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江西省名人>抚州市名人>临川区名人

李宜民

李宜民人物照片

临川名人李宜民介绍

清代商人

李宜民(1704-1798)字丹臣,号厚斋,祖籍临川县温圳杨溪村(今属江西省进贤县温圳),寄籍广西桂林。清代著名盐商,享有“临川李氏”盛名。

李宜民简介

李宜民以他的干练机智和助人为善的品质,为官府所赏识。官军清剿贵州古州(今榕江)一带苗酋时,急需军饷,郡官求助于他,解决了燃眉之急。雍正时,清政府在两广进行盐法改革,将食盐收归官卖,各地设立崇运司。当地官员认为宜民办事老成练达,能与官府合作,委托他协助办理有关事宜。后来,桂林、柳州、浔州(今桂平)、太平、镇安诸府的官盐运销均由其主持。乾隆二十三年(1758),朝廷复议取消食盐官卖,召商运销。二十五年,广西官府奏请将盐由官改商运。但商人心存疑虑,无人敢应,最后推举李宜民牵头承办。经其周密计划,测算出官、商所得利益,组织百余艘船舶在江河海上进行运输,保证了食盐的供应。后来官府增加盐引课赋,原合作商人纷纷退缩,由李宜民独资运销,致富百万。在承办盐运销售中,李宜民与官方来往甚密,州县曾聘他为掌书记、管文书,遂由一个私商演变成官商。后其侄李秉裁也到广西,李宜民令其督理梧州盐业,“刷弊杜私,深赖其力”。

李宜民在广西一带经营盐业达数十年,由一个贫寒商贩,发展成拥有家财万贯的官商,是雍、乾时期广西有名的巨富。临川李氏的一支,自李宜民起,在桂林世代繁衍,终致成为“富比王侯,园林半城”的鼎食望族。但他不忘贫穷时的窘境,致富后乐善好施,认为“物聚必散,天道然也。且物之聚,怨之丛也。苟不以善散,必有非理以散之者”。于是,他捐资修葺祖祠,购置义田,修建学校和公共场所,经常寄银两接济亲族中穷苦者,对无力婚嫁、孤寡无依之人,给予鼎力相助。乾隆十九年(1754),广西梧州发生大疫,他解囊收殓那些荒郊野外的死者,并作好标识,以便死者亲属认领。此外,还在桂林修建学宫,接受那些长期旅居在桂的乡人子孙攻读诗书,并送其返乡参加科举考试。乾隆五十五年(1790),捐千金重修被大水冲垮的雉山太平桥,并改名为“长宁桥”。五十七年,又捐资五千多,倡议修复桂林隐山东麓的僧舍——华盖庵,并将《金刚经》、《大悲咒》等佛经刻石嵌于佛堂内壁上,塑观音大士和十六尊者像供于寺中,并撰《华盖庵碑记》以记其详。五十八年,对年久失修的开元寺、虞山舜庙进行修缮,并建大厦为厝殡所,由僧徒掌管。他的这些善举为人们所称赞,1997年版的《桂林市志》为其立传。

李宜民在中年时因过度劳累,身体渐渐不支,60岁后忽生新牙,红光满面,返老还童,智力增强,身体健朗,活到95岁。有子五人,孙十余人、曾孙数十人。其子李秉礼、秉绶分别官刑部江苏司郎中,工部都水司,不久均辞官返回桂林,以诗画著称于时。李家第三代中的李宗瀚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考中进士,官至工部侍郎。

李氏家族在桂林诗、书、画界都有一定的名气:李宜民擅长书法;子辈中,李秉礼善作诗,李秉钺善书画,较拿手的是篆书、隶书、山水画;李秉铨以画墨兰闻名;李秉绶擅画,尤以画兰竹最有名;第三代中李宗瀚的书法是李家的一绝,李宗涵、李宗溎、李慧在书画方面也有一定成就。因此,史书称“李氏一门风雅,为当时桂林之冠”。 其中尤以李秉礼、李宗瀚、李秉绶成就突出,最具影响,并称“诗书画三绝”。

李宜民补充介绍

  李宜民(1704~1798) 字丹臣,号厚斋,江西临川人。少孤贫,清康熙末年携笔一支、伞一柄来到桂林,以替人代写文字书信为生。雍正年间,往来于桂林、柳州、太平、镇安等地贩盐。乾隆二十五年(1760),广西官府奏请将盐由官运改为商运,宜民承运,并竭力规划,遂致富百万。曾受聘为州县掌书记、管文书。致富之后乐善好施。五十五年,以千金重修被大水冲垮的雉山太平桥,并改名为“长宁桥”。五十七年,捐资五千有奇,倡议修复隐山东麓的僧舍,建成后改名“华盖庵”,并刻《金刚经》、《十六尊者像》供奉寺中,撰《华盖庵碑记》以记其详。五十八年对年久失修的开元寺、虞山舜庙进行修缮,又建大厦为厝殡所,由僧徒掌管。此外,还捐资修桂林府学,置义田,建书塾,修公所;对周围老弱病残者,亦多加接济。

  “李宜民”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