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名人王夔介绍
王夔,1928年5月7日出生于天津,无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大学药学院化学生物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
王夔1949年从燕京大学毕业,先后为燕京大学和北京大学化学系研究生;1952年分配到北京大学医预科任教;1953年进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83年至1985年担任北京医学院药学系主任;1985年至2000年担任北京医科大学教授;1985年至1988年担任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院长;1987年至1992年担任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至1998年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任;2000年担任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教授 。
王夔早期从事分析化学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来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生物无机化学 。
王夔人物经历
1928年5月7日,王夔出生于天津市 。
1949年,从燕京大学毕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1949年—1952年,先后为燕京大学和北京大学化学系研究生。
1952年—1953年,分配到北京大学医预科任教。
1953年—1985年,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1983年—1985年,担任北京医学院药学系主任。
1985年—2000年,担任北京医科大学教授。
1985年—1988年,担任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院长。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1993年—1998年,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任 。
2000年,担任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教授 。
王夔主要成就
科研综述
王夔结合金属中毒与解毒,建立大小分子配体对金属离子竞争的数学模型提出自由基引起软骨细胞分化异常、基质异常、矿化异常的大骨节病发病机理提出胆红素氧化聚集和钙化的色素型结石形成机理发现在顺铂及其类似物与细胞作用中的一系列化学反应,确定DNA以外的其他靶分子发现稀土跨膜转运的自助扩散机理和阴离子通道机理,提出稀土促细胞增殖和凋亡的机理,并发现在与细胞作用时发生的若干反应和有关生物效应。提出了一些研究细胞无机化学的新方法和新概念 。
学术论著
根据2021年4月北京大学药学院网站显示,王夔先后发表论文约250多篇 。
承担项目
根据2021年4月北京大学网站显示,王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稀土元素的生物化学反应和有关细胞化学过程的干预”的研究,他还参加了国家863计划和北京市科技计划的创新药物和中药研究的ADMET研究平台建设 。
科研成果奖励
根据2021年4月北京大学医学部网站显示,王夔先后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两次,三等奖一次、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次,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次,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和三等奖各一次 。
编著教材
根据2021年4月北京大学医学部网站显示,王夔主编了中国第一部《生物无机化学》教材 。
教育思想
王夔说认为,科学素养的培育应从幼年抓起,贯彻整个教育过程,但是关键在高中阶段。他把科学素养的概念总结成了3个层次。他认为第一个层次,也是最核心的层次,是最基本的“读、写、听、说”。落实到科学素养中,就是阅读、理解、判断、决定、辩论、讨论和文字表达的能力。第二个层次则是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一方面,我们的教育模式容易让学生以为,自己在中学里学到的观点是绝对正确的,从而排斥其他观点,更不敢提出质疑;另一方面,学生只会记住结论,而不问其来源。不知道科学结论需要证明、推理和判断。”王夔认为这种教育模式不能帮助学生建立基于实证的科学思维,不利于提高他们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第三个层次是知识和技能。为了应对考试,教师和学生把短期记住名词、公式和规律等当作主要教学目的,而忽视了对核心观点和概念的理解,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知识的表面化和概念的僵化 。
时间
荣誉表彰
授予单位
1991年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000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何梁何利基金
2006年
首届北京大学蔡元培奖
北京大学
王夔人物评价
王夔是中国生物无机化学研究的先行者之一,是细胞无机化学开拓者之一。他数十年来致力于化学教育工作,对本科化学教育以及对中学化学教育的改革多有建树 。(北京大学医学部评)
王夔在开拓细胞无机化学方面有所贡献 。(中国科学院学部与院士评)
王夔在教书育人、传承文化、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 。(北京大学医学部新闻网评)
王夔补充介绍
王夔(1928.5.7-)
天津人,生物无机化学及无机药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8年5月7日生于天津。1949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化学系。曾任北京医学院及北京医科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教研室主任、药学系主任及药学院院长,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主讲医学化学及细胞生物无机化学课。
王夔20世纪50年代从事分析化学研究,60年代从事金属离子水解沉淀的隐蔽研究。70年代以来倡导和开展细胞生物无机化学研究,是我国生物无机化学研究的倡导者和先行者之一。主要研究病理、毒理或药理过程中的基本无机化学问题,包括金属离子与生物大分子、细胞表面及内部靶分子的结合及由之引起的后续变化、生物系统中的反应组合、有组织表面上的化学反应(膜或基质指导矿化的过程)以及金属离子生物效应的化学基础及其规律。提出了一些研究细胞无机化学的新方法和新概念,开拓了以金属离子与细胞相互作用为基础的无机化学一个新的方向。在开拓细胞无机化学方面有所贡献。还提出了建立预防药学学科,提出了基于干预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预防药学研究计划。此外,还致力于建立预警预报方法。主要成就有:
1. 在大骨节病病理化学过程方面发现致病因子黄腐酸通过自由基机理引起软骨细胞胶原蛋白基因表达由Ⅱ型转为Ⅰ型,使基质异常、骨矿物形成异常。此项工作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及“八五”攻关重大成果奖。
2.在胆红素溶液化学与自由基化学研究基础上阐述色素型胆结石形成过程,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3.在大小分子配体竞争金属离子的反应组合研究方面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4. 提出金属络合物(作为毒物或药物)与细胞相互作用的多靶模型。在这方面重点研究对膜分子与细胞骨架的进攻及影响。
5. 系统地研究了顺铂类抗癌药物与DNA靶分子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找到了几种毒性低,抗癌活性强的铂络合物,已申请专利。该工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6. 发现稀土跨膜转运的自助扩散机理和阴离子通道机理以及在与细胞作用时发生的若干反应和有关生物效应。
在科学研究上,主张科研要有相对固定的方向,要有继承和创新,需要全面的、概括的、甚至是抽象的思考,需要对具体事物具体研究。
“王夔”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