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化名人庄辉介绍
庄辉,男,汉族,1935年1月17日出生,浙江省奉化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流行病学、微生物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1年,庄辉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第一医学院;1961年至1962年,在中山医学院工作;1963年至1979年,在北京医学院工作;1980年至1989年,在北京医科大学工作;1980年至1982年,赴澳大利亚费尔菲尔德医院病毒科作访问学者;1989年至1992年,在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工作;1992年至1995年,在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1993年2月至8月,赴澳大利亚费尔菲尔德医院病毒科作访问学者;1995年至2000年,担任北京医科大学微生物学系系主任;1999年7月至12月,赴在澳大利亚西北医学中心作访问学者;2000年,担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微生物学系教授;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庄辉主要从事病毒性肝炎研究。
庄辉人物经历
1935年1月17日,庄辉出生,浙江省奉化市人。
1955年9月至1961年7月,在前苏联莫斯科第一医学院学习公共卫生,毕业后获得硕士学位。
1961年9月至1962年12月,在中山医学院工作。
1963年1月至1979年12月,在北京医学院工作。
1980年1月至1989年4月,在北京医科大学工作。
1980年3月至1982年6月,赴澳大利亚费尔菲尔德医院病毒科作访问学者。
1989年5月至1992年9月,在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工作。
1992年10月至1995年11月,在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
1993年2月至1993年8月,赴澳大利亚费尔菲尔德医院病毒科作访问学者。
1995年12月至2000年1月,担任北京医科大学微生物学系系主任。
1999年7月至1999年12月,赴在澳大利亚西北医学中心作访问学者。
2000年1月,担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微生物学系教授。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
庄辉主要成就
科研综述
庄辉首先证实中国存在流行性和散发性戊型肝炎;在中国国内首先建立戊型肝炎实验室诊断技术和猕猴动物模型;研制成功“戊型肝炎病毒IgG抗体酶联免疫测定试剂盒”、“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胶体金试纸条” 和“新型冠状病毒(N蛋白) 测定试剂盒(化学发光法)”;首先从流行病学和分子生物学证实中国存在庚型肝炎(庚肝) 病毒感染,以及单采浆供血员中存在丙型肝炎流行。
学术论著
截至2017年7月,庄辉在中国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共发表论文650余篇,主编专著3册,参加编写英文专著5册,中文专著30册,译著1册。
出版日期
名称
出版社
2005年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基因治疗》
科学出版社
2007年
《医学微生物学》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9年
《病毒性肝炎诊治新进展》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年
《话说肝病》
科学普及出版社
科研成果奖励
据2021年2月北京大学医学部官网显示,庄辉于2003年、2011年获美国专利和中国专利各一项;1993年、1999年、201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1998、1999、2004 年获国家新药证书三项;1991、1992、1997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一项;1998年、2010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1992年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2005年、2008年获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二项;1984年、1990年、1991年、1992年、2000年、2002年、2008年、2009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三项、三等奖四项;1999年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浙江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项;2004年、2012年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2015年获山东科学技术二等奖一项;2016年获上海市优秀科普图书三等奖一项;2017年获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一项;2018年获华夏医学科技术二等奖一项;2019年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一项。
讲授课程
2009年,庄辉主持的《医学微生物学》课程获得北京大学医学部和北京大学精品课程,同年进入北京市和国家级在建精品课程项目。
截至2014年10月,庄辉为本科生讲授《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年学时数为16学时,参加学生共计1500余人;为研究生讲授《病原生物学研究进展》课程,年学时数为4学时,参加学生共计120人。
教改课题&指导学生
2002年,庄辉协助学校引进刘树林博士任系主任,2005年,又协助学校引进鲁凤民博士,并培养多名年轻教师,开展对外联系与合作。
2005年,庄辉承担教学改革课题“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PBL)在病毒性肝炎教学中的应用”并担任课题负责人,参加案例设计、专题讲座、主持课堂讨论及担任学生大会报告评委。曾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委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J0630850)项目子课题“乙型肝炎病毒耐药机制的研究及丙型肝炎病毒细胞培养”,培养和指导创新人才学生发表数篇综述和译文,其中一名学生参加北京大学第十六届“挑战杯”—五四青年科学奖竞赛中获得一等奖。
年份
荣誉表彰
1983年
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
1986年
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989年
北京市劳动模范
1991年
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务院颁发)
1994年
光华科技基金二等奖
2008年
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
2009年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发展贡献奖(中华预防医学会颁发)
2010年
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
2010年
国家药典委员会重要贡献奖
2011年
北京大学国华杰出学者奖
2013年
健康中国2013年度十大人物
2013年
终身贡献奖(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颁发)
庄辉人物评价
庄辉院士推动了中国肝脏病学走向国际舞台 。(中国工程院评)
庄辉参加工作近50年来,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他爱国爱党爱人民,严谨治学、务实敬业、勇于创新、淡泊名利、克己奉公,体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崇高品格,堪称当代高级知识分子的楷模,庄辉不仅课堂教学出色,而且为人师表,以自己的高尚品德和渊博学识赢得了学生、同事以及学术界同行的信任和尊敬,他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深深地影响了身边的每个人,他从不争抢学术文章的署名,也不争抢科研奖项署名,相反,他总是推辞本该属于自己的荣誉,他谦逊、无私忘我、淡泊名利的高风亮节赢得了周围所有人的尊重和爱戴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党委评)
庄辉,肝病防治领域的一名院士,矢志不渝的肝病斗士,他带领团队打响的是一场艰苦卓绝的中国肝病狙击战,他的人生角色就是在实验室、现场肝病防治以及健康讲堂之间转换,为防治肝病而不懈努力,他知识渊博、治学严谨、为人低调,倾心栽培后人,是年青一代肝病工作者学习的楷模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评)
虽然庄辉院士已过杖朝之年,但他常常是早上7点钟就来到实验室,一直工作到晚上11一12点。过年期间也只有除夕夜在家看春节晚会,这种兢兢业业、敬业奉献的精神感染和鼓舞着一代代为抗击肝病作出贡献的科研人 。(《中国卫生画报》评)
庄辉补充介绍
庄辉(1935.1-)
浙江奉化人,病原生物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1961年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第一医学院。1961-1963年任中山医学院(现中山医科大学)卫生学教研室助教。1963年在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至今。1980年至1999年期间,3次作为访问学者赴澳大利亚Fairfield医院 科兼世界卫生组织 参考、生物安全性及协作研究中心进行 性肝炎研究。1991年赴日本协作研究戊型肝炎,被聘为日本大学医学院第一病理学教研室客座教授,协作研究戊型肝炎。现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微生物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委员会委员,国际戊型肝炎研究会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卫生部肝炎防治领导小组成员,国家科技奖励医药卫生专业组评委会、卫生部 性肝炎专家咨询委员会、中国生物制品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第四军医大学等四所大学名誉教授等职;兼任《中华肝脏病杂志》、《中国公共卫生》和《国外医学 学》杂志副主编,《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华实验和临床 学杂志》等10余种杂志的常务编委或编委。曾任世界卫生组织 性肝炎技术咨询小组成员,亚太地区公共卫生学术联合会理事,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和北京肝炎研究所副所长等职。曾先后被评为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北京市劳动模范,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待遇,1994年获光华科技基金二等奖。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庄辉长期从事 性肝炎研究。“七五”期间,负责国家“七五”攻关课题“非甲非乙型肝炎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研究”,“八五”和“九五”期间,负责国家攻关课题“戊型肝炎诊断试剂研制”。
在戊型肝炎研究方面,庄辉牵头的课题组从病原学、血清学、分子生物学、动物实验感染、流行病学和临床等方面,证实我国存在流行性和散发性戊型肝炎,系统总结了我国戊型肝炎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我国戊型肝炎防治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据此提出的戊型肝炎实验室诊断标准和预防措施等被相关机构采纳,并写入《全国 性肝炎防治方案》。根据研究提出戊型肝炎流行或散发与 的基因型无关,而与流行因素有关;分析了我国14个城市共计45株戊型肝炎 的部分基因序列,发现4株新基因型戊型肝炎 ,并已在GenBank注册,对研究戊型肝炎的发病机理及诊断试剂和疫苗研制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国戊型肝炎 基因组进行了克隆和表达,先后获得12个覆盖 全基因组的克隆,并用猕猴系列血清对 基因组抗原表位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对戊型肝炎诊断试剂和疫苗的研制具有指导意义,并已与澳大利亚联合申报专利,我方为第一、二申报人。在国内首先建立戊型肝炎实验室诊断技术和猕猴动物模型,分别用戊型肝炎 核酸免疫小鼠和用戊型肝炎 重组抗原免疫猕猴,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制戊型肝炎疫苗提供了基础。
在庚型肝炎研究方面,自1995年起,庄辉和他的4名研究生一起,开展对庚型肝炎 的研究,研究组首先从分子生物学、血清学和动物实验证实我国存在庚型肝炎 感染,对一株中国庚型肝炎 全基因序列进行测定,发现我国庚型肝炎 与非洲株和美洲株不同,属基因III型,并向国家专利局申请中国专利。首先用庚型肝炎实验感染猕猴获得成功,并连续传了2代,证明猕猴可感染庚型肝炎 ,对我国9个地区不同人群庚型肝炎感染情况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较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庚型肝炎 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对制订我国庚型肝炎的防治策略具有指导意义。在国内首先建立了庚型肝炎抗体酶联免疫试验,并率先用中国株庚型肝炎 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建立了聚合酶联反应法监测庚型肝炎 核酸。
此外,还与北京市卫生防疫站等单位协作,进行了有关甲型、乙型、丙型、丁型肝炎和TT (TTV)的研究,由他牵头的“七五”攻关组首次从流行病学和血清学证实我国单采浆供血员中存在丙型肝炎流行,与单采浆过程中交叉感染有关,采取相应措施后控制了流行。据此提出的预防措施被卫生部写入输血细则,并决定对鲜血员进行丙型肝炎筛查,从而降低了输血后丙型肝炎的发病率。1991年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与北京卫生防疫站协作研究“乙型肝炎疫苗大范围应用研究”,对北京市10个区县共计702.2万人口,使用标化的乙型肝炎血源疫苗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对新生儿采用不同免疫剂量、方案和不同免疫策略的对比研究,提出了北京市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的最佳免疫策略,并被推广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庄辉院士治学严谨,实事求是,学风正派,工作勤奋,有创新精神。曾多次深入边远少数民族和农村地区,参加多种传染病的现场防治工作,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为控制上述地区的传染病流行做出了贡献。
自1982年以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21篇被SCI收录,引用200余次,参加编写英文专著5册,中文专著25册,译著1册,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卫生部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基础类),以及近十项其他奖项,并获国家新药证书两项。
“庄辉”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