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名人吕炯介绍
吕炯(1902—1985),气象学家、海洋气象与农业气象专家、教育家。新中国成立前开创了我国海洋气象学的研究,是我国海洋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的先驱。以后转向农业气象学的研究,他联系实际,把农业气象和作物栽培、植物生理生化、农业生态及地形地貌联系起来研究,从而对我国农业气象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吕炯生平
吕炯,1902年3月7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厚桥乡塘西村。1922年入南京东南大学地学系就读。1928年考入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在竺可桢指导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1930年受派遣赴德国深造,在柏林大学、汉堡大学攻读气候学、海洋学、地质学及农业气象学等,1934年学成回国。回国后在中央研究院任研究员。其间被选为该院评议员,并代理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还曾参加我国第一次黄、渤海海洋调查,负责海洋气象观测。
1935年起,先后兼任中央大学、浙江大学教授,并发表了《渤海盐分之分布与海水之运行》和《中国沿海岛屿上雨量稀少之原因》等我国最早有关海洋学和海洋气象学的学术论文。1936—1940年间与竺可桢、张宝堃共同编著了《中国之温度》一书,为新中国成立前最完备的中国气温资料图集。
1943—1949年,任中央气象局局长,并兼任国际气象组织执行委员会委员和国际海洋气象专门委员会委员。在此期间,他积极参与我国爱国民主人士梁希、涂长望、潘菽等人发起组织的“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的活动,并担任理事。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吕炯从香港回到上海参加接管后的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工作。1950年该所改组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他继续留所任研究员。在此期间发表了《海水温度与水旱问题》和《海面水温与旱涝关系》。
1953年,地球物理研究所迁到北京与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合作成立了农业气象研究组,吕炯任主任。1957年3月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农业气象研究组扩建为独立的农业气象研究室,成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中央气象局共同合作的机构,行政管理归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吕炯任主任。吕炯在任职期间,亲自进行有关农业气象与作物的引种、气候生态型以及作物的气象灾害等方面问题的研究,先后发表了20多篇农业气象方面的学术论文,对推动我国农业气象科研事业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不久,吕炯调回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兼气候研究室主任,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后又继续从事海洋气象学和农业气象学方面的研究。1985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3岁。
吕炯人物简历
1902年3月7日 生于江苏省无锡县厚桥乡塘西村。
1922—1926年 在南京东南大学地学系学习。
1928—1930年 考入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1930—1934年 赴德国柏林大学、汉堡大学攻读气候学、海洋学、地质学及农业气象学等。
1934—1943年 中央研究院专任研究员、评议员,代理中央研究院气象究所所长,并兼任中央大学、浙江大学气象学教授。
1943—1949年 任中央气象局局长。
1950—1957年 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957年 任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业气象研究组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气象研究室任主任。
1957—1985年 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兼气象研究室主任。
1985年8月15日 因病逝世于北京。
吕炯主要论著
1 吕炯.渤海盐分之分布与海水之运行.地理学报,1936,3(2).
2 吕炯.中国沿海岛屿上雨量稀少之原因.气象杂志,1936,12(1).
3 吕炯,竺可桢,张宝堃.中国之温度,1940.
4 吕炯.海水温度与水旱问题.气象学报,1950,21(1—4).
5 吕炯.海面水温与旱涝关系.地球物理学报,1950,2(2).
6 吕炯.从气温和日照谈植物的春化和光照.农业学报,1953,4(1).
7 吕炯.关于小麦春冻问题的初步探讨.科学通报,1953(8).
8 吕炯.华南橡胶幼树区寒害问题.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9 吕炯.作物引种与农业气象.农业学报,1957,2.
10 吕炯.霜冻与地形.天气月刊,1957(3).
11 吕炯.从推广“青森5号”严重减产的教训谈农业气象.农业科学通讯,1957,(7).
12 吕炯.再论“青森5号”引种的气象问题.农业科学通讯,1957,(8).
13 吕炯.论水稻的气候生态型.天气月刊,1958,(1).
14 吕炯.地球各纬度一年中昼夜长度的变化(略论与植物的关系).农业学报,1958.
15 吕炯.云南亚热带地区考察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1960.
16 吕炯.论植物的气候生态型.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1963,1(12).
17 吕炯.1959年盛夏太平洋海水温度与大气环流之间关系.地理学报,30(2).
18 吕炯.从太平洋温度场的变化预测太平洋环流和长江流域梅雨盈亏.
19 吕炯.西北太平洋及其在东亚气候上的问题.
20 吕炯.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
吕炯补充介绍
吕炯,气象学家、海洋气象与农业气象专家、教育家。新中国成立前开创了我国海洋气象学的研究,是我国海洋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的先驱。以后转
向农业气象学的研究,他联系实际,把农业气象和作物栽培、植物生理生化、农业生态及地形地貌联系起来研究,从而对我国农业气象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吕炯,1902年3月7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原桥乡塘西村。1922年人南京东南大学地学系就读。1928年考人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在竺可桢指导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1930年受派遣赴德国深造,在柏林大学、汉堡大学攻读气候学、海洋学、地质学及农业气象学等,1934年学成回国。回国后在中央研究院任研究员。其间被选为该院评议员,并代理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还曾参加我国第一次黄、渤海海洋调查,负责海洋气象观测。
1935年起,先后兼任中央大学、浙江大学教授,并发表了《渤海盐分之分布与海水之运行》和《中国沿海岛屿上雨量稀少之原因》等我国最早有关海洋学和海洋气象学的学术论文。1936―1940年间与竺可桢、张宝?共同编著了《中国之温度》一书,为新中国成立前最完备的中国气温资料图集。
1943―1949年,任中央气象局局长,并兼任国际气象组织执行委员会委员和国际海洋气象专门委员会委员。在此期间,他积极参与我国爱国民主人士梁希、涂长望、潘菽等人发起组织的“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的活动,并担任理事。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吕炯从香港回到上海参加接管后的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工作。1950年该所改组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他继续留所任研究员。在此期间发表了《海水温度与水旱问题》和《海面水温与旱涝关系》。
1953年,地球物理研究所迁到北京与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合作成立了农业气象研究组,吕炯任主任。1957年3月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农业气象研究组扩建为独立的农业气象研究室,成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中央气象局共同合作的机构,行政管理归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吕炯任主任。吕炯在任职期间,亲自进行有关农业气象与作物的引种、气候生态型以及作物的气象灾害等方面问题的研究,先后发表了20多篇农业气象方面的学术论文,对推动我国农业气象科研事业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不久,吕炯调回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兼气候研究室主任,直至1966年“文革”后又继续从事海洋气象学和农业气象学方面的研究。1985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3岁。
“吕炯”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