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名人玉林通琇介绍
玉林通琇(1614年~1675年),字玉林、玉琳,世称玉琳国师。江苏江阴人,清朝佛教临济宗高僧。玉林早年投磬山圆修出家受具足戒,传临济宗。曾住浙江武康报恩寺,后奉召入京举扬大法,受大觉禅师封号,次年受封大觉普济禅师,受赐紫衣。顺治十七年(1660年),董鄂妃去世,顺治帝心灰意冷,意欲出家。后玉林通琇力劝其改变主意,顺治帝改选僧受戒,特以其为本师,加封大觉普济能仁国师。后晚年在浙江西天目山建禅源寺常住。康熙十四年圆寂。
玉林通琇生平
玉林通琇15岁读《天琦和尚语录》,立下参禅学佛之志。19岁从临济宗第34世传人馨山天隐圆修出家,受具足戒。他勤奋好问,当机不让。一晚偶乘月泛小舟,举首之顷,顿忘迷悟;如虚实玲珑,不可凑泊;因此急就证于天隐圆修。天隐知其“透脱”。叹曰:“此吾宗师子儿也”。越四年即明崇祯九年(1636)天隐圆修示寂,他继圆修住湖州报恩寺时,才23岁。这在禅宗史上,通算是一个“早熟”的人(也可说天赐机遇)这就是说,才出家四年,不仅已经“悟道”,而且已经“出世”开堂了。这在禅宗历史上是很少见的。不过,他虽然年青“成名”,但在明末的那段时间里,还不算什么“显赫”的人物;而到了清顺治十六年(1659)二月十五日(他才46岁)钦差司吏院张嘉漠赍帝敕书,至武康金车山的报恩寺,诏命通琇第一次奉诏进京,在万普殿说法,帝亲临听问,赐“大觉禅师”之号。
他第一次见到顺治帝(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后,翌年又被帝封为“大觉普济”禅师,并赐紫衣之后,成为“名重朝野”的禅门显要。顺治十七年(1660)帝建坛选僧受菩萨戒,特又请通琇为本师。并进号:“普济能仁国师”。选释迦成道日在阜城门外慈寿寺为5000人说“菩萨大戒”。还去内廷说法撰《客问》帝命大学士金之俊附“评注”作序刊行。康熙四年(1665)浙江直宰官护法敦请通琇主持天目山狮子正宗禅寺,以重振高峰原妙法席。当时禅堂、寮舍已所剩无几,完全处于颓垣败壁之中。他经踏看后,决定在山麓的“双清庄”的断垣残壁的基础上,增新移旧,渐复丛林。后业由雍正帝御书“禅源寺”匾额(有说由雍正初笔书就,又经“四阿哥”,即后来乾隆帝,润笔合成)。因这时玉林身为国师,地位“显赫”,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故前后只化年余时间就已建成,寺宇恢宏,金碧辉煌的禅源寺,世人都叹为观止。
康熙十四年(1675年),玉林通琇飘然北游,时南谷颖冰藻复彻也,因触热渡江病逝于清江浦慈云庵,并在这年八月初十,澡身跌坐说偈而逝,享年62岁。弟子行淳迎龛归天目,塔全身于东坞坪,由中和殿大学士王熙兆府丞戴京曾各撰铭并镌碑,一代国师,临济宗35世传人玉林通琇,又使西天目山在中国佛教界再显光环。
玉林即以“保护祖塔”为名,夺占善权。时人对此忿忿不平。……玉林既得善权,令其徒白松(行)丰主席,而寺隅有陈祠,丰欲占来改为方丈室,陈氏不允,康熙十三年(1674)九月十八日,为陈氏忌日公祭,耆长咸集,揖拜未已,寺中举棍猝发,陈众披靡而遁,丰遂焚其主,撤其宇。陈氏不能忍,复率众蜂拥而至,举火烧寺,可怜一炬,丰焚死。巡抚马闻于朝,陈氏罹大狱,族长陈榜伏辜,众始得释。
玉林得讯,迅速飘然北游,并触热渡江而得病,……红极一时的一代“国师”,因霸产而致祸,终于悲愧而死,而且死得相当凄凉。
玉林通琇补充介绍
玉林通琇(1614-1675),名通琇,字玉林:俗姓杨,江阴(今属江苏)人。年十五读《天琦和尚语录》,立下参禅学佛之志。十九岁从临济宗第三十四世传人馨山天隐圆修出家:受具足戒。他勤奋好学,每遇勘问,当机不让。一晚偶乘月泛小舟,举首之顷,顿忘迷悟:如虚实玲珑,不可凑泊;急就证于天隐圆修。天隐知其“透脱”,叹曰:“此吾宗师子儿也。“越四年,即通琇二十三岁,明崇祯九年天隐圆修示寂,传给通琇继报恩寺法席,成为临济宗第三十五世传人。这就是说他出家仅四年,不仅已经"悟道”,而且“出世”开堂。这种情况,在禅宗历史上是少见的。
不过,他虽然年轻“成名”,但在明末的那段时间里,他不算是多么“显赫”的人物,只有到了清顺治十五年才一举成就大名。钦差司吏院张嘉漠,赍帝敕书至武康金车山的报恩寺,诏命通琇进京,在万善殿说法,帝亲临听问,赐以“大觉禅师”之号。不久留弟子茚溪、行森在京而自南归。翌年受封“大觉普济”禅师,并赐紫衣之后,成为“名垂朝野”的禅门显要。十七年帝建坛选僧受菩萨戒,特请通琇为本师。并进号“普济能仁国师”。选释迦成道日在阜城门外慈寿寺为五千人说菩萨大戒,还去“内廷”说法撰《客问》,帝命大学士金之俊附“评注”,作序刊行。康熙四年浙江直宰官 敦请通琇主持天目山狮子正宗禅寺,以重振高峰原妙法席。时禅堂察舍所剩无几,已处于颓垣败壁之中。经他踏看后,决定在山麓的“双清庄”断垣残壁基础上增新移旧,渐复丛林,雍正御书赐“禅源寺”匾额。由于当时玉林通琇身为国师,地位“显赫”,名重朝野,故前后只化年余时间就已建成,寺宇恢宏,金碧辉煌。世人都叹为观止。
清康熙十四年(1675),玉林通琇以“保护祖塔”名义飘然北游。因病止于清江浦慈云庵,在这年八月初十,澡身趺坐说偈而逝,享年六十有二。其弟子行淳迎龛归天目,塔全身于东坞坪。
自宋末元初,高峰原妙开拓天目山狮子正宗禅寺丛林以来,曾获得“临济宗”第二十二世传人和二十三世传人主持,直至清初的三十五世传人玉林通琇,西天目山在中国佛学界再显光环。
来源:《杭州历代名人》 作者:杨一平
“玉林通琇”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