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名人关兴亚介绍
关兴亚,1932年2月7日出生于辽宁沈阳,石油化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技术咨询、教授高级工程师 。
关兴亚于1955年从复旦大学化学系毕业后进入化工部沈阳化工研究院乙炔化学研究室工作;1957年至1960年在化工部上海化工研究院石油化学工艺室工作;1960年至1981年担任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研究二室主任;1981年至1988年担任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副总工程师;1988年至1995年担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关兴亚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长期从事丙烯腈生产工艺及催化剂的研究开发 。
关兴亚人物经历
1932年02月07日,关兴亚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
1951年08月至1952年08月,就读于交通大学化学系 。
1952年08月至1955年08月,就读于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55年09月至1957年09月,在化工部沈阳化工研究院乙炔化学研究室工作。
1957年09月至1960年06月,在化工部上海化工研究院石油化学工艺室工作,并担任课题组长。
1960年06月至1981年06月,在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研究二室工作,并担任室主任。
1981年07月至1988年05月,在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工作,并担任副总工程师。
1988年05月至1995年12月,在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工作,先后担任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
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2月,担任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教授 。
关兴亚主要成就
科研综述
关兴亚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长期从事丙烯腈生产工艺及催化剂的研究开发。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中国建成12套丙烯腈中小型生产装置,填补了中国在氨氧化领域的技术空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在中石化集团公司领导下,组织了研究、设计、高校和工厂等部门参加的丙烯腈成套技术国产化的攻关,开发出MB-82、MB-86、MB-98和SAC-2000催化剂、流化床反应器、丙烯腈产品分离和乙腈回收等新工艺。先后建成了国产化4万吨/年示范装置和年产13万吨丙烯腈生产厂 。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14年4月,关兴亚先后获得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并获得国内外专利40多项 。
获奖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1988年
MB-82型丙烯腈催化剂的研究开发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990年
丙烯腈工业装置反应器技术改造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
1990年
丙烯腈技术攻关
国家科委科技研究成果奖
1993年
MB-86丙烯腈催化剂研究及工业应用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1999年
MB-96A丙烯腈催化剂研制与工业应用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
2009年
13万吨/年丙烯腈装置工业化成套技术开发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
关兴亚十分重视对中青年科技人员的培养、带教工作,使上海石化院丙烯腈催化剂研究领域人才辈出,催化剂不断更新换代 。
1995年,关兴亚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关兴亚人物评价
关兴亚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国产化并进入国际市场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工程院评)
关兴亚被誉为“我国丙烯腈催化剂及丙烯腈成套工艺技术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中共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评)
关兴亚在烯烃氧化领域的研究中,成绩显著,研制和开发的几代丙烯腈催化剂,多次获国家级及省部级奖,并取得多项中外专利发明,技术成果都得到了广泛的工业应用 。(上海图书馆评)
关兴亚补充介绍
关兴亚(1932.2.7- )石油化工专家。辽宁省沈阳市人。1955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从六十年代初开始长期从事-生产工艺及催化剂的研究开发。七十年代在我国建成12套-中小型生产装置,填补了我国在氨氧化领域的技术空白。八十年代初在中石化集团公司领导下,组织了研究、设计、高校和工厂等部门参加的-成套技术国产化的攻关。开发出MB-82、MB-86、MB-98和SAC-2000催化剂、流化床反应器、-产品分离和-回收等新工艺。先后建成了国产化4万吨/年示范装置和年产13万吨-生产厂。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国产化并进入国际市场做出了巨大贡献。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包括MB-82型催化剂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MB-86催化剂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取得国内外专利40多项。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关兴亚”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