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江苏省名人>苏州市名人>吴中区名人

冯桂芬

冯桂芬人物照片

吴中名人冯桂芬介绍

晚清思想家、散文家

冯桂芬(1809~1874年)晚清思想家、散文家。字林一,号景亭,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曾师从林则徐。道光二十年进士,授编修,咸丰初在籍办团练,同治初,入李鸿章幕府。少工骈文,中年后肆力古文,尤重经世致用之学。在上海设广方言馆,培养西学人才。先后主讲金陵、上海、苏州诸书院。冯桂芬为改良主义之先驱人物,最早表达了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著有《校邠庐抗议》《说文解字段注考证》《显志堂诗文集》。

冯桂芬人物生平

冯桂芬(1809~1874),字林一,又字景亭(又作景庭),自号邓尉山人。江苏苏州府吴县(今苏州)人。清道光二十年(1840)庚子科李承霖榜进士第二人。精历算、钩股之学。尝避兵至上海,总司江南机器制造局添建广言馆事。书宗欧、虞,工行草,疏秀简逸,别具畦町。著《校邠庐抗议》。卒年六十六。

冯桂芬出生在苏州西南隅盘门附近的新桥巷,时属吴县,因出生时,正值桂花开放,故得名桂芬。冯桂芬祖辈累世名门望族。冯桂芬八世祖冯惠,始居常熟,后迁长州。冯惠颇善经营,先做转贸生意,后开典当铺,家渐富裕,族谱称他“乐善好施,乡里称之”。到他父亲这一代,家中失火,从此一蹶不振。他自幼博览群书,通经史,精历算、钩股之学,以才学闻名乡里。自幼聪慧特异,读书能一目数行。20岁弱冠,补为县学的生员。冯桂芬在贫困交加中发愤图强。年轻时,曾为该邑县令记室,兼治钱谷。县令由于拖欠纳粮,要被夺职罢官。他尽力为县令争辩不得,拂衣而去。冯桂芬景仰顾炎武(字亭林)的道德学问,其字号“林一”、“景亭”均与此有关。 冯桂芬遇事能深思熟虑,虽然沉默寡言,但是面临大事、决断大疑,他就会慷慨激昂,直任不辞。冯桂芬严于律己,不轻易与人交往,尚未出仕,已经名重大江南北。

道光七年(1827年)应院试,中秀才,颇得江苏学政辛从益的赏识,即被录为学官弟子。道光十二年(1832)参加乡试,考取举人。道光十二年(1833),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时,识拔了素昧平生的冯桂芬,称他为“百年以来仅见”的人才,并招入抚署读书,收为学生,将自己辑的《西北水利说》交冯编校,还让他起草《太上感应篇图说序》。然而之后赴京会试,三次不中。道光二十年(1840)参加庚子科礼部试、殿试,钦赐一甲二名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在道光二十三年,他任顺天乡试同考官。道光二十四年(1844)五月,冯桂芬为广西乡试正考官,旋丁母忧,服阕,曾任金陵“惜阴书院”山长。道光二十四年,典广西乡试,得士多名宿。道光二十八年(1848),冯桂芬重返京城。

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于南京建都,他则被指派于南京附近的苏州,协助组织军队与太平军对抗。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下苏州,兵败的他前往上海,并继续参与李鸿章的湘军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并协助李鸿章,以英美兵器经验自创淮军。幕僚期间,他完成了政论代表作《校邠庐抗议》四十篇,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他的主张对洋务派有很大影响,被资产阶级维新派奉为先导。俞樾曾经赞扬他“于学无所不通,而其意则在务为当世有用之学”(《显志堂集序》)。

清军夺取苏、常后,他于同治元年(1862)力请李鸿章奏减苏南田赋,最后朝廷同意苏州、松江、太仓三州府减税三分之一,常州、镇江府减税十分之一。章太炎在《訄书·定版藉》中曾予以抨击。晚年移居木渎后,在家开修志局,纂修成《苏州府志》153卷。曾先后主讲南京惜阴、上海敬业、苏州紫阳、正谊诸书院,舆地、算学、小学、水利、农田,皆有讲求对当时的河漕、兵刑、盐铁等问题尤有研究。论学不为门户之争,能接受资本主义影响,主张“采西学”,“制洋器”。工书法,书宗欧、虞,工行草,疏秀简逸,别具畦町。冯桂芬后卒于木渎寓所,葬在天池山北竹坞鸡窠岭,木渎现辟有“榜眼府第”。苏州绅民为他立祠奉祀。在他去世后,光绪九年(1883)《苏州府志》付梓出版。

冯桂芬是中国有传统向近代转换时代具有开拓意义的、影响深远的思想家。他主要以中国文化为资源,以开放、健康、自信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力主在多方面向西方学习,以唯善是从消解变法中的古今中西矛盾。他较早地提出全面系统变法思想,比较理智地兼顾理想和现实的关系。他既具有世界眼光,又了解中国历史与现实,批评时弊多切中要害,变法主张多切实可行。他也是又诸多事功实绩的实干家,经他多年奔走呼吁,江南重赋问题终于得以舒缓,上海同文馆得以创办。

冯桂芬学术成就

思想

冯桂芬之思想,上接林、魏,下启康、梁,其意义不单单只是“求西学、思变法”的一脉相承,而在于其率先提出了消解现代化过程中的中西、古今矛盾的方法,即“惟善是从”。冯桂芬“惟善是从”的思想根基于中国文化中的见贤思齐、刚健有为的传统,是从中国文化本土生长出来的、可以导致中国文化与时俱进的极其宝贵的思想,也是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生动体现。

冯桂芬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更加全面地论述了向西方学习问题。他继承了林则徐、魏源的传统,肯定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工业。不过,军事工业只是他学习的一个方面了。冯桂芬指出“此外,如算学、重学、视学、光学、化学,皆得格物致理。舆地书备山川厄塞风土物产,多中人所不及。”看到了“农具、织具百工所需,多用机轮,用力少而成功多,是可资以治生。”明确提出在农、工业生产中采用机器的主张。究竟夷之长技有哪些?冯桂芬的认识较魏源有较大的进步。他总结出中国五不如夷。除了认识到船坚炮利不如夷外,还认识到“人无弃才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这里冯桂芬除了在技术方面外,还提出了“君民不隔”问题,这是很可贵的。冯桂芬提出了“自强攘夷”的主张,他把其主张概括为“以中国之名教伦常为原本,辅之以诸国富强之术。”

冯桂芬非常强调中国自己掌握新式技术。他用了一段很精彩的话:“或曰,购船雇人何如?曰,不可。能造,能修,能用,则我之利器。不能造,不能修,不能用,则仍人之利器也。利器在人手,以之转漕,而一日可令我饥饿;以之运盐,而一日可令我食淡;以之涉江海,而一日可令我复溺┅┅借兵雇船皆暂也,非常也。目前固无隙,固可暂也。日后岂能必无隙,固不可常也。终以自造、自修、自用之为无弊也。”这里包含着发展中国家在向发达国家学习中必须自己掌握经济命脉,才能确保独立的思想。这个思想,对于今天第三世界诸国在同发达国家打交道有借鉴意义。

冯桂芬对清朝的腐败统治有所不满,建议改革时政。他重视西方经世致用之学问,主张采用西学、制造洋器,他以中国的伦常名教为本,辅以外洋诸国富强新术。他的思想理论对洋务派有很大影响,同时也被资产阶级改良派奉为先导。

冯桂芬去世以后,他的治国理论,如:裁减冗员、精制规则、停捐输、变科举、广取士、废武科、采用西学、制造洋器等等评议,全都被朝廷甄别、采纳,大部分得以施行。即使到光绪年间大搞变法,也是要变法而没能背离他的统治之道。

其它成就

他擅长于书法,以篆书、隶书著称于世,尤其精于隶书。冯桂芬人品方正,举止严肃,清心寡欲,摒弃安逸。入朝为官初期,林则徐在江苏做巡抚,就看重冯桂芬,认为他是国家的人才。在林则徐编辑西北水利的书籍时,冯桂芬参与编校工作。

他曾经辅佐陶澍,以及作李鸿章的幕僚;建立会防局,调和中外,处于清王朝内外交困之际,冯桂芬是最富治世之才的学者之一。冯桂芬家居遇事奋发,不避劳怨,服官虽仅十年,凡漕河,建学,积储诸政,以及条议等等皆出其手。他精研算学,赏以意造定向尺,及反罗经,以步田绘图。冯桂芬著述颇丰,其中《校邠庐抗议》二卷,关于改革腐败时政的见解,切中要害;显示了冯桂芬熟谙西洋事务和他的进步思想。因此该书尤为世人所重。

冯桂芬主要著作

著有《校邠庐抗议》《两淮盐法志》《说文解字段注考证》十六卷、《弧矢算术乞田草图解》《西算新法直解》《显志堂诗文集》十二卷、《使粤行记》《两淮盐法志》等书,成卷数以百计。

冯桂芬补充介绍

  冯桂芬(1809~1874),字林一,又字景亭(又作景庭),自号邓尉山人。江苏苏州府吴县(今苏州)人。清道光二十年(1840)庚子科李承霖榜进士第二人。

  冯桂芬祖辈累世名门望族。到他父亲这一代,家中失火,从此一蹶不振。冯桂芬自幼聪慧特异,读书能一目数行。20岁弱冠,补为县学的生员。冯桂芬在贫困交加中发奋图强。年轻时,曾为该邑县令记室,兼治钱谷。县令由于拖欠纳粮,要被夺职罢官。他尽力为县令争辩不得,拂衣而去。冯桂芬遇事能深思熟虑,虽然沉默寡言,但是面临大事、决断大疑,他就会慷慨激昂,直任不辞。冯桂芬严于律己,不轻易与人交往,尚未出仕,已经名重大江南北。道光十二年(1832)参加乡试,考取举人。又参加道光二十年(1840)庚子科礼部试、殿试,钦赐一甲二名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在道光二十三年,他任顺天乡试同考官。道光二十四年(1844)五月,冯桂芬为广西乡试正考官,旋丁母忧,服阕,曾任金陵“惜阴书院”山长。道光二十四年,典广西乡试,得士多名宿。道光二十八年(1848),冯桂芬重返京城。

  咸丰皇帝登基。冯桂芬出任浙江乡试副考官,咸丰二年八月,冯桂芬以庶子督学陕甘任满。适逢咸丰帝求贤,“诏中外大臣各举贤才,大学士潘世恩以林则徐、姚莹、邵懿辰与冯桂芬同荐。”冯桂芬经潘世恩大学士举荐,蒙咸丰帝召见。不久,以丁父忧归籍。咸丰三年(1853),服阙。太平天国定都金陵。洪秀全、杨献忠军势初张,由湖北循江东下,掠陷九江、安庆、芜湖、太平等处,清军不能抵御,金陵遂陷。苏州、常州富甲天下,而清军粮饷糈食已受限。冯桂芬响应皇帝诏令,劝捐输粮、招募丁壮,在乡里设置团练。冯桂芬参预其事,后来他奉旨,在苏州办团练,因为收复苏州、松江等诸城有功,赏五品顶戴。咸丰六年冯桂芬以克服松江府城,功绩卓著,升任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遇有离间的,冯桂芬索性告归不复出。太平-攻克苏州时,冯桂芬逃至上海。咸丰七年八月,咸丰帝着冯桂芬勿庸办理省防局务。咸丰十年,太平天-队攻占苏州,冯桂芬避居上海。美、英、法联军在上海协同作战。苏州乡绅向曾国藩求援未果。冯桂芬撰成《校?庐 》四十篇,论时政改革。第二年,参加由-官绅与英法美等在中国的领事们组成的会防局,冯桂芬主张借用外国侵略军收复宁、苏地区。他曾-曾国藩乞请派兵师,促使曾国藩派李鸿章到上海与太平天-队对垒。乡绅推举冯桂芬致函曾国藩,冯桂芬具体为曾国藩陈述上海危急情状,并且就时局利弊,以及用兵先后所适宜之处。看过冯桂芬分析苏州存亡、以及时局的利害关系,曾国藩大为震惊,就派李鸿章出兵开赴苏州,遂造成平定吴地的大功。

  同治元年(1862),冯桂芬入李鸿章府作幕僚。同治二年,他“设广方言馆,求博通西学之才,储以济变”。协助李鸿章创设上海同文馆,培植精通西学、翻译人才。同治三年,同治帝颁诏求贤才,安徽巡抚乔松年又一次推荐冯桂芬,因冯桂芬疾病缠身,没去成。这一年,李鸿章在上海镇压太平军,冯桂芬作为李鸿章的幕僚,为他出谋划策,帮办战后诸事和省事政务。同治四年(1865),李鸿章接受冯桂芬建议,减征苏州漕米,使百姓赋税重负得以减释。这一年七月,同治帝着吏部带领引见冯桂芬。同治六年,冯桂芬以苏、松办团练等叙功,赏加四品卿衔。此期间,冯桂芬为民请命的事有:苏松太道减漕额,长元吴县减佃租。同治八年,战乱平定后,复以耆归宿故乡。冯桂芬开始主持家乡方志《苏州府志》的修撰。同治九年,李鸿章呈奏其“讲学著书”、“谋设上海广方言馆,务求博通西学”。这一年的十二月,经李鸿章奏请,以冯桂芬“品端学邃,体用兼赅”,著书裨治,成绩卓著,“请破格优奖,赏给三品衔。”同治十三年(1874),冯桂芬卒于乡里,时年66岁。官至三品衔,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

  冯桂芬自幼善于写骈文,未作官时,已经名重江南。他平生好读书,从未荒废学业。中年后,他致力于古文辞。学习各种经说,师宗汉代儒家,也以宋代儒家为老师。除经史外,冯桂芬对其他书也无所不窥,凡天文、舆地、兵刑、盐铁、河漕等,全都细心研究,穷思极虑,探求本原,大有拨乱反正的志向。冯桂芬反对桐城派的道统与文统,他主张“称心而言”。因此,在他的《校?庐 》中对“于经国大计,指陈剀切”,“凡所陈敷,皆所以救当世之急,在百年前不失为有识之言。”他的文章“长于持论,而拙于叙事”。他曾经辅佐陶澍,以及作李鸿章的幕僚;建立会防局,调和中外,处于清王朝内外交困之际,冯桂芬是最富治世之才的学者之一。冯桂芬家居遇事奋发,不避劳怨,服官虽仅十年,凡漕河,建学,积储诸政,以及条议等等皆出其手。他精研算学,赏以意造定向尺,及反罗经,以步田绘图。冯桂芬著述颇丰,其中《校?庐 》二卷,关于改革腐败时政的见解,切中要害;显示了冯桂芬熟谙西洋事务和他的进步思想。因此该书尤为世人所重。

  冯桂芬受顾炎武的学术思想影响,十分尊重敬仰顾炎武。凡抵京城,必前往顾炎武祠致祭。冯桂芬自己相信二种操守:第一,是万钟粟千匹马也不能改变他的节操。年少受贫时他懂得通晓和了解民情,留意民间掌故。第二,是私下自谓:不居人之下,在人们眼里,他永远是个文人学士,不以吏事相许,不凭官位对待他人。

  冯桂芬做学问讲求以有用为主,做文章主张没有空话。他论述改革政治的道理,确实能够阐明古代先人统治的哲理精神,而针砭末流的过失。冯桂芬对清朝的腐败统治有所不满,建议改革时政。他重视西方经世致用之学问,主张采用西学、制造洋器,他以中国的伦常名教为本,辅以外洋诸国富强新术。他的思想理论对洋务派有很大影响,同时也被资产价级改良派奉为先导。他曾经写过四十篇评议,按他自己的说法:“读书十年,涉历艰难情伪三十年,间有私议,不能无参以杂家,佐以私臆,甚至羼以夷说、而要以不叛三代圣人之法为宗旨。”就是说博采众长而不离代圣人进言的宗旨。冯桂芬去世以后,他的治国理论,如:裁减冗员、精制规则、停捐输、变科举、广取士、废武科、采用西学、制造洋器等等评议,全都被朝廷甄别、采纳,大部分得以施行。即使到光绪年间大搞变法,也是要变法而没能背离他的统治之道。

  他擅长于书法,以篆书、隶书著称于世,尤其精于隶书。冯桂芬人品方正,举止严肃,清心寡欲,摒弃安逸。入朝为官初期,林则徐在江苏做巡抚,就看重冯桂芬,认为他是国家的人才。在林则徐西北水利的书籍时,冯桂芬参与编校工作。晚年,他移居木渎山塘街,纂修《同治苏州府志》。死后坟墓在藏书乡天池山北竺坞。去世后,苏州绅民为他立祠奉祀。在他去世后,光绪九年(1883)《苏州府志》付梓出版。

  著有《两淮盐法志》、《说文解字段注考证》十六卷、《弧矢算术乞田草图解》、《西算新法直解》、《显志堂诗文集》十二卷、《使粤行记》、《两淮盐法志》等书,成卷数以百计。

  木渎镇 木渎镇地处太湖之滨,灵岩、天平山麓,是一个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中国园林古镇,吴文化底蕴深厚,名山风光秀丽。全镇面积62.28平方公里,本地人口8.6万,外来人口超20万,历来是吴中重镇,素有石雕之乡、书法之乡、园林之乡之称,享有“吴中第一镇”的美誉,并先后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小城镇示范点”、“全国创建文明镇工作先进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卫生镇”……

  “冯桂芬”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