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名人王宪介绍
王宪(1464-1537),字维纲,号荆山 ,山东承宣布政使司兖州府东平州(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人。弘治三年(1490)进士,授阜平县令,迁滑县县令。正德初年,升任大理寺丞、右佥都御史,历任辽东、郧阳、大同巡抚,迁户部右侍郎、陕西巡抚,转兵部右侍郎,平定近畿盗乱。武宗南巡时,奉命督理军储,迁兵部尚书。世宗即位后,遭到给事中史道弹劾,坐罪罢免。嘉靖四年(1525),授三边总制、太子太保,受到阁臣张璁、桂萼排挤,出任南京兵部尚书,入为左都御史,遭到给事中夏言、赵廷瑞弹劾,罢免归乡。起为兵部尚书,抵御蒙古入侵。嘉靖十六年(1537)卒,赠少保,谥曰康毅。
王宪史籍记载
王宪,字维纲,东平人。弘治三年进士。历知阜平、滑二县。召拜御史。正德初,擢大理寺丞。迁右佥都御史。清理甘肃屯田。进右副都御史,巡抚辽东。历郧阳、大同。以应州御寇功,荫锦衣,世百户。迁户部右侍郎,改抚陕西,入为兵部右侍郎。近畿盗起,偕太监张忠、都督朱泰捕之,复以功荫锦衣。武宗南征,命率户、兵、工三部郎各一人督理军储。驾旋,以中旨代王琼为兵部尚书。世宗即位,为给事中史道劾罢。
嘉靖四年,廷推邓璋及宪为三边总制,言官持不可,帝竟用宪。部将王宰、史经连败寇,玺书褒谕。吉囊数万骑渡河从石臼墩深入,宪督总兵官郑卿、杭雄、赵瑛等分据要害击之,都指挥卜云断其归路。寇至青羊岭,大败去。五日四捷,斩首三百余级,获马驼器仗无算。帝大喜,加宪太子太保,复予一子荫。至是,凡三荫锦衣世百户矣。中官织花绒于陕,宪请罢之。又因九庙成,请释还议礼得罪者,颇为士大夫所称。张璁、桂萼欲用王琼为总制,乃改宪南京兵部尚书。已,入为左都御史。朔州告急,廷推宪总督宣、大。宪不肯行,曰:“我甫入中台,何见驱亟也。”给事中夏言、赵廷瑞劾宪托疾避难,复罢归。
未几,帝追念宪,召为兵部尚书。小王子入寇,条上平戎及诸边防御事宜。又请立京营分伍操练法,诸将不得藉内府供事,规避营操。帝皆嘉纳。旧制,军功论叙,有生擒、斩首、当先、殿后、奇功、头功诸等,其后滥冒日多。宪定军功袭替格,自永乐至正德,酌其轻重大小之差,胪析以上。诏著之《会典》为成式。寻兼督团营。西番诸国来贡,称王号者百余人。宪与礼臣夏言等请如成化、弘治间例,答敕止国王一人,仍限贡期、人数。议乃定。
大同兵变,宪初言首乱当诛,余宜散遣。而大学士张孚敬与总督刘源清力主用兵,宪乃不敢坚前议。源清攻城不能下,北寇又内侵,请别遣大臣御北寇,己得专攻城。宪亦议从其奏,论者多尤宪。会帝悟大同重镇,不宜破坏,乃寝其事,乱亦旋定。源清竟得罪去。居数年,宪引年归,卒。赠少保,谥康毅。
王宪补充介绍
王宪(生卒不详)字维纲,明代东平府梯门(今东平县梯门镇梯门村)人。兵部尚书。明弘治三年(1490)王宪中进士,曾任阜平、滑县知县,奉召进京拜为御史。正德初年,任大理寺丞,后任右佥都御史,负责清理甘肃屯田事宜。又任右副都御史,奉旨巡抚辽东,历经郧阳、大同等地。在应州抵御外寇有功,封户部右侍郎,赐封其子为锦衣百户。武宗朱厚照南征,命其率户、兵、工三部侍郎各一人督理军储。因有功,升代兵部尚书。
嘉靖四年(1525),任三边总制期间,带领将士多次打败边寇,受嘉奖。一次,吉囊数万人马渡河,从石臼墩入境。王宪指挥官兵,分据险要,并断其归路。外寇至青羊岭大败而去。五天四捷,缴获大量粮草、武器。嘉靖帝大喜,加封为太子太保,又荫封一子为锦衣百户。
不久,升任兵部尚书兼督团营。时大同兵变。王宪提议,首要分子诛死,从犯遣散。大学士张孚敬、总督刘源清力主调兵平定。嘉靖帝认为大同重镇不宜破坏,采纳王宪建议,叛乱平安。数年后告老辞归。卒后赠少保,谥康毅。
王宪墓位于梯门乡梯门村西荆山前的山坡上,距县城14千米。东经116°23′,北纬36°01′。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王宪墓今存封土堆高1.5米,宽6.5米。墓前有立于明代嘉靖十九年的墓碑一方,墓前神道上有残石门一架(原三架),向南依次有石人、石马、石羊、石虎各一对,均形象高大,雕刻精美。其中石人(倒地)高近3米,仅头冠就高1米,为文官武将,仪态威严。这些石像是研究明代官宦丧葬制度的珍贵实料。南端还有华表一对,高近5米,上置石猴。2008年还重修了午朝门。
梯门镇 梯门乡位于东平县西北部,距县城15公里。东与大羊乡接壤,南和东平镇毗邻,西靠东平湖,北与平阴交界。总面积81.6一方公里,耕地面积6.8万亩,山地平原二分天下。辖13个行政村,总人口3.8万人。 这里交通便利、文化底蕴浓厚、民风质朴,资源丰富。东与105国道,西与220国道贯勇,250省道穿境而过。乡境内双丁、庄龙、后梯等公路纵横交错。村村通水泥路。……
“王宪”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