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吉林省名人>延边州名人>龙井市名人

姜景山

姜景山人物照片

龙井名人姜景山介绍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微波遥感专家

姜景山(1936年2月8日-2021年6月27日), 男,朝鲜族,出生于吉林省龙井市,中国微波遥感及航天信息工程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微波遥感技术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学位委员会主席,国际空间科学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委员。

1962年,姜景山毕业于前苏联列宁格勒电工学院;1962年—1981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先后担任工作组长、室主任;1981-1983年,赴美从事微波遥感研究;1983年—1987年,担任中科院空间物理所(空间中心前身)室主任;1987年—1992年,担任中科院空间中心室主任;1992年—1995年,在中国科学院遥感联合中心担任主任;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姜景山长期从事、领导火箭、卫星测控研究。

2021年6月27日下午14时,姜景山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姜景山人物生平

1936年2月8日,姜景山出生于吉林省龙井市。

1955年8月—1956年8月,在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

1956年8月—1962年2月,在前苏联列宁格勒乌里瓦诺夫电工学院无线电系学习雷达与电视专业,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

1962年5月—1981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先后担任工作组长、室主任。

1981年8月—1983年10月,在美国堪萨斯大学担任客座副教授。

1983年11月—1987年7月,担任中科院空间物理所(空间中心前身)室主任。

1987年8月—1992年4月,担任中科院空间中心室主任。

1992年5月,担任中国科学院遥感联合中心主任。

1992年5月—1995年5月,在中国科学院遥感联合中心担任主任。

1995年5月,在中科院空间中心所先后担任学术委主任、学位委主任。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1年6月27日下午14时,姜景山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姜景山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自留学苏联回归中国后,姜景山先后从事探空火箭探测仪、遥测、定位及相关技术系统研究,推动遥感技术在灾害防控中的应用研究,起草了中国微波遥感规划;留学美国回归中国后一直从事微波遥感及航天信息工程研究,其研制的“神舟四号”主载荷“多模态微波遥感器”的发射,实现了中国航天微波遥感零的突破,推动了后续中国微波遥感业务卫星的起动和发射;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用微波从月球轨道上对月面进行探测并在工程上实现,领导科学小组创建了世界上首个“微波月亮”,取得了一系列的原始创新成果。

1991年,姜景山出任中国载人航天应用系统技术论证组副组长,载人航天应用系统副总指挥兼“神州四号”主载荷-多模态微波遥感系统主任设计师,在该系统中首次采用多模态机制,首次实现笔形波束散射计海洋风场测量新机理,该系统于2002年12月发射成功并运行正常。

科技获奖

获奖年份

获奖项目名称

奖项名称

2009年

绕月探测工程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 特等奖

2004年

载人航天“神四”主载荷多模态微波遥感器

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7年

2HG-1机载海洋雷达高度计

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995年

高空机载遥感实用系统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992年

防汛遥感应用试验成果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1988年

洪水水情机载遥感图像实时传输

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学术著作

据2020年3月中国院士馆官网显示,姜景山著有科学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的《空间科学与应用》一书。

人才培养

团队建设

姜景山院士带领科研团队参与了中国人造卫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三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工程,中科院微波遥感实验室从事微波遥感技术研究,是中国最早开展微波遥感研究的单位之一。

讲座报告

2005年4月14日,姜景山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师生作了题为《微波遥感信息技术科学发展及国家863计划微波遥感技术实验室(NMRS)的工作》的学术报告。

2019年10月24日,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多功能厅姜景山作了题为《不忘初心 献身祖国的航天事业——庆祖国七十华诞,一个航天人实现“初心”的回顾》的学术报告。

荣誉表彰

年份

荣誉称号

1999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国家载人航天突出贡献”奖章

-

“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突出贡献者”奖

-

“八六三计划十五周年先进个人”奖

-

“八六三计划突出贡献奖”

-

有突出贡献专家

-

“载人航天曾宪梓基金突出贡献者奖”

姜景山人物评价

姜景山是中国遥感技术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微波遥感技术的主要开创者,是中国载人航天应用工程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主要推动者之一 。(中国院士馆评)

姜景山是专注微波遥感技术的领航者,是中国微波遥感技术的主要开创者,他提出和建立的自然灾害遥感信息实时传输系统已成为中国突发性灾害监测的重要手段 。大连市科学技术协会评)

姜景山补充介绍

  姜景山(1936.2.8- )微波遥感及航天应用工程科学专家。出生于吉林省龙井市,朝鲜族。1962年毕业于前苏联列宁格勒乌里亚诺夫电工学院,1981年至1983年在美国从事微波遥感研究,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心总工程师、学位委员会主席、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际COSPAR中国委员会委员,任中国绕月探测工程副总设计师,中科院探月工程应用总体部总设计师,863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顾问。

  姜景山是我国航天遥感技术的倡导者之一,微波遥感技术的主要开创者,在建立和发展我国微波遥感技术及理论体系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在我国率先进行航天微波遥感技术发展工作。我国“七五”、“八五”国家科技攻关中,合作主持了遥感工程专项,建立了遥感技术基础设施,推动了其应用。自1986年起,系统的研究了我国遥感监测自然灾害技术系统,提出并建立的自然灾害实时监测的遥感信息“机—星—地”实时传输系统成为我国突发性灾害监测的重要手段,曾列为“八五”科技攻关十大世界领先成果之一。

  姜景山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组织者和领导者推动了我国载人航天应用系统的建立和发展。1991年出任我国载人航天应用系统技术论证组副组长,载人航天应用系统副总指挥兼“神舟 ”主载荷—多模态微波遥感系统主任设计师,在该系统中首次采用多模态机制,首次实现笔形波束散射计海洋风场测量新机理。该系统2002年12月发射成功,在轨期间系统工作正常,获取了大量有效数据,实现了我国航天微波遥感零的突破,大大推动了我国微波遥感卫星的发展。

  姜景山是我国探月工程主要推动者之一,是探月工程规划的主要参与者,绕月探测工程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作为该工程的副总设计师为实现其工程目标做出重要贡献。且在我国绕月探测工程中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用微波探测技术从月球轨道上对月面进行探测的方法并工程实现,任该项目的首席专家。据该系统探测结果,国际上首次构建了“微波月亮”,并取得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原始创新成果。

  姜景山曾参与我国首颗卫星的研制及以后多颗应用卫星探测系统研制工作。他在我国卫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三大里程碑意义的工作中都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他的这些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二等奖,部委级特等、一等二等奖多项,及“国家载人航天突出贡献”奖章和“载人航天曾宪梓基金突出贡献者奖”,“八六三计划突出贡献奖”和“八六三计划十五周年先进个人” 奖,获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突出贡献者”奖。培养了多名硕士生、博士生和科技骨干,发表论文一百余篇,出版了专著。

  “姜景山”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