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名人李植庭介绍
李植庭(1871~1964)原名李三槐,寿光田柳乡崔家庄人。早年即从事教育事业,主张“教育救国”。1925年开始接受马列主义,拥护共产党,他所主持的双凤小学曾是中共寿光县委的活动地点。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活动。1944年当选为渤海区参议会参议长、山东省参议会参议员。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当选为山东省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委员、山东省政协委员。晚年犹致力发展教育事业,在家乡创办“植庭小学”。1964年逝世。
(概述图来源)
李植庭人物生平
李植庭(1871~1964)原名李三槐,寿光田柳乡崔家庄人。7岁入私塾,21岁在本村任塾师。时值维新潮流兴起,李受其影响遂以“教育救国”为志。但因阻挠重重,难展其志,遂辞塾师,于1903年去东北创办学堂。1912年返回家乡,1913年入寿光师范传习所王高单级分所进修半年。冬天开办崔家庄初等小学并附设夜校班,自任教员,甘尽义务。1915年他带领群众拆掉庙里的神像,并献出一百吊铜元带头集资,建成教室15间,各方筹谋延聘教员,创办了高等小学――双凤学校,李被推任校长。
1925年,寿光县最早的中共党员张玉山、王云生等在崔家庄、王高一带开展工作,李植庭开始接触马列主义,并热烈拥护中国共产党。他不惧白色恐怖,聘请张玉山、马香圃(即赵一萍)李灼亭、李汉卿等共产党人任教员,向学生宣传革命思想,并积极掩护他们进行革命活动。1935年他配合中共党组织开展群众工作,让出教室创办农民学校、同乐会、国术馆,并兼任国术馆名誉馆长。
1927年因军阀混战,双凤学校遭破坏。1929年李植庭自己负担购地费用,搬迁校舍重建学校,并改名“寿光县立第八小学”,李仍任校长。1931年又从潍县广文中学聘请杨玉霞、杨爱莲二位进步女教员,开设了女生班。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中共寿光县委邀请李植庭参与“寿光县抗敌后援会”的组织工作。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在牛头镇起义时,他利用区长的合法身份(抗战初国共合作,李曾被委任七区区长)全力支援。
1939年,日军曾以高官厚禄诱请他“共商政事”,被他严词拒绝。1940年12月他当选为清河区参议会参议长。此后,随军转战黄河两岸,深入群众访贫问苦,自己动手开荒种地,被清河行署授予“劳动模范”和“拥军优属模范”的光荣称号。1944年清河区与冀鲁边区合并为渤海区,李植庭被选为渤海区参议长。
1946年4月,他以山东解放区渤海区代表的身份,被选为出席南京召开的“国民代表大会”代表(后因国民党发动内战,解放区代表未出席)。同年11月1日,李植庭加入中国共产党。
建国后,李植庭被选为山东省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的委员,分管教育工作。山东省政协成立后,他当选为第一、第二届省政协委员。
1964年,李植庭病逝,享年93岁。
李植庭社会评价
李植庭先生一生为教育事业孜孜不倦,鞠躬尽瘁,即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也从未停止过办学,他曾经是博兴纯化清河学校的校长,也曾经是新安实验小学的名誉校长,各类学校都办得红红火火,受到广大群众的赞许和欢迎。
李植庭生活朴素,他的参议长办公室和宿舍一共两间小土屋。土炕上一卷露出棉絮的被褥,一身补过的土布衣服,一枝旱烟袋,这就是他的全部家当。
李植庭不畏艰苦,任劳任怨。1949年春节期间,李植庭经常跟随组织到各地给群众宣传胜利形势,大家不忍心让78岁高龄的李植庭步行随团,提议让他坐大车赶路,可李植庭怎么也不答应。他一本正经地解释说:“战争年代,我行军惯了,走这点路不算什么。你们都是学生,你们能行,我怎么能落下?”
李植庭自奉虽俭,办学和资助学生却非常慷慨。据统计,自1950年2月至1963年6月为教育事业献出3859元,受他资助的学生后来成为县团级以上的干部20余人,其中军级7人。因其资助而能升入中学、大学深造者,更是不胜枚举。
晚年,李植庭在家乡仍孜孜不倦为教育事业操劳。1964年李逝世后,山东省政府、省政协派人参加他的葬礼,并送挽联一幅:“教到老,学到老,教学到老;勤一生,俭一生,勤俭一生。”
李植庭补充介绍
李植庭(1871—1964)又名三槐。寿光市田柳乡崔家庄人。1937年前,主要致力于教育,办学30余年,所教学生数以千计。1940年任清河区抗日根据地第一届参议长、寿光抗日根据地参议会副参议长,致力于抗日根据地的民主建政和拥军优属工作。1943年清河行署授予他“劳动模范”、“拥军优属模范”称号。1946年他以75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为山东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委员,省政协一、二届委员。晚年仍为教育事业操劳。一生俭朴,节省的钱大部用于兴办教育事业。
“李植庭”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