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名人大全-P10
汪明辰(生卒年不详),字问樵。扬州人。清咸丰、同治年间艺人,建隆寺方丈。曾向吴的弟子先机和尚学琴,故其琴学中佛学意味甚浓。所弹佛曲《普庵咒》摹拟钟磬、铙、钹唱赞之声,惟妙惟肖地传递佛家真谛。夏日禅房炎热,听禅者难耐,他随手弹《碧天秋思》一曲,使满座听者顿生…详情 ▷
张敬轩(1817~约1860),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出生。回族,祖籍山东台儿庄,因避战乱,举家南迁而落籍扬州。扬州弹词艺人。自幼爱好歌吹弹唱,尤工琵琶。到扬州后,习弹词,以此为业,为“张家弹词”始祖。张敬轩与其艺徒蒋明泰两人对白弹词,技艺精萃,为世…详情 ▷
秦恩复(1760~1843),字近光,号敦夫。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出生。江都(今扬州)人。乾隆五十二年进士,授编修。嘉庆十四年(1809年),两淮盐政延其主讲乐仪书院。嘉庆二十年,受聘校刊《全唐文》。所居玉笥仙馆蓄书至万卷。精鉴藏,又精校勘之学,曾…详情 ▷
江藩(1761~1831),字子屏,号郑堂,晚年自号节甫。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出生。甘泉(今扬州)人。清代扬州学派学者。少时受业于余萧客、江声,为惠栋再传弟子。弱冠时,即与汪中定交。后又受知于朱筠,学业日进。江藩博宗群经,尤熟于史事,以朴学名东南,…详情 ▷
凌曙(1775~1829),字晓楼。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出生。江都(今扬州)人。今文经学家。出身贫寒,10岁入塾读书,年余辍学,至一香铺当杂佣。劳作之余,背诵原读之书。他苦于不解文义,常于夜晚潜听富室馆师讲论经义。后被发觉,拒之门外,他便从书店买回旧…详情 ▷
李惇(1734~1784),字成裕,号孝臣。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出生。高邮人。学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进士,高中会魁。祖辈累世乐善好施。家虽富裕,由于经常接济和借贷给别人,于是逐渐贫穷。李惇五六岁时便属对工巧,9岁入义学,学习诸经勤奋刻苦,达…详情 ▷
顾世澄(生卒年不详),字练江。原籍安徽芜湖,出身世医家庭,侨居扬州业医40余年,尤以疡科著称,为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名医。顾世澄认为:“疮疡虽是外症,必先受于内,然后发于外,医者若能内外一手,则病家更受其益。”他鉴于历来外科医家治疮疡,多一味…详情 ▷
杨法(1696~),字己军,号孝文、孝稚,又号白云帝子。南京人。一说“扬州八怪”之一。同金农、汪士慎、高翔等人有交往,常往来于南京、扬州之间。他颇有学问,但眼界很高,布衣终身。工书法,篆书多用曲笔与颤笔,笔意高古;隶书与金农之漆书类似,古拙冷硬,布局奇特;…详情 ▷
吴世焘(1655~1723),字幼日,号西村。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出生。高邮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康熙三十三年任会试同考官,选取才子很多。康熙帝赏其才,召至乾清宫西暖阁,试诗一首,字一幅,得入瀛台(今中南海内)。命作《理…详情 ▷
乔莱(1641~1694),字子静,号石林。宝应人。约生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康熙六年(1667年)中进士。曾参与纂修《明史》,并充任《清实录》纂修,负责将满文译成汉文。时淮扬屡罹水患,一些王公大臣提议疏浚入海口,以根治水患,玄烨委派安徽按察使于成…详情 ▷
汪懋麟(1639~1688),字季甪,号蛟门。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出生。江都(今扬州)人。清康熙年间诗坛十才子之一。他博览好学,受业于渔洋山人,其诗合唐宋于一炉而时出新意,其文法欧(欧修)、曾(巩),质坚而气厚。清康熙六年(1667年)进士,后授内阁…详情 ▷
姜埰(~1673),字如农。山东莱阳人。明崇祯四年(1631年)中进士,授仪真(仪征)知县。他到职后廉洁自律,宽厚待下。他不理睬请托书信,为警示走门路的来客,在住所墙壁写上“爱民如子,嫉客如仇”语句,在当地传为佳话。他还下令废除弊政陋规。他为民请命,用自己…详情 ▷
仲云鸾(1574~1661),女,宝应人。明万历二年十月二十二日(1574年11月5日)出生在一个世代官宦、诗礼之家。才女。自幼聪慧好学,秉承父教,遂工诗文、书法,尤精楷书。20岁时,由父母许配给山阳(今淮安)潘叔旸为妻。著有《保世楼集》和《乔孺人诗集》。…详情 ▷
陆弼(生卒年不详),号无从。明江都(今扬州)人。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殿试,授刺史不赴。善诗文、工画,与苏州唐伯虎并称两才子。著有《正始堂集》、《毛诗郑笺》、《广陵耆旧传》、《芳树斋集》、《北户集补注》等。并修《江都县志》,证疑考信,后世赖之,…详情 ▷
丁效恭(~1557),宝应县城人,明抗倭英雄。禀性耿直,粗犷豪放,膂力过人,能举五百斤。曾为屠夫,两头大猪,徒手即可提起悬挂到屋梁钩上。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倭寇由高邮北窜,进犯宝应,沿途烧杀。当时宝应还没有修筑城墙,居民纷纷逃避,隐藏于村落中。丁效…详情 ▷
黄瓒(生卒年不详),字公献。仪真(今仪征)人。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进士,历官应天府尹、山东巡抚、南京兵部右侍郎等,同一品待遇。黄瓒任江西右布政使时,宁王朱宸濠横行不法。江西各行政部门都受到牵制难有作为,独有他不为所屈。他为官讲求实绩,至诚爱民;撙节财…详情 ▷
陈旉(1076~),号西山隐居全真子。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出生,久居真州(今仪征)。农学家。博学多才,靠种药治圃自给,亲事耕耘,钻研农艺,于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年)写成《农书》3卷,附《蚕书》1卷,为宋代流传下来的唯一农学著作,也是现存最早专…详情 ▷
孙绍陶(1879~1949),名亮祖,字绍陶,以字行。出生在扬州一个操缦世家。其父孙檀生是广陵派名琴家之一。孙绍陶自幼聪慧好学并深得家传,对古文、书法、昆曲等均有所长,尤擅古琴。后又师从广陵琴家解石琴、丁玉田,精研琴学数年,得广陵琴派真传,琴艺一时称绝。从…详情 ▷
萧禹(1890~1948),女。扬州人。父亲为扬州郊外穷塾师,自小随父念过许多书。16岁因贫困所迫出嫁淮安西门大街杨家作姨太太。杨家是地主兼营商业,每年收租二三百石,商店年利润三五千元。生育四男二女,后丈夫亡故。她从精神和物质诸方面积极支持儿女的革命活动,…详情 ▷
马士杰(1863~1946),字隽卿。高邮城镇人。祖籍安徽和县。清末举人。曾任清朝内阁中书,并被保荐御史,后被清政府派赴日本考察。因受明治维新思想影响,辛亥革命时,倾向革命,曾参与出任过清政府山西巡抚的丁衡甫(淮安人)等人电请清帝退位的义举。民国初年,先后…详情 ▷
程善之(~1942),原名庆余。祖籍安徽歙县,生于扬州。报人。曾执教于扬州中学,教授历史。他接触维新派和孙中山民主革命等新思想,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常有反清言论,成为清朝地方官吏侦查的对象。民国初年,受聘担任同盟会在上海创办的《中华民报》的副刊,并撰写小说…详情 ▷
袁桂生(1881~1941),名焯,以字桂生行。江都县(今扬州市)人。出身中医世家,伯父开昌,字昌龄,长于眼科及外科,善用火针治外症。父开存,字春芳,亦精医术,同开昌徙居镇江业医。袁桂生16岁时,伯父病逝,家父患肺病卧床,遂坚定习医之志,攻读家中所藏医书,…详情 ▷
郭坚忍(1869~1940),女,原名玉珠,字韵笙。扬州人。18岁时和绍兴人陆芷渔结婚,居常州姑母家。经常阅读上海报刊,与秋瑾常有诗函往来,结成挚友。秋瑾遇害后,十分悲愤,改名延秋,以承瑾志。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左右,因翁姑双亡,携儿女回到扬州,改名…详情 ▷
沈伯溥(1860~1940),字林森。律师。7岁至20岁,在大丰沈灶楚皋义学读书,后自学法律。清末,扬州三家盐商联合向沈灶海下灶户收取重租,灶民无法缴纳。沈伯溥知道后义愤填膺,自费到北京为灶民上诉,痛陈扬州盐运使包庇盐商的罪行。他毫不畏惧,冲进皇宫告御状,…详情 ▷
王陶民(1894~1939),名珍,后改甄,又名聘之,别号兆名、逸摩、高邮王四(兄弟中排行第四)。高邮城人。画家。19岁时,去北京大哥王荫之家,从荫之学习诗书,自学刻印。大哥又另延请一位曾为清宫画院的画师辅导他学绘工笔花鸟。两年后回邮,改作写意画。又从兴化…详情 ▷
脱希曾(1881~1937),江都县(今扬州市)人,为扬州中医妇科“曾”字门第一代传人。早年从扬州中医妇科“曾”字门创始人陶世曾学医,满师开业行医。脱希曾与督军徐宝山相处至深,建议徐在扬州设救济院给贫民施诊送药,徐欣然同意。曾任江都县中医协会执行委员兼研究…详情 ▷
巴泽宪(生卒年不详),字也门。仪征人。辛亥革命将领。15岁应童子试失利,投笔从戎,考入安徽练军武备学堂。毕业后,任南洋第三十三标军官。他结交标统赵声,秘密从事革命活动,参加同盟会,并随赵声到广州,在新军中发展革命组织,为赵所器重。宣统三年(1911年)广州…详情 ▷
洪承点(生卒年不详),字醒黄。仪征人。清末投笔从戎,应征至安庆,任新军炮兵营排长,结交炮营右队队官熊成基,秘密参加反清革命活动。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六日(1908年11月19日),熊成基、范传甲、洪承点等10余人,公推熊为总司令,于当晚率马、炮两营士兵起义…详情 ▷
任德耀(1918~1998)江苏扬州人。中共党员。1940年毕业于国立戏剧专科学校。1947年受宋庆龄委托在上海创办中国福利基金会儿童剧团,历任该团负责人、编剧、导演,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名誉院长、艺术指导,一级导演。中国儿童戏剧研究会理事长,中国文联剧…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