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山东省名人>德州市名人>齐河县名人

郝秋岩

郝秋岩人物照片

齐河名人郝秋岩介绍

清代诗人

郝秋岩,女,清代济南府齐河县(今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人。约生于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卒年不详。

郝秋岩人物简介

出身于诗书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其父郝允哲,字圣陪,号镜亭。乾隆四十年乙未(1775年)进士。秋岩二十四岁适齐东(今邹平县台子镇大张村)张醒堂。其诗作《秋岩诗集》,有道光刻本传世,民国九年有修板重印本。诗集共三卷,《碧梧轩吟稿》是其闺中之作;《蕴香阁诗草》是出嫁后的篇什;《恤帏吟》则是夫亡子丧后的作品;计213首。

郝秋岩人物经历

郝秋岩,名(上“?”下“豊”,音lǐ),秋岩是她的字。秋岩自称是“古祝阿(ē)”人。盖古人介绍自己的籍贯多称郡望,而郡望又以较古者为雅。今人亦有此习惯,如不少邹平人自称“梁邹”人,而邹平县长山镇人又自称“於(wū)陵”人等。其实秋岩的籍贯是齐河县,当时隶山东布政使司济南府。

古祝阿在今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据《齐河县志》和《辞海》介绍,齐河春秋时称祝柯,又名督杨。秦置祝柯县,西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改称祝阿县。东晋时祝阿升县为郡,南北朝时又撤郡复县。唐朝天宝元年(742 年)改祝阿县为禹城县,县城也往北迁移了。自此“祝阿”作为地名不复存在,所以秋岩自称“古祝阿”人。1995年,齐河县撤销小周乡,设立祝阿镇。2000年,又撤销大夫营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祝阿镇。这样,祝阿作为地名又出现在中国版图上。据邹平县文化馆王红先生考证,秋岩的家乡在今齐河县表白寺镇孙耿街,离现在的祝阿镇不远。(按:近得齐河县电视台赵方新先生给我的信息,称郝秋岩出生地是济南市大桥镇西营村。该村原名储营村,乃郝氏族居之地,秋岩父亲郝允哲之墓还在西营。郝氏一支迁至小周等地,是后来的事。待详考)

秋岩一生,是极为悲苦的一生。秋岩约生于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卒年不详。其父郝允哲,字圣陪,号镜亭。生于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卒于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年)。乾隆乙酉(1765年)拔贡,乾隆四十年乙未(1775年)进士。未仕而亡,年仅四十九岁。有《深柳堂诗草》《延绿堂诗稿》《三十二秋诗草》《佛山同声集》等传世。兄竹林,弟餐霞,皆能诗文,有诗集传世。在这样一个诗书传家的环境中,秋岩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文学熏陶。据旧志记载,秋岩七岁丧父。这应是她一生悲苦命运的开端。秋岩诗《哭叔父寅亭先生》序云:“先生同父伯仲四人,从父兄弟七人。自乾隆甲辰先严去世,期功伯叔,相继殂谢。”这一年秋岩刚刚七岁。李淇筼在《秋岩诗集序》中说:“秋岩幼失怙能读父书。”正因为如此,秋岩从小就有诗名。《碧梧轩吟稿》即其闺中之作。

但秋岩的婚姻却并不理想。《命薄》附有其弟餐霞的和诗,其序云:“姊少擅诗名,夙耽艺事,德容双绝,伉俪独迟。二十四归醒堂张君。”为什么这样一位“德容双绝”的才女二十四岁才出嫁?我们不得而知,也不敢妄猜。可在那个年代,毕竟是“伉俪独迟”了。如果乾隆甲辰(公元1784年)秋岩七岁的话,她二十四岁结婚,这一年大约是1801年。

据齐东《张氏族谱》介绍,张醒堂名为耀,后改为凤鸣,字熠若,号醒堂,邑廪生。其父张思振,字兴庵,生于雍正三年八月十九(公元1724年10月5日),卒于乾隆六十年六月十六日(公元1795年7月30日)。由监生捐授福建兴化府通判,调台湾府澎湖通判,升建宁府同知,旋升汀州府知府。丁内艰,服阙,补授金华府知府。历七年。惠民造士,多出善政。士民怀德,建张公祠以祀之(参见秋岩诗《春日有感(二首)》其二“妯娌相将侍北堂,承欢听话故丹阳”注释)。诰封朝议大夫。配周氏,子一,为炳(“为”是齐东张氏十三世行辈);次娶陈氏,子三,为炯,为炜,为耀(凤鸣)。醒堂是当时的齐东县人。齐东于1958年并入邹平县。醒堂的家乡是现在的邹平县台子镇大张村。结婚后,秋岩“相夫子以持家,奉孀亲而视膳”(《命薄和诗·序》),且与醒堂诗文唱和,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

醒堂读书做官的路却非常不顺,最终也没能弄个功名,只是在江浙一带做了几年小官。好在秋岩心胸比较豁达,对功名利禄看得比较淡漠,对醒堂的遭际也比较理解。虽偶有微嗔,如《得醒堂大梁书信因次来韵(三首)》 之三说“王孙底事爱春游,鸿爪泥痕处处留”,就稍有些埋怨的味道,但大体上来说还算得上是友琴和瑟,夫妻恩爱的。秋岩嫁给醒堂是做续弦,醒堂的前妻有两个女儿。所以其弟郝餐霞在《恤纬吟诗叙》中说:“乃以结发之初,即有将雏之惧。”结婚不久,秋岩也有了自己的儿子,名叫可观,很聪明,被当时的齐东县令时铭拔为童子,在县学读书。秋岩在《奉和醒堂春日闲居》中写道:“五纹刺绣怜娇女,七字吟诗教幼男。”这大概是秋岩婚后最幸福的时光。

可不久厄运就来了。先是醒堂病逝(约在1804年),秋岩一人艰难地维持着整个家庭的生活。靠什么维持?一是变卖家产(良人没而藐孤痴,祖业衰而田产尽),一是自己做点针线活(一家数口,胥邀指上针神;四载双餐,咸赖奁中钗凤)。这时候的秋岩把生活的希望寄托在了儿子身上。《命薄》其弟郝餐霞的《和诗序》云:“所喜弱息犹存,佳儿在抱,丸熊画狄。三年黄卷青灯,恤纬绩麻;一掬缟衣红泪,方期大器重在晚成。”

但更大的厄运还在后头。四年之后儿子可观也因病夭亡。“粤以金龙记载之年,复遘孀禽丧雏之痛。”(郝餐霞《命薄·和诗序》)这一年是“金龙”记岁之年,应该是嘉庆十三年戊辰,公元1808年。秋岩约1801年结婚,如果可观是1802年出生的话,这一年刚刚七岁。对于一个母亲,这是多么大的打击!“女子三从不获一焉”(时任齐河县令时铭语),秋岩的命运也确实太悲惨了。“女子三从”者,即所谓“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仪礼》),是儒家礼教提出的妇女一生行为方面的规范。秋岩幼年失怙,继而夫亡子夭,一个旧时妇女所能依靠的东西全都没有了。我们实在无法想象秋岩夫人那种肝肠寸断、痛不欲生的感受。

遭此人生灾难之后,秋岩夫人一直在痛苦的深渊里挣扎,她也曾有一死了之的想法。但这时作者的婆母还健在,自己死了,谁来侍奉老人?“却缘白发慈亲在,咫尺黄泉未忍随。”(《不忘》)作者在《<恤帏吟>后言》中也说:“余也东国穷嫠,兼抱西河至痛。身非草木,情何以胜?幸慈姑在堂,不敢作崩城之哭。”这大概是作者当时的真实处境和切身感受。《齐东县志》《齐河县志》和齐东《张氏族谱》都称秋岩以“至孝”,看来绝非虚言。直到儿子死了十年之后,作者内心的痛苦依然不能削减:“十载周旋迹已陈,百年惭愧焚中身。拼将困厄销前孽,讵有音徽启后人?”(《春日口占》)

后来,秋岩从本家过继了一个孙子。作者在《命薄》中写道:“顾忝微躯在,忍教遗续亏。移花询旧园,接树择孙枝。古有为人后,今兼睦本支。”其弟餐霞在和诗序中也说:“古有立孙之说,爰择旁舍,俾继本支。嗟乎!果赢有子,莫生式谷之疑;葛藟成阴,唯求本根之庇。”这是古代的一种风俗,如果一个人年龄大了,过继儿子难望得其利,就可以从同宗共祖的血亲集团中直接过继孙子。从秋岩这首诗最后几句“蘖苦全知罪,荼甘会有时。天恩留剩喘,茹痛且含饴”来看,秋岩是从本支过继了一个年龄很小的孙子,因为她还盼着苦尽甘来,能够享受含饴弄孙的乐趣呢。据齐东《张氏族谱》,这个孩子是在可观名下,叫敬铸。

秋岩活到多大岁数?没有确切的资料。有人说她活了80多岁,也许是真的,也许只是人们美好的愿望,希望这么一位才艺非凡且又命运多艰的人能有长久的生命。但我们从秋岩诗集中能够准确知道的,仅仅是作者在《恤帏吟》后言中说“自今而后,悟前非矣”,秋岩夫人从此以后不再作诗了。这一年是癸未年,即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时作者约四十五岁。至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李允升作《秋岩诗集跋》时,秋岩肯定还健在,因为作者没有提到秋岩的去世。其他的,我们就不好考据了,期望有其他的证据证明秋岩的真实生卒年月。

郝秋岩补充介绍

  郝秋岩,约生于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卒年不详。表白寺镇孙耿街人,“德容双绝”。少年聪颖灵巧,读书过目不忘。婚后相夫教子,阖家温馨从容,与夫诗词唱和,其乐融融。但好景不长,厄运接二连三,先是夫亡后是子夭。“良人没而藐孤痴,祖业衰而田产尽”,“一家数口,胥邀指上针神;四载双餐,咸赖奁中钗凤”。秋岩女士只有靠变卖家产和做针线活维持生计。秋岩女士留诗三卷,《碧梧轩吟稿》闺中之作,《蕴香阁诗草》于归后之作,《恤纬吟》夫亡子夭后作也。她以超凡的才华,记录着春夏秋冬、风霜雨雪、日夜晨夕、花前月下、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的生活。邹平王北溟先生的诗高度概括了秋岩女士的一生:“祝阿秋岩女中奇,才如江海命如丝。孤愤酸情与谁语,留于人间一卷诗。”郝秋岩的诗集没有被历史湮没,应感谢清道光济阳知县李若琳,是他捐资付梓刊印其诗。后,民国九年又重印。《山东通志》载有清道光癸巳年贾青圃先生鉴定晒书堂藏版的秋岩诗集三卷,《国朝闺秀正始集》、《国朝闺阁诗人征略》、《齐东县志》、民国《齐河县志》等均有秋岩女士的诗作。清牟平人于清泮在《题郝秋岩诗抄》中给秋岩诗歌作品极高的评价,认为秋岩三卷诗,雅音哀韵,堪与《断肠集》、《漱玉词》并传。《国朝闺阁诗人征略》称,郝“可继山左赵雪庭、周淑履诸女史。”清齐东县知县时铭题赠长律,赞美她是“女史传家学,遗经淑厥躬。才华谢道韫,孝行叔先雄”,称其诗可与赵雪庭、周淑履、谢道韫等女诗人的作品相媲美。其《课子》诗“襟抱狭宇宙,形骸束闺阁”,《早发平原》诗“车声撼月影,马迹破霜痕”,《咏砚》诗“惟兹一片石,知我万里心”,格调高古,意境浑然,恽珠在《国朝闺秀正始集》中称这些诗句“人人传诵”。可见秋岩女士的诗在当时乃至民国已有极高的声誉。秋岩女士的诗作,音韵和谐优美,诗句对仗工整。读之,是一种享受。

  郝秋岩的诗歌不惟具备高度的审美特性,而且还有很强的社会认识价值,她以自我的切身体会、所经所历艺术化地呈现了一位封建时代知识女性的心路历程,对于研究清代的家庭伦理、风土人情、社会生活形态均具有重要借鉴作用。尤其令人欣慰的是,郝秋岩不时用她的生花妙笔描摹家乡的优美景色,深情讴歌故乡,抒发浓郁乡情。在她的诗中时时令人感受到她对故乡齐河的眷恋与挚爱之情。

  来源:齐河县史志办

  “郝秋岩”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