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郑名人李鹤林介绍
李鹤林,1937年7月5日出生于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石油机械用钢及石油管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集团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院高级顾问、名誉院长 。
李鹤林于1961年从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毕业 ,被分配到地处宝鸡的石油工业部钻采机械研究所;1977年至1981年担任宝鸡石油机械厂中心试验室主任;1993年2002年担任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管材研究所所长;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2年担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管材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
李鹤林长期从事石油用钢及石油管工程科技工作 。
李鹤林人物经历
1937年7月5日,李鹤林出生于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现南郑区)协税镇,祖籍湖北省襄阳市。
1953年7月,以同等学历进入高中。
1956年9月—1961年7月,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专业,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在校期间受到周惠久教授的指导 。
1961年9月—1964年1月,担任石油工业部钻采机械研究所技术员,被派往上海参加石油部援外产品工作组工作。
1964年1月—1977年,在宝鸡石油机械厂工作。
1977年—1981年,担任宝鸡石油机械厂中心试验室主任。
1977年,晋升为工程师。
197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0年,材料研究室从研究所分离出来,组建了工厂的中心试验室,李鹤林担任主任。
1981年,在他的建议下,石油部成立了石油管材试验研究中心,挂靠宝鸡石油机械厂,李鹤林担任主任。
1983年,担任宝鸡石油机械厂总冶金师。
1985年,宝鸡石油机械厂中心实验室改称冶金研究所,李鹤林兼任所长。
1987年,石油部石油专用管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成立,李鹤林担任主任。
1988年3月—1993年,担任石油工业部石油管材研究中心主任、常务副主任。
1993年—2002年,担任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管材研究所所长。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2002年,担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管材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同年,受聘为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院教授,担任学院名誉院长和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
李鹤林主要成就
科研综述
李鹤林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在石油工业部钻井采油机械研究所和宝鸡石油机械厂工作期间,主持研制高强度高韧性结构钢、无镍低铬无磁钢等12种新型钢铁材料,并充分发挥现有材料的性能潜力,使一大批石油机械产品减轻了自重、改善了服役性能、延长了使用寿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石油管材研究所(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院)工作期间,提出并建立了“石油管工程学”学科,开展了大量系统的、有创造性的研究,使中国油井管实现了大规模国产化,油气管道工程由跟踪跃入国际领跑者行列 。
1965年12月,李鹤林见到了“铁人”王进喜后,开始了石油机械用钢的研究开发和吊环、吊卡、吊钳的研制。
李鹤林领导的石油管材研究所已成为中国国内外有影响的石油管工程研究基地及质量检测、认证和仲裁中心,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美国石油学会(API)的3个委员会中方技术归口单位 。
学术论著
1963年11月,李鹤林被石油部借调到北京,在赵宗仁工程师指导下编写《石油机械用钢手册》。根据2021年3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李鹤林先后出版专著和文集14本,发表论文300余篇 。
出版日期
名称
作者
出版社
1999.02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院士文集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鹤林集》
李鹤林著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9.09
《石油管工程》
李鹤林等著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9.12
《石油钻柱失效分析及预防》
李鹤林等编著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1.10
《高强度微合金管线钢显微组织分析与鉴别图谱》
李鹤林等著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6.09
《石油管材与装备失效分析案例集 1》
李鹤林,冯耀荣主编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8.08
《中国焊管50年》
李鹤林主编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08
《石油管工程文集》
李鹤林编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6.10
《海洋石油装备与材料》
李鹤林等编著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6.11
《李鹤林文集 上 石油机械用钢专辑》
李鹤林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7.06
《李鹤林文集 下 石油管工程专辑》
李鹤林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20.11
《石油管工程学》
李鹤林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学术交流
1978年3月,李鹤林出席全国科学大会。
1987年6月,李鹤林和石油部机械制造局赵宗仁副总工程师一起参加了在美国新奥尔良市召开的美国石油学会(API)第64届年会,在会上发表论文《钻杆失效分析及内加厚过渡区结构对钻杆使用寿命的影响》。会后API决定采纳他们的成果,用于修订标准 。
1998年6月,在中国工程院第四次院士大会期间,李鹤林在机械运载学部的学术会议上作了题为《“石油管工程”的研究领域、初步成果及展望》的学术报告 。
科研成果奖励
根据2021年3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李鹤林先后有26项成果获国家级及省部级科技奖励(其中国家级奖10项),3项成果被中国国外一批重要石油管制造公司采用,5项成果被美国石油学会(API)采纳修改标准 。
获奖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1978年
“轻型吊环、吊卡、吊钳”、“无镍低铬无磁钢”、“高强度高韧性结构钢”等四项研究项目
全国科学大会奖成果奖
1985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1988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997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998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团队建设
根据2021年3月延安市人民政府网站显示,李鹤林的创新团队共有成员20人左右,其中博士生2人、硕士生7人、高级职称3人。李鹤林团队与延安嘉盛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成立院士工作站,共同开发的JST4特殊螺纹油管 。
时间
荣誉表彰
授予单位
1978年
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
1989年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
1992年
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
1994年
第三届孙越崎能源科学技术奖
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委员会
1997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014年
第十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工程奖)
中国工程院
李鹤林人物评价
李鹤林在西安交通大学历次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规划、人才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西安交通大学评)
李鹤林爱国奉献、顽强拼搏、勇于创新,推动和引领了中国石油机械用钢和石油管工程的科技进步,为石油工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石油学会评)
李鹤林补充介绍
李鹤林,李鹤林(1937.07.05- )机械工程材料和石油管工程专家。祖籍湖北,生于陕西省南郑县。1961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石油集团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长期从事石油机械用钢及石油管工程科技工作,是我国这一领域的开拓者和主要奠基者之一。主持研制10种新材料和几种表面强化工艺,使一批石油机械的质量跃居国际先进水平。提出了“石油管工程”的研究范围及对象,开展大量系统的、有创造性的研究:主持油井管科技攻关,使我国油井管从基本依赖进口发展到实现大规模国产化;担任西气东输和西气东输二线等重大科技专项专家组组长,使我国天然气管道工程由跟踪国外技术跃入国际先进行列。23项(次)研究成果获部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其中包括国家级奖9项。3项成果被国外一批重要石油管制造公司采用,6项成果被美国石油学会(API)采纳修改标准。负责组建和创立的中国石油管材研究院(所)已成为国内外有影响的石油管工程研究基地及质量检测、认证和仲裁中心,是ISO和API的3个委员会中方技术归口单位。出版专著6种,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00余篇。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鹤林”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