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浙江省名人>嘉兴市名人>桐乡市名人

池耕襄

池耕襄人物照片

桐乡名人池耕襄介绍

浙江省烈士

池耕襄,男,民族汉族,籍贯浙江崇德(今桐乡),1905年1月20日 出生于小商人家庭。

池耕襄人物生平

小学毕业后,先后考入浙江省立第二中学和湖州海岛教会学堂,均因不满旧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而中途退学。1925年,与好友陈丹池等结伴研读进步书刊,尝试写作。同年秋,考入上海大夏大学文学系。1926年,加入国民党。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底,根据党组织安排,回家乡开展革命活动。在中共加兴独立支部领导下,成立了以中共党员为主体的国民党崇德县第二区党部,任常委。1927年2月起,转为公开活动,组织了店员工会,在附近农村建立农会,开展增薪和减租斗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遭到通缉,几经曲折,在上海找到党组织,被派到店员总工会从事地下活动。同年8月,受党派遣赴苏北,在军队中从事兵运工作。10月,又回浙江,在对敌斗争处于紧张复杂的关头,受命重建中共杭州县委,任常委。按党组织部署,策划农民暴动。同年12月10日,他前往秘密联络点联系工作时,遭到预伏的敌人侦缉队逮捕,关押于杭州浙江陆军监狱,遭受严刑拷打。1928年元旦,他在狱中写信给好友说:“每一个做社会解放运动者,牢狱之灾,是所难免,此次被捕,也可说是意料之中”,“我们虽不该崇拜死的伟大,但也不以死为悲哀,我愿有意识的死,不愿无意识的生。”被国民党浙江省地方特刑庭判处死刑后,他在监狱墙上刻下:“碧血渲染处,红花照眼心,钱塘潮不尽,吾辈岂无人”的诗句,1928年1月20日下午,他和其他7位共产党员在一片“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声中,壮烈牺牲于陆军监狱刑场。

池耕襄个人履历

姓 名:池耕襄

性 别:男

民 族:汉族

籍 贯:浙江崇德(今桐乡)

出生年月:1905年

池耕襄人物事迹

池耕襄(1905一1928),又名池楷,字菊庄、化名史学章。浙江省崇德县石湾镇东高桥下塘村(今桐乡市石门镇)人。在石湾镇小学毕业后,由于因循守旧的旧教学制度和内容满足不了他渴求迅速学到对改造社会有用的知识,于是他频繁调换学校,都未曾毕业。不久,他便辍学回家;在家中他开始推崇新文化,经常阅读《小说月报》和《新青年》,从中汲取新思想。1925年,他自己出钱办起一份《吟啸月刊》,用史学章笔名撰写进步文章,宣传新世界、新生活,以唤醒当地人民起来反抗北洋军阀。后因经费困难停刊。同年秋,他赴上海,在上海大夏大学求学,并加入了国民党。1926年冬,他回到家乡,经当地中共党员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属中共嘉兴支部领导。根据党组织的安排,他在石湾开辟党的工作,并建立起石湾第一个党的基层组织,由自己担任负责人。在中共嘉兴支部的指导下,他以国民党的名义,在石湾利用自己在当地的关系,团结了一大批进步青年,组织以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力量为核心的国民党崇德县第二区党部,自任常委。1927年2月,北伐军克复浙江,全省国民党组织由地下转为公开,他领导的第二区党部在当地民众中声望很高,在崇德、桐乡两地商业同会的推举下,他担任了石湾镇商会会长。随着国民党逐步右转,当地政治形势日渐恶化,他遭到国民党军警的通缉,无法在当地继续坚持工作。1927年“四一二”后,经中共嘉兴支部决定,他离开家乡去上海暂避,等待组织安排。6月,他与组织接上了关系,被派到上海店员总会工作;8月,又被派到苏北做兵运工作;10月,党组织决定派他到杭州开展工作,任中共杭州县委常委,主持日常工作。在他的主持下,通过县委积极有序的工作,使党的基层工作得以顺利开展。12月29日,县委决定当晚在西湖旅馆开会。傍晚,他从外面赶回通知在家的同志参加会议时,被埋伏在那里的特务逮捕。被捕后先关押在侦缉队,后押至柴木巷拘留所。12月下旬,被押至国民党浙江陆军监狱。1928年1月20日就义。

池耕襄补充介绍

  池耕襄(1905—1928),又名池楷,字菊庄,化名史学章,崇德石湾(今桐乡石门镇)东高桥下塘人。少年丧母,与继母及其子共同生活,性刚强而时感孤独。小学毕业后,曾入嘉兴浙江省立第二中学和湖州海岛教会学堂读书,都没有毕业,爱好文学,常阅读《小说月报》、《新青年》等书刊,接受进步思想。1925年初,与李恺良、陈丹池、魏莲初友善,经常在一起吟诗作文,研讨时事。曾多次投稿嘉兴《秀水花》杂志,其中《苏联的社会主义和布尔什维克》一文重点介绍苏联十月革命。又自办《吟啸月刊》,因经费不敷,出3期后停刊。是年秋,进上海大夏大学文学系攻读。时北伐战争和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兴起,耕襄即离校投身革命斗争。1926年秋,加入国民党(左派),同年冬参加中国共产党。年底,受上海党组织指派回浙江,经中共杭州地委调回家乡石湾镇,领导开展工农运动,迎接北伐军。至石湾后发展陈丹池等入党,又与党员张兰接上关系,组建中共石湾党组织。同时以国民党党员公开身份,成立国民党(左派)崇德县第二区党部,任常务委员,后又兼任商会会长。带领中共党员深入工农群众,宣传反帝反封建。在镇上,组建新工会,开展-,以争取提高工资;在农村,组织农民协会,进行减租减息,斗争土豪劣绅。影响所及,附近乡间之土豪劣绅闻风潜逃。四一二-政变后,国民党浙江省党部下令通缉池耕襄、陈丹池、张兰3人。耕襄逃往上海,受党指派去店员总工会工作。8月,去苏北从事 。10月,中共杭州支部工作指导委员会遭破坏,书记宋侃夫被捕,耕襄受命返浙重建中共杭州县委。11月,选定羊坝头赵衙弄11号作秘密联络机关,着手恢复党组织,发展党员,相继建立中共江干、拱墅两区委。又去萧山县西兴农村发动农民,计划于次年1月举行-,促成杭城四郊农民大起义。是月,组织“飞行-”,张贴标语,以庆祝苏联十月革命。时杭城内外处于-之中,中共省委机关在杭州无法立足,-迁往宁波。12月10日,秘密联络点遭国民党武装侦察队破坏,陈丹池(化名郑桐)、周勖哉夫妇和耕襄等12人先后被捕。耕襄受尽酷刑,刻诗于狱中墙上:“碧血渲染处,红花照眼明。钱塘潮不尽,吾辈岂无人。”用以表明共产党人革命必胜之信念和视死如归之决心。1928年1月20日,被秘密处死于杭州陆军监狱刑场,另有6名共产党员同时就义。耕襄虽遍体鳞伤,临刑前犹昂首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池耕襄”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