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名人刘自椟介绍
刘自椟(1914—2001),号迟斋,男,汉族。生于圣哲辈出、文风极盛的于右任故里三原。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书协主席,陕西省文史馆馆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他“中国书法艺术荣誉奖”。书法四体具佳,尤以篆书为最。
沈鹏、谷溪先生所撰《刘自椟书法选·序》中评:“刘自椟以刚与柔与渴三种因素互相渗透奠定了他成为当代颇有成就的篆书家的地位。”出版《刘自椟书法选》、《刘自椟书法艺术颉英》等。
刘自椟基本资料
刘自椟(1914-2001),又名刘仲书,也署自读、自犊、自独、嵯峨山民,号迟斋。男,汉族,生于圣哲辈出、文风极盛的于右任故里三原,陕西省三原县人。曾任西安工业学院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陕西省文联名誉委员等。
本人自幼精研金石文字之学,举凡诗文、词赋、历代典籍、关上文献无不一一研讨,融会贯通。西安碑林所藏正始《三体石经》就是他捐赠国家的。1985年1月被陕西省人民政府聘任为省文史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他“中国书法艺术荣誉奖”。
曾于 1948 年在西安举办个人书法展览。其作品入选全国的一、二、三、四届书法展览,第一、二回中日书法联展,第一回中日二十人书法联展。
书法四体具佳,尤以篆书为最。其篆书从金文、石鼓得其沉雄、劲健,从秦代小篆、邓完白线条得其圆融流动。其结字自有匠心独具的特点,他将来自《绎山碑》一类小篆均衡、对称、稳定、平正的特征融入金文大篆,而又将大篆旁逸斜出、活泼的特征在均衡、稳定的原则下加以淋漓尽致地发挥,完成了他篆书精美的形体构造。
正如沈鹏、谷溪先生所撰《刘自椟书法选·序》中说:“刘自椟以刚与柔与渴三种因素互相渗透奠定了他成为当代颇有成就的篆书家的地位。“
1987 年出版《刘自椟书法选》。
2000 年 5 月又有陕西人民出版社《刘自椟书法艺术颉英》问世。有当代篆书第一人之称。
刘自椟趣闻轶事
竹马记当年,见说青梅曾有约;
草堂传佳话,喜看白首证前盟。
这是刘老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为书坛另一耆宿陈少默先生写的贺婚联。陈老前老伴因病去世后,时隔不久,便与青少年时代的师姐经过一段时间的鸿雁传书、诗词唱和后,喜结良缘。刘老又是陈老在三十年代起就结识的好朋友,解放初曾一同任教于西安仪器工业专科学校(即今天的西安工业学院前身),五十年代陈老因“交心”,被打为右派,屡经磨难,粉碎“四人帮”后终获平反昭雪。刘、陈二老既是书艺同道,又是多年至交,陈老再婚,必定要告知刘老,刘老贺婚也就在情理之中。
联语的上联,将“青梅竹马”,即“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这一个典故借用,形容陈老夫妇在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时候就很要好,而不是为了找老伴才相识的。
下联,“草堂”,即有名的“杜甫草堂”,代指今日的成都市,“草堂传佳话”,指陈老与老伴的奇缘,也成了成都地区或指陈老老伴工作的成都某学院的佳话。“白首证前盟”,头发白了,才印证(兑现)了少年时的约定(盟约)。
这个贺联一出,立即成了西安地区文人雅士传抄咏诵的佳句,成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一件趣闻。
刘老书法之外,不但善于作联,而且长于五言律诗。如1987年12月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刘自读书法选》(刘自读为刘老原名)中,收录了一首刘老1982年用草书书写,作于成都大女儿小泮家中的一首五言律诗:
旧日村前路,重来怆我心。
荒墟余老屋,落叶满秋林。
显晦原一理,康强抵万金。
抚时思往事,把酒几沉吟。
这首诗,不少对诗词颇有研究的人士读了,认为无论意境、格律,都无可挑剔,将其置之唐诗中,恐也一时难分轩轾。
收入该书中的另一首诗,是刘老为建国35周年而作:
禹甸开新纪,煌煌卅五年。
江山增丽藻,民物庆丰妍。
四害行堪诛,十亿志弥坚。
长征歌又起,浩荡越层巅。
至于刘老的其它五言诗,散见于各类书展中的不少,有些纯粹就赠给个人,这是一部分珍贵的资料,待有识之士苦心搜求、汇集。刘老的诗歌联语是他留给我们的又一笔精神财富。
在陕西书界,刘字难求是尽人皆知的,但有时也特别好求,兹有两件传闻,录之于下:
一位著名的小品演员和另一位歌唱演员同来来西安,慕名登门拜访了刘自椟先生,他们既仰慕刘老在全国的影响,更喜欢刘老别具一格的篆书作品。于是在熟人的引荐下,携着重礼,叩开了位于西安工业学院的刘老家门。说明来意后,刘老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对求字一事,不置可否。临了,让他们都留下了通信地址、电话,寒暄了几句后告辞。时过境迁,刘老很忙,早将这事忘到耳朵背后去了。
再说另一件破例的趣事。刘老第一册《书法选》出版后,黑龙江某偏远县城的一位教师给刘老来信,说他是陕西人,很爱书法,见到刘老书法集,他很高兴,一次买了100本,分赠给爱好书法的学生们。他随信寄来了购书的发票,同时告诉刘老,想得到一副刘老的墨宝,以作为纪念。刘老阅信后,很为这位未谋面的朋友感动,便立即写了一幅字,挂号邮寄给这位朋友。这事是刘老亲口告诉我的。
你看,两位明星拿上重礼而未得到刘老的字,而另一位靠一封来信和100本书的发票,却得到了刘老的墨宝,这就是刘老这个人的不同寻常处。
有的人将“刘字难求”归咎于刘老架子大,禀性乖张,却不知刘老另有所难。其一,像书法理论家李正峰在《“刘字难求”说》一文中披露的那样,难在刘老的每个字皆必由己出,绝不是从《金文编》或《甲骨文编》上的搬家,照猫画虎,而是每字、每笔都要赋予新意。这就决定刘老笔下的字决不是有些人想象的那样———一挥而就,而是深思熟虑,先成竹在胸,然后下笔。见过刘老挥毫的人都知道,刘老很少有蘸一次墨写一个字的情况,而是一个字要蘸好几次墨,书写速度相当慢。
再一点难,就是难在各个求字对象的爱好、身份不同,题赠的内容也必须相应有所区别。如果不问对象,一概以唐诗宋词应之或以流行的联语应之,那倒简单。但像《墨场必携》、《书家必携》一类“教科书”,刘老是不屑一顾的。第三,刘老的名头太大,在全国乃至华人世界很有影响,尤其日本、韩国书界更是耳熟能详,求字的慕名来访的,整天应接不暇,尤其是步入80岁后,精力已不如前,而登门拜访者却与日俱增,这就额外增加了刘老的负担(据刘老说,有时一天要接待20多位来访者,一般情况下,每天也有四五个人来访)。
了解刘老的人都知道,刘老记性好,且很健谈,不论多么风趣幽默的话他都有,无论多么尖酸刻薄的话他都不反感,但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很少谈书法。
我多次和刘老接触,觉得刘老对书法的认识,他的书法追求,他对当代书法大家的评价,他对活跃于陕西书坛的书法家的认识,都很清楚。但大多数场合,他却是缄口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常说的就是“今天天气哈哈哈”之类不痛不痒的话。
刘老对书法爱好者的态度就是:“不要给混沌开窍。”他借用《庄子》上的话说,“给混沌开了窍,他就没命了”。另一句话的意思与此相近:“能教则教之,不能教则试弄(欺骗之意)之。”这两句话看似尖酸,实际再清楚不过地表明了刘老对一些盲目临帖,“瞎驴吃草”,不注意加强传统文化功底修养的初学者的态度。古圣人认为人生有“三乐”,其中一乐就是“得天下英才而育之”。这类“英才”,是可遇不可求的。刘老比谁都明白这一点,他不与人谈书法,主要是未找到可交谈的对象。有一年(1997年6月13日)由李正峰先生出面,邀刘老与《书法教育报》的同仁一聚,刘老自下午1时谈起书法,直到晚上8时,中间还挥毫写了一副对联,然后就是大家提问,他回答。刘老思维敏捷,知识渊博,书法上的事,什么问题也难不倒他。这就是后来由我记录(根据当时录音)、李正峰先生整理,刊发于《书法教育报》(1997年12月1日总第99期)的长篇文章《刘自椟论书法》。这对那些认为刘老“说话罗嗦,颠三倒四,逻辑不清”的人,是一个有力的回击。刘老一生都不糊涂,他比谁都清楚,只是“不给混沌开窍”罢了。
刘老作为一代书法大家,在88岁仙逝,应该说算是难得的高寿了。他对中国当代篆书的贡献,对后世书法的影响,我将在另一篇论文中专门论述,在这篇文章中,用短短的篇幅是说不清楚的。
刘自椟代表作品
刘自椟书法作品。
刘自椟补充介绍
刘自椟(1914~2001),号迟斋,男,汉族。生于圣哲辈出、文风极盛的于右任故里三原。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书协主席,陕西省文史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他“中国书法艺术荣誉奖”。书法四体具佳,尤以篆书为最。沈鹏、谷溪先生所撰《刘自椟书法选·序》中评:“刘自椟以刚与柔与渴三种因素互相渗透奠定了他成为当代颇有成就的篆书家的地位。”出版《刘自椟书法选》、《刘自椟书法艺术颉英》等。
“刘自椟”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