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港名人牟宜之介绍
牟宜之(1909年~1975年),字去非,山东省日照人,中国近代诗人、革命者。抗战时期,牟宜之曾任乐陵县长,八路军115师山东军区独立1旅政委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辽东军区司令部秘书长兼敌工部长,中共建国后曾在北京市、山东省、林业部和建设部任职,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66年被下放黑龙江,1975年客死济南。1979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为牟宜之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牟宜之终身与诗为伴,由于战争年代的辗转迁徙、和平年代的颠沛流离,大量诗作遗失。现存其诗作两百余首,收录于《牟宜之诗》。
牟宜之人物简介
牟宜之,1909年出生于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奎山乡牟家庄。1925年在济南正谊中学读书,期间,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爱国学生运动,加入共青团。1932年参加日照暴动。后东渡日本留学。1935年秋回国,任《山东日报》社社长兼总编。
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到八路军驻西安、武汉办事处,要求赴延安,办事处负责人得知国民党元老丁惟汾是其姨父时,便派他到沦陷区开展抗日工作。1938年春被吸收为中共特别党员,任国民政府乐陵县县长。1938年9月下旬,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政委萧华率部进驻乐陵,建立冀鲁边军政委员会和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牟宜之倾其县政府财粮积蓄支援,并将县武装改编为八路军泰山支队。
1939年春去重庆做统战工作。1939年10月,任鲁北行动委员会主任主任、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委员。1941年初,调鲁中区任沂蒙区行政公署专员。3月,组织民工修建了长503 9米的沂南县袁家口子大堤, 使下游30多个村庄免遭水患。1942年8月后,调任一一五师(后为山东军区)参议室主任、山东军区敌工部副部长等职,组织和参与了策动伪军王道、莫正民、张希贤等部共6000余人的举义反正工作。曾受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山东军区的通令嘉奖。
抗战胜利后,任新四军兼山东军区驻济南办事处主任,山东军区敌工部副部长,东北野战军辽东军区司令部秘书长、政治部联络部长,鞍钢动力部长和北平市建设局副局长。建国后,先后任济南市建设局局长。1953年调任林业部经营司司长。期间,曾上书中央,揭露混入林业部领导岗位的政治骗子李万铭;1955年任城市建设部公用局局长。
1957年,在反右斗争中,牟宜之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康生说:“就凭牟宜之在国民党内复杂的社会关系,他也是右派。”牟宜之被发配到北大荒——齐齐哈尔市郊昂昂溪“劳改”。
1958 年,牟宜之被开除党籍。视加入中国共产党为自己第二次生命的牟宜之,百思不得其解。
在这段昏暗的岁月里,牟宜之在劳动之余作有大量诗篇——吟出来就写在纸片上、烟盒上,甚至火柴盒上。对这些无法公开发表的诗,牟宜之敝帚自珍,夹在一本毛选中,放在一个皮包里。这个皮包从驰骋沙场的战争年代伴随牟宜之,直到生命尽头。
1974 年,牟宜之给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邓小平同志写信,汇报了自己的思想,说明了自己的处境。邓小平亲笔批复,充分肯定了牟宜之在历史上对革命的贡献,指示有关方面照顾他的生活。
1975年,牟宜之携带国务院办公厅和国家建委介绍信赴济南,希望到昔日战斗过的地方度过晚年,但最终未能如愿以偿。伤心之余,脑血栓突发,客死济南。
1979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为牟宜之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1985年6月30日,《人民日报》纪念“七一” 时,发表了萧华、黎玉、莫文骅、霍士廉、林月琴五人署名缅怀牟宜之的长文《有功岂必书之碑》。文尾写道:他的光辉事迹,在革命的里程碑上终会留下鲜明的记载。
牟宜之人物评价
抗日期间,牟宜之任乐陵县长,倾全县之财粮协助八路军建立抗日根据地。对牟宜之在乐陵的作为,周恩来评价道:“倘若在抗战伊始,中国有几十个牟宜之这样举一县之人、财、物力投身革命的县长,就会极大地促进抗战事业的发展,使抗战全局有所改观。”
牟宜之个人作品
1973 年,牟宜之的儿子牟广丰将其父遗作,交给齐齐哈尔市昂昂溪某中学教师李铁城整理。 身为诗人、作家、碑文书法家的李铁城,也在此地下放改造,与牟宜之不曾谋面。翻看这些写在烟盒、卷烟纸、火柴盒上的诗作,李铁城十分震惊。
李铁城后来回忆,面对这些泣血之作,自己不敢丝毫怠慢,在窑洞里搬了几块砖头当凳子,埋头伏案整理。白天借着微弱的光线,晚上点着蜡烛,彻夜不眠。这些震撼人心的诗篇深深打动了他,整理过程中几次眼中含泪,共得诗200余首。
2009 年5月,作家刘方炜因公事拜访在国家环保局工作的牟广丰,当时牟广丰因为要去开会,顺手把一部诗集递给他。这部诗集正是他为纪念父亲的百岁诞辰而整理的诗稿。
刘方炜漫不经心揭开一页:“少年颇负倜傥名,略触谈锋举座惊。足涉八荒志在远,胸填五岳意难平。”豪情干云的少年意气,一下抓住了他。草草翻看,汉唐诗韵扑面而来,他大为震惊——这超出了他对当代诗人作品的阅读经验。
他撰文评价:我们一时真的不敢相信竟然有这样一位奇异的诗人曾经与我们在一个时代生活并写作。拿回家去,挑灯夜读,反复咀嚼揣摩……我们坚信我们的确发现了一位生前从来没有发表过诗作的足以与汉唐大家比肩的伟大诗人。
诗人早岁于国破家亡之际投笔从戎,“学书已成再学剑”,“身经大小百余战”。其时诗风慷慨雄壮,有稼轩不可逼视之伟岸峻毅。
也许其赤诚足以感天动地,诗人得以步老杜(杜甫)后尘,以建功立业之身,陷穷困艰窘之地,项戴重枷,名曰“右派”,由京城达官一贬而为边地“牛鬼”,人不堪其消瘦,诗徒增其壮美,读到此处,拍案大赞:好诗来矣!“芝兰带露清香郁,松柏经霜老气横。”“一回酒渴思吞海,几度诗狂遇上天。”“朝朝暮暮风风风,多载穷边一梦中。”何等沉郁悲烈、傲岸壮阔。
诗人作品中最为坚砥苍郁者,是他的咏史诗。“八千子弟锋头尽,百二江山掌上磨。”写尽刘项之事。“五谷丰登人犹饿,九月衣寒布未酬。形势依然称大好,回天乏力泪长流。”此诗此史,不让老杜矣。
诗人存在的意义,在于其傲岸独立之精神价值。诗人的存在使我们得以领略一种奇观——诗人以手中一支笔与整个癫狂时代相抗衡!在文化大劫难的严峻岁月,以一人之力为中华民族坚守着文化的尊严。
示儿(1975)
从来忧道不忧贫,德操无价胜过银。
肩挑承先启后业,才涌惊天动地文。
一腔热血说珍重,两袖清风亦率真。
要居庙堂勤为政,退隐江湖善其身。
(是年四月底,诗人逝于济南)
赏花(1972)
最爱荒原赏野花,惹得春风赴天涯。
云高边塞呻孤雁,风定寒林啼暮鸦。
寥廓平沙千万里,寂寞炊烟两三家。
黄昏落日犹不倦,独倚柴门看晚霞。
(是年诗人因病免于重体力劳动,闲居北大荒)
春节之一(1972)
塞外荒村久赋闲,花香鸟语俱杳然。
家贫假日无宾客,粗茶当酒度愁年。
野菊花(1972)
荒甸生野菊,秋深花亦黄。
无人曾欣赏,有意自孤芳。
傲骨风前劲,本心霜后香。
挺身立大漠,柔中方见刚。
咏史·林彪出逃事(1971)
寒林落叶岁云秋,一世英雄寂寞收。
萧墙祸端何曾料,宫帷秘事谁与谋。
权贵厮杀如豺虎,百姓躬耕似马牛。
千古立废循环事,江河无语任东流。
朝暮风吟(1969)
朝朝暮暮风风风,多载穷边一梦中。
三字迫人贫病老,四时惠我夏秋冬。
升仙不慕淮南子,体道犹思塞上翁。
世事沉浮何足论,未死岂知万事空!
(是年诗人在牛棚与劳改中度过)
闻彭大将军被辱有感
一生忧国复忧民、白发斑斑老谏臣。
夙慕忠贞常自励,只缘同病更相亲。
野菊花
荒甸生野菊,秋深花亦黄。
无人曾欣赏,有意自孤芳。
傲骨风前劲,本心霜后香。
挺身立大漠,柔中方见刚。
牟宜之补充介绍
牟宜之(1909—1975)曾用名牟乃是,字去非。日照市东港区奎山乡牟家庄人。1925年入济南正谊中学读书,期间,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爱国-,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到八路军驻西安、武汉办事处,要求赴延安,办事处负责人得知国民党元老丁惟汾是其姨父时,便派他到沦陷区开展抗日工作。 1938年初,担任国民党乐陵县县长。9月下旬,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政委萧华率部进驻乐陵,建立冀鲁边军政委员会和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牟宜之倾其县政府财粮积蓄支援,并将县武装改编为八路军泰山支队。同年,他被吸收为中共特别党员。对牟宜之在乐陵的作为,周恩来评价道:“倘若在抗战伊始,中国有几十个牟宜之这样举一县之人、财、物力投身革命的县长,就会极大地促进抗战事业的发展,使抗战全局有所改观。”1939年10月,任冀鲁边区鲁北行政委员会主任。1941年初,调鲁中区任沂蒙专署专员。3月,组织民工修建了长503 9米的沂南县袁家口子大堤, 使下游30多个村庄免遭水患。翌年8月后,调任一一五师参议室主任、山东军区敌工部副部长等职,组织和参与了策动伪军王道、莫正民、张希贤等部共6000余人的举义反正工作。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野战军辽东军区司令部秘书长、政治部联络部长,鞍钢动力部长和北平市建设局副局长。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济南市建设局局长、林业部经营司司长。期间,曾上 书中央,揭露混入林业部领导岗位的政治骗子李万铭。 1955年任城市建设部公用局局长。1957年被错划为“ 分子”。1974年获甄别。1975年4月2 9日病逝。1979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为其恢复名誉。
“牟宜之”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