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陕西省名人>西安市名人

薛涛

薛涛人物照片

西安名人薛涛介绍

唐代女诗人
唐代女诗人

薛涛(约768年—832年),字洪度,唐代歌伎、女诗人、清客,人们往往称之为“女校书”。 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自幼随父来到成都,长于成都。

薛涛居浣花溪上,自造桃红色的小彩笺,用以写诗,被称为“薛涛笺”。

薛涛与卓文君、花蕊夫人、黄娥并称蜀中四大才女,与鱼玄机、李冶、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 流传诗作90余首,收录于《锦江集》。

薛涛人物生平

薛涛的父亲薛郧在京城长安做官,薛涛生于京兆长安,自幼随父来到成都,长于成都。 薛郧学识渊博,把这个唯一的女儿视为掌上明珠,从小就教她读书、写诗。薛涛性敏慧,8岁就能诗,洞晓音律。

薛涛八岁时,父女俩在庭院的梧桐树下歇凉,薛郧忽有所悟,吟诵道:“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捻须卡顿,不知下句。他对在一边玩耍的女儿说:“你能续上这首诗吗?”薛涛很快续道:“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薛郧听罢,内心五味杂陈,又喜又忧。

薛郧为人正直,敢于说话。他因为正直谏言,得罪了当朝权贵,受到打压被贬谪到了蜀地。几年后,薛郧因出使南诏,感染瘴疠而命丧黄泉。那时薛涛年仅14岁,母女俩的生活陷入了困境。薛涛15岁时诗名已闻于外,声名倾动一时。因父早逝,母孀,生活困顿无依,16岁的薛涛加入乐籍为歌妓。

贞元元年(785年),中书令韦皋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在一次酒宴中,韦皋让薛涛即席赋诗,薛涛提笔而就《谒巫山庙》。韦皋看罢,拍案叫绝,这首诗完全不像出自一个小女子之手。一首诗就让薛涛声名鹊起,从此幕府中每有盛宴,薛涛成为侍宴的不二人选,很快成了韦皋身边的红人。后袁滋、高崇文、段文昌、李德裕等人相继镇蜀,她都以歌妓而兼清客的身份出入幕府。 薛涛辨慧工诗、多才多艺,受著名节度使韦皋、武元衡等人器重;与元稹、白居易、杜牧、刘禹锡等人竞相酬唱,诗名大振。 她称号“文妖”,薛涛在大唐诗坛上还有“孔雀”的称号。

韦皋任节度使时,随着接触的增多,就让她参与一些案牍工作。薛涛写起公文来不但富于文采,而且细致认真,很少出错。韦皋仍然感觉大材小用,有一天他突发奇想,要向朝廷打报告,拟奏请唐德宗授薛涛以秘书省校书郎官衔,为薛涛申请作“校书郎”。 “校书郎”的主要工作是公文撰写和典校藏书,虽然官阶仅为从九品,但这项工作的门槛却很高。按规定,只有进士出身的人,才有资格担当此职,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哪一个女子担任过“校书郎”。因为格于旧例,未能实现,但人们往往称之为“女校书”。

薛涛红得发紫,不免有些恃宠而骄。当时各地官员往往到成都述职时,都要先向薛涛进礼。在接受下面送的钱财与丝帛后,薛涛往往尽数上交。然而,韦皋对此做法相当生气,认为薛涛坏了自己的名声。在贞元五年(789年),将薛涛罚赴松州(今四川松潘县)。此时薛涛大约19岁。

走在松州的路上,薛涛写下了《十离诗》。薛涛因献《十离诗》,又让韦皋回心转意,薛涛又返回成都。

武元衡相当欣赏薛涛的才干,又欲再次奏请薛涛为校书。此时薛涛已决意脱籍,并写下了《罚赴边上武相公》(二首),其中有句:但得放儿归舍去,山水屏风永不看。诗中用西川节度府署大堂的家具“山水屏风”,借以代指官府,表明了志向。武元衡也没有勉强薛涛了,只是让薛涛以“宾妓”清客身份出入府署参加诗会。

元和四年(809年)三月,元稹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命出使地方。他久闻薛涛的芳名,所以到蜀地后,特地约她在梓州相见。薛涛与元稹一见面,就被其俊朗的外貌和出色的才情所吸引。第二天,她满怀真情地写下了《池上双鸟》。迟来的爱情让薛涛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幸福,两个人流连在锦江边上,相伴于蜀山青川。那段时光,是薛涛一生最快活的日子。然而幸福总是最为短暂,这年7月,元稹调离川地,任职洛阳,细算起来,他们在一起的日子不过3个月而已。

分别已不可避免,薛涛十分无奈。令她欣慰的是,很快她就收到了元稹寄来的书信,同样寄托着一份深情。劳燕分飞,两情远隔,此时能够寄托她相思之情的,唯有一首首诗了。薛涛迷上了写诗的信笺,她喜欢写四言绝句,律诗也常常只写八句,因此经常嫌平时写诗的纸幅太大。于是她对当地造纸的工艺加以改造,将纸染成桃红色,裁成精巧窄笺。这种桃红色的小彩笺,特别适合用以写诗,人称“薛涛笺”。

她更没想到,才子容易多情也容易变心,他滚烫炽烈的情书,在鸿雁互通一段时间后,忽然戛然而止。元稹先是被召入京,接着被贬洛阳,其间丧妻丧妾。元和九年(814年)春,薛涛由成都赴江陵会晤元稹。经过了在诗歌中的“以夫妇自况”,此次到江陵,重拾旧情,薛涛内心充满期待。薛涛归去时,又是带着元稹的承诺离开的。可元稹经历江陵、通州的贬谪后,终究娶了世族之女裴淑。

薛涛对元稹的思念还是刻骨铭心。她朝思暮想,满怀幽怨与渴盼,汇聚成了流传千古的名诗《春望词》。

薛涛从此脱下了极其喜爱的红裙,换上了一袭黯淡的灰色道袍。她离开了熙熙攘攘的浣花溪,移居到成都郊外,用“薛涛笺”赚来的钱,在碧鸡坊筑起一座吟诗楼,在那里安静度日。

大和六年(832年)夏,终身未嫁的薛涛去世。

大和七年(833年),曾任宰相的段文昌为她亲手题写了墓志铭,墓碑上写着“西川女校书薛涛洪度之墓”。

薛涛轶事典故

韦令孔雀

贞元元年,韦皋镇蜀之初(公元七八五年),南越献孔雀一只,皋依涛意,于使宅开池设笼以栖之。至大和五年(公元831年)秋,孔雀死。次年夏,涛亦卒。一些诗词中提到的“韦令孔雀”也就是指的这段史话。

大唐孔雀

关于薛涛被号为“孔雀”,是大有来历的。在中唐韦皋镇蜀时,剑南西川节度使府署坐落在成都城中心现今的天府广场处。在唐代时,这里曾是波光粼粼的摩诃池。唐贞元十七年(公元802年),因大破吐蕃,“皋以功加检校司徒,兼中书令,封南康郡王。”两年后,南诏国王异弁寻向西川赠献幼孔雀一只。在薛涛建议下,设笼以栖之。从此这只孔雀与薛涛常常行影相伴,约存活了28年。关于女诗人薛涛栖养了一只孔雀的传说,中唐诗人王建写过两首诗进行描述。第一首《伤韦令孔雀》有句:可怜孔雀初得时,美人为尔别开池。第二首《和武门下伤韦令孔雀》有句:憔悴不飞去,重君池上心。

大气捭阖

永贞元年(805年),韦皋暴卒。韦皋死后,刘辟任西川节度使。他起兵谋反,并想借薛涛的名人效应来笼络人心,可不管是威胁还是利诱,都遭到了薛涛的断然拒绝。刘辟大怒,将她发配边地。这次赴边,薛涛全然没有第一次赴松州的茫然与惊慌,她从容而行,没有半点求免之意。高崇文平叛了刘辟后,派人专程把薛涛迎回,以礼待之。

薛涛历史评价

唐代诗人王建: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下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寄蜀中薛涛校书》)

唐代文学家李肇:乐妓而工诗者,涛亦文之妖也。

唐代诗人张为:以李益为清奇雅正主,上入室苏郁;入室刘畋、僧清塞、卢休、于鹄、杨洵美、张籍、杨巨源、杨敬之、僧无可、姚合;升堂方干、马戴、任蕃、贾岛、厉元、项斯、薛涛。(《诗人主客图序》)

北宋《宣和书谱》:作字无女子气,笔力峻激。其行书妙处,颇得王羲之法。

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谭继和:蜀女多才,薛涛秀冠。

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长钟志武:濯锦制笺传往古,淡妆素裹看今朝。诗家女士能忧国,塑像面前也折腰。(《乙亥夏望江公园观薛涛像》)

薛涛主要作品

薛涛著有《锦江集》,共五卷,约合五百余首,流传诗作90余首。

薛涛后世纪念

望江楼公园

望江楼公园座落在成都东门锦江南岸,全园面积188亩,分为文物保护区(39亩)和园林开放区(149亩),是纪念唐代女诗人薛涛的古迹和游览胜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保护区

吟诗楼

吟诗楼,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布政使方积、知府李尧栋始建吟诗楼,曾毁于兵燹,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重新培修。由于薛涛晚年故居碧鸡坊建有吟诗楼,该楼为纪念女诗人而修建。吟诗楼临江而立,为砖木结构,一楼三叠,四面敞轩,翼角飞檐,楼下东壁有阴刻的陆文杰诗。楼内的雕塑是展现薛涛与诗友白居易、刘禹锡、张祜、牛儒孺吟诗唱和的神交场景。

薛涛井

明《益部谈资》云:“薛涛井,旧名玉女津,在锦江南岸,水极清冽。”每年三月三日,井水浮溢,明蜀王府在此汲井水,造薛涛笺二十四幅,入贡十六幅。明《蜀中名胜记》称薛涛井为“东门之胜”。清康熙三年(1664年),成都知府冀应熊手书“薛涛井”三字刻石于此,成为凭吊薛涛的主要遗迹。

浣笺亭

浣笺亭由布政使方积、知府李尧栋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曾毁于兵燹,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重新培修,为纪念薛涛制笺而建。浣笺亭内展示薛涛制笺工艺和古法造纸流程。

五云仙馆

五云仙馆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得名于薛涛的诗句“九气分为九色霞,五灵仙驭五云车”。薛涛一生作诗500余首,留存诗作92首,清《全唐诗》中收录有88首。馆内展示薛涛最具有代表性的39首留存诗作,中间为国画大师张大千所作的《薛涛制笺图》。

清婉室

清婉室建成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其名取自《诗经》中“清扬婉兮”之语。古人论诗的风格分为豪放和婉约,薛涛作为女诗人,赞其诗风清扬婉约。清婉室建筑风格古朴简洁,木格花窗,室内陈列有清人陈矩写的薛涛像赞和赵熙集唐代诗词对联等石碑、石刻。

薛涛纪念馆

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四川总督常明兴建雷祖庙,现作为薛涛纪念馆使用,占地700平方米,馆内展示了薛涛跌宕起伏的生活经历及相关的文化古迹。

薛涛塑像

薛涛塑像位于薛涛纪念馆旁、读竹苑中的幽篁深处,1984年建成。塑像高3米,由汉白玉雕成。

薛涛墓

薛涛卒于唐太和六年(832年),其去世后葬在成都东门郊外(今望江楼公园所在地),唐西川节度使段文昌题碑“西川校书薛洪度之墓”。

公园开放区

望江楼公园开放区是以竹为主的园林景观区,是全国竹子品种最多的专类公园。薛涛一生爱竹,为纪念薛涛,后人在园内遍栽各类佳竹,荟萃了国内外460余种竹子,其中不乏名贵竹种。

筹边楼

留诗筹边楼。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

薛涛笺

薛涛设计的笺纸,此笺原用作诗笺,后来逐渐用作写信,流传至今。

薛涛酒

居人汲井为酒,名薛涛酒,甚美。

2020年6月,薛涛被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领导小组评选为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

薛涛补充介绍

  薛涛(约768~832年),字洪度,唐代女诗人,与刘采春、鱼玄机、李冶并称唐朝四大女诗人,与卓文君、花蕊夫人、黄娥并称蜀中四大才女。薛涛字无女子气,笔力峻激,其行书妙处,颇得王羲之法;作诗500多首,流传至今仅存90余首,与韦皋,元稹有过恋情。832年,薛涛逝世,曾任宰相的段文昌为她亲手题写了墓志铭。

  人物生平

  堪比卓文君的才女

  薛涛的父亲薛郧在朝廷当官,学识渊博,把这个唯一的女儿视为掌上明珠,从小就教她读书、写诗。

  薛涛八岁那年,薛郧在庭院里的梧桐树下歇凉,他忽有所悟,吟诵道:“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薛涛头都没抬,随口续上了父亲薛勋的诗:“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那一年,薛涛不过八九岁。她天分很高,让父亲又喜又忧。

  薛郧为人正直,敢于说话,结果得罪了当朝权贵而被贬谪四川,一家人跋山涉水,从繁华的京城搬到了遥远的成都。没过几年,他又因为出使南诏沾染了瘴疠而命丧黄泉。那时薛涛年仅14岁。母女俩的生活立刻陷入困境。薛涛不得已,凭借“容姿既丽”和“通音律,善辩慧,工诗赋”,在16岁加入乐籍,成了一名营记。

  那时的-们往往都是科举出身,文化素质不低,要让他们看得上眼,不仅需要美貌,更需要才艺、辞令和见识,而这正是薛涛的长项。身在娱乐场中,使得她与当时许多著名诗人都有来往,在这份名单中不乏像白居易、张籍、王建、刘禹锡、杜牧、张祜等诗坛领袖。薛涛作诗500多首,然而这些诗歌大多散失,流传至今仅存90余首,十分令人惋惜。

  大帅府里的女校书

  贞元元年(785年),中书令韦皋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在一次酒宴中,韦皋让薛涛即席赋诗,薛涛神态从容地拿过纸笔,提笔而就《谒巫山庙》,诗中写道:“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韦皋看罢,拍案叫绝。这首诗完全不像出自一个小女子之手。

  一首诗就让薛涛声名鹊起,从此帅府中每有盛宴,薛涛成为侍宴的不二人选,很快成了韦皋身边的红人。

  随着接触的增多,韦皋就让她参与一些案牍工作。这些事对于薛涛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她写起公文来不但富于文采,而且细致认真,很少出错。韦皋仍然感觉大材小用,有一天他突发奇想,要向朝廷打报告,为薛涛申请作“校书郎”(一说为武元衡所奏)。“校书郎”的主要工作是公文撰写和典校藏书,虽然官阶仅为从九品,但这项工作的门槛却很高,按规定,只有进士出身的人才有资格担当此职,大诗人白居易、王昌龄、李商隐、杜牧等都是从这个职位上做起的,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哪一个女子担任过“校书郎”。

  薛涛红得发紫,不免有些恃宠而骄。前来四川的-为了求见韦皋,多走薛涛的后门,纷纷给她送礼行贿,而薛涛“性亦狂逸”,你敢送我就敢收。不过她并不爱钱,收下之后一文不留,全部上交。虽然如此,她闹出的动静还是太大了,这让韦皋十分不满,一怒之下,下令将她发配松州(今四川省松潘县),以示惩罚。

  松州地处西南边陲,人烟稀少,兵荒马乱,走在如此荒凉的路上,薛涛内心非常恐惧。用诗记录下自己的感受:“闻道边城苦,而今到始知。却将门下曲,唱与陇头儿。”她开始后悔自己的轻率与张扬,于是将那种感触诉诸笔端,写下了动人的《十离诗》。

  《十离诗》送到了韦皋手上,他的心一下子就软了,于是一纸命令,又将薛涛召回了成都。这次磨难,让薛涛看清了自己,归来不久,她就脱去了乐籍,成为了一个自由身,寓居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院子里种满了枇杷花。那一年,她20岁。

  一场轰轰烈烈的姐弟恋

  元和四年(809年)三月,当时正如日中天的诗人元稹,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命出使地方。他久闻薛涛的芳名,所以到蜀地后,特地约她在梓州相见。与元稹一见面,就被这位年仅31岁的年轻诗人俊朗的外貌和出色的才情所吸引。

  薛涛的爱情之火一经燃烧,就极为炽烈。尽管她已经步入中年,但那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与热情告诉她,这个男人就是她梦寐以求的人,于是她便不顾一切,如同飞蛾扑火般将自己投身于爱的烈焰中。第二天,她满怀真情地写下了《池上双鸟》,完全一副柔情万种的小女子神态。

  迟来的爱情让薛涛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幸福,两个人流连在锦江边上,相伴于蜀山青川。那段时光,是薛涛一生最快活的日子。然而幸福总是最为短暂,这年7月,元稹调离川地,任职洛阳,细算起来,他们在一起的日子不过3个月而已。

  分别已不可避免,薛涛十分无奈。令她欣慰的是,很快她就收到了元稹寄来的书信,同样寄托着一份深情。劳燕分飞,两情远隔,此时能够寄托她相思之情的,唯有一首首诗了。薛涛迷上了写诗的信笺。她喜欢写四言绝句,律诗也常常只写八句,因此经常嫌平时写诗的纸幅太大。于是她对当地造纸的工艺加以改造,将纸染成桃红色,裁成精巧窄笺,特别适合书写情书,人称薛涛笺。

  可惜,元稹是个用智,而不是用心去谈恋爱的人。才子多情也花心但薛涛对他的思念还是刻骨铭心。她朝思暮想,满怀的幽怨与渴盼,汇聚成了流传千古的名诗《春望词》。

  一袭道袍了余生

  元稹没有回来,有着自己的理由。两人年龄悬殊过大,31岁正是男人的风华岁月,而薛涛即便风韵绰约,毕竟大了11岁。另外更重要的是,薛涛乐籍出身,相当于一个风尘女子,对元稹的仕途只有负作用,没有正能量。对于这些,薛涛也能想明白,并不后悔,很坦然,没有一般小女子那种一失恋便寻死觅活的做派。

  只是,从此她脱下了极为喜爱的红裙,换上了一袭灰色的道袍,她的人生从炽烈走向了淡然,浣花溪旁仍然车马喧嚣,人来人往,但她的内心却坚守着一方净地。

  人生垂暮,薛涛逐渐厌倦了世间的繁华与喧嚣。她离开了浣花溪,移居到碧鸡坊(今成都金丝街附近),筑起了一座吟诗楼,独自度过了最后的时光。大和六年(832年)夏,薛涛安详地闭上了双眼。第二年,曾任宰相的段文昌为她亲手题写了墓志铭,墓碑上写着“西川女校书薛涛洪度之墓”。

  薛涛井

  薛涛井旧名玉女津,乃因井傍锦江,源出江泉,又经砂滤过耳。传涛造笺系自此井取水,无考。然明藩确取此井之水造纸,且以上贡。康熙三年(公元一六0年)三月,冀应熊始书薛涛井三字,立石碑于井傍。嘉庆十九年(公元一八一四年),四川总督常明奉敕建雷祖庙于井左,布政使方积与王启锟等,因建吟诗楼、浣花亭于井右。

  人物评价

  薛涛于十六妙龄堕入乐籍,凭借过人的才华,薛涛与蜀中最著名的才女卓文君比肩。后人又把她与李冶、鱼玄机、刘采春相并列,称为“唐朝四大女诗人”。

  “薛涛”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