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名人徐元森介绍
徐元森(1926年5月22日—2013年3月27日),男,汉族,浙江省江山市人,微电子及冶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生前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9月—1950年7月,徐元森在浙江大学化工系学习,毕业获得学士学位;1950年1月—1960年1月,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工作;1960年1月—1978年1月,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一室副主任;1978年1月—2013年3月,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一室主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3年3月27日6点6分,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87岁。
徐元森长期从事金属冶炼、半导体材料、集成电路的研究工作。
徐元森人物生平
民国十五年(1926年)5月22日,徐元森出生于浙江省江山县。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9月—1950年7月,在浙江大学化工系学习,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1950年1月—1960年1月,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工作。
1960年1月—1978年1月,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一室副主任。
1978年1月—2013年3月,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一室主任。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3年3月27日6点6分,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87岁。
徐元森主要成就
科研综述
20世纪50年代,徐元森在球墨铸铁、包头和攀枝花等复杂铁矿石冶炼及超纯金属提纯等项目中,应用冶金学和物理化学原理,完成中国国家重大建设中的科研任务,解决了炼铁史上含钛和含氟铁矿冶炼的两大难题,丰富了炼铁学和冶金过程物理化学;从1965年起,徐元森致力于微电子领域的开拓,通过近30年的实践,先后研制成功三种器件隔离方法以及泡发射区、双层金属布线、全离子注入等工艺技术,开发成功DTL、TTL、ECL、EPROM、NMOS、CMOS等系列集成电路100余种,研究成果被中国国内许多工厂、学校采用;1990年后,徐元森开展了高速砷化镓门阵列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研究;1995年,徐元森将研究方向转向微电子与生物交叉领域,完成了乙肝、丙肝、结核检测诊断芯片研制,多项成果推向市场。
科研获奖
获奖时间
获奖项目名称
奖项
1979年
高钛型钒钛磁铁矿冶炼新技术
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1982年
攀枝花钛磁铁矿高炉冶炼的基础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
1985年
高速、超高速双极型数学集成电路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1990年
砷化镓高速分频器及门阵列电路
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发明专利
时间
名称
专利号
发明人
权利人
2001年
小型化非接触式智能IC卡
CN1305176
徐元森,倪昊
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
学术论著
据2022年9月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官网显示,徐元森在中国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和著作10余种。
[1] 陈继锋, 金庆辉, 赵建龙,等. DNA电泳芯片快速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分析化学, 2001, 29(7):864-864.
[2] 陈强, 李刚, 潘爱平,等. 玻璃微流控芯片廉价快速制作方法的研究[J]. 化学学报, 2007.
[3] 王彬, 陈翔, 许宝建,等. 基于SU-8负胶的微流体器件的制作及研究[J].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2006, 12(3):5.
[4] 金庆辉, 陈继锋, 赵建龙,等. 电泳芯片系统的研制和应用[J].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2001, 7(4):5.
[5] 陈继锋, 金庆辉, 赵建龙,等. 毛细管电泳与电泳芯片检测方法的研究[J]. 化学世界, 2002, 43(2):4.
[6] 陈继锋, 金庆辉, 赵建龙,等. DNA电泳芯片快速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分析化学, 2001.
[7] 邹志青, 周天, 赵建龙,等. 硅-玻璃聚合酶链式反应微芯片对β-葡糖苷酸酶基因的扩增[J].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04, 31(1):41-46.
[8] 倪昊, 徐元森. 非接触式 IC卡天线的 CMOS集成化设计[J].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2003.
[9] 陈强, 李刚, 潘爱平,等. 玻璃微流控芯片廉价快速制作方法的研究[J]. 化学学报, 2007, 065(017):1863-1868.
[10] 李铁, 金庆辉, 陈继锋,等. 微通道电泳芯片系统中信号识别算法的设计与实现[J]. 现代科学仪器, 2002(2).
学生培养
截至2013年4月,徐元森培养了一批中青年科技骨干。
教学态度
徐元森言传身教,特别注重提高年轻人的独立科研能力。
获奖时间
奖项名称
1979年
全国劳动模范
1995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5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上海市劳动模范
徐元森人物评价
徐元森热爱祖国,敬业奉献,六十载科研生涯两次研究大转向,每次都投入到中国最需要的科研领域。徐元森院士治学严谨,勇于创新,谦虚谨慎,品德高尚,具有崇高的科学精神和人格魅力,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楷模。(中国工程院评)
徐元森是中国集成电路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报》评)
徐元森为装备国产大型计算机做出了重要贡献。徐元森先生对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徐元森一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事业。(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评)
徐元森一生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由始至终,他都在科研中下“真”功夫、“细”功夫。(中国科学家博物馆评)
献身科学探索开拓破难关堪称元勋,为人师表严谨正直看身后自有森林。(挽联)
徐元森补充介绍
徐元森(1926.5.22- )微电子及冶金专家。浙江省江山县人。195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研究员。曾任该所研究室主任。 50年代在球墨铸铁、包头和攀枝花等复杂铁矿石冶炼及超纯金属提纯等项目中,应用冶金学和物理化学原理出色地完成国家重大建设中的科研任务,解决了炼铁史上含钛和含氟铁矿冶炼的两大难题,丰富了炼铁学和冶金过程物理化学,3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近30年来,致力于微电子领域的开拓,先后研制成功3种器件隔离方法以及泡发射区、双层金属布线、全离子注入等工艺技术。开发成功DTL、TTL、ECL、EPROM、NMOS、CMOS等系列集成电路100余种。其研究成果被国内许多工厂、学校采用。为装备国产大型计算机作出了贡献,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90年代初曾进行研究高速砷化镓门阵列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近8年来从事生化微系统的研究工作。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冶金和微电子学家、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研究员徐元森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3年3月27日6时6分在华东医院逝世,享年87岁。
“徐元森”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