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江名人邹问轩介绍
邹问轩,原名邹恩洵,曾用名邹恩沪、邹文宣。原籍江西省余江县。1914年4月20日生。长兄是著名民主战士、“七君子”之一邹韬奋(邹恩润)先生。
邹问轩生平
少时入家塾。1930年报考南昌心远中学,常在一些报刊以蓝马,浪沫,铁驼的笔名发表文章,揭露家乡土豪劣绅丑恶行径。后转入省立一中,因闹学潮被学校开除。1933年进北平大中中学学习一年,1934年考入中国大学。他在学生时代即爱好文学,勤于写作,曾在报刊上发表诗文作品。
1935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在白色恐怖下,不畏强暴,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迎着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刀和水龙游行示威,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一二·九”运动后加入左联。同年12月下旬由北平左联市委书记陈络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先后担任北平左联市委委员、中国大学党支部书记、北平东区区委书记、华北各界救国联合会党团委员、北方局军委秘书等职。1937年6月到上海,担任北平学联派驻全国学联代表和全国学联、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常委。
1937年10月,邹问轩回到家乡,任中共江西临时省工委书记、南昌中心市委青年部部长。1938年7月,因公开组织青年抗战宣传运动,被国民党政府以“汉奸嫌疑”为借口逮捕,在狱中,同敌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邹韬奋先生得知弟弟被诬陷情况后,非常愤怒,向国民党当局提出抗议,并进行营救,后经周恩来保释,于9月出狱,留在中共东南分局青年部工作。
1938年10月,邹问轩随同曾山、陈丕显到陕北延安,参加全国青救代表大会后,入马列学院中央党校二部学习,1940年5月结业,由中央组织部分配到陕甘宁边区绥德特委工作,曾任特委宣传部长。抗日战争胜利后,被党组织派赴东北工作。历任中共松江省委秘书长、延寿中心县委书记、哈东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治委员、东北局派往赛马县土改工作团团长兼县委书记和孤山县土改工作团团长兼县委书记。1948年5月,调任鞍山市委书记、旅大市委宣传部部长。
邹问轩是平房东安发动机制造公司(原国营军工120厂、东安机械厂)的主要奠基人。
1952年4月,邹问轩响应中共中央号召,参加大规模经济建设,离开海滨城市旅大,到黑龙江任国营一二○厂(东安机械厂)厂长。为尽快建好国家迫切需要的强大航空企业,他集中精力抓基本建设,经过4年建设,工厂初具规模。他坚持边建设、边生产的方针,积极组织职工昼夜抢修航空发动机。开始每月只能修10台,到1954年,每月修150台。同时,自已生产备件,到1956年自制备件已达90%。为走向制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了建立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航空工业职工队伍,他身体力行,带头学习,不到两年就熟悉航空产品、种类、工艺过程、工厂管理,成为管理航空工业的内行。在抓企业管理方面,他非常重视产品质量,把产品质量看成国防建设和空军战士生命的大事,多次提出:“产品质量是人的质量的再现。”
邹问轩和其他领导班子成员共同努力,率领广大职工艰苦奋斗,一座国家大型骨干企业拔地而起。为我国航空工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56年7月,邹问轩到黑龙江省委工作,先后担任省委地方工业部部长、省委副秘书长兼政策研究室主任、省委常委等职。
成果
邹问轩有很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造诣和较高的文学素养。
他经常深入实际,了解情况,去基层一次少则几个月,多则半年。1960年和1961年在农村开展调查研究,看到农村生产力遭到破坏,便以各种方式,如实的、多次向省委反映。对当时农村阶级斗争形势的过高估计,他持不同看法,认为只是个别的社队领导或党员蜕化变质,不能看成是阶级敌人全面进攻。在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能如实向省委反映,从不回避矛盾。1962年政策研究室干部下乡调查,写一篇赞许包产到户材料,他不怕被扣上右倾帽子,签批在省委《情况反映》发表。
从50年代后期开始,他利用业余时间创作许多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人民的诗歌,发表在省内外报刊上。还在百忙中抽时间写出十几万字的专著——《诗话》(1962年在《黑龙江日报》上连载,后经修改,于1963年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总结自已的创作休会,探索和阐明古典诗词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他对诗歌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关系,诗歌风格的时代性问题,都作了认真研究,详尽论述古典诗词的形成过程。对诗词的发展,他主张吸收当代的生动语言,适当放宽声律的限制,在内容上更广泛、全面、深刻、本质地反映时代面貌和人民的思想感情,以求创造出民歌和古典诗歌相结合的新形式,更好地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邹问轩社会评价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邹问轩遭到迫害,他撰写的《诗话》,被诬蔑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话”。1966年6月19日,邹问轩被迫害致死。终年52岁。
1978年11月,黑龙江省委为邹问轩举行隆重的骨灰安放仪式,并为他彻底昭雪,恢复名誉。
邹问轩补充介绍
邹问轩 (1914-1966年),原名邹思询,曾用名邹文、邹文宣。江西省余江县人。1914年4月20日出生于一个破落的小官僚家庭,从小热衷习文,1934年考入中国大学。
邹问轩在学生时代就接受了马列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1935年,在北京中国大学读书时,参加了著名的"一二·九"学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5年9月他随军到东北,先后担任了松江省委秘书长、延寿中心县委书记、哈东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治委员、东北局派赛马土改工作团团长兼党委书记、孤山县工作团团长兼县委书记、鞍山市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又调任旅大市委宣传部长。
邹问轩是平房东安发动机制造公司(原国营军工120厂、东安机械厂)的主要奠基人。东安发动机制造公司是在原侵华日军8372部队飞机修理厂和专用飞机场废墟上建设起来的新中国最早的六大航空工业之一。1952年4月,他奉命调到平房任120厂(东安发动机制造公司)厂长时,正值建厂初期,厂区仅有几座破厂房和少量的陈旧设置,从祖国各地调来的干部和工人分住于几里或十几里以外的北厂、沙曼屯和周家。面对党和国家的迫切需要,他无所畏惧,知难而进,克服叠产和生活条件的艰苦,率领全厂职工开拓了新中国航空工业创业之路。
他经常说:"搞航空工业,必须建立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职工队伍"。他不仅自己学,还带头向苏联专家学习,每织领导成员、全厂干部和职工学,建立一支自己的技术管理专业队伍。邹问轩深入调查研究大抓管理,形成了一套大型发动机修理厂的管理体制、管理方法和规章制度。
1955年他又把废品率做为考核工厂、车间的一项重要经济技术指标之一,还建立了工厂质量分析制度,召开了首届质量分析会,举办了产品质量展览会。
由于他对工厂的精心管理,提高了发动机修理质量和数量,达到月产150台,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和空军训练。同时,还自力更生解决零备件的急需,到1956年自制零备件已达90%,为从修理走向制造打下了良好基础。
邹问轩胸怀坦荡、平易近人,与职工共甘苦。建厂初,没有家属宿舍,他和职工住在一起,一同到大食堂用餐,他尊重科学、尊重知识、爱护人才,对有经验的知识分子,大胆使用,委以重任,充分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
1956年7月邹问轩调到中共黑龙江省委工作,先后担任省委地方工业部部长、省委副秘书长兼政策研究室主任、省委常委等职。
邹问轩有很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造诣和较高的文学素养。从五十年代在平房120厂工作开始,就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许多歌颂党、歌颂人民的诗,发表在省内外报刊上,还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写了十几万字的专著《诗话》,探索和阐述古典诗词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他的《诗话》曾于1962年在《黑龙江日报》上连载,后经修改,于1963年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
1966年"文革"开始后,邹问轩被破孩致死,终年52岁。1987年11月,中共黑龙江省委为他举行了隆重的骨灰安放仪式,彻底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邹问轩”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