郫都名人杜琼介绍
杜琼(1396年-1474年),字用嘉,号东原,五坞山人,延绿亭主人,私谥渊孝先生.人称东原先生,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明朝文学家,书画家、藏书家,史学家。
杜琼出身于富贵之家,自幼勤学聪颖,以孝闻名乡里,后师从陈继,并承其业,教书授徒。之后被举荐参与过《太宗(朱棣)实录》《宣宗实录》《舆地志》的修撰,并参与《苏郡志》的校定,备受朝廷礼遇和乡里尊宠,享誉遐迩。1474年,杜琼逝世,享年79岁。
杜琼虽受朝廷礼遇和乡宠,但是他淡泊功名而醉于谈诗论画的隐居生活。其精于翰墨书画,尤以画山水为著,集众家之长而直追董巨,画风秀逸,是吴门派早期代表画家。
其传世画作有《南村别墅图》《为吴宽作山水图》《友松图卷》等。
杜琼生平经历
杜琼出身富足之门,其父杜玉,号草堂,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但据沈周《杜东原年谱》载:“洪武三十年正月,先生之父草堂府君以闾右实京师,卒于大中桥之邸第”其父在杜琼出生不久就死于京师,因此杜琼只得与母亲顾氏相依为命。母子俩常得到舅父顾德华的照顾,其对杜琼有教育之恩。
杜琼自幼勤学聪颖,加之其母日夜教其仁义忠孝,使杜琼秉性敦厚,并以孝名闻名乡里,据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载:“尝刲股巳母疾……郡守况钟两荐之,固辞不出,请移以旌母节”(曾割自己骨头来治疗母亲疾病……郡守况钟两次推荐他,他都拒绝,并且请求还是表彰母亲的明德吧。)
杜琼12岁时,从学于乡学教师刘孟初,能通《孝经》《论语》。14岁时,从学于陈继。在其指导下,杜琼博通古今,诗文“古雅有风致”。此外,陈继工于画竹,文献中虽没有其教杜琼书画的记载,但杜琼很可能在绘画创作的启蒙阶段受其熏陶。
陈继后来任翰林博士,就选拔杜琼承其业,于是杜琼就当起了教师,并且“授徒化及乡闾”。
永乐18年(1420年),杜琼被召到北京讲读《大诰》,两年后完成了其第一部文稿《学言》。此时他已成为乡贤和学人的表率。
洪熙元年(1425年),被苏州府廷举修撰《明太宗(朱棣)实录》。
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逝世,杜琼被荐为修撰《宣宗实录》的七县总裁。
正统元年(1436年),创作《设色山水图》。
正统六年(1441年),吴郡系定籍色,他被定为儒籍,与俞贞木,陈继齐名。不久,创作《南村别墅图》(1443年之前)和《仿王蒙太白山图卷》(1442年,正统七年)。
正统八年(1443年),创作《听泉图》。
景泰五年(1454年),朝廷修撰《舆地志》,郡守汪浒请他修辑郡中事。同年创作《山水轴》
天顺七年(1463年),创作《天香书屋图轴》。
成化二年(1466年),创作《江南春色图》。
成化三年(1467年),创作《墨笔山水轴》。
成化四年(1468年),杜琼为周鼎创作《南湖草堂图》。同年又作《仿吴仲圭山水轴》《师林图轴》《月舟图》。
1469年(成化五年),被请“乡饮大宾”。同年作《报德英华图》。
成化八年(1472年),创作《为吴宽作山水图》《春山游骑图》。
成化十年(1474年),参与校定《苏郡志》,并于同年逝世,享年79岁。当时会葬着达数千人。
弘治十一年(1498年),其名牌设置在乡贤祠内,成为吴门道德,才学的楷模。同年其弟子沈周特意画了《东原图》,并撰写杜琼年谱和祭文,以表示对老师的敬仰和怀念。
杜琼轶事典故
杜琼喜收藏,有藏书画处为“延绿亭”。钱谦益在其《列朝诗集小传》中记其:“明初和南原俞琰、笠泽虞堪、庐山陈继先称为四大收藏家。人称景泰以后,俊民秀才、汲古多藏,以杜东原为首。家有‘三友轩’,藏书、作画其中。”
杜琼在《南村别墅图》上题文称:“余少游南村先生之门,清风高致,领略最深。”而吴宽在画上题跋:“东原先生(杜琼)从游甚久。”南村先生就是陶宗仪,可见杜琼少时还长期跟从陶宗仪,并受其影响。
杜琼作品集
传世画作
传世作品有:
正统七年(1442年)所作《仿王蒙太白山图》(藏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正统八年(1443年)前作《南村别墅图》十页(藏上海博物馆);
正统八年所作《听泉图》(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景泰五年(1454年)作《山水图》轴(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天顺七年(1463年)作《天香书屋图轴》(藏上海博物馆);
成化三年(1467年)作《墨笔山水图》轴(藏四川省博物馆);
成化四年(1468年)作《师林图》轴(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成化四年后作《南湖草堂图》轴(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成化五年(1469年)作《报德英华图》;
成化八年(1472)作《为吴宽作山水图》轴 及《春山游骑图》轴,均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外还有不知创作时间的《友松图》(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仿董巨山水卷》(又名《为缉熙作山水》,藏檀香山美术馆),《梦宣堂图》(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还有与刘珏,沈周合作的《寿徐天全合卷》。
传世书作
《荣登帖》
非传世作品
《设色山水图》(1436年,正统元年作)《江南春色图》(1466年,成化二年作)《仿吴仲圭(吴镇)山水图》《月舟图》(1468年,成化四年作)《扇面合轴》《溪山读书图》《晚翠轩图》《江村渔隐图》(这些作品年款不详)
诗文集
《东原集》
文集
《纪善录》
诗歌
《竹》
露叶风梢接水乡,几回相对忆潇湘。寒云流水斜阳暮,一曲清歌断客肠。
《斑竹》
重华南去不南还,二女啼痕在竹间。亦有富川苏子墨,至今枝叶尚斑斑。
《竹下水仙花》
佩环香冷水风多,步底轻尘衬袜罗。二十四弦何处奏,又将哀怨托湘娥。
《萍庵》
闲把浮萍号叶舟,百年身世总如浮。若为有迹成栖泊,可事无根任去留。
杨柳晚风移别浦,桃花春水泛中流。楚谣惊断江湖梦,随处忘机逐海鸥。
《苏台别意送沈原复还琴川》
相逢未几即思归,忍听朝来歌式微。绿酒数杯游子去,青山百里故人稀。
杏花微雨飘离席,杨柳东风拂钓矶。明日到家春正暖,祓除时节试春衣。
《春日(己巳岁作)》
白发慵梳不裹巾,高斋无语独伤神。忧君谁似监门女,匡世难求筑版人。
天外乱山迷落日,雨中芳草恋残春。新刍未熟难成醉,欲借醇醪问比邻。
《春日闲居述怀》
红尘道上马纷纷,延绿亭中杳不闻。日转长林移树影,雨余芳径长苔纹。
闲吟自策青藜杖,高卧谁书白练裙。寡过末能身易老,此生惟恐负斯文。
《采菱图》
苕溪秋高水初落,菱花已老菱生角。红裙绿髻谁家人,小艇如梭不停泊。
三三两两共采菱,纤纤十指寒如冰。不怕指寒并刺损,只恐归家无斗升。
湖州人家风俗美,男解耕田女丝枲。采菱郎是采桑人,又与家中助生理。
落日青山敛暮烟,湖波十里镜中天。清歌一曲循归路,不似耶溪唱采莲。
杜琼作品欣赏
(《临王蒙太白山图》参考资料: )
杜琼作品鉴赏
画幅右上画家自题:“余尝写此境为有趣,适陈孟贤、郑德辉二公相访见之。孟贤曰,此幅可,郑公盍求诸?德辉略无健羡之色。孟贤强之,乃启言,予不敢靳也。德辉廉静寡欲,于物无所嗜好,使王维、吴道玄复生亦无所爱,此其所以能养其德也。夫以心之玩好,乃学者之病,观于德辉,则有以警于人人哉!景泰五年甲戌岁上元日,杜琼书。”题跋前钤白文“古心”、朱文“旌节名门”印,题跋后钤朱文“杜氏用嘉”、白文“东原耕者”、朱文“持敬观理”印。画面右下方有白文“陶情写意”印。
此说甚精警。其实,杜琼在一幅山水画中题诗时也说道:“纷纷画债未能尝,日日挥毫不下堂。郭外青山闲自在,也应怜我为人忙。”道出了他的无奈心境。
此画作于明景泰五年(1454年),杜琼时年59岁。图中山峰耸峙,层峦迭嶂,弯曲的河流将画面中下部的山峰隔为两段,画面右下山谷林木间有山庄草亭,一文士正在草亭中读书;桥上有一拄杖文士携童子向山庄走来。该幅构图饱满,山石用圆润细密的披麻皴,浓墨点苔,系画家仿元王蒙风格而出新意的代表作之一。杜琼学王蒙颇有心得,他在52岁时作的《萝萱堂水墨山水》中就自题云:“余学黄鹤(王蒙号)最精。”顾复评价他于正统年间所作的《对泉图》时也称他“学叔明(王蒙字)能脱塞实之习,自然高雅”。
杜琼著作
著有《东原集》《耕馀杂录》《纪善录》等诗文作品。
杜琼补充介绍
杜琼(约180年—250年),字伯瑜,蜀郡成都人(今四川成都郫县)。杜琼学识渊博、沉默少言,自幼时跟随任安学习,是三国时期著名学者。初仕刘璋,为从事,刘备割据益州后,任为议曹从事。后主时期,杜琼担任为谏议大夫,迁左中郎将。丞相诸葛亮去世,后主刘禅使琼追赠亮丞相武乡侯印绶,后来又升任大鸿胪、太常,受到蒋琬、费祎等人器重。
杜琼不仅精通经纬术艺,同时也精通天文占验,曾与谯周论说天文,并肯定了“当涂高者魏也”的预言,解释了其中的原因。250年(延熙十三年),杜琼去世,著有《韩诗章句》。
人物生平
沈默慎密
杜琼年幼时跟随任安学习经学,透彻研究任安的学说,精通于经纬术艺。东汉末年,军阀刘璋割据于益州一带,聘请杜琼担任从事。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夺取益州,逐领益州牧,起用蜀中人才,任命杜琼为议曹从事。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建立魏国,杜琼与张裔、黄权、何宗、杨洪、尹默等人引用图谶来劝说刘备称帝。
建兴元年(223年),蜀汉后主刘禅即位,拜杜琼为谏议大夫,迁任左中郎将。
建兴十二年,(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去世,刘禅派遣杜琼赠诸葛亮“丞相武乡侯”的印绶。 此后杜琼又担任大鸿胪、太常。
杜琼为人沉默寡言,把自己关在家里,很少和他人交流往来。后来蒋琬、费祎等人相继执政,他们都十分器重杜琼为人。杜琼又著有《韩诗章句》,共计共十余万字。但杜琼没有将其传授给自己的学生,他的谶纬之学也就没有了传承学业的人。[4-5]
论说天文
杜琼虽然学问专研得十分透彻,但在初时人们没有听说杜琼对天文有独特的见解和说法。后来得到器重的大儒谯周常常问他对天文的看法,杜琼回答说:“想要明白这种知识十分困难,应该要亲身去观察天文现象,认知各种现象的特点,不能轻易相信他人。不分昼夜,历经辛苦,然后才可以知道其中的奥妙。知道后却又担忧自己预言见解的泄露,还不如不知道,因此我不再观察天象。”
谯周因此问杜琼:“以前周徵君认为“当涂高者”是魏国,他这样认为的原因是什么?”杜琼回答说:“魏,是观阙的名字,正对着道路而显得高耸,圣人取其相类同而进行论说罢了。”杜琼又问谯周说:“还有什么疑问吗?”谯周回答说:“未能理解其中的意思。”杜琼又说:“古时候人们称呼官职都不称为‘曹”;但自从汉代开始,都把官职称呼作曹,把低级官员称作‘属曹’,把吏卒称为‘侍曹’,此大概就是天意吧。”
去世
延熙十三年(250年),杜琼去世,享年八十多岁。后来谯周依据杜琼的说法,并触类旁通加以发挥,蜀国灭亡后,人们都认为谯周的预言十分准确。谯周说:“这虽然是我自己的推论发现,但是有所依循,这是由杜琼的言论加以发挥,我完全没有什么高深、奇怪的才能。”
“杜琼”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