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四川省名人>成都市名人>金堂县名人

贺麟

贺麟人物照片

金堂名人贺麟介绍

著名哲学家、“新心学”创建者

贺麟,男,1902-1992,四川省金堂县人,中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黑格尔研究专家、教育家、翻译家。

早在20世纪40年代,贺麟就建立了“新心学”思想体系,成为中国现代新儒家思潮中声名卓著的重要人物。贺麟学贯中西,在中国哲学方面也有极高造诣,是“新心学”的创建者,是当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贺麟人物经历

贺麟是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贺麟从小就受到儒学熏陶,尤其对宋明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1919年考入清华学堂,受到梁启超的一定影响。1926年赴美国留学,先在奥柏林学院获学士学位,后又入哈佛大学获硕士学位。1930年转赴德国柏林大学专攻德国古典哲学。回国后长期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并在清华大学兼课。1955年以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所西方哲学史研究室主任、哲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以及中国民主同盟北京市委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第三届、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78年转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并于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贺麟学术贡献

贺麟对西方哲学有很深的造诣,对黑格尔、斯宾诺莎、怀特海等西方近现代哲学家都有深入的研究。就中国哲学和儒家思想而言,他早年主张“心”是“最根本最重要”的 。心有二义:“一、心理意义的心;二、逻辑意义的心” ,在分析了作为本体论意义上的“逻辑的心”之后 ,贺麟认为“不可离心而言物” ,归根到底自然之物和文化之物都是“精神之表现” 。在三十年代曾创立了与冯友兰“新理学”相对的“新心学”体系,成为现代新儒家的倡导者之一。他认为以孔子、孟子、《诗》教、《礼》教、宋明理学为代表的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提出应该从哲学化、宗教化、艺术化三条途径出发,吸收西方思想文化的长处,来改造、补充和发挥儒家学说,以谋求“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中国文化自宋儒起,可以说是划一新时代,加一新烙印,走一新方向”,宋儒的思想虽有偏蔽,但其“哲学富有爱民族,爱民族文化的思想”,宋儒的“格物穷理”,“似虚玄空疏,而实有大用”。在认识论上,主张理性直觉论,认为“直觉是一种经验,复是一种方法”,强调直觉产生的偶然性和突发性,并认为直觉与理智“各有其用而不相背”,“近代哲学以及现代哲学的趋势,乃在于直觉方法与理智方法之综贯”。贺麟还重新解释了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论”,认为“知行合一论”分为“自然的知行合一论”和“价值的知行合一论”两种。通过对知行定义的深化,贺麟将知行问题深入到了心理和生理的层面,从而将知行问题引入了科学认识论的研究范畴。

1949年以后,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贺麟放弃了自己的唯心论哲学,思考逐步转向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并且集中精力研究西方哲学和翻译西方哲学名著,如黑格尔的《小逻辑》《法哲学原理》 《精神现象学》《哲学史讲演录》,斯宾诺莎的《致知篇》 《伦理学》等译本,都出自其手 。现有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哲学与哲学史论文集》 。

贺麟学术著作

贺麟的著作主要有《近代唯心主义简释》《文化与人生》《当代中国哲学》《现代西方哲学讲演集》等;

主要译作:《小逻辑》《黑格尔》《黑格尔学述》(J.Royce著) 《哲学史讲演录》(与王太庆合译,1978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精神现象学》(与王玖兴合译,197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

主要论文:《朱熹与黑格尔太极说之比较观》《知行合一新论》《宋儒的思想方法》《黑格尔关于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的关系的理论》《黑格尔的早期思想》《费希特的唯心主义和辩证法思想述评》《斯宾诺莎哲学的宗教方面》等。

贺麟补充介绍

  贺麟(1902.9.20-1992.9.23)

  字自昭,四川金堂人。现代哲学家、黑格尔哲学研究专家、翻译家。

  贺麟八岁入私塾,十三岁小学毕业。1917年考入省立成属联中——石室中学。1919年考入清华学校中等科二年级,曾任学校《平民周刊》,《清华周刊》总。清华期间受到梁启超、梁漱溟、吴宓等人的影响。1926年被选为“沪案(五卅惨案)后援团”的两个宣讲人之一。1926年夏毕业于清华学校高等科。同年赴美留学,入奥柏林大学,学习拉丁文、心理学、哲学史、宗教哲学等课程,1928年2月以文学士学位毕业,入芝加哥大学专攻哲学,同年九月转入哈佛大学,选听康德哲学、斯宾诺莎哲学等课,以及哲学家怀特海教授的课程,1929年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1930年赴德国柏林大学专攻德国古典哲学,选修著名哲学家哈特曼教授的历史哲学课,并在离德前加入斯宾诺莎学会。1931年回国,任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主讲哲学问题、西方现代哲学、伦理学等课程,同时在清华大学兼课,讲授现代西方哲学、西洋哲学史、斯宾诺莎哲学等。1932年升任北京大学副教授,1936年升任教授。1935年兼任中国哲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兼秘书。抗战爆发后,随校南迁,先至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初到昆明西南联大哲学心理学系任教。同年十月到国民党中央政治大学任教。一年后仍回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10月随北大复员返回北平,1947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代理主任。1953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5年调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一级研究员,直至去世,曾任西方哲学史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文革期间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文革后,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培养研究生,深入学术研究,整理出版研究著作。曾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黑格尔全集》中文版编译委员会名誉主编,西方哲学名著研究编译会名誉会长等职,1992年9月23日病逝,享年九十一岁。

  贺麟主要从事西方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介绍和研究,是黑格尔哲学研究专家,同时为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融合创新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贺麟对斯宾诺莎和黑格尔哲学都有专深的研究,特别是对于黑格尔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黑格尔哲学研究方面的特点是:明其源流,对西方哲学中的理性派,特别是斯宾诺莎和康德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有清醒的认识;得其方法,即分析矛盾以达到更高综合的辩证法;注重它与文化、历史、现实的有机联系,不仅注意黑格尔哲学产生的背景,又特别重视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而且将它与中国的理学相比较。

  贺麟对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的深厚学养,使他能够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尤其是宋明理学中陆王一派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新心学”哲学思想。贺麟通过对早期新儒学思潮的总结、评价,吸取其经验教训,站在儒家哲学(主要是陆王心学)的立场上,吸收新黑格尔主义的主观唯心主义,并在努力寻找二者共同之点的基础上,试图将二者融合起来,创立新说。在贺麟的思想中,自觉地谋求使重视逻辑认知和理性思辩的西方哲学与重视道德评价和直觉体悟的中国哲学相结合,是一个贯穿始终的基本精神。“新心学”虽然没有形成象“新唯识论”或“新理学”那样严整的思想体系,但它公开打出“回到陆王去”的旗帜,同新理学相抗衡,在学术风格与学术旨趣方面皆有其独到之处。

  在翻译、介绍西方哲学名著方面,贺麟自己翻译和组织翻译了大量的西方哲学著作。翻译坚持严复“信、达、雅”的标准,忠实原著本意,哲学涵养深厚,表达如从己出,行文自然典雅。重视概念译名的选择,注意追本溯源,沟通中西,强调译文的传神和中国化。

  主要著作有:《近代唯心论简释》、《文化与人生》、《当代中国哲学》、《哲学与哲学史论文集》、《现代西方哲学讲演集》等;主要译作:《小逻辑》、《黑格尔》、《黑格尔学述》、《哲学史演讲录》(与王太庆等合译)、《精神现象学》(与王玖兴合译);主要论文:《朱熹与黑格尔太极说之比较观》、《知行合一新论》、《宋儒的思想方法》、《黑格尔关于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的关系的理论》、《黑格尔的早期思想》、《费希特的唯心主义和辩证法思想述评》、《斯宾诺莎哲学的宗教方面》等。

  “贺麟”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