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四川省名人>成都市名人

黄荃

黄荃人物照片

成都名人黄荃介绍

五代时西蜀画院的宫廷画家

黄筌(约903年—965年),字要叔,成都(今四川成都)人。曾随唐末入蜀的著名画家刁光胤学画,又吸收山水画家李昇,人物龙水画家孙位之长,结果“全该六法,远过三师”他擅长花竹翎毛,也能画佛道,人物,山水,是一位技艺全面的画家。

早以工画得名,擅花鸟,师刁光胤、膝昌苑,兼工人物、山水、墨竹。山水松石学李升,人物龙水学孙位,鹤师薛稷,撷诸家之萃,脱去格律而自成一派。所画禽鸟造型正确,骨肉兼备,形象丰满,赋色浓丽,勾勒精细,几乎不见笔迹,似轻色染成,谓之“写生”。与江南徐熙并称“黄徐”,形成五代、宋初花鸟画两大主要流派。

黄筌人物生平

成长经历

黄筌自幼聪慧,13岁时从刁光胤为师,学画花鸟,又据说学滕昌祐的蝉蝶,山水学李升,兼能道释人物,但最擅长的还是花鸟。

黄筌于17岁时随刁光胤同仕前蜀王衍,19岁即被赐朱衣银鱼,兼都麹院,以艺事备受王衍优遇。后蜀孟知祥僭位称帝,黄筌仍知遇依旧,进三品服;子孟昶即位后,又迁黄筌为翰林图画院待诏,赐紫金鱼袋,并主管画院。正因如此,黄筌的画派遂主宰了西蜀画院的画风,并多次奉命为宫殿、寺观作壁画及屏扆卷幅,又逐步加封为内供奉、朝议大夫、检校少府少监、上柱国、累迁如京副使、检校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遂开以画艺得官职之先河。公元965年(北宋乾德三年),宋灭孟蜀,孟昶降,黄筌随昶归宋,入宋画院,又被封为“太子左赞善大夫”,赏赐甚厚。从此又将西蜀的宫廷画风带入北宋的宫廷画院,并统治了北宋早期的宫廷花鸟画风几近一个世纪之久。

黄筌一家具擅绘画,其弟唯亮,子居宝,居实,居寀,其中尤以黄居寀的成就最大,名声亦播于后世。

所学刁光胤,滕昌祐简介:

滕昌祐,字胜华,生卒不详,吴郡人(今苏州),唐末随僖宗入蜀。曾与黄筌等同事蜀主。工画花鸟蝉蝶,据说他学画而无师自通,但好写生,久而得其形似。复又擅书法。

刁光胤,生卒无考。雍京人(今西安),天复(公元901—904年)间入蜀。《图画见闻志》等书中称之“刁处士”,画迹已不存。据说黄筌从他学画,亲授笔法。但显然刁光胤未入画院,其画风可能并未受到帝王贵胄审美趣味的左右。

轶事

黄筌虽然是宫廷画家,但能保持艺术家的个性,敢于坚持艺术的规律,这是他成功的基本因素,有一个故事很值得人们深省。据《宣和画谱》记载:蜀后主王衍曾诏黄筌一起观赏唐代画家吴道子画的钟馗。后主认为“吴道子画钟馗用右手第二指抉鬼的眼睛,没有力。不如改为用拇指有力”。于是命黄筌把画拿回去改一下。黄筌并不在吴道子原本上修改,而是根据后主的想法,重画一幅呈献。后主责备他不按命令办事。黄筌解释说:“道子的画,眼神意思都在第二指,现在我画的眼神意思都在拇指。”说明一件作品,是一个整体,不能修改局部而有损整体的道理。蜀后主不是艺术家,他乱出主意,而黄筌坚持艺术规律,决不唯命是从,这种精神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公元926年西蜀在孟知祥统治时期设立宫廷画院,黄筌被授于“翰林待诏”,主持画院工作,他为西蜀宫廷服务四十余年。曾多次奉命为宫殿、寺院创作许多幅壁画。同时他创作的画卷,也往往成为西蜀与其他政权交往的礼品。北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蜀主孟昶降宋,黄筌与其弟帷亮、子居宝等随孟昶一同到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黄筌父子虽然受到宋朝太祖的礼遇,但黄筌大约年事已高,故土难离,同时对西蜀的灭亡非常痛心,不久就病故,留下小儿子黄居寀供职于北宋画院。黄居寀(公元933一?年) 能继承家学,而且“画艺敏赡,不让其父”,甚至画“怪石山景”,超过其父。此,他受到北宋太祖、太宗的赏识和恩宠。由于黄居寀身体力行地提倡黄筌的画风,所以黄家的艺术形式与格调,成为宋初画院评定绘画作品优劣取舍的标准,使黄家画风盛行达百年之久。直到北宋中期,画家崔白、吴元瑜的新画风出现,花鸟画坛才改变这种状况。

黄筌简介

黄筌(公元约903—965年),字要叔,五代西蜀画家。成都(今四川成都)人。17岁时即以画供奉内廷,曾任翰林待诏,主持画院。又任如京副使。任前后蜀宫廷画师40余年。官至检校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擅山水、人物、龙水、松石,尤精花鸟草虫,师法李踦、孙位,对刁光胤的花鸟画师法尤深,并加增损,创出一种新的风格。其花鸟画重视观察体会花鸟的形态习性,所画翎毛昆虫,形象逼真,手法细致工整,色彩富丽典雅。因他长期供奉内廷,所画多为珍禽瑞鸟,奇花异石,画风工整富丽,反映了宫廷的欣赏趣味,被宋人称为“黄家富贵”。今有《写生珍禽图》传世。子黄居寀、黄居宝等亦擅花鸟,承其父法,黄居寀有《山鹧棘雀图》传世。黄氏父子的画风深得北宋宫廷喜爱,对宋代院体画有极大影响,长时间内成为画院花鸟画创作的标准。与徐熙并称“黄徐”。风格上“黄筌富贵,徐熙野逸”。

黄筌作品研究

研究古代绘画史的最大困难就是绘画实物的大量佚失,能遗存下来的作品几如凤毛麟角。黄筌的画,文献记载上所述的情况要加以确切的印证已十分的困难。因为目前我们能掌握的比较可信的作品,只剩下硕果仅存的一幅《写生珍禽图》(今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幅著名的《写生珍禽图》卷,纵41.5厘米,横70厘米,绢本设色,画山雀,麻雀,白头鹇,鹡鸰等十余只禽鸟,以及蜜蜂,蝉,蚱蜢等草虫,后有大小两只龟。具体的画法,先以较细柔的线条极工整的勾勒了物象的轮廓线,然后以较浅的色彩渲染。这幅作品上虽无黄筌名款,但有“付子居宝习”五字,似为一幅画稿,是用作其子黄居宝习画之用。从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工笔”花鸟画草创时期基本形制。宋·范镇《东斋记事》中谈及:“黄筌,黄居寀,蜀之名画手也,尤能为翎毛。其家多养鹰鹘,观其神俊,故得其妙。”可见黄家父子的画艺。从技法形式的角度来说是颇重视写生的。而且,不仅注意物态的形似,更注意到了追求神态的刻画。孟蜀的一位翰林学士欧阳炯所撰《奇异记》一文中更指出:“六法之内,惟形似,气韵二者为先,有气韵而无形似,则质胜于文;有形似而无气韵,则华而不实,筌之所作,可谓兼之。”

黄筌是五代西蜀时期的著名宫廷画家,擅花鸟、人物、山水、墨竹。《写生珍禽图卷》是他的传世唯一作品,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图共画各类飞禽,昆虫,龟等二十余种。

黄荃所画禽鸟造型正确,骨肉兼备,形象丰满,赋色浓丽,钩勒精细,几乎不见笔迹,似轻色染成,谓之“写生法”。与江南徐熙并称“黄徐”,形成五代、宋初花鸟画两大主要流派。

黄筌最擅长用勾勒法作画,即以细淡的墨线勾画出所画花鸟的轮廓,然后填以颜色,以着色为主,给人以富丽工巧的感觉。同时,他爱好名画异草、珍禽鸟兽,寓有富贵吉祥的含义。他的两个儿子都善画,且秉承家风,弘扬工细、逼真的勾勒填彩画法,因此其父子的画风被称作“黄家富贵”,而且风靡后代画院,流风不绝。

中国古典画论中最重要的一个核心原则即为“气韵生动”,最初它应是用于人物画的美学原则,在此处则明显地应用与花鸟画——即指明画花鸟等物亦须有“气韵”,亦必须既“生”又“动”,这一点,同西方人的绘画中的“静物画”是大相径庭的。

黄荃补充介绍

  黄荃,五代西蜀画家。字要叔,四川成都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后蜀时期。黄荃他17岁时即因善画供奉前蜀后主王衍。后蜀先主孟知祥即位后,授他为翰林待诏,司翰林图画院事。后蜀后主孟昶时,赐予金紫,加官衔为如京副使,供职西蜀画院,先后达40年之久。965年,后蜀降宋,黄荃来到宋京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即年病死,享年80岁。

  绘画风格

  黄荃从年轻至晚年,在皇家画院近50年,可谓典型的宫廷画家。擅花鸟,师从著名画家刁光胤、滕昌佑,兼工人物、山水、墨竹。山水松石学李昪,人物龙水学孙位,脱去格律而自成一派。所画禽鸟造型精准,骨肉兼备,形象丰满,赋色浓丽,富丽堂皇,其工笔画法以极细的线条勾勒,配以柔丽的赋色,线色相溶,几乎不见勾勒墨迹,情态生动逼真。

  妙造自然

  黄荃的传世作品有《写生珍禽图》卷,绢本,设色,纵41.5厘米,横70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其画用笔严谨、清练,设色富贵、华丽,其表现翎毛、昆虫等自然物态的精确性及其作为艺术形象的审美趣味性,使黄筌确已达到妙造自然、形神兼备的地步。黄荃极重写生,其作品惟妙惟肖,生动逼真,为了塑造花鸟的动人形象,他常常观察体会禽鸟的形态习性。《益州名画录》曾记录,他奉命将淮南所赠仙鹤画于偏殿之壁,作唳天、警露、啄苔、理毛、整羽、翘足等姿态,栩栩如生,甚至吸引真的仙鹤到壁前活动,该殿后被称为六鹤殿。

  后世影响

  黄荃在成都居西蜀画院统治地位,入宋后,黄家画风延续将近百年,花鸟画无不以“黄家体制为准”,是两宋画院的代表画风。当时成都的黄荃与江南的徐熙并称全国花鸟画的"黄徐",形成五代、宋初花鸟画两大主要流派。黄荃在成都时供职宫廷画院,所见所画多为禁苑所有珍禽瑞鸟、奇花怪石,以适应宫廷欣赏趣味,因而形成工笔重彩的“富贵”风格,宋时被称为黄家富贵。后又因其子居宝、居寀,弟惟亮等的推波助澜,遂成为北宋初翰林图画院优劣取舍标准;而同时期的徐熙,笔下花鸟多为汀花野竹、水鸟渊鱼,从而形成了“野逸”之风。故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之谚。后来此二者又进一步演变成为院体画、文人画两大派系,影响千年。前者以造型精准、工致细腻、富丽堂皇为主,后者以写意抒情、水墨浅绛为主。我们今天所谓的工笔画、写意画也主要是指此两大门类。

  “黄荃”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