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名人谢友柏介绍
谢友柏,中共党员,1933年9月23日出生于上海,原籍江苏省高邮市,机械学设计及理论、摩擦学专家。
1955年9月,谢友柏毕业于交通大学 ;1984年1月,担任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986年1月,担任西安交通大学教授;1986年1月至1997年1月,担任西安交通大学润滑理论及轴承研究所所长;1994年1月至1999年1月,担任润滑理论及转子轴承系统国家教委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1994年5月,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7年1月,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的第五届常委。
谢友柏长期从事设计科学和摩擦学研究。
谢友柏人物经历
1933年9月23日,谢友柏出生于上海。
1951年9月至1955年9月,在交通大学学习,并毕业。
1984年1月,担任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1986年1月,担任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1986年1月至1997年1月,担任西安交通大学润滑理论及轴承研究所所长。
1994年1月至1999年1月,担任润滑理论及转子轴承系统国家教委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
谢友柏主要成就
科研综述
谢友柏长期从事设计科学和摩擦学研究,与团队一起在国际上由理论和实验证明可倾瓦轴承不是天然稳定的,在中国国内首先实现流体动力润滑滑动轴承油膜刚度阻尼测量。发展了中国国外建立在简单系统上的摩擦学系统研究,构造了摩擦学系统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的框架,提出了摩擦学的三个公理,并在大型汽轮发电机组、内燃机、工程机械等的摩擦学设计和安全运行上得到丰硕的理论和应用成果。提出了设计科学的四个基本定律,论证了创新设计过程的核心,深入研究了设计中知识的流动、集成、竞争和进化,更提出了“人类一切有目的活动,都有设计和实施两个部分,设计是人类一切有目的的活动的第一步”、“设计是知识得到应用的桥梁,设计本身就是知识的流动”等观点,提出了设计本质上是一个知识流动、集成、竞争和进化过程的论点,研究了设计知识供给与设计竞争力之间的决定性关系,成为推动分布式资源环境的建设和基于互联网的设计知识服务的理论基础。
学术著作
出版日期
名称
作者
出版社
2005年9月
《工程前沿(第2卷):磨擦学科学与工程前沿(平装)》
谢友柏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
《谢友柏文选-摩擦学、现代设计(收集2006年以前中英文论文72篇)》
谢友柏
科学出版社
2009年
《机电产品现代设计:理论方法与技术》
谢友柏、谭建荣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年11月1日
《设计科学与设计竞争力》
谢友柏
科学出版社
2018年
《设计科学与设计竞争力》
谢友柏
科学出版社
参考资料来源:
科技获奖
奖项名称
获奖等级
获奖年份
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1999年
全国科学大会奖
一等奖
1978年
陕西省科技成果奖
1979年
陕西省个人科学成果奖
1979年
西安交通大学科技成果奖
一等奖
1981年
国家自然科学奖
四等奖
1982年
第一机械工业部科技成果奖
二等奖
1982年
机电部科技进步奖
三等奖
1991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1997年
“孺子牛金球奖”荣誉奖
1995年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科技成就奖
1996年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1991年、1995年、1997年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1987年
摩擦学最高成就奖
2009年
教育理念
谢友柏常说:“大学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最后一公里,在这最后一公里,我们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科学精神。”
耄耋之年的谢友柏几乎每天都要来到办公室,查阅资料、撰写文章,希望为设计科学的发展多贡献一份力量,为年轻一代科研人员多提供一份支持。“一个没有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要尊崇科学规律办事,更要有追求真理的精神。”谢友柏期待科研人员能够传承奋发创新的时代精神,在建设科技强国的道路上作出贡献。
谢友柏院士指出,人才二字的内涵是“要成才,先成人”,个人的利益不能影响国家、集体的利益,交大西迁时,先辈们自觉、自愿从上海奔赴西安,不畏艰苦,不断奋斗,在农田上建起一所高等学府,这是一种内在的、重要的精神与文明。谢友柏希望青年教师能发扬传统,树立目标与理想,为祖国建设、学校发展做出贡献,并引导学生做一名有道德、有文化的人,培养一批继承、传承中华文明的年轻人。“教师的职责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并掌握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份职责光荣而神圣,希望你们有勇气、有意志,不怕失败!”谢友柏院士指出,在互联网信息化的环境下,教师们要不断思考、调整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不能简单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而要带领学生在阅读、观察、讨论、实践中寻找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启迪学生寻找社会需求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
教学成果
谢友柏主持编写《通识教育丛书:创新思维与现代设计》一书,于在2014年12月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设立基金
2006年10月,为了进一步培养崇尚科学、追求创新、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国家栋梁人才,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谢友柏院士将个人获得的何梁何利奖金22万元港币捐献出来,设立“谢友柏基金”。
年份
荣誉称号
1994年5月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5年
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谢友柏人物评价
谢友柏院士捐献个人奖金设立“谢友柏基金”,是交大“西迁精神”的一种体现。(西安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王建华评)
谢友柏是中国机械摩擦学事业的重要开拓者。(西安交通大学评)
谢友柏补充介绍
谢友柏(1933.09.23- )机械学设计及理论、摩擦学专家。江苏省高邮市人。1955年毕业于交通大学(上海)。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在国际上首先与他的同事们提出转子轴承系统广义能量守恒原理,从理论和实验证明可倾瓦轴承不是天然稳定的。首次在国内完成油膜刚度阻尼测量。发展国外建立在简单系统上的摩擦学系统方法,提出摩擦学系统工程思想,构造理论和方法的框架,并在大型汽轮发电机组和高速透平机械转子轴承系统等的摩擦学设计和安全运行上,得到丰硕的理论及应用成果。在现代设计理论方面,科学地论证了创新设计过程的核心实际上是一个知识获取的过程,探讨了建立在分布资源环境基础上的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并发表了大量论著。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谢友柏”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