挑重担,敢为人先”的精神,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他们在世界一流科研的道路上一路奋进,研究方向和课题逐步从“给”任务向“找”任务转变。(《文汇报》评)

包信和无论工作如何变动,对国家和家乡的拳拳之心始终未变。虽然常年在外工作,但是他始终以“服务家乡发展”为使命,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多年来,他不断推动家乡企业与高校院所对接,促成科技成果在家乡落地开花。(金山网评)

包信和补充介绍

  包信和(Bao Xinhe),男,汉族,无党派。1959年8月出生于江苏省扬中(县)市。物理化学家,理学博士、研究员、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和英国皇家化学会荣誉会士(HonFRSC)。

  1978年9月至1982年7月在复旦大学化学系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1982年9月至1987年10月为复旦大学化学系硕博连读研究生,获理学博士学位。1987年10月至1989年8月在复旦大学化学系任教(讲师)。1989年8月至1995年5月获德国洪堡基金和马普基金资助,在德国马普协会Fritz-Haber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1995年5月回国,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03年至2015年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主任。1997年8月至2000年8月,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助理和副所长。2000年8月至2007年2月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2009年3月至2014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院长。2013年起担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任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2017年6月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主要从事能源高效转化相关的表面科学和催化化学基础研究,以及新型催化过程和新催化剂研制和开发工作。在天然气(甲烷)直接转化制高值化学品和煤基合成气直接制低碳烯烃等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担任J. of Energy Chemistry 期刊(Elsevier)共同主编,《中国科学》、《国家科学评论(NSR)》,以及Angew. Chem. Int-Ed、 Energy & Env. Sci. 、Surf. Sci. Report、Chemical Sci. 和ChemCatChem 等学术期刊编委和顾问编委。担任国际催化协会委员,任中国化学会第28届和第29届理事会副理事长,2012-2017年任中国化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主任。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获1996-2000年度香港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三)、2012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和2015年周光召基金会基础科学奖;2014年获第六届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研究成果分别获评2014年和2016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2015年获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2016年获国际天然气转化杰出成就奖,第五届中国化学会-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学贡献奖,被评为中央电视台2016年度十大科技创新人物;2017年获德国化学工程和生物技术协会(DECHMA)和德国催化协会催化成就奖(Alwin Mittasch Prize 2017),所带领的“纳米和界面催化”团队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牌”;获2018年度陈嘉庚化学科学奖。

  包信和同志是第九届、十届、十二、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包信和”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